江寒秋
香料,指的是胡椒、丁香、桂皮、生姜,還有肉豆蔻、肉豆蔻皮。
如果你不但會吃菜而且還會做菜,那對其中幾樣一定不會陌生,在任何一個菜市場賣調(diào)料的鋪子里,都能看到它們。
這些今天看來毫不起眼的東西,卻在500多年前推動這個世界發(fā)生了巨變。結(jié)果是西方崛起強大,一直富庶繁盛的東方開始落后。
西方史學家通常以公元1500年劃界,標志世界史發(fā)端。因為就是在這一年前后,相互隔離的幾大洲的人類彼此相見,世界真正連在了一起。不能否認,揭開這一頁的是歐洲人。
1489年,迪亞士繞過非洲最南端,發(fā)現(xiàn)了好望角;1492年,哥倫布橫跨大西洋,到達了美洲大陸;1519年,麥哲倫的船隊完成了環(huán)球航行,從歐洲出發(fā),越過大西洋,到達美洲,然后渡過太平洋,到達亞洲。由于他們3位幾乎是九死一生的航海壯舉,人類終于徹底擺脫了陸地的束縛,可以在更為浩瀚遼闊的海洋中馳騁。地球變小了,人類從蒙昧走向文明,從分散走向整體。
新大陸是追逐香料的副產(chǎn)品
偉大的結(jié)果,未必出于高尚的動機。
公元1500年前后,歐洲之所以出現(xiàn)航海探險熱潮,是因為在1453年奧斯曼帝國攻陷了君士但丁堡(今天土耳其的首都伊斯坦布爾)。這個城市落在了穆斯林的手里,也就隔斷了數(shù)千年歐洲和東方的商路。最直接后果,是歐洲人癡迷和依賴的香料的來源受到嚴重威脅。
于是,他們必須尋找新的海上航路,繞開地中海、紅海和阿拉伯半島這些穆斯林統(tǒng)治的地區(qū),直接到達東方,直接獲取香料。
發(fā)現(xiàn)新大陸,其實是歐洲人瘋狂追逐香料的副產(chǎn)品。
既然歷史上曾是如此重要的角色,不妨先探究一下香料的出身。胡椒,產(chǎn)于印度的馬拉巴爾海岸,也就是印度半島靠西的那一側(cè)。丁香,500年前,地球上只有印度尼西亞最東邊的5個小火山島上,才有丁香。這5個島西方人叫摩鹿加群島,東方人叫馬魯古群島,全世界人都稱之為“香料群島”。肉豆蔻和肉豆蔻皮,都是肉豆蔻樹的果實,一種像杏仁樣的橘黃色的東西。果實干了就會爆裂,里面亮棕色的核仁是肉豆蔻,朱紅色包著仁的是肉豆蔻皮。肉豆蔻原先只生長在印尼的班達群島,在馬魯古群島更南的地方。班達群島,其實就是海上9個突出的巖石和叢林,總面積44平方公里。
桂皮,是一種桂樹的內(nèi)皮所制。原產(chǎn)地是斯里蘭卡島的西部和西南部。生姜,就不用多說了,亞洲人早就開始種植。只要周圍的土壤和空氣有足夠的熱度和濕度,它就很容易生長。中國船員常常在漫長的海上航行中,在船上的箱子中種生姜。
在18世紀以前,所有的香料都產(chǎn)自上述這些地方,別無分號。尤其是丁香和肉豆蔻,只產(chǎn)自那幾個不過是在大海中露個尖尖的小島上,而周圍這樣的島超過16000個。所以在500多年前,西方人不可能知道香料的產(chǎn)地,只知道來自遙遠和富庶的東方。阿拉伯商人和印度商人,為了抬高香料的身價,還編出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故事,將這些香料描繪成像天堂的圣物,仙境的奇葩那樣珍貴稀罕。
西方人真相信了。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就曾經(jīng)說過肉桂的故事,說肉桂會長在毒蛇盤踞的深谷,或者是可怕的猛禽的巢里,只有鳥巢掉到地上,才能采到。還說也有肉桂長在淺水灣里,人們采它的時候要把全身蒙住,只露出眼睛,以免遭到蝙蝠的攻擊。連希羅多德都相信這是真的,可見當年那幫商人們的忽悠營銷做得多到位。
奢侈的象征
再次回到調(diào)料鋪里那些顏色暗淡的顆粒、粉末,以及和樹皮一樣的東西,古代的歐洲人為何對它們那樣癡迷?
最通常的解釋,是香料與歐洲人的飲食習慣有關(guān)。歐洲屬于北溫帶海洋性氣候,土地不肥沃,適合畜牧業(yè)和漁業(yè),不適合農(nóng)業(yè)。歐洲人吃肉吃魚比較多,于是面臨一個食品存儲的問題。在沒有冰箱的年代,用香料可以防止食物腐敗變質(zhì)。甚至對于稍微有些腐臭的肉,也可以加些香料來“矯正”肉味。
聽起來很有道理。歐洲人的確使用鹽、醋和胡椒來腌制肉類,但這是15世紀以后的事情。此前,歐洲的普羅大眾絕不可能這樣鋪張,在腌肉的時候大撒胡椒。看看當時香料的價格,你就明白了。
羅馬早期,1磅(454克,0.902斤,比9兩多一點點)胡椒的價格是4個銀幣,白胡椒是7個銀幣;1磅桂皮油,35-300個銀幣不等,純的桂皮油,每磅需要1000-1500銀幣。注意,是銀幣而不是硬幣。當時一名羅馬士兵的年俸不過是225個銀幣。最便宜的1磅胡椒,可以買到40磅小麥,大約相當于熟練勞動者幾天的工錢。1磅上好的桂皮油,相當于羅馬軍隊一個百夫長(下級軍官)6年的工資。
貴族和有錢人,完全有條件吃到新鮮的肉和魚。食物腐敗或者變質(zhì),那是窮人要擔心的事情,而窮人是用不起香料的。而且古代歐洲人一直認為香料是順著天堂的河流流落人間,它們是神的酒和食物,帶有仙境的氣息。這樣神秘和魔幻的東西,用來腌肉豈不暴殄天物?
所以在世俗生活中,香料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它是被用來被少數(shù)人享受的,像神那樣的享受。
馬克思·韋伯說,奢侈是“一種社會自我表現(xiàn)的手段”。你吃什么東西,也就表明了你是哪種人。你每餐都用香料,就顯示了你是能夠用得起香料的人。
歐洲本身其實也出產(chǎn)香料,例如藏紅花、孜然、芫荽、月桂葉、麝香草、迷迭香、墨角蘭等,但他們?yōu)楹稳绱藞?zhí)著地要追捧來自東方的東西?道理很簡單,因為稀缺,因為昂貴。用香料最初是出于味覺和嗅覺的需求,但使用貴得嚇人的香料,則是身份的識別、財富的象征,甚至是權(quán)力的標簽。
因為成了尊貴和品位的符號,香料被羅馬人瘋狂追捧,也是上流社會講排場和炫耀的重要物品。當時羅馬的國庫里堆滿了沒有用過的胡椒,皇帝埃拉加巴盧斯專門建的香料密室里,共同存放的是寶石、翡翠和珍珠。他還嗜好用香料,為游泳池增加香味。那個著名的暴君尼祿,為了表達誤傷一個愛妃的痛悔,居然在那個女人的葬禮上燒掉了宮廷能用一年的香料。
當時香料商人就像現(xiàn)在華爾街上的金融家們一樣,被詩人們諷刺為“貪婪變態(tài)”的家伙。但不管在道德上受到怎樣的詬病甚至痛罵,東方的香料始終是羅馬人的最愛。這種喜愛也因為羅馬軍團的征服,傳播到歐洲各個族群。公元408年,蠻族西哥特人包圍了羅馬,要撤軍可以,但是羅馬人必須支付除黃金、白銀、皮革外,還有東方胡椒3000磅。
最早用香料的是埃及人,接著是希臘人,不過他們基本還是用來防腐或者當藥劑使用的。到了羅馬時代,香料傳承了上述功能,還被當做抗毒劑使用,而最重要的是被廣泛地當做調(diào)味品使用。同時由于畸形的社會風尚,使得香料的消耗量日益增大,需求日益增多,極大地刺激了香料貿(mào)易的發(fā)展。
但好景不常,羅馬衰亡了。其后的幾百年,是歐洲整體黑暗的年代。香料商路幾乎完全被阿拉伯人壟斷,歐洲人得到的香料少得可憐。對于中古時代的歐洲人來說,希臘羅馬時代享用香料的生活,幾乎就是傳說了。
如果不是后來威尼斯商人的努力奮斗,香料恐怕真的要從歐洲絕跡了。如果那樣,后來的世界格局恐怕不是今天這個樣子。
威尼斯的崛起與大航海時代的到來
威尼斯在意大利的東北邊,瀕臨亞得里亞海,由188個島嶼組成。公元453年時這里只是小漁村,居民都是為了躲避歐洲大陸上蠻族入侵遷來的。此處沒有任何資源,除了煮鹽和捕魚外,只能靠航海貿(mào)易謀生。但原先威尼斯人只能做做小生意,直到他們與拜占庭帝國(也稱東羅馬帝國,疆域大致與今天的土耳其一致)建立了貿(mào)易關(guān)系,這座城市開始真正強盛起來。他們做的最大生意,就是香料。
簡單說,從公元8世紀開始,歐洲大部分的香料生意都是在威尼斯商人的控制中。他們的船只來往穿梭于地中海、北海之間,每年他們將80萬公斤的香料輸送到歐洲的各個地方。香料的高額利潤,也使得這個小城市,成為歐洲最顯赫的商業(yè)中心。
到1423年,威尼斯已有小型船只3000艘,中型船只300艘,巨型戰(zhàn)艦45艘,水手36000人。每年用于貿(mào)易的資金達到1000萬達卡(威尼斯金幣,1個達卡重約4克,相當于現(xiàn)在的80美元)。
莎士比亞對猶太人懷有偏見,在《威尼斯商人》中把那個放貸人夏洛克塑造成冷血、無信仰、貪婪、殘酷的形象,其實這些詞用在威尼斯商人身上恐怕更合適。為了貿(mào)易,他們幫助天主教的拜占庭帝國對付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為了控制整個地中海,他們又與穆斯林統(tǒng)治的埃及結(jié)成商業(yè)聯(lián)盟,后來威尼斯商人又幫助歐洲十字軍東征,攻擊目標是阿拉伯穆斯林世界。為了利益,他們翻手為云覆手為雨。
與威尼斯干同樣事情的還有熱那亞、佛羅倫薩等等意大利城市。它們共同組成了地中海的城邦國家。歐洲的文藝復興就在那里發(fā)生,最早的銀行、保險等金融業(yè)務(wù)出自那里,最初的資本主義也是在那里產(chǎn)生的。
與威尼斯商人同時期的,還有一個商人群體值得說說,他們叫“卡里米人”。卡里米人是阿拉伯的穆斯林,幾百年中在歐亞之間聲名遠播,被稱為“胡椒和香料商人”。印度商人用獨木舟從產(chǎn)地訂購香料,然后把他們送到現(xiàn)在的也門。下面就是卡里米人接手了,他們在紅海到埃及海岸有許多港口和陸地貨棧,借助駱駝和車隊穿越沙漠,最后到達尼羅河,然后在亞歷山大或開羅把香料賣給意大利商人。
促使意大利商人們不畏艱險,甚至不惜付出生命去開拓香料貿(mào)易,當然是巨大的利潤。據(jù)說,在印度當?shù)鼗ú坏?達卡(威尼斯金幣,1達卡相當于現(xiàn)在的80美元)買的胡椒,到埃及開羅時候就值68達卡,而到了威尼斯就能賣到150達卡!
威尼斯當年的市場呈放射狀排列,最外圍是賣肉和魚的,往里依次賣食品、陶器、毛毯,再靠里是繕寫者、金屬匠、理發(fā)師、牙醫(yī),而最中心地帶則是香料商。香料依然昂貴,1磅肉豆蔻皮,相當于值3只羊,而2磅肉豆蔻,就能換回1頭牛。
在此之后,便是哥倫布的故事了。哥倫布生長在意大利,太了解東方奢侈品的暴利了。他最愛讀的書是《馬可波羅游記》,尤其癡迷書中有關(guān)東方“黃金遍地,香料盈野”的記述。他下決心要去中國和印度,當然動機不是改變世界,而是獲取財富。而且他堅信地圓學說,認為可以換條道路到東方。
1492年8月3日,哥倫布帶著3艘船和90名船員出發(fā)。他忽悠船員說,只要日夜不停向西航行,大約10天就可到達“中國”。但是船隊走了幾十天,期間哥倫布還偷偷修改了每天的航程數(shù)據(jù),周圍依舊是茫茫大海。在忍無可忍的船員的威脅下,哥倫布決定再賭3天,如果看不到陸地就返航。
3天后即1492年10月12日,他們看到了美洲巴哈馬群島中的瓜納阿尼島。他們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