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惠萍
【摘 要】語文教育的核心是語感,培養(yǎng)語感是學好語文的關鍵。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是教學的重中之重。
【關鍵詞】小學語文;培養(yǎng)策略;語感
《語文課程標準》在語文教學要達到的總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中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這是國家教育機構從課程的高度強調語文教學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語感。為什么要培養(yǎng)語感?怎樣培養(yǎng)語感呢?
一、創(chuàng)設情境,培養(yǎng)語感
葉圣陶先生說:“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有情。”因此,要創(chuàng)設出一個濃郁的語感情境,讓學生借助語言來感受形象,領悟其中的情感。在教學中,有些詞句比較抽象,很難被學生理解。因此,教學中可巧用電教手段,幫助學生化抽象為形象,從而達到理解。教學《林?!芬徽n中的“興安嶺多么會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樺為裙,還穿著繡花鞋”一句時,為了使學生了解這句話的含義,我用電教媒體放映出興安嶺這幅圖,讓學生找出位置,然后在圖中按“嶺”的位置繪出“少女的頭”,“青松”的位置繪出少女的衫。這樣,學生充分地體會了作者對興安嶺的描寫準確、生動、形象,而且把興安嶺看做一個很會打扮自己的少女,這樣興安嶺在文章中顯得栩栩如生,充分地表達了作者的贊美之情。
二、示范朗讀,孕育語感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本身就是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受的表現。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重視對學生的朗讀訓練。指導學生通過對課文反復誦讀,讓學生領略字里行間的意蘊、情感,從中得到語言的感染和熏陶。所以,教師的范讀可以給學生提供朗讀的榜樣,創(chuàng)設朗讀的情境。比如我在執(zhí)教《霧凇》時,通過深情并茂的范讀,學生就感覺好像真的來到了霧凇的世界,正漫步松花江岸的十里長堤之上,欣賞吉林霧凇神奇景觀。這樣,就使學生對課文內容動情生趣,產生一讀為快的欲望。同時,范讀也又一次地對學生進行了語感的感染、熏陶和潛移默化式的訓練。
三、反復吟誦,培養(yǎng)語感
古人讀書,有“涵詠工夫興味長”的名言,是說讀書要沉浸其中細細品味,方興味無窮誦讀是最好的感受語言的情感方法,教師教給學生誦讀的方法、技巧,創(chuàng)設意境,學生通過誦讀自然地會獲得語感,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獨特魅力。如指導讀《小桑迪》中男孩賣火柴時的語言,根據課文中男孩語言變化如:“先生買盒火柴吧!”到“一盒火柴只要一個便士??!”再到:“我可以一便士賣給你兩盒”。體會到小男孩急于賣出火柴的迫切心情,感受到這個可憐小男孩保守饑寒的處境。通過指導,學生的感情沉浸在這催人淚下的氣氛之中,仿佛一個衣裳襤褸的,骨瘦如柴的男孩就站在面前,對小珊迪的同情油然而生。
四、朗讀與想象有機結合,誘發(fā)語感
別林斯基曾說:“閱讀時,你到處感覺到他的存在,但卻看不見他本人;你讀到他的語言,卻聽不到他的聲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補足這個缺點?!睕]有想象,就無從對語言進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指導學生朗讀時,要幫助學生憑借想象走進作品所描述的那個看得見、摸得著,能聞其味、聽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體形象的世界。同時,運用形象思維去感受語言文字的意蘊和情感。如《觀潮》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教學中,可通過電教手段,如播放錄象、展示課件等激發(fā)想象,使其在語感中起推波助瀾的作用,增強學生對錢塘江大潮這一天下奇觀的感性認識。可激發(fā)學生通過“白浪翻滾”聯想到“白色城墻”的雄偉圖景;由“浪潮越來越近”聯想到“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時那浩浩蕩蕩的飛奔場面;由“聲音”聯想到“山崩地裂”的驚人氣勢。然后,對整段文字進行反復感情朗讀,使學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偉、壯觀,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培養(yǎng)他們的語感。
五、盤活生活,強化語感
強化語感,更可從生活中獲得。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受到語言文字的熏陶,進行著情感和語感的培養(yǎng)。在學生感受和鑒賞祖國文字魅力基礎上,教師應引導他們運用語言文字去創(chuàng)造美。因為語感和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和生活經驗是分不開的。有意識、有目的地組織的各種活動,更能積累語感。如欣賞四季的景色,春天桃紅柳綠,生機勃勃;夏天滿眼蔥綠,充滿活力;秋天丹桂飄香,碩果累累;冬天雪花紛飛,白茫茫一片,更能激發(fā)學生不同的遐想。在小學生的眼中,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和社會活動,是他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要求學校、教師給學生提供語言實踐的廣闊天地,立足課堂,延伸課外,通過廣播、影視、書報、交際等多角度開展語文實踐活動,擴充學生的知識,拓展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為形成終身受用的語感能力打下良好基礎。
語感是語言的一種直覺能力,但訓練語感卻是一個非直覺的過程,通過訓練,學生對言語的感受就會逐漸從膚淺、狹窄、遲鈍走向深刻、全面、靈敏和迅速,而培養(yǎng)學生這種對語言的靈敏、全面、深刻的直覺能力。語感培養(yǎng),這正是我們語文教學的靈魂所在。
【參考文獻】
[1]朱家瓏,高萬同著.《小學語文新視角》,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年
[2]郭根福.《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