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曼華
(河南廣播電視大學 農醫(yī)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8)
“互聯網+教育”的內涵與變革方向
王曼華
(河南廣播電視大學 農醫(yī)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8)
“互聯網+教育”是將教育數據化、可視化、在線化、個性化、自主化,學生可以按照自身需求通過各種途徑獲取教育資源,促使傳統(tǒng)教學模式發(fā)生變革。被互聯網影響的教育系統(tǒng)會在教育觀念、教學模式、學習方式、學習內容、學習評價方法和學習成果認定機制方面發(fā)生深刻變革。
“互聯網+”;教育;內涵;變革方向
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后,“互聯網+”迅速成為備受關注的熱詞。2015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烏鎮(zhèn)舉行的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提出:“‘十三五’期間,中國將大力實施網絡強國戰(zhàn)略、國家大數據戰(zhàn)略、‘互聯網+’行動計劃,發(fā)展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拓展網絡經濟空間,促進互聯網和經濟社會融合發(fā)展?!背蔀橐豁棁野l(fā)展戰(zhàn)略的“互聯網+”已經納入我國未來若干年內經濟建設發(fā)展的重要方向,也將是我國經濟社會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重要驅動力。目前,“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醫(yī)療”“互聯網+媒體”,等等,各種“互聯網+”產業(yè)紛紛興起,人們的生活方式及傳統(tǒng)行業(yè)形態(tài)正在發(fā)生變化。傳統(tǒng)教育也受到了“互聯網+”思維的巨大沖擊和挑戰(zhàn),如何使現代教育適應互聯網發(fā)展,并探索出“互聯網+教育”的合理途徑,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廣大教育工作者面對的現實課題,也是深化教育改革領域必須克服的問題。
(一)“互聯網+”
“互聯網+”就是將互聯網與傳統(tǒng)產業(yè)結合在一起,促使傳統(tǒng)產業(yè)轉型升級和孕育新產業(yè),達到1+1>2的效果。例如“小米模式”就是互聯網+手機制造業(yè)的結果,促使手機產業(yè)發(fā)生變化;“螞蟻金融模式”是“互聯網+金融”的結果,“余額寶”等產品受到眾多網民的歡迎?!盎ヂ摼W+”可以通過互聯網的開放性將云計算、大數據等互聯網要素融入到產品的設計、生產、營銷和流通過程中,實現實體經濟的低成本、全球化和高效性;“互聯網+”使虛擬的互聯網與實體經濟相結合,形成一個全新的創(chuàng)新產品或產業(yè)模式,創(chuàng)造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互聯網+教育”
“互聯網+教育”是將教育數據化、可視化、在線化、個性化、自主化,學生可以按照自身需求通過各種途徑獲取教育資源,促使傳統(tǒng)教學模式發(fā)生變革,互動學習和泛在學習成為主要教學模式,教育決策會因教育管理的數據化、智能化、可視化而更加科學和精準。“互聯網+教育”核心內涵是理念、內容、形式、過程和評價的開放,不設任何門檻,學習者可直接接觸到教育產品和服務,學習者也可參與控制權和評價權,不斷改善學習過程;“互聯網+教育”的參與者數量眾多,互聯網促進了規(guī)模教育的產生,改變了以往精英教育人才培養(yǎng)數量的缺憾,教育產品受益者從以往課堂教育的幾十人轉變?yōu)槌汕先f人,通過各種學習途徑使世界各個角落的學習者都能參加到學習過程中來;以人為核心,人的學習體驗是“互聯網+教育”運行模式的核心關注點,人在教育中占主體地位,突出人的價值、實現教育目的是培養(yǎng)模式的本質,關注個性化學習需求和學習體驗以及學習者對學習過程的評價,“教育的根本任務是教師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同一個生物圈的一部分,以此來進行思考并身體力行”[1];“互聯網+教育”將產生新的運行流程和模式,例如MOOC學習過程不收費,但考試和其他服務需要收費;以互聯網為支撐的教育注重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良好體驗,注重打造學習成果的認定和學習途徑的銜接,努力搭建教育的互聯網橋梁。
(一)教育觀念的轉變
“互聯網+產業(yè)”將人的價值無限放大,在“互聯網+”背景下,教育可極大釋放人的主體性,在教育觀念上表現為從人的培養(yǎng)轉變?yōu)榻o個體發(fā)展提供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互聯網+”使人的發(fā)展?jié)摿υ谥悄芑蛿底只慕逃w系中受到激發(fā)。工業(yè)化時代的教育是以培養(yǎng)標準化、固定化、批量化的人才為核心,而“互聯網+教育”注重創(chuàng)新意識、合作精神以及多樣化生態(tài),對人才的要求不僅僅是熟練掌握各種技術技能,還有創(chuàng)新能力,以滿足現代社會對個性化的需求。這些教育觀念的改變使教育體系的核心變?yōu)榕囵B(yǎng)人開闊的視野、合作的精神、創(chuàng)新的意識、終身學習的需求,以及和諧發(fā)展的能力,并由此形成相應的教學模式、課程體系和評價標準,使培養(yǎng)的學生成為 “創(chuàng)新型勞動者、創(chuàng)造型研發(fā)者、優(yōu)秀的公共服務者和和諧的社會生態(tài)構建者”[2]。
(二)教育模式的轉變
2013年美國教育委員會官方認可了在線學習平臺Coursera下的5門課程,這意味著MOOC等在線學習方式逐漸從教育模式的邊緣到達教育本體的中間位置。2013年另一個在線學習平臺Udacity為圣荷西州建設了5門初級STEM課程。此外,佐治亞理工還招收了MOOC計算機碩士生[3],還有多個大學將MOOC正式列入選修課程中,讓學生學習。我國在各地開始運行以學分積累為目標的學分銀行,以實現終身學習體系制度建設的銜接。隨著學分銀行的推廣,積累學分申請專業(yè)畢業(yè)資格和職業(yè)資格已逐步成為現實。MOOC、翻轉課堂等在線學習方式使傳統(tǒng)教育模式受到了巨大的沖擊,改變了傳統(tǒng)教育教學組織模式和運行模式,由于學習者學習需求的不同,批量化和固定化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正在逐漸發(fā)生變化。個性化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和課程體系也逐漸被設計和實施,并不斷創(chuàng)造出多種新的模式,如游戲模式、樂學模式、虛擬角色模式、任務驅動模式等,這些模式逐漸形成滿足個性化人才培養(yǎng)需求的教育新模式。
(三)學習方式的轉變
在互聯網作用下,學習者的學習生活方式逐漸由傳統(tǒng)課堂學習轉變?yōu)閲@互聯網的學習方式。信息隨著互聯網和移動終端的發(fā)展而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一種文化形態(tài),并組成了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在MOOC等在線學習資源的推動下,互聯網基因迅速成長為教育領域中的重要成員,順利促成了學習者以互聯網為支撐的學習生活方式的形成。師生面對面單方向的講授不再是未來學習中的主要學習方式,未來主要的學習模式將變?yōu)閷W習者先從互聯網中獲取知識,再進入到課堂中與老師和同學進行討論、實踐、運用和反思,各種翻轉學習和混合學習模式將成為常態(tài),以互聯網為支撐的終身學習也可采用這種學習方式。隨著社會發(fā)展和技術進步,以課堂面授教學為主要教學方式的學習已經不能適應未來社會的需求,“互聯網+”同時推動著學習方式的變革,以滿足未來生活的要求。學校教育也逐漸從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教育轉變?yōu)橐栽诰€學習為重要補充的全方面教育,目前高等學校中學習方式的變革已經啟動,部分學校通過引入現代教育技術建立虛實結合的新型教育模式,以幫助學習者學習方式的轉變。
(四)學習內容的轉變
國內MOOC平臺爾雅通識課能夠根據學校需求建設定制課程,小規(guī)模私人定制課程(SPOC)逐漸成為校內在線課程建設的新潮流,這都體現了“互聯網+教育”在個性化學習內容上的優(yōu)勢?;ヂ摼W對學習內容的改變表現在:首先,一成不變、整齊劃一的課程會逐漸縮減,具有學科特征的結構性學習內容被層次化處理,并根據學習者的能力層次和個性化需求進行個性化設計,確保絕大部分學習者在內容和能力進階時保持在同一水平。其次,無限拓展針對能力提升的個性化內容,以滿足個體對自身定位和職業(yè)的需求。由于每個人的學習能力不同,不能強制要求每個人的學習內容一致,這不符合人才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因此,按照學習者的需求進行內容選擇才是科學的學習范疇。非正式學習的學習內容選擇應更為廣泛,用更高的服務支持能力為學習者提供各種類別和層次的課程是未來的發(fā)展方向。最后,學習內容的建設方式和呈現方式也會改變,由國家制定標準、校企合作共建學習資源、學習者深度參與將會成為學習常態(tài)。
(五)學習評價方法的轉變
在以往學校評價體系中,考試是最公平、科學、妥當的評價方法,而在互聯網滲透的教育體系中,以成績?yōu)槲ㄒ缓饬繕藴实脑u價方法會得到改變,學生的學習能力、交互參與、作業(yè)優(yōu)秀等數據將會出現在專業(yè)和課程成績評價中,以提供給職業(yè)機構參考;大學入學資格也會參考學生的在線學習情況和學習能力評價。此外,不僅是評價方式的改變,評價的內容和標準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4]
(六)學習成果認定機制的改變
學習成果認定是學習者向外界展現自我能力并獲取相關資格的過程。“互聯網+教育”可有效整合各種不同類型的學習資源,從而促進完整學習體系的形成,更利于學習者參與學習,滿足各類學習需求,這就要求學習成果認定體制產生新的改變。學習成果認定機制需要使學習者的學校教育和社會繼續(xù)教育合理銜接在一起,以滿足人才培養(yǎng)的連貫性搭建;需要有效連接在職業(yè)資格獲取上的學歷與非學歷教育,以滿足個人發(fā)展對多種途徑學習成果系統(tǒng)性支持和認定的要求;需要完成學校教育與校外教育的溝通交流,形成對學習成果的認定、積累和轉化,并適應互聯網教育的發(fā)展模式。目前多地已經啟動學分銀行的試點運行,這也是“互聯網+教育”發(fā)展過程中學習成果認定機制的改變。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我國教育帶來了巨大的改變,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瞿振元[5]曾說過:“在‘互聯網+’時代發(fā)展在線教育,必須重視教育的本質?!薄盎ヂ摼W+”使教育國際化、大致化,并促進教育公平等,對教育的影響是全方位的,但互聯網不能解決所有的教育問題,還需要不斷運用互聯網思維更新教育觀念、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不斷借助新技術和新辦法,促進資源整合,形成“互聯網+教育”模式,提高教育質量,提高國家競爭力。
[1]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業(yè)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246.
[2]周洪宇,鮑成中.第三次工業(yè)革命與人才培養(yǎng)模式變革[J].教育研究,2013,(10):4-10.
[3]吳南中,彭飛霞.MOOC發(fā)展研究[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集團,2015:45.
[4]蔡偉.“互聯網+”時代的教育變革[N].中國教育報,2015-04-10(9).
[5]瞿振元.發(fā)展在線教育應有理性思考[N].人民日報,2015-04-20(7).
G434
A
1671-2862(2017)02-0010-03
2017-02-23
王曼華,女,河南靈寶人,碩士研究生,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助教,研究方向: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