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軍
(江蘇省海門市海門港新區(qū)實驗學校,江蘇海門 226156)
海洋文化包羅萬象,人類源于海洋、因由海洋而生成和創(chuàng)造的文化,都屬于海洋文化。人類在開發(fā)利用海洋的社會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物質(zhì)成果和精神成果,如人們的認識、觀念、思想、意識、心態(tài),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法規(guī)制度、衣食住行習俗和語言文學藝術等形態(tài),都屬于海洋文化的范疇[1]。海門港(原東灶港)位于海門市的東北部,北枕黃海,東鄰呂四漁港。東灶港的人們吹著海風,踏著海浪,祖輩生活在海邊,港口的孩子們從小就受到海洋文化的熏陶。作為他們的思品教師,有責任也有必要把海洋文化融入平時的思品教學,讓海洋文化更深入他們的骨髓,塑造大海學子崇高的品質(zhì),點亮精神之光。
初中思品教材從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實際出發(fā),圍繞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我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等關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國情教育等內(nèi)容,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樹立責任意識和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引領學生感悟人生的意義,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基本的善惡、是非觀念,學做負責任的公民,過積極健康的生活。教材的內(nèi)容和功能與海洋文化的精髓,有很多的切合點,本文進行簡單闡述。
包容是海洋文化的核心內(nèi)涵。包容是一門學問,學會包容的人,就學會了生活;懂得包容的人,就懂得快樂!這門學問,是來自內(nèi)心“慈悲喜舍、善良仁愛”的自然流露。包容是一種境界。人要達到這種境界,就必須擁有博愛的心、博大的胸襟,還要有一份坦蕩、一種氣概。學生懂得包容,在人際交往中贏得別人的信任和尊重;學會包容,會讓自己欣賞別人,集眾家之長,全面發(fā)展。思品七年級教材中用了一個框題內(nèi)容來闡述、強調(diào)包容的意義、包容的方式、包容的原則。
思品八年級上冊《優(yōu)良的意志品質(zhì)》從意志的特征、意志的力量、磨煉堅強的意志三個主題,講述了優(yōu)良的意志品質(zhì)的重要性。海洋文化的又一內(nèi)涵就是強毅力行,把這一內(nèi)涵融入思品教學,讓學生懂得堅強的意志是成人、成學、成業(yè)的重要條件,從小培養(yǎng)堅強意志。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海洋的廣闊舞臺,引領學生志存高遠,樹立遠大的理想。李大釗說:“青年人,行動之前應該定方向,譬如航海遠行的人必先定個目的地,需要指南針?!彼计肪拍昙壍摹斗棚w理想》旨在教育孩子樹立崇高理想,立志成才。
在思品教學中,常常會涉及教學情境的設計。教師平時注意收集關于海洋方面的故事、傳說,有效地把海洋文化融入思品教學,在教學設計中善于利用與海有關的人和事作為情境設計的源泉。在新課導入時,可以利用有關海洋的故事或者典故,這樣學生一下子就有了親切感。例如,我們在講《優(yōu)良的意志品質(zhì)》時,可以用精衛(wèi)填海的故事導入新課,讓學生講述這個故事,讓更多的人了解精衛(wèi)填海的緣由和過程,然后分享精衛(wèi)永不言棄、頑強拼搏的精神對我們有哪些感悟,從而引入本課學習。這樣學生探究的積極性會更高,海洋文化在課堂之初就會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在案例分析時,教師經(jīng)常用海洋的人和事作為案例分析的背景材料,讓學生在受到海洋文化熏陶的同時獲得心靈的感悟。比如,在講述中外文化交流的課題時,教師可以用鄭和七次下西洋的歷史事件作為分析情境。教師用視頻資料講述鄭和下西洋的緣由、過程和結(jié)果,在課堂上深入討論鄭和在傳播中華文化中起到了什么樣的重要作用,引導學生做中華文化的使者。海洋雖然隔斷了人與人、民族與民族的距離,但是割不斷人類交流互動的情誼。我們大海邊的孩子,也要做海洋的使者,把中華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當然,在課堂上由于受到教材的局限,教師在引入海洋文化時不能簡單粗暴,要有選擇、有提煉、有加工地實現(xiàn)與教材有機的融合。
唐朝的韓愈指出:耳濡目染,不學以能。把海洋文化融入思品教學,需要營造良好的校園海洋文化,在學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把海洋文化根植于心。我們的校園傍依黃海,學校也在打造特色校園文化——海洋文化。作為思品教師,在營造校園文化中要承擔起策劃者和組織者的角色。如何讓海洋文化從思品課堂中延伸到校園?筆者進行了一些嘗試:(1)請當?shù)氐馁Y深漁民到校園講述他們對大海的認識,如大海的潮漲潮落的規(guī)律、對大海的敬畏、當?shù)氐拿袼椎?,讓學生更深刻地了解大海、熱愛故鄉(xiāng)。(2)展開海洋文化知識競賽。每學期舉行一次海洋文化海洋知識競賽,在比賽中讓學生對大海有更加全面而深刻的了解。(3)開展海洋文化展。利用藝術節(jié)、社團匯報等平臺,適時地進行海洋文化展,利用圖片、展板、影像資料讓學生直觀地了解海洋,增強學生保護海洋、熱愛海洋的情感。當然,營造校園海洋文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各種藝術社團,通過各種藝術形式展示海洋文化。這些活動千萬不能流于形式,教師在組織時要積極動員,讓每個學生都有興趣參與、熱情加入。在整個活動中,教師要全程跟蹤、了解學生的動態(tài)、準備情況、出勤狀況,在活動結(jié)束后及時總結(jié)和提升。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教育即生活,新教育也提出“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關注學生生活,是我們思品教師必備的要求。海洋文化的落腳點應該是學生的生活。思品教師把文化引入學生生活,首先要關注學生生活,來到學生中間。你會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與人交往斤斤計較,沒有廣闊的胸懷;有些學生缺少良好的意志品質(zhì);有些學生沒有理想與追求,缺少正確的人生目標。這時教師可以對癥下藥。筆者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當遇到一些孩子在平時生活中出現(xiàn)了這些問題,利用海洋精神去激勵他時,他特別容易接受。這些海邊的孩子對海洋有特殊的情感,利用大海的精神去教育感染學生,讓他們有大海的胸懷、堅強的意志、搏擊長空的勇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初中思品教師陪伴學生三年的時間。在這特殊的三年人生中,正值學生青春期,是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我們要讓大海精神伴隨學生成長,根植于學生心靈,培養(yǎng)海邊孩子獨特的人格魅力。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社會實踐是思品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海洋文化融入思品教學,就要求我們以走進漁民生活、走進海洋產(chǎn)業(yè)為重要抓手,讓學生走出學校,在社會實踐中接受海洋文化的熏陶[2]。我們東灶港的孩子生在大海邊,長在大海邊,但是很多孩子并沒有認真地去感悟過漁民生活。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走進漁民生活,了解漁民每天的工作,引導學生學習漁民在大海中生存要與自然勇敢拼搏、不怕苦難的精神。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走進海邊的海洋產(chǎn)業(yè)工廠,如冷凍廠、漁業(yè)加工廠、漁船修理廠等。進入工廠,要讓學生和工人們一起,親眼看一看,親自動手做一做,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樹立保護海洋、愛海洋的意識。教師應經(jīng)常組織學生到大海邊,近距離地感受大海的博大、深不可測,感受海浪拍打巖石的力量,感受海鷗搏擊長空的夢想。每次的感悟,都要讓學生用文字的形式寫出來,然后大家一起分享。
海洋文化是個大課題。筆者在海邊學校工作,教育對象大多是海邊的孩子,在教學中盡力因勢利導,抓住海洋文化的精髓,幫助孩子塑造健康的人格,發(fā)揚海洋精神。
[1]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論[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9.
[2]徐志良,李明春.中國海洋文化縱覽[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