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平+王勝洋
中國1/3的貧困人口在沙漠。西部的1/3左右是沙漠,1/3的貧困人口在沙漠,沙漠是貧困的代名詞,也是王文彪堅守28年的事業(yè)。
億利資源集團董事長王文彪28年堅持治沙扶貧不動搖,不改初衷,不為旁動,使曾經被稱為“死亡之?!钡膬让晒艓觳计渖衬?yōu)榻洕G洲,通過發(fā)展生態(tài)產業(yè)幫助10萬沙區(qū)群眾走向了富裕,助力地處沙漠腹地的鄂爾多斯杭錦旗摘掉了國家級貧困旗縣的帽子,創(chuàng)造出治沙生態(tài)產業(yè)扶貧“庫布其模式”,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獎”奉獻獎。
“死亡之?!钡膲粝?/p>
王文彪出生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杭錦淖爾村,邊上的庫布其沙漠被稱為“死亡之?!薄?/p>
漫天塵沙是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吃飯時,飯里拌著沙;睡覺時,床上鋪著沙;張嘴呼吸時,舌頭粘著沙。沙漠曾一度無情阻擋了王文彪踏上旗里重點中學的路程,他只好轉上近一點的普通中學,只是,去一趟學校仍要花去他兩天的時間。
所以少年時代的王文彪內心深處有兩個夢想:一是夢想沙漠能變成綠洲,再也看不到沙塵暴;二是夢想沙漠里能出現一條路,讓沙漠里面的人也能看到外面的世界。
1988年,28歲的王文彪到杭錦鹽場任場長:鹽湖和生產設備被黃沙覆蓋,每年虧損500多萬元。王文彪說:“不制服沙漠,沙漠就會吃掉我們。不如放手一搏,干他一場!”
想保住鹽場,只有一條路可走:治沙,種樹!人們紛紛質疑:“錢從哪里來?”王文彪說:“鹽場每賣一噸鹽,就拿出5塊錢種樹!”在一片質疑與躊躇中,他和林工隊一起拿起鐵鍬,干開了!他們嘗試用各種方法種樹:柳樹死了,就換楊樹;背風坡種不活,迎風坡種;今年不行,來年再試。
終于,樹活了,鹽場活了。一棵棵鮮活的小樹苗排成了長長的“護衛(wèi)隊”,鹽廠不但恢復了生產,還扭虧為盈,賺了120萬元,旗領導和全場員工開始對他刮目相看,質疑與躊躇也變成了信任與干勁。
隨后,王文彪決定修路,而且要建綠化帶,給公路穿上“防護服”。3年后,一條65公里的穿沙公路修建完工。鹽場每年光運費就能節(jié)省1500多萬元,外運產品銷量一路增長,主打產品——硫化堿市場占有率躍居世界第一。小鹽場脫胎換骨成為億利資源集團。
2000年,王文彪決定啟動庫布其沙漠鎖邊林工程。經過幾年艱苦卓絕地建設,一條長242公里、寬5~10公里的沙漠鎖邊林帶在庫布其的北緣扎根,為后續(xù)的沙漠綠化和沙漠生態(tài)產業(yè)發(fā)展打下了基礎。
深耕綠色“治窮”經濟
路修通了,可鄉(xiāng)親們的日子怎樣才能富起來呢?公路兩側種植的甘草是一種中草藥,王文彪想,如果讓農牧民都種甘草,既能讓更多的沙地被綠化,又能賺錢擺脫貧困,豈不是一舉兩得?
1998年,億利發(fā)動當地農牧民大規(guī)模種植甘草,公司集中收購。2000年前后,公司發(fā)展起了以甘草為主的沙漠綠色中藥材種植、加工和經營業(yè)務,還成立了沙漠健康產業(yè)研究所,形成了完整的產業(yè)鏈。
從“甜蜜的事業(yè)”中嘗到甜頭的王文彪開始琢磨:“都說沙漠里的人窮在工上、慢在路上、缺在水上、虧在電上,那就向沙要綠、向綠要地、向天要水、向光要電,我就不信沙漠里掘不出金子?!?/p>
王文彪開始深耕“綠色經濟”,打造出以生態(tài)修復、工業(yè)、能源、牧業(yè)、健康、旅游為主的6條產業(yè)鏈,探索出一條“治沙、生態(tài)、產業(yè)和扶貧”四位一體的道路。
作為距北京最近、直線距離僅800公里的沙漠,20多年前,庫布其沙漠的沙塵在6級風的作用下,一夜之間就可以吹到北京天安門。如今,王文彪和農牧民攜手把沙漠染綠,在把沙塵擋在塞外的同時,變沙子為財富,創(chuàng)造了4600多億元的生態(tài)財富。
經過治理,庫布其沙漠成為一座生機盎然的沙漠綠洲,沙塵天氣由每年70多次減少至五六次,降水量由幾十毫米增長到年均300多毫米。沙漠里陸續(xù)出現了野兔、紅頂鶴、胡楊等100多種野生動植物。據估算,生態(tài)財富價值4600多億元。
越來越多的鄉(xiāng)親們因綠而富,來庫布其沙漠旅游的人也越來越多。2010年,斯仁巴布夫婦與兩個村民一同承包了沙漠越野項目,年底一算賬,每家凈賺10多萬元。
全長343公里的5條穿沙公路讓庫布其沙漠結成了完善的公路網,讓居住在沙漠的農牧民走出沙漠,走出貧困,走向富裕,走向文明。
過去的“沙窩窩”成了現在的“香餑餑”,庫布其沙漠地區(qū)10多萬群眾人均收入由1988年的392元增加到2015年的14000多元。
王文彪和他的團隊緊緊抓住科技創(chuàng)新這個根本,建立了全球第一所企業(yè)創(chuàng)辦沙漠研究院,建成了中國西北最大的種植資源庫,研發(fā)了127項生態(tài)種植與產業(yè)技術,培育了1000多個耐寒、耐旱、耐鹽堿的生態(tài)種子,成為全球擁有治沙專利技術最多最先進的企業(yè)。他們還將自己的一整套沙漠生態(tài)修復技術輸出到了河北壩上、新疆以及蒙古國等荒漠化地區(qū)。
將庫布其模式輸送出去
2015年中央扶貧開發(fā)工作會議后,王文彪決定,未來5年通過投資生態(tài)產業(yè)大力開展精準扶貧,“向我國西部和 一帶一路地區(qū)輸出庫布其治沙生態(tài)產業(yè)扶貧模式,讓更多沙漠地區(qū)的貧困人口脫貧致富?!?/p>
2016年4月22日,第47個世界地球日來臨之際,億利資源集團在內蒙古庫布其沙漠、烏蘭布和沙漠,毛烏素沙漠,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甘肅騰格里沙漠等5地同時啟動“生態(tài)產業(yè)治沙扶貧項目”。
王文彪和他的團隊在沙漠治理上,創(chuàng)造了一次又一次的奇跡。有記者曾計算過,28年里,他們治沙面積占全球荒漠化面積的1/7000,也就是說,如果能有7000個王文彪,沙漠就能從地球上抹去。
聯(lián)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UNCCD)秘書長莫妮卡·巴布在實地考察后傾吐了她的肺腑之言:“全球難以找到庫布其這樣的奇跡?!?013年,在第四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上,聯(lián)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表示,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提供了一個平臺,使大家有機會分享造林和遏制沙漠化的優(yōu)良經驗。
在扶貧的道路上,王文彪有著治沙一樣的堅定。他這樣說:人這一生有三個母親。第一個是親生母親,要孝順;第二個是祖國母親,要報效;第三個是大地母親,要保護。對王文彪來說,治沙最嚴峻的考驗不是大自然。比干旱、比烈日、比無垠的黃沙還嚴峻的考驗,是嘲笑和質疑、壓力和孤獨、猶豫和誘惑。正是反哺“母親”的赤子深情,給了王文彪不竭的力量,讓他在庫布其沙漠堅守了28年,耕耘了28年。
今年4月,億利資源集團在內蒙古庫布其沙漠、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甘肅騰格里沙漠等5地同時啟動“生態(tài)產業(yè)治沙扶貧項目”。今年8月,億利資源集團與河北省張北縣人民政府簽署扶貧協(xié)議,啟動生態(tài)產業(yè)扶貧項目。
如今,王文彪踏上了一塊塊新的沙地;沙漠和沙漠里的人,也需要更多的“王文彪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