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遼寧開原市西龍灣高句麗山城及遺址調查

      2017-02-21 08:20:38鐵嶺市博物館
      北方文物 2017年1期
      關鍵詞:圖五柴河龍灣

      鐵嶺市博物館

      遼寧開原市西龍灣高句麗山城及遺址調查

      鐵嶺市博物館

      西龍灣 高句麗 山城 遺址

      2009年5月在開原市靠山鎮(zhèn)西龍灣村西龍灣小學所在的山崗上,發(fā)現一座山城遺址,山城建在柴河北岸東西向山脈前伸的崗地之上。城為土筑,略呈不規(guī)則長方形,周長570余米。文化遺物主要有陶、瓷、石器、板瓦、筒瓦殘片等。經對文化遺物的研究與分析,山城始建于高句麗時期。高句麗建城之前這里曾是一處青銅時代遺址,遼金以后也有沿用。在山城西北的后井子地、北部的后河溝北地,發(fā)現兩處高句麗時期的居住遺址,見有大量板瓦和陶器、鐵箭頭等文化遺物。山城與平地居址的平面布局,應是平戰(zhàn)結合的整體。

      西龍灣山城位于開原市東南45公里的靠山鎮(zhèn)西龍灣村東,地理坐標為東經124°15′9″、北緯42°15′43.6″,海拔高程143.5米。北與一道東西向連綿的山脈相連,西為西龍灣村民住宅區(qū),南側即為柴河谷地及河道,山城腳下的河谷邊緣,有開原經靠山鎮(zhèn)至上肥地鄉(xiāng)公路在此通過(圖一)。城址坐落在柴河北岸東西向山脈前伸的崗地上,地勢北高南低,南緣高出柴河河谷約13米。城內地面比較平坦,西龍灣小學校就建在城內。由于山城所在是柴河北側山脈向河谷前伸部分,柴河從東向西流淌,在這里遇到突出的山體,河流在山腳下轉而南流,在這里形成一個近乎90°的大轉彎,使山城的東面山體也瀕臨河水,轉過南端后繞城又西北流,形成山城北面與眾山相連,其余三面臨河的獨特地理形勢。河谷內有古道東去進入東部山區(qū),通向古時高句麗腹地。山城依河據險,控遏古道,有一夫當關之勢,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山體向河谷前伸而形成彎折的獨特山彎地形,人們形象的稱為“龍灣”。東、西“龍灣”的地名蓋源于此。

      一、西龍灣山城

      西龍灣山城因山就勢筑成,土筑,平面略呈不規(guī)則長方形,周長572米,西墻有一門,西南角有一蓄水池,城址東北角最高處有角臺遺跡。城內原建有清代廟宇,據調查為關帝廟,已毀?,F今西龍灣小學第三排房即原關帝廟正殿,房前還有古松兩株,并有清嘉慶二十五年、同治二年石碑二通及碑額放置在學校院內(圖二)。

      圖一 西龍灣山城及遺址位置圖

      (一)山城遺跡

      1.城墻

      西墻北段:從西門豁口向北到城西北角,長106米。夯土筑成,呈慢圓狀,頂寬1.5、底寬8~10、外高6、內高2.5米。

      西墻南段:從西門豁口向南到西南角,長45米。夯土筑成,呈一道慢坡,頂寬2、底寬8、外高13、內高0.5~2米。

      南墻:從城址西南角向東,墻體不再隆起,逐漸與城內地面等高,從城內看墻體已不顯,僅可見沿邊緣處寬2米的一道土埂。長110米。墻外側深約10米為公路,亦即柴河河谷,城內外高差顯著。

      東墻:多已不存,僅北端近東北角處還殘留一段10米左右的墻體。從東南角到東北角間損毀墻體的長度是211米。

      北墻:長80米。北墻的位置在向河道前伸崗地的最高點上,從西北角向東北角地勢漸高,到東北角處為全城最高點。此段墻體保存最好,現存頂寬3、底寬14、墻高距城外地表16、距城內地表4米。

      2.城門

      位于西墻中部略偏南處,城門豁口寬20米,兩側門垛高4米。這是出入山城的唯一通道,原貌已不清楚。西龍灣小學校在此開辟校門,供師生往來出入。城門內外的高差約14米。

      圖二 西龍灣山城平面圖

      3.蓄水池

      在城內西南角、城內地勢最低洼處,有一平面呈橢圓形的土坑,土坑及坑壁未見任何人工砌筑與修整的痕跡,據調查,坑內常年存有積水,推測應是城內的蓄水池??娱L43、最寬16、深3米左右。

      4.角臺

      位于城東北角,海拔156.1米,是山城的最高點。臺為方形,邊長15米,中心有一圓形坑,直徑2、深0.6米。站在臺上,居高臨下,視野開闊,是山城監(jiān)控柴河水路及兩岸陸路的最佳瞭望地點。

      (二)文化遺物

      城內地表散布的遺物比較豐富,采集有屬于青銅時代的夾砂紅褐陶、黑灰陶的豆柄、三角形環(huán)耳、陶片、石斧、石鏟、石器殘段等,高句麗時期的泥質紅陶口沿、橋狀耳、陶片等,還有數量較多的紅色繩紋、網格紋、坑點紋的板瓦、筒瓦殘片,遼金時期的灰陶片、瓷片等文化遺物。

      1.石器

      斧 1件。KXC采∶1,青石磨制。棒狀,頂部、刃部均殘。剖面呈圓角方形。殘長9.6、頂寬3.4、底寬4.8、厚4厘米(圖三,8)。

      磨盤 1件。KXC采∶2,青石琢磨而成,殘,僅存一角。殘長6.5、寬6.4、厚3.6厘米(圖三,6)。

      2.陶器

      豆柄 1件。KXC采∶3,夾砂紅褐陶,火候不均,間呈灰黑色。殘。實心,近橢圓柱體。殘長6.8、短徑3.8、長徑4.3厘米(圖三,9)。

      豆座 1件。KXC采∶4,夾粗砂灰黑陶,表面抹光。豆柄以上殘掉,但可見相接處的凹窩。座殘徑7.4、高2.3厘米,由凹窩量得豆柱直徑5.6、內徑1.6厘米(圖三,7)。

      器耳 4件。瘤耳1件。KXC采∶5,夾粗砂灰黑陶,火候較高。瘤耳呈圓凸狀(圖三,5)。環(huán)耳2件。KXC采∶6,夾砂紅褐陶,表面灰黑色。呈三角形,橫置,耳上翹(圖三,15);KXC采∶7,兩端殘,僅存耳中間一段(圖三,12)。橋狀耳1件。KXC采∶10,泥質黃褐陶,殘存根部(圖三,11)。

      圖三 西龍灣山城采集遺物1~3、10.口沿(KXC采∶9、8、11、12) 4.瓷片(KXC采∶15) 5、11、12、15.器耳(KXC采∶5、10、7、6) 6.石磨盤(KXC采∶2) 7.豆座(KXC采∶4) 8.石斧(KXC采∶1) 9.豆柄(KXC采∶3) 13.瓷器底(KXC采∶14) 14.陶器底(KXC采∶13)

      口沿 4件。其中盆口沿2件。KXC采∶8,黃褐陶缸胎盆,寬平沿,外折唇,唇下二道溝弦紋,殘高5.2厘米(圖三,2)。KXC采∶12,灰陶盆,卷沿,方唇外卷,斜壁(圖三,10)。KXC采∶9,泥質黃褐陶,斂口,平沿,方唇,斜肩,殘高5.9厘米(圖三,1)。KXC采∶11,泥質灰陶,敞口,平沿,方唇。沿外唇下一周凹溝紋帶,口沿內壁飾水波紋,殘高3.4厘米(圖三,3)。

      器底 1件。KXC采∶13,泥質灰陶,殘,僅存一角,斜壁,平底。內底有清晰的輪制拉坯痕(圖三,14)。

      3.瓷器

      碗底 1件。KXC采∶14,殘,青灰瓷胎,內外施乳白釉,外釉不及底。圈足,內底繪鐵銹花,并有墊渣痕。足高1.1厘米(圖三,13)。

      碟 1件。KXC采∶15,殘片,青白釉,內壁繪鐵銹花。外壁施釉不及底,有蠟淚痕(圖三,4)。

      4.建筑材料

      瓦片 10件。其中有紅色繩紋板瓦、菱格紋板瓦、素面筒瓦,灰色繩紋板瓦、筒瓦,灰褐菱格紋板瓦。

      二、后井子地遺址

      后井子地遺址,位于西龍灣村西四組、當地人稱“后井子地”處。東經124°15′27.5″、北緯42°16′02.7″,海拔高程131.4米。東南距西龍灣山城500米,東北距后河溝遺址500米,西接四組部分村民住宅,南亦是四組村民住宅,住宅前為開原經靠山鎮(zhèn)至黃旗寨公路。地勢較高平。

      地表散布有大量的紅色繩紋、菱格紋板瓦及陶片,范圍在東西60、南北100米內,而尤以村民王佐千家房后瓦片較集中,推測這里應有一處建筑遺址。

      采集遺物主要有石磨棒、圓餅形石器、石拍、陶餅、陶器口沿、瓷圈足,以及瓦當、數量較多的板瓦、筒瓦殘片等。

      1.石器

      拍 1件。KXHJ采∶1,青石經切割磨制加工而成,整體呈馬蹄形。下部為六角臺形,底面平。觀其造型,應為制作陶器的拍打工具。通高9.3、臺高2.5、六角形拍子的每面邊長為8.9~9.8厘米(圖四,1)。

      圖四 后井子地遺址采集遺物1.石拍(KXHJ采∶1) 2.石磨棒(KXHJ采∶2) 3.圓餅形石器(KXHJ采∶3) 4、5.陶餅(KXHJ采∶4、5) 6.口沿(KXHJ采∶6) 7、8瓷圈足(KXHJ采∶7、8) 9.瓦當(KXHJ采∶9) 10.筒瓦(KXHJ采∶10)

      磨棒 1件。KXHJ采∶2,粉紅色砂巖琢磨而成。已殘。長5.9、寬5.9、厚4.6厘米(圖四,2)。

      圓餅形器 1件。KXHJ采∶3,青石磨制。殘。直徑10.6、厚1.6厘米(圖四,3)。

      2.陶器

      餅 2件。KXHJ采∶4,泥質紅陶,內外施綠釉,邊緣打制略呈圓形。直徑2.1、厚0.7厘米(圖四,4);KXHJ采∶5,夾細砂紅陶,用陶片加工而成,橢圓形,長徑5.3、短徑4.7厘米(圖四,5)。

      口沿 1件。KXHJ采∶6,殘,泥質黃褐陶,陶質細膩,火候較高。折沿,尖唇(圖四,6)。

      3.瓷器標本

      圈足 2件?;野状商?。KXHJ采∶7,乳白釉,殘半。內底繪鐵銹花葉紋,外壁無釉。圜底。足高1.6厘米(圖四,7);KXHJ采∶8,內外無釉,內底有圓形墊圈及二處墊渣痕。圜底。圈足直徑7.6、足高1.1厘米(圖四,8)。

      4.建筑飾件

      瓦當 1件。KXHJ采∶9,泥質紅陶,燒制火候相當高。當面與筒部皆殘,僅存約四分之一,從殘存部分觀察,當為高浮雕忍冬紋。經測直徑15.4、厚2.7、邊緣凸起1.8厘米(圖四,9)。

      筒瓦 1件。KXHJ采∶10,泥質灰陶,火候較高。表面大部分經刀削或拍打成素面,局部可見細繩紋。內面為布紋,已殘。殘長6.5~10.06、寬10、厚1.9厘米(圖四,10)。

      瓦片 14件。其中有紅色繩紋板瓦、菱格紋板瓦,灰色繩紋板瓦、窩點紋板瓦、素面間窩點紋筒瓦。

      三、后河溝北地遺址

      后河溝北地遺址,位于西龍灣村北1000米的后河溝北側。地理坐標為東經124°15′45.2″,北緯42°16′17.7″,海拔高程143.2米。這是一處高聳向陽的坡地,北側是一道東西向山脈,南為西龍灣村的后河溝,這條季節(jié)性小河由東向西南注入柴河,順后河溝向西南500米,即到后井子遺址及西龍灣村。東臨由北部山崗前伸的南北向慢崗。

      遺址東西長100、南北寬80米,遺物散布于地表,有石器、陶器、鐵器、瓷器殘片和瓦片等。

      1.石器

      鋤 1件。KXHB采∶1,青色砂巖磨制,扁圓錐體,后部殘掉。體較厚重,邊刃較薄,有使用后的缺痕。表面及邊刃略呈紅褐色。殘長15.8、寬16.5、厚4.1厘米(圖五,15)。

      棍棒頭 1件。KXHB采∶2,青石磨制,兩面鉆孔。外瘤狀,瘤間下凹。瘤共有7個,其中2個殘掉。直徑7.2、孔徑2、厚4.3厘米(圖五,7)。

      2.陶瓷器

      口沿 6件。KXHB采∶5,泥質黃褐陶盆沿,折沿,圓唇(圖五,1);KXHB采∶6,泥質灰陶,面微顯黃,折沿,圓唇(圖五,2);KXHB采∶7,直口,圓唇(圖五,5);KXHB采∶3,夾砂紅褐陶,圓唇,沿外卷(圖五,6);KXHB采∶8,白釉瓷碗口沿,灰白瓷胎,敞口、圓唇、斜壁(圖五,10);KXHB采∶4,泥質紅褐陶直口甕沿,面呈灰黑色,直口,方唇,溜肩(圖五,13)。

      橋狀耳 1件。KXHB采∶9,泥質黃褐陶,陶質較硬,火候較高。僅存一端根部,從殘存部分觀察,應為橫置(圖五,4)。

      器底 3件。KXHB采∶10,泥質灰陶,平底、斜壁。殘,僅存一角(圖五,14)。KXHB采∶12,內底施淡綠釉,留有制胎時的弦紋,足外無釉。足直徑6、高0.7厘米(圖五,9);KXHB采∶13,灰白色粗瓷胎,內外無釉。足直徑6.3、高0.7厘米(圖五,11)。

      打孔器 1件。KXHB采∶11,泥質灰陶,間呈黃褐色,殘半。中間有一穿孔。完整器應為長方形,縱橫穿多孔。殘長7.1、寬6.6、厚4.7厘米(圖五,8)。

      3.鐵器

      鐵鏃 1件。KXHB采∶14,三翼式,長鋒,收圓鋌。通長6.1、鋒長5.2、最寬2.5厘米(圖五,3)。

      圖五 后河溝北地遺址采集遺物1、2、5、6、10、13.口沿(KXHB采∶5、6、7、3、8、4) 3.三翼鐵鏃(KXHB采∶14) 4.橋狀耳(KXHB采∶9) 7.石棍棒頭(KXHB采∶2) 8.多孔器(KXHB采∶11) 9、11.圈足(KXHB采∶12、13) 12.鐵器蓋(KXHB采∶15) 14.器底(KXHB采∶10) 15.石鋤(KXHB采∶1)

      器蓋 1件。KXHB采∶15,殘,僅存一角。長6、寬3、高2.2厘米(圖五,12)。

      4.建筑材料

      瓦片 7件。包括紅色窩點紋板瓦、繩紋板瓦,灰色窩點紋板瓦、菱格紋板瓦。

      四、結 語

      最早發(fā)現西龍灣山城當是開原市的史志愛好者高清林先生,2004年曾到山城做過實地調查,并把調查的成果收入《五朝重鎮(zhèn)開原》①一書,認為該城址應是一座高句麗山城。但因高先生的調查,是出于個人的愛好,沒能把調查的情況與文物部門溝通。直到2009年春,筆者在進行開原市境內長城調查的復查工作時才發(fā)現這座山城。

      西龍灣山城是利用柴河北岸前伸探出河谷的自然條件,憑借山勢,居高筑城,城墻四面均外臨陡坡或峭壁,同時,城外三面臨柴河水,是山城一道天然屏障,使山城憑借山河之險,易守難攻。北側雖與東西向山脈相連,但城北墻恰好筑在前伸山體的最高點上,山城與北面的山體之間,有一片低平地帶,因此北面城墻外也形成陡壁,高差在十余米上下,更利于山城的防守。又在山城東北角的最高點上設置角臺,居高控制,是山城城防最關鍵的部位。

      城門在西側,經過精心的設計選址,是在西側山體的內凹處,十分隱蔽,兩側門垛高大,因現被西龍灣小學辟為校門,門道及其他設施情況不清。

      蓄水池修在城內西南角,據當地村民說,50年前這水池又大又深,傳說潭中有龍,俗稱為“龍?zhí)丁薄G宕诔莾刃藿◤R宇,即取名“龍?zhí)端隆薄?/p>

      城內發(fā)現的文化遺物,最早的當屬青銅時代。山城修建在柴河河谷北側凸起的山地上,實際是柴河右岸的二階臺地上,地勢高平向陽,下面有充足的水源,這是最適合古代人類生活、生產的理想之地。城址內采集到的夾砂陶質的環(huán)耳、豆柱、石器等遺物,屬于遼北東部山區(qū)較有代表性的文化。該文化因最早發(fā)現在西豐和隆的涼泉,而被稱之為“涼泉類型”②文化,分布范圍在遼北以西豐為最,開原、昌圖有大量的發(fā)現,法庫、康平境內有少量遺存,吉林省境內的遼源、通化、四平等也都有分布,時代約當春秋中晚期到戰(zhàn)國,有的可晚到漢初。高句麗占據遼東以后,為加強西部邊境的防御,在遺址之上修建了山城。城內以高句麗的文化遺物最為豐富,除數量較多的各種板瓦、筒瓦的殘片外,還采集到陶器的口沿、器耳等,其中的繩紋、菱格紋板瓦,見于遼北境內西豐城子山、開原古城子等山城內。所出口沿形態(tài)與桓仁五女山城地層出土的四期文化斂口罐口沿相同③。遺物中還采集到有遼金時期的陶、瓷片,說明山城在遼金時期也有人居住。

      后井子地與后河溝北地兩處遺址,也采集到大量的高句麗板瓦、筒瓦的殘片,而猶以后井子地瓦片十分密集。后井子采集的殘瓦當,據其形態(tài)觀察,應為忍冬紋,與吉林省集安市東臺子遺址出土瓦當相近④。從當面殘存的局部花紋觀察,更接近東臺子Ⅳ式瓦當。東臺子建筑基址,被認為極有可能是高句麗故國壤王九年(392年)春三月興修的王室社稷和宗廟⑤。據相關考證,高句麗大約在4世紀時,始燒制出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瓦當,在東臺子建筑宮室和祭祀殿宇使用。此前,高句麗的建筑上沒有使用瓦和瓦當,基本是草廬或規(guī)模較大的木結構草房。《舊唐書》記高句麗“其所居必依山谷,皆以茅草茸舍,唯佛寺、神廟及王宮、官府乃用瓦”⑥。高句麗開始在建筑上使用本民族燒制的板瓦、筒瓦,并逐漸使用瓦當。這批瓦當均為紅色,花紋是模仿中原地區(qū)的蓮瓣、忍冬和獸面并融合自己民族的特色,形成高浮雕,高邊緣,多紅色的特點。西龍灣后井子地瓦當正是具備了上述的特點。高句麗國家使用瓦當有著嚴格的等級界限。王公貴族生前的宮殿、居室、官府和死后墓上的享殿、祭祀的殿宇都是以瓦蓋頂,而居住在郊外或邊遠地區(qū)的黎民百姓只能以草結廬,是決不能用瓦的。因此推測,后井子遺址出土瓦當并大量的板瓦,很有可能是一處用于祭祀的建筑遺存。遺址中采集陶壺口沿(圖四,6)與桓仁五女山城F4∶4陶壺口沿相近,應為同類器物⑦。該壺所在的F4屬Ⅲ類房址,歸入五女山四期文化,年代在4世紀末到5世紀初。可做后井子地陶壺口沿的時代參考。

      西龍灣山城,是遼北境內發(fā)現的又一座高句麗山城。此前,遼北境內已發(fā)現有高句麗山城六座,分別是西豐涼泉城子山山城、開原八棵樹鎮(zhèn)古城子山城、馬家寨鄉(xiāng)馬家寨山城、威遠鎮(zhèn)龍?zhí)端律匠?、鐵嶺市李千戶鎮(zhèn)催陣堡山城、張樓子山城。這些山城分別坐落于通往高句麗腹地的遼河支流河谷通道上,其中,城子山山城在碾盤河上游左岸,龍?zhí)端律匠窃诳芎由嫌蔚挠野?,古城子山城在清河的上游右岸,馬家寨山城在沙河中游右岸,催陣堡山城、張樓子山城則坐落在凡河河谷兩側。遼河左岸向東部山區(qū)高句麗腹地的幾條主要河谷通道都修筑了山城,唯在柴河谷地沿岸未見,西龍灣山城的發(fā)現,填補了此前遼北東部山區(qū)高句麗山城布局防衛(wèi)的缺憾。由遼河平原向遼東山地,主要是通過各條河流谷地連接與溝通,高句麗為了加強西部疆域的守衛(wèi),在各個河谷要道都修筑了山城來進行守衛(wèi)。山城發(fā)現之前,柴河谷地猶如整個完整的防線中間存在的一道裂隙與缺口,通過柴河古道,敵方的兵鋒直可進入高句麗腹心區(qū)域。西龍灣山城的位置,正當河谷要沖,控扼柴河古道,使西部防線的防務更加完善。這是西龍灣山城發(fā)現的重要意義所在。

      執(zhí)筆:張劍 許志國

      注 釋:

      ① 劉興曄主編,高清林著:《五朝重鎮(zhèn)開原》,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4年。

      ② 辛巖:《遼北地區(qū)青銅文化初探》,遼寧省考古博物館學會第二屆年會論文。

      ③⑦⑨⑩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五女山城》,圖一九四:3、9,文物出版社 2004年。

      ④ 林至德 、耿鐵華:《集安出土的高句麗瓦當及其年代》,《考古》1985年第7期。

      ⑤ 方起東:《集安東臺子高句麗建筑遺址的性質和年代》,《東北考古與歷史》1982年第1輯。

      ⑥ 《舊唐書·東夷傳》卷199,中華書局1975年。

      ⑧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沈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石臺子山城》,文物出版社 2012年。

      〔責任編輯、校對 田索菲〕

      張劍,男,1978年生,遼寧省鐵嶺市博物館館員;許志國,男,1954年生,遼寧省鐵嶺市博物館研究館員,郵編112000。

      K871.42

      A

      1001-0483(2017)01-0003-07

      猜你喜歡
      圖五柴河龍灣
      利用和差調換數字
      柴河水庫下游河道防洪能力分析
      柴河水庫飲用水水源保護區(qū)劃分合理性研究分析
      吉林龍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大龍灣瑪珥湖水華爆發(fā)成因初探
      柴河
      世界文化(2020年4期)2020-05-11 12:29:15
      幸福老袁家
      中外書摘(2016年12期)2016-12-13 16:12:40
      吉林省龍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食(藥)用真菌名錄*
      中國食用菌(2016年1期)2016-01-25 14:07:48
      對三州倉“月旦簿”的復原嘗試
      ——兼論“縱向比較復原法”的可行性
      龍灣自然保護區(qū)森林土壤動物群落多樣性及功能類群
      一根指
      小小說月刊(2011年5期)2011-05-14 14:55:07
      绥棱县| 夹江县| 佛冈县| 兴和县| 和林格尔县| 来安县| 土默特左旗| 噶尔县| 黔西| 临安市| 曲靖市| 梁山县| 安庆市| 三江| 莱芜市| 瓮安县| 宣化县| 双牌县| 石柱| 田林县| 泾源县| 读书| 铜陵市| 那曲县| 图木舒克市| 东乌珠穆沁旗| 阳谷县| 延寿县| 怀集县| 麻城市| 奇台县| 成安县| 海门市| 三台县| 宁波市| 湘潭县| 于田县| 永康市| 廊坊市| 靖宇县| 镇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