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倩
做有情懷的班主任
□ 李 倩
“站在教室,目光與無數(shù)孩子相遇。看看他們神色迥異的臉,我不由地想:課堂上我是否關心過他們的生命狀態(tài),我是否關心過他們的未來?”每讀于此,我不禁反思:這么多年的教育困惑,不正是因為缺少這樣的捫心自問嗎?如果我們的教育理念都基于學生的發(fā)展,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或許教育路上所遇到的很多問題會得到合理的解釋,也能及時迎刃而解。
沈麗新老師作為一個有著20年教齡的英語教師,從她的字里行間,我能感受到她是一個有理想、有目標、有情懷的老師。我敬佩她在教育中的“隨心”,敢于對學校的指令不盲從。當然,這個“隨心”必須建立在對學生各方面的深入了解,并針對班級的具體特點去實行。也許有些做法很冒險,比如春游帶學生去水塘邊玩耍,盡情放松自己,親近大自然。而一般班主任只是帶領學生去游樂場玩,缺少與自然的親密交流,讓孩子無法體會最原始的快樂,也無法釋放孩子的天性。
沈老師在書里提到最多的一個詞,就是“共情”。教師不僅自身要具備共情力,還要肯定和培養(yǎng)學生的共情力。這樣,老師才能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學生也會學會換位思考,從而減少與他人的矛盾。曾經(jīng)一度我也為學生層出不窮的問題所煩惱,幾乎每周都要處理大大小小的學生矛盾。雖然經(jīng)過調(diào)解,事態(tài)很快平息,但學生似乎對處理結(jié)果并不滿意,也不服氣。
有一天,一個學生跑來向我控訴:“老師,其實你并不了解我們,你總是按自己的意愿去處理我們的問題,效果并不好,我們也不喜歡,你能多聽聽我們的‘聲音’嗎?”聽到這話,我很震驚,原來很多時候,我只是主觀地了解事情的表象而草草地解決問題,實際上還有許多誤會沒有解開,導致學生心里不服氣而使矛盾加深。讀到這本書時,我才意識到自己缺乏“共情力”,沒把自己當成他們的一員,從他們的角度看問題、解決問題,只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學生身上。如果處理學生矛盾沖突時我能從“理解”出發(fā),學生也許會更快從怒氣中冷靜下來,解除矛盾,釋然心情。如果學生也具有“共情力”,那么很多矛盾他們就能自己解決。
在這本書里,沈老師還教給新老師很多管理班級以及教學方面的建議和妙招,讓我眼前一亮的是沈老師去英國進修期間的反思,其中,她提到的一些教學方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如在“活動還原歷史的厚重”中,老師讓學生了解亨利八世的歷史是通過完成他重要事件的時間表、繪制他的家譜、模仿、復制與制作一座那個時期的建筑、了解那個時期的貨幣等一系列方法來完成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始終圍繞亨利八世的歷史展開調(diào)查、研究和總結(jié),從而全方位了解這個歷史時期的重大事件,而不是老師的照“本”宣科。
不唯書教學,不簡單灌輸,是我一直想嘗試的教學方式。試想如果我的課也通過畫圖、搜集資料、還原歷史等形式來開展,會不會讓學生從中獲益更大呢?還有“歷史的場景在課堂上重現(xiàn)”,校長、老師和孩子共同參與還原維多利亞時期的課堂教學,生動活潑的歷史再現(xiàn),精彩夸張的表演讓孩子們真切地感受當時的場景。這種“比較真實的環(huán)境感悟和體驗”激發(fā)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吸取了寶貴的人文素養(yǎng),關注的是學生的未來,而不只是現(xiàn)在。
“讓學生看見你的愛”,這份愛發(fā)自內(nèi)心,是對孩子未來的“關注”;與學生“共情”,獲取學生的信賴,傾聽學生的聲音;不斷“反思”,努力尋求適合學生發(fā)展的教育教學方法,不忘初心,做一個有情懷的班主任。
(作者單位: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qū)榮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