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勵
摘要: 目的:探討交通事故致殘后患者抑郁癥狀與人格、社會支持的關系。方法:選擇232例交通事故致殘患者,伴有抑郁癥狀的46例作為研究組,而無抑郁癥狀的186例作為對照組,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艾森克個性問卷(EPQ)和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進行評估。結果:交通事故致殘后抑郁檢出率19.80%。研究組的E維度、L維度因子分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而研究組的N維度因子分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SSRS的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利用度因子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交通事故致殘后患者抑郁癥狀與患者的人格特征及社會支持等因素有關。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personality, social support in patients with traffic accident. Methods: Select disability patients in 232 cases of traffic accident, 46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 as the study group, and 186 cases without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s control group; use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 and 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SSRS) to evaluate them. Results: The detection rate of depression after traffic accident was 19.80%. The factor score of the E dimension and L dimension in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while the N dimension factor scor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SSRC objective support, subjective support and utilization factor score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The depressive symptoms of disability patients with traffic accident are related to thei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support.
關鍵詞: 事故;抑郁;人格特征;社會支持
Key words: accident;depression;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social support
中圖分類號:B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04-0203-02
0 引言
交通事故造成患者軀體損傷,心理受到巨大沖擊,處于抑郁狀態(tài)[1]。早期癥狀表現(xiàn)為飲食減少、情緒低落、失眠、頭痛、煩躁、激動、注意力不集中等,癥狀比較嚴重的會有反應遲鈍的表現(xiàn),并且會產生幻覺,有自殺企圖,據(jù)報道抑郁發(fā)病率為20%~30%。交通事故致殘后抑郁的病因可能是患者自身的心理狀態(tài)、社會和生物學等各類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為了進一步研究交通事故致殘后患者的抑郁癥狀,本文現(xiàn)針對交通事故致殘患者的抑郁癥狀及人格、社會支持等相關因素進行綜合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①一般資料。選取2009年10月~2013年4月該院收治交通事故中肢體傷殘患者共232例。其中男性134例,女性98例,年齡18~65歲,平均35.91±5.22歲。②入組標準:1)傷殘后1~5周;2)神志清醒,知情同意,能配合進行心理量表的評估;3)小學及以上文化水平;4)患者既往無嚴重軀體疾病發(fā)病史。
1.2 研究方法
所有量表由兩名精神科主治醫(yī)師進行評估,一致性檢驗Kappa值為0.88。采用單個測試方法,患者入院后第4周末通過抑郁癥測試量表來觀察其抑郁癥表現(xiàn)。①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2]檢測,兩名測試者通過與患者交談,在交談過程中觀察其癥狀表現(xiàn),檢查結束后針對患者表現(xiàn)分別評分。通過觀察得出評分的項目主要包括第8、9及11項,其余各項通過患者口頭敘述進行評分。其中,第1項必須兩者兼顧,第7項和22項,需要結合患者家屬或病房工作人員的意見給出評分;第16項須重點查看患者的體質量記錄,或者參考患者主訴及其家屬/病房工作人員的意見進行評分。②艾森克個性問卷(EPQ)[3]:共88項條目,正向計分條目下,答案為“是”計1分,答案為“否”計0分;反向計分條目下,答案為“是”計0分,答案為“否”計1分。選取其E(內外向)、N(神經(jīng)質)、P(精神質)、和L(掩飾)四個維度作為個性評價指標。③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4]:1986年問世,編撰者是肖水源。社會支持評定量表有十個條目,其中客觀支持條目以及對社會支持的條目分別有3條,另外還包括4條主觀支持條目。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借助SPSS11.5統(tǒng)計軟件開展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有統(tǒng)計學差異。
2 結果
2.1 交通事故后抑郁癥狀的發(fā)生率
本研究共有效完成232例,采用HAMD評定,根據(jù)HAMD評分>17分診斷為有抑郁癥狀,共計46例,抑郁癥狀發(fā)生率為19.8%。
2.2 研究組與對照組EPQ各因子評分比較
為了探究交通事故致殘后抑郁癥狀與其個性特征的關系,分別對比分析研究組與對照組兩組EPQ因子,從表1所示對比結果來看,兩組的E維度、N維度、L維度因子都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征。其中研究組的E、L維度因子分值比對照組(P<0.05)的分值低很多,研究組的N維度因子評分比對照組(P<0.05)評分高出很多。
2.3 研究組與對照組SSRS各因子評分比較
針對交通事故致殘后抑郁癥狀與其社會支持的關系,將研究組與對照組的SSRS維度因子進行對比分析,從表2所示的對比結果來看,兩組的客觀支持因子分、主觀支持分、對支持的利用度因子分都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征。其中,相對于對照組(P<0.05)的評分來說,研究組的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因子分、對支持的利用度因子評分低很多。
3 討論
交通事故致殘后抑郁是患者康復期的一種常見的心理障礙,其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5]:表現(xiàn)為情緒消極、煩躁、憂郁,對生活感到乏味,缺乏信心。自我封閉,拒絕向家屬親朋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緒,抵觸向醫(yī)護人員或其他人透露自己的病癥,總是獨來獨往,習慣通過面壁發(fā)呆等獨處方式來消化情緒。本研究結果顯示,交通事故后致殘抑郁癥狀的發(fā)生率為19.80%,與國內重性抑郁癥在慢性疼痛人群中發(fā)生率的研究結果[6]基本一致??梢?,交通事故致殘患者罹患抑郁癥的概率在逐漸升高,相應臨床醫(yī)學研究的專業(yè)人員應該高度重視這一現(xiàn)象。
相關研究指出[7],人格特征對個體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健康都有顯著影響。從本研究結果來看,心緒敏感并且擁有內向性格特征的患者經(jīng)歷交通事故致殘后,罹患抑郁癥的概率較大。因為其本身心里承受能力較弱,心緒敏感,其思想和情緒容易被外界因素左右,一些不盡如人意的生活細節(jié)在其思想認知中會被不斷放大,進而造成其情緒波動,加之患者本身內向偏自我封閉的性格特征,患者無法向家屬親朋主動表達情緒或困惑,面對一系列新出現(xiàn)的問題,比如身體的突然殘疾,心理準備不充分、自身人格成熟度不夠等,患者容易產生心理壓抑,但又無法向周圍親友訴說、疏泄不良情緒,所以容易導致抑郁癥狀的發(fā)生。
國外研究表明[8],在強烈的應激狀態(tài)下,缺乏良好的社會支持是個體出現(xiàn)心理損害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本研究結果顯示,缺乏主觀支持及客觀支持、社會支持利用度差的患者更容易產生交通事故致殘后抑郁癥狀。一般來說,夫妻關系不和,交通事故后家屬對患者關心程度不足,經(jīng)濟負擔能力弱,家庭關系緊張,自身對身體的康復失去信心,對前途感到迷盲等,都容易造成患者精神的緊張和壓力,從而導致抑郁癥狀的發(fā)生。本研究結果提示,交通事故致殘后抑郁癥狀的發(fā)生率較高,其與患者的人格特征及社會支持等因素有關,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參考文獻:
[1]黃榮招.循證護理在下肢骨折圍手術期護理中的應用[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1,32(7):1159-1160.
[2]湯毓華,張明園.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J].上海精神醫(yī)學,1984(2):216-218.
[3]龔耀先.修訂艾森克個性手冊[M].長沙:湖南醫(yī)學院出版社,1996:1-49.
[4]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127-131.
[5]韋美先.特大交通事故患者的心理問題及康復干預措施[J].吉林醫(yī)學,2010,31(5):693-694.
[6]聞潔曦,邢國剛.慢性疼痛與抑郁關系的研究進展[J].中國疼痛醫(yī)學雜志,2012,18(7):436-440.
[7]寧麗,竇清理,連玉龍.交通事故后創(chuàng)傷應激反應與艾森克人格特征相關性[J].中國神經(jīng)精神疾病雜志,2012,39(6):351-354.
[8]Andrews G.Life event stress,social support,coping style,and risk of psychological impairment[J].J Nerv ment Dis,1978,166:30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