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顧隨《詩詞講記》乃當年顧老先生上課講詩詞的筆記整理,分總論、分論和具體說作家作品。內容較為零散,老先生深厚的學識功力卻展現(xiàn)無遺。顧老先生書中旁征博引、學貫中西,融會貫通且有個人的主觀態(tài)度與見解。其中顧老先生一再贊同曹操、陶淵明和杜甫三位,對他們三位的引用評論也是最多的。本文將結合顧老先生的觀點對陶杜二人進行比較。
關鍵詞:顧隨 陶淵明 杜甫 比較
顧隨在《詩詞講記》中評價了很多的詩人,全書反復引證評論的為曹孟德、陶元亮和杜工部。曹孟德是英雄中的詩人,杜工部是詩人中的英雄,而陶元亮是詩人中的哲人。顧隨對此三人的評價是最高的,認為“古往今來只此數(shù)人為真詩人”。三人的共同點是都從生活中磨練出來的,三人之中又尤推陶淵明。
一.陶之恬靜熱烈和杜之敏感熱烈
顧隨對淵明的評價很高,他認為陶淵明能將哲學的思考寫入詩是有過人的天才和常人不可及的學力的。同是寫貧病,杜工部的詩“熱烈敏銳”,陶元亮的詩則“恬靜中熱烈”。顧隨引了陶的《擬古九首》其三,“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先巢故尚在,相將還舊居。自從分別來,門庭日荒蕪;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燕子來詩人家中筑巢是件令人喜悅的,有著美好象征的事情。然而自己的家中日漸蕭條,即使詩人無比歡迎燕子但燕子的心也能如詩人一般堅定嗎?詩人通過燕子筑巢寫自己的貧病,歡喜中帶著無奈與凄涼,此為顧隨所謂“恬靜中熱烈”。作者又引了杜甫《倦夜》的“暗飛螢自照,水宿鳥相呼?!倍?,認為此已為杜甫詩中極精致的了。杜甫的“熱烈敏銳”源于其內心不夠平和,他身在中唐且歷經天寶之亂。目睹了朝事凋敝民生煩亂,杜甫是無法置之身外且內心波瀾不起的。“心若慌亂決不能成詩,即作亦絕不深厚,絕不動人?!倍旁娨埠茫恍闹械臒崃颐翡J的情感到底不如陶。
陶公的詩風流自然而出,老杜的“熱烈敏銳”是噴薄而出的。陶公的這種“恬靜中熱烈”來于何處?應是陶公詩中有知解,有其生活的智慧和生活的態(tài)度,有他自己的認識。因此他是詩人中的哲人,哲便在于知解。陶淵明生活的時代讓他不得入世,而他也并非是出世之人。他的內心不是沒有過矛盾的,而在矛盾過后陶淵明身上顯示出的是調和?!敖Y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人境”是“入世”,“無車馬喧”是“出世”,生活態(tài)度的調和帶來的是心態(tài)的調和。世人對陶淵明有很多見解,“隱逸詩人”、“沖譫”、“田園詩人”、“躬耕詩人”,顧隨認為都是不全面無法單獨評價陶淵明的。因為陶淵明雖然調和,但并不是心如止水,他也是鮮活的人,因此陶公也有很多不平和。朱熹評價其說:“據(jù)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來不覺耳。”
二.世法與詩法
何謂“世法”?何謂“詩法”?“世法”乃人活于世的辦法,是人生存的基礎?!笆婪ā卑郎瞥髳?,它是接地氣的?!霸姺ā眲t不同,它是美的是動人的。顧隨認為,世人所認為的“世法”為俗、“詩法”為雅不能成立,脫離了俗的雅其實更俗?!霸姺ā逼鋵崙撛从凇笆婪ā倍哂凇笆婪ā?,也就是如今我們所說的“作品要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霸姺ā迸c“世法”相調和才是好的,而能將此二法很好地融合的,是陶淵明。詩人能將美好的事物入詩不可貴,陶能將不好的入詩而能沖淡平和。而杜的程度不及陶,他同陶公一樣也曾掙扎和矛盾而始終沒有得到調和心中還是不安定的,尚不能將二法融合,但他能將“世法”寫入“詩法”而成詩。陶公因心內真平和,因而寫的詩內在精神是統(tǒng)一的?!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碧展钦娴挠迫?。“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庇H自躬耕的陶公也是坦然接受并自得其樂的。老杜就將心中的不夠平靜反映在了詩中。他的詩里他從未有意的遮掩自己窘迫的境況,也不假意超脫,他總是真切的訴說著他的現(xiàn)實。
三.自然與力
顧隨評價說:“人之聰明寫作時不可使盡。陶淵明十二分力量只使十分。老杜十分力量使十二分。”何為力?力就是力量,詩寫得有力量,讀了能被這力量撼動,能體會到一種堅強的意志。顧隨認為,老杜的詩在唐朝是有革命性的,因為他打破了詩人歷來寫詩醞釀的傳統(tǒng)。入《得弟消息二首》之首二句:“近有平音信,遙憐舎弟存。”音韻讀之有力,情感含蓄卻熱烈。老杜能將尋常字用出高深,“國破山河在,程春草木深?!币粋€“深”字將國家破滅后城中草樹荒蕪而茂盛的樣子寫了出來,頗為艱深。再如《絕句漫興九首》之一:“二月已破三月來,漸老逢春能幾回?”首句的平仄為“仄仄仄平仄平”,如此險韻雖拗然很有力。再如老杜“莫思身外無窮事,且盡生前有限杯?!笨此茖こs是很不尋常,和“會須一飲三百杯”、“日啖荔枝三百顆”相比,真實收斂而有力量。老杜的力來自深沉的情感和有意為之的拗律。
“老杜的詩中有力,而非一般的蠻力橫勁,其力皆如水之拍岸,乃生之力,生之色彩。曰生之色彩而不曰形狀者,色彩雖是外表,而此外表乃內外交融而透出的,色彩是活色,如花之紅、柳之綠,是內在生命力之放射,不是從外涂上的。且其范圍不是盆景、園林,而是大自然的山水。”大自然宏大,不比盆景、園林的小。且盆景、園林有人工斧鑿的痕跡,大自然則蒼茫大氣。老杜的詩不像李白那種豪放,但是其詩中有宏大。如《戲為六絕句》:“王楊盧駱當時休,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笔變删涓杏X是多么敏銳,后兩句則包含多么熱烈而真誠的情緒。老杜的力是能讓讀者從中體會到一種不卑不亢的意志,他有著自己的堅持有著自己的價值。他寫“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時,眼前秋景多么蕭條,然他的視野卻多么寬闊。無邊無盡的落葉紛紛下落,滾滾的長江卷著落葉奔騰不息。蕭條卻不悲哀,多么有力量。老杜的這種力量中透著的宏大,再如《三絕句》之一首:“不如醉里風吹盡,可忍醒時雨打稀?!睂憳渖匣ㄈ镉湮绰?。著筆處纖細而顧影自憐的悲哀。老杜也痛,但是痛得豁達。他也不愿見證雨打花落,不如讓它們在醉中由風吹盡吧,其中情感也是十分真切卻顯得發(fā)聲宏大、有力。
老杜是詩人中的英雄,陶公是詩人中的哲人。陶公在矛盾的調和中歸田園居,荷鋤躬耕;老杜在矛盾的調和中,選擇了“擔荷”。創(chuàng)作必有安定情緒。沒有安定生活也要有安定心情。杜甫生活不安定,心情也不夠安定。老杜則睜了眼清醒地看苦痛,無消滅之神力,又不愿臨陣脫逃,于是只有忍受擔荷?!彼麩o力去挽回動亂,也不忍就此放下歸隱。老杜的偉大就偉大在他的擔荷。傷感是暫時的刺激,悲哀是長期的積蓄,老杜沉郁在他的悲哀。即使苦悶孤獨凄涼,依然宏大有力。也因此,顧老先生認為中國詩歌唯老杜可當此二句,“錘字堅而難移,結響凝而不滯。”錘煉宜于客觀的描寫,老杜的錘煉使其詩堅實。
從陶淵明到杜甫有著一種傳承在,老杜有陶公的精神而額有各自的特點。學陶而不似陶。
顧隨也表示,“老杜與陶公固然不能相提并論,但也有共同之處,從修辭上看,二人皆用許多新鮮字句,這是在外表上的革新。此外,關于內容一方面,別人不敢寫的他們敢寫。在開合變化、粗細兼收上說,杜甫乃詩圣也固然更勝一籌;若在言有盡而意無窮上說,陶淵明則更勝一籌?!边@也就比較鮮明地表現(xiàn)了二人的特點。
[作者介紹:李允霖,南京師范大學教室教育學院學科教學(語文)專業(yè)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