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艷+石軍輝+張曉娟
摘 ? ?要: 詩歌教學是英美文學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詩歌本身特點不僅要求學生有較強的語言處理能力,更要求學生應用相關基礎知識分析和理解詩歌?!兑欢浼t紅的玫瑰》是蘇格蘭民族詩人羅伯特·彭斯根據(jù)蘇格蘭民謠創(chuàng)作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傳世佳作。本文對《一朵紅紅的玫瑰》的教學進行三個階段的分析和探討,嘗試把認知詩學應用在英美文學教學中。
關鍵詞: 《一朵紅紅的玫瑰》 ? ?詩歌教學 ? ?認知詩學
作為前浪漫主義作品的代表,《一朵紅紅的玫瑰》這首詩中洋溢著“愛,幽默,憐憫和對于自然的呼應——自伊麗莎白時代之后再也沒有如此動人心扉的詩歌情懷了”(吳偉仁,249)。詩中的愛深情且熱烈,此生不變,直到“??菔癄€”,同中國漢樂府民歌《上邪》中的堅決和悠長有異曲同工之妙:“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棱,江水為竭,冬雷陣陣,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痹谡Z言上,這首詩汲取了蘇格蘭民謠和方言的優(yōu)點,用詞質(zhì)樸,簡潔明了;在音律上,自然順暢,朗朗上口;在主題上,直接鮮明,熱情奔放。英美文學教學中不僅應引導學生閱讀和把握詩歌作品的主要內(nèi)容和主旨意圖,還應激勵學生深層次探究作品的韻味和精妙之處,做到層次分明,教學相長,合理安排,逐步提升,一氣呵成。本文試圖對《一朵紅紅的玫瑰》進行三個階段的教學探討,呈現(xiàn)如何在具體教學中完成對一首詩的逐層把握。
一、基礎把握階段——閱讀
此階段以學生自主閱讀為主,通過“體驗式閱讀”和自主討論,學生可基本了解詩歌的主題內(nèi)容和形式韻律,明確以下兩點:1.主題美?!兑欢浼t紅的玫瑰》是一首愛情詩,歌頌愛人的美好和愛情的堅貞,凸顯了愛情這一人類永恒的主題旋律。第一詩節(jié)講述了“我”深愛之人的美,第二三詩節(jié)展現(xiàn)了“我”炙熱濃烈又永恒的愛,最后第四詩節(jié)進一步表達了“我”對愛人的依依不舍情懷。全詩緊緊圍繞愛和愛人完成,高度傾訴了情感,渲染了情緒。2.音律美。全詩由四個四行詩節(jié)組成,延承了傳統(tǒng)民謠的基本形式,即前兩節(jié)采用了abcb(rose,June,melodie,tune;lass,I,dear,dry)的尾部押韻模式,后兩節(jié)演變?yōu)閍bab(dear,sun,dear,run;luve,awhile,luve,mile)的押韻模式,每一行又應用抑楊格的音步形式(每一個音步由一個非重讀音節(jié)加一個重讀音節(jié)構成),使全詩抑揚頓挫,形式和內(nèi)容完美結合,既體現(xiàn)出聲韻的和諧呼應又實現(xiàn)情韻的回環(huán)蕩漾,達到“誦之行云流水,聽之金聲玉振,觀之明霞散綺,講之獨繭抽絲”的效果(謝榛《四溟詩話》第一卷)。在此階段,教師應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鼓勵學生大聲誦讀,體會“三分詩,七分讀”的樂趣,讀出詩歌節(jié)奏韻律,感受音樂美,并體味詩歌抒發(fā)的情感。
二、語言基本功提升階段——語言手段
基礎把握階段的結束并不意味著教學任務的完成,根據(jù)2000年頒布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教學大綱》,英美文學教學“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引導學生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zhì)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26)。在第二階段,教師應發(fā)揮教的引導作用,喚起學生已知的語言知識,通過文本細讀,發(fā)掘詩人應用了何種語言手段用寥寥數(shù)行卻讓讀者對詩作有如此清晰的認知和如此強烈的共鳴:1.比喻和意象的運用。“紅紅的玫瑰”是全詩中最高的意象指征,通過細讀分析學生可感悟“玫瑰”和“愛情、愛人”之間的意象關聯(lián);比喻和意象貫穿整個詩行,詩人把“愛人”比擬為“玫瑰”和“旋律”,在視覺和聽覺上由外向內(nèi)描摹出一個美麗動人的愛人畫像,涌現(xiàn)出濃濃的甜美愛意。詩作第二三節(jié)中“大?!?、“太陽”、“巖石”這樣的大自然意象轉(zhuǎn)化為“海枯石爛”的喻義,用夸張的手法表達了超越時空的綿綿情意。2.反復修辭的使用。詩中第二節(jié)最后一個詩行同第三節(jié)首行對“Till athe seas gang dry”的重復,第二節(jié)第三行同第三節(jié)第三行對“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my dear”的重復,同第四節(jié)第一行同第二行對“And fare thee weel”的重復,達到了蕩氣回腸、一唱三嘆的語言效果,浪漫又執(zhí)著。3.倒裝和虛擬的運用。詩中第二詩節(jié)第一二行“As fair art thou,my bonnie lass,/So deep in luve am I”運用了倒裝,強調(diào)了“fair”和“deep”,盛嘉駿譯為“你國色天香,姑娘/我對你情深意長”。倒裝的巧妙使用呈現(xiàn)了愛人是如此美而“我”是如此深愛著你的意境。在詩的第四詩節(jié)的最后兩行“And I will come again,my luve,/Though it were ten thousand mile”中使用了虛擬語氣,強調(diào)了距離永遠都不能阻擋我同愛人相聚的決心和依依不舍的情懷。
三、知識升華階段——理論應用和分析
第三階段為文學教學中的高級階段。在此階段,教師是主導,肩負著學生文學理論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及學術分析和研討能力的培養(yǎng)的重任。掌握一定的學科專業(yè)理論知識和從事本學科理論、應用研究的能力是本科學生培養(yǎng)的目標,主要體現(xiàn)在本科學術畢業(yè)論文撰寫中,因而在教學中融入文學批評理論是必要的和有意義的。姜淑芹在《認知詩學視野下的英美文學教學》中指出“不同的文學研究理論對文學教學理念和方式有著很大的影響”,同時指出認知詩學“在學生的日常認知體驗與文學認知體驗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118)。對詩歌《一朵紅紅的玫瑰》的認知詩學解讀,既讓學生接觸了一門新興學科——認知詩學的理論觀點和術語,又讓學生加深了對文學作品理論分析方法的認知:1.玫瑰和旋律是源域,通過相似性作用,映射出目標域“愛人”和“愛”。玫瑰是英國國花,在英國的六月里盛開得最美,詩人用“六月的玫瑰”作為源域映射自己的愛人,“其復雜的對稱性,其柔美,其絢麗的色彩,以及在春天開花的這個事實,幾乎在所有神秘傳統(tǒng)中,它都作為新鮮、年輕、女性、溫柔及一般意義上的美的符號、隱喻、象征而出現(xiàn)”(安貝托·艾柯68);緊接著“我”又用生活中人們都渴求和喜愛的“優(yōu)美旋律”再次映射自己的愛人,優(yōu)美的旋律和曲子千萬種卻都有一個共性——愉悅人心,用魔力的語言勾畫出每一個“我”心中的她各自妖嬈且美好的畫面。從“玫瑰”到“優(yōu)美旋律”,從一個圖形焦點轉(zhuǎn)移到另一個圖形焦點,詩人構建了一個又一個隱喻,構建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美麗愛情,甜蜜、舒坦、幸福又難得”(郝春雷,王鵬,164)。2.在詩句“So deep in luve am I”中,“l(fā)uve”就是容器,表達了詩人沐浴徜徉在愛河中的美好和滿足;而緊接著在接下來“Till a the seas gone dry”和“While the sands olife shall run”的詩句中,“seas”和“sands”慢慢流走,由滿至空,實現(xiàn)了從“Full”到“empty”的圖式模式,通過認知體驗,讀者可以感受到愛情同生命之間的矛盾對立,更彰顯了生命雖短暫,但“我”的愛卻可以永遠延續(xù),達到永恒。3.全詩在絢麗的“玫瑰”、“旋律”、“??菔癄€”、“萬里遠行”這種動態(tài)及時空背景下,“l(fā)uve”及替代詞“dear”圖形在每個小節(jié)中至少兩次反復出現(xiàn),完成圖形―背景理論的功能實現(xiàn),“l(fā)uve”的愛情主題在背景下凸顯,絢麗奪目(李金妹,397)。
對《一朵紅紅的玫瑰》這首詩的教學方式可以有千萬種可能和嘗試,以上三個階段的呈現(xiàn)是這首愛情詩歌教學的其中一種思路和探討。認知詩學在文學教學中的應用,既可以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又可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zhì)和審美能力。當然,除此之外,教學中還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如漢樂府民歌《上邪》的比較研究,從翻譯層面對不同翻譯版本的比較研究,或者新批評視角下的文本研究,等等。每一種模式都可以根據(jù)整體課程的進程和安排調(diào)整。通過以上呈現(xiàn)的由淺入深的三段式學習,由簡入深,從學生自主學習到教師主導傳授,如流動的涓涓細流慢慢融入學生知識海洋,不失為很有價值的教學實踐活動。
參考文獻:
[1]安貝托·艾柯,斯特凡·柯里尼.王宇根,譯.詮釋與過度詮釋[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5.
[2]高等學校外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編.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教學大綱[Z].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3]郝春雷,王鵬.愛與時間的交融——《一朵紅紅的玫瑰》隱喻模式與意象圖式模式[J].作家,2015(2):164-165.
[4]姜淑芹.認知詩學視野下的英美文學教學[J].外國語文,2010,26(5):118-121.
[5]李金妹.從認知詩學的角度解讀英語詩歌[J].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4(4):396-397.
[6]吳偉仁.英國文學史及選讀(第一冊)[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
[7]謝榛.四溟詩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