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琳琳
《天游峰的掃路人》一文主要是講述了作者在登天游峰時的所見所聞,描繪了一個豁達健談的掃路人,語言細膩,形象逼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重點通過多元互動,讓學生對文中人物,即掃路人有更為深刻的感悟。
從文本到學生,教師是必不可少的橋梁。因此要讓學生真正了解文本,感知主題,前提是教師自己先熟悉文本,與文本進行深度互動,以便了解作者為什么要寫掃路人。對于天游峰來說,真正吸引游客的應該是景色,而不是掃路人。真實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位掃路人很特別,他自信、豁達、能夠吃苦,這些氣質吸引了作者,使作者產(chǎn)生了創(chuàng)作的沖動。
在創(chuàng)作中,作者如果平鋪直敘,自然會讓讀者覺得無趣。對此,作者主要采用了細致的描寫,目的是喚醒讀者的閱讀興趣,以期產(chǎn)生去天游峰見一見掃路人的沖動。把握了這一寫作目的,我們也就理解了作者的精心策劃、細致刻畫,其主要目的就是讓讀者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教師應引導學生學習寫作技巧,使學生對掃路人有了更為直觀形象的認識。
對于文本,教師目光需要長遠一點,不應該只注重字詞語句,應著力提高學生對文本內涵的鑒賞能力以及品析語言的能力。對此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師與文本進行互動,準確把握文本主題,也需要從語用角度出發(fā),發(fā)揮文本的例子作用,讓學生能夠真正在語用中實現(xiàn)遷移。因而,教師應主要通過與文本互動,仔細挖掘文本的創(chuàng)新點、寫作技巧甚至是整篇建構,以便真正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對于這一課來說,教師應引導學生學習以下語言特點:一是環(huán)境描寫,比如“仿佛風一吹就能斷掉似的”一句,不僅寫出了天游峰的險,更重要的是為寫掃路人工作的艱辛作鋪墊。二是外貌描寫,比如“面色黝黑”說明老人身體很健康。三是對話描寫,比如“還有花鳥作伴,我能舍得走嗎”,還有“30年后,我照樣請你喝茶”等,真正寫出了老人的心聲。這些描寫,不僅表達出作者對老人的敬佩,更重要的是讓老人的形象感染讀者,使讀者對老人產(chǎn)生一種贊嘆之情。
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學會換位思考,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去解讀、去體驗,想象一下能否通過作者的描述引發(fā)聯(lián)想,實現(xiàn)情感的共鳴。對于學生而言,天游峰的游客很多,但多數(shù)人并沒有注意到掃路人,甚至有的還有點瞧不起這一職業(yè),同樣在生活中,很多學生對清潔工也會產(chǎn)生輕視。因此,教師要設想一下,假如學生讀了這篇文章,內心是否有所感動,能否產(chǎn)生情感共鳴。
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梳理。課文中的掃路人之所以讓人敬佩,最根本的原因是以下三點:一是豁達。別人爬山都累,而老人掃路卻不累,“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可見老人忽略了累,感受到的只有景色,可見其豁達。二是能干。試想一位70多歲的老人,應該頤養(yǎng)天年,而他卻堅持自食其力,可見其能干。三是自信。“30年后,我照樣請您喝茶”一句雖是笑談,但充分體現(xiàn)了掃路人的自信。
針對文本人物,教師應從多角度進行解讀,以便學生真正走進文本,與作者產(chǎn)生深度共鳴。這樣能讓人物變得更加鮮活,讓學生掌握表達技巧,進而提升表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