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銀慧+張艷麗
[收稿日期] 2016-11-05
[基金項目] 本文系中國博
士后科學基金第60批面上資助“列寧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研究(1917-1927)”(項目編號:2016M601073),中央編譯局青年基金項目“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研究——以武漢為例”(項目編號:15C07),湖北工業(yè)大學博士啟動基金“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文本研究”(項目編號:BSQD14069)和湖北工業(yè)大學人文社科基金委托課題“列寧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1917-1927)”(項目編號:2016SW0201)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曾銀慧(1980-),
女,湖北荊門人,湖北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中央編譯局博士后流動站科研人員,法學博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史研究;張艷麗(1980-),女,湖北武漢人,湖北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5級博士研究生。
[摘 要] 由陳獨秀編輯于1922年9月新青年社出版的《社會主義討論集》是把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結合的最初文本。文集濃縮了馬克思主義與無政府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論爭的精華,一度使馬克思主義與非馬克思主義的論爭達到高潮,因而使這次論爭產生了非同尋常的意義。因此,該書亦成為早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部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
[關鍵詞] 陳獨秀;《社會主義討論集》;馬列主義;中國革命;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中圖分類號] D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17)01-0114-04
眾所周知,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從一開始就不是學理上的研究,而是為積貧積弱的中國尋求愛國救亡的思想武器。那么,一旦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開始了真正意義的傳播,先進的中國知識分子們便立刻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觀點、立場和方法來具體認識中國國情、指導中國革命實踐,客觀上開啟了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探索之旅,即早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其結果是產生了一批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化的初步理論成果,彰顯了早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雛形?!渡鐣髁x討論集》(以下簡稱《討論集》),可謂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應用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結合的最初經典?!队懻摷肥顷惇毿憔庉嬘?922年9月由新青年社出版的“新青年叢書”第2種,共510頁,定價大洋7角,多次翻印。其主要內容有:
第一,與各種社會主義進行論爭,堅定馬克思主義革命道路?!队懻摷肥珍浟?5篇論文,是與中國無政府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進行論爭,聚焦在取何種主義作為救國方案,走什么道路以振興中華。
首先,與無政府主義的論爭。1920年9月陳獨秀在《新青年》第8卷第1號上發(fā)表《談政治》,揭開了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對無政府主義進行批判的序幕。故陳獨秀把該文作為《討論集》的首篇收錄其中。其爭論的主要內容有:一是關于“反對一切強權”的問題。以區(qū)聲白、鄭賢宗、鄭太樸等為代表的無政府主義者“反對政治,反對法律,反對國家,反對強權,理論自成一系統(tǒng)”[1] 3。陳獨秀則批駁到,“強權所以可惡,是他的用法,并不是他本身……不問強權底用法如何,閉起眼睛反對一切強權,像這種因噎廢食的辦法,實在是籠統(tǒng)的武斷的,絕不是科學的?!舨粏枏姍嗟子梅ㄈ绾危粸閺姍喽磳姍?,或者只為強權而贊成強權,也未免陷于同一謬誤。”[1] 6-7 二是關于無產階級專政的問題。無政府主義者反對無產階級專政,認為“無論何種形式何種內容的國家,政府——中央集權都不合理”[1] 231。李達則正面批駁道,“這種議論都是從大小的矛盾的前提出發(fā)而得(出)的矛盾的結論,縱使勞農俄國的獨裁政治不是多數(shù)派的獨裁而為勞動者的獨裁,他也是要反對的”[1] 233。早期馬克思主義者指出無政府主義者是因為反對一切強權而反對資產階級專政,因而缺乏科學的邏輯。三是關于斗爭手段問題。無政府主義者試圖用“少數(shù)人的暴動”和“教育”手段來獲得革命成功,這遭到以李達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者的批評。他指出,“政權必須用武裝方能奪得到手,既用武裝就不能不有嚴密的組織,什么勞動者自由的結合,完全沒有用處。階級爭斗,就是戰(zhàn)爭,一切作戰(zhàn)計畫(劃),全靠參謀部籌畫(劃)出來,方可以操勝算。這參謀部就是共產黨” [1] 242??梢?,革命成功是靠階級斗爭取得的,而不能依靠教育救國,這與無政府主義觀點截然相反,涇渭分明。同時,早期馬克思主義者還指出了革命的領導力量即共產黨,只有在共產黨的帶領下才能取得真正成功,這對中共建黨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其次,與基爾特社會主義的論爭。中國基爾特社會主義的代表人物張東蓀、梁啟超等與中國共產黨的代表人物李漢俊、陳獨秀等在圍繞中國走什么樣的道路才能復興國家問題上展開了激烈的論爭。基爾特社會主義者企圖將資本主義與工人階級調和起來使國家復興,即成立“蓋協(xié)社(引者注:工會、合作社)即以資本主義之方法而貫徹社會主義之精神者也”[1] 56。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則旗幟鮮明地主張走社會主義道路方能使國家復興,即采用“勞農主義的直接行動,主張聯(lián)合大多數(shù)的無產階級,增加作戰(zhàn)的勢力,為突發(fā)的猛烈的普遍的群眾運動,奪取國家的權力”[1] 217。實行走完全不同的道路。具體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分析中國的亂源上,基爾特社會主義認為中國的主要問題是貧乏,貧乏造成了中國的落后。李漢俊在《中國底亂源及其歸宿》中卻駁斥道,中國的亂源主要包括三個要素:“一,是因為中國這社會各局部相互間的進化程度不太一致,而發(fā)生的劇烈的同化和淘汰作用底表現(xiàn)。二,是因為中國與世界底進化程度間隔太遠,而發(fā)生的劇烈的同化和淘汰作用底表現(xiàn)。三,是因為中國底資本階級與世界底資本階級爭奪中國這市場的表現(xiàn)?!盵1] 330-331二是在發(fā)展中國的道路上,基爾特社會主義主張發(fā)展實業(yè)與教育,走資本主義改良道路。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則批判了發(fā)展實業(yè)的錯誤想法,認為在中國走改良方案行不通?!斑@種慢性的改造(即改良),乃是一件太不經濟,并且是很難能的改造……實是癡想”[1] 462。因此,在中國只有走社會主義革命道路,才能救治中國?!霸谥袊默F(xiàn)在情形之下,尤其不能不趕快的改造。軍閥的敲剝,外國資本家的侵略,如不趕快改造,恐中國就要處于外國資本的公共掠奪政權之下了,那時候,想革命,一定勢比登天還難”[1] 465。所以,只有無產階級暴力革命是最適合當下中國國情的。
第二,傳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更好厘清馬克思主義與非馬克思主義之間的本質區(qū)別,陳獨秀有意識地把《馬克思學說》編入其中,讓讀者一目了然。他從“剩余價值”“唯物史觀”“階級爭斗”和“勞工專政”4個方面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他首談“剩余價值”,認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和其他舊經濟學說的根本區(qū)別,在于“說明剩余價值之如何成立及實現(xiàn)”[1] 156。同時介紹了什么是剩余價值,剩余價值的成立以及其實現(xiàn)與分配三個方面內容,以此來說明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即資本主義的生產方法“利用機器對手工業(yè)起了產業(yè)革命”“奪取剩余價值集中資本”“同時便造成了大規(guī)模的無產階級,又造成無產階級對于資本主義革命之危機,這種種歷史上經濟制度之必然的變化”[1] 163-164。再談“唯物史觀”。陳獨秀開宗明義道,介紹這個理論是為了“說明資本主義的生產方法和資本主義的社會制度所以成立所以發(fā)達所以崩壞,都是經濟發(fā)展之自然結果,是能夠在客觀上說明必然的因果,這是馬克思社會主義和別家空想的社會主義不同之要點”[1] 165。最后談階級爭斗和勞工專政,以此說明社會主義革命的根本途徑,即通過階級斗爭來達到社會解放,并把勞工專政作為“一個政治的過渡時期”[1] 172,以漸次達到共產主義。
第三,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論,具體剖析中國國情及社會問題。早期中共黨人把馬克思主義特別是列寧主義作為考察中國命運的工具,初步運用到中國革命的實踐,產生了早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雛形?!段ㄎ锸酚^在中國的運用》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初步運用于中國革命的理論成果,代表了黨內當時最高的理論水平。文章的主旨就是“如何運用唯物史觀來解決中國社會問題”[1] 430-431,其中最大的一個理論亮點就是探討出中國革命分兩步走的革命策略。論文指出:“在這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沒有筑成以前,無論如何,社會主義決不能完全實現(xiàn)。因此,在這里就要有一個過渡期,這過渡期,就從資本主義渡到社會主義的時期?!?[1] 434因此,中國革命需完成民主革命第一步之后,才能實現(xiàn)社會主義第二步革命,以實現(xiàn)共產主義的最高綱領。從中早期中共黨人得出的結論就是,“要改造中國社會,只有實行社會主義;要實行社會主義,只有遵守唯物史觀” [1] 435。
《討論集》濃縮了馬克思主義與無政府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論爭的精華,一度使馬克思主義與非馬克思主義的論爭達到高潮,因而使這次論爭產生了非同尋常的意義。首先,通過論爭揭露了無政府主義的本質,促進了一部分激進民主主義者轉變成馬克思主義者;其次,通過論爭進一步分清改良與革命的區(qū)別,確定用階級斗爭手段徹底改造社會的復興中華的道路;再次,通過論爭,加速了無政府主義隊伍內部的解體;最后,早期中共黨人在論爭中探尋到早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初元素,基本掌握到馬列主義同中國革命相結合的最初理論形態(tài)。因此,《討論集》成為早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部不可或缺的重要經典文本,自然是早期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必讀書目之一?!缎虑嗄辍芳究?期曾刊登廣告:“此書是陳獨秀先生年來和國內的學者,討論關于社會主義的;內中:各派社會主義之精髓,及其組織方法;敘論綦[甚]詳。各派社會主義之爭點,及其排擠;例證繁多。他如馬克斯(思)社會主義,安那其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等——及其附帶問題——無不討論備至;足為研究社會主義者之參考??偘l(fā)行所廣州昌興馬路新青年社?!盵2]同期,封底刊登“新青年社——舉行大廉價”廣告中,再次對該書進行了重點推薦。
[參考文獻]
[1]陳獨秀.社會主義討論集[M].北京:新青年社,1922-09.
[2]《新青年》季刊第1期[J].1923-0
6-15.
[責任編輯:馬昌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