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斌
《生命生命》一文的作者杏林子從飛蛾求生、瓜苗生長、靜聽心跳這三件尋常生活中的小事入筆,表達了自己對生命的理性思考。理解三個事例中蘊含的道理是本課教學的難點。教學時,筆者從順應學生學習實際的需要出發(fā),就課前搜集整理的有關作者生平事跡資料,通過課堂的適時展示,幫助學生深入而準確地理解課文內容,達到情感與文本的交融,從而順利地突破了教學難點。教學片段如下:
師:課文讀到這里,大家有什么疑問,請?zhí)岢鰜怼?/p>
生:我不明白,為什么尋常的飛蛾、瓜苗和心跳,讓作者一次次感到震驚?
師:誰可以幫忙解答?
(眾生沉默不語,師課件出示作者簡介,生自由讀。)
杏林子,原名劉俠,12歲患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致使癱瘓。那時的她告訴自己:如果三年我還康復不了,我就不活了??墒撬貌蝗菀装具^了三年,卻沒有絲毫好轉。她想:好吧,再熬三年好了,如果還是不好,我就絕對不要活了。
師:讀完這段資料,你們心中有答案了嗎?
生:作者因為癱瘓不想活了,而弱小的飛蛾在她手里卻掙扎求生,她震驚了。
生:磚縫中的一粒香瓜籽都能努力地生長著,想想自己,作者感到震驚。
生:作者聽到沉穩(wěn)而有力的心跳,覺得自己不應該放棄生命。
師:大家體會得挺深刻。手里的飛蛾、磚縫中的瓜苗都能極力求生,何況我們人呢?你們想想,文中的飛蛾、瓜苗和人的生命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生:飛蛾的生命在作者手里掌握著,自己無法選擇,瓜苗也不能掌握自己的生命。
生:人的生命可以由自己來掌控。
師:是啊,我們掌握著自己的生命,自己可以做決定,“震驚”的杏林子就是這么想的,自由讀讀課文第5自然段。
師:生命屬于自己,選擇浪費或是珍惜,全由自己做決定,“震撼”的杏林子是這樣做的。(出示杏林子事跡簡介)
輪椅上的杏林子,堅持自學,在幾乎不能握筆的情況下,寫下了40多部著名的散文、小說、傳記、劇本,被譽為“臺灣最具影響力的作家”。她還組織成立了“伊甸殘障福利基金會”來幫助其他殘疾人。
師:此刻,相信大家一定被深深地震驚了。請結合課文內容或杏林子的事跡,以“生命是_____”開頭,寫下自己這份震驚和對生命的感悟。
生:生命是手中的飛蛾不斷掙扎、極力鼓動的翅膀。
生:生命是香瓜籽沖破硬殼、努力生長的勇氣。
生:生命是杏林子寫下的那一部部嘔心瀝血的著作。
生:生命是杏林子不向命運低頭的抗爭。
……
師:生命是什么?從你們的表達中,老師知道杏林子用行動作出了解答,也印證了她自己對生命真諦的領悟。生命是什么?同樣需要我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詮釋。
上述教學中,筆者從學生的需要開始,構建起了一個既觸及到文本的內核,又具有一定的思維深度的“主問題”:“為什么尋常的飛蛾、瓜苗和心跳,讓作者一次次感到震驚?”這個問題解決好了,本課教學的難點便不攻自破。在學生處于“茫然”的時刻,筆者首先借助背景資料令學生了解到作者原來是一個曾經對生活絕望了的殘障人士,學生便豁然開朗,走進了作者的心靈深處,與作者產生了情感的共鳴,深刻感悟到,就是在這樣一種生存狀態(tài)下,杏林子被飛蛾、香瓜籽及心臟所震撼,進而領悟了生命的意義。接著筆者引入作者的成就,當作者那堅強、閃光的形象被深深地植入學生的腦海時,學生的閱讀就更加深入了。通過書寫生命感言,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深刻了。這樣讀寫有機地結合起來,提升了學生的思想高度,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