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利,張衛(wèi)靜
后殖民主義視角下的熱播美劇及對策研究
張英利,張衛(wèi)靜
(河北工程大學 文法學院,河北 邯鄲 056038)
文章應用愛德華·薩伊德的后殖民主義理論作為武器,選取美劇中的中國元素作為研究對象,首先解析了美劇中作為他者消費性的、建立在西方種族優(yōu)越構筑機制之下的中國元素的顯著特點;然后分析了這一現(xiàn)象可能導致的社會問題及解決這些問題的相應對策。
后殖民主義;東方形象;文化殖民
后殖民主義理論,作為一種帶有強烈解構色彩的文化批評理論,是20世紀70年代末期發(fā)端于西方國家的社會文化思潮,在80、90年代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及運用,獲得了世界性的影響,為文學文本解讀及文化研究領域提供了全新的闡釋視角。后殖民主義是以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為中心的理論[1](P180),指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在二戰(zhàn)之后的冷戰(zhàn)和后冷戰(zhàn)時期對落后民族和國家進行文化圍剿和文化滲透的一種侵略政策,因而在理論上常常表現(xiàn)為一種文化殖民主義、文化霸權主義和文化帝國主義。后殖民主義地理學的核心概念是“他者”這個概念,根據(jù)黑格爾和薩特的定義,指主導性主體以外的一個不熟悉的對立面或否定因素,因為它的存在,主體的權威才得以界定[2](P22)。后殖民主義的特點是:以西方人為“自我”,覺得自己是理性的、貞潔的、成熟和正常的,處于文明狀態(tài);把其它的國家“他者化”,認為東方是非理性的、墮落的、幼稚的和不正常的,不講文明的。薩義德在其論著中一語道破了東方主義為何是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理論的根源:后殖民主義“歸根結(jié)底是西方將其意志強加于東方國家的政治信條,它因東方的孱弱而忽略了東方的差異”[3](P214)。正是基于這種認識,要對美劇進行后殖民主義研究,其目的并非試圖刻意貶低這些影視作品的價值,而是對他們的某些假定前提和形象設定進行重新審查,超越某種主人/奴隸式二元對立關系,從而對影視劇及觀影人群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
在熱播美國電視劇當中有很多涉及到東方和中國的地方,在人物刻畫和性格塑造方面,在對社會現(xiàn)象的解讀和描述的時候,這些形象總是被扭曲,具體體現(xiàn)在下面三個方面。
(一)中國人物形象的貶低
東方形象體現(xiàn)在美劇中首先是落后的。美劇中所體現(xiàn)的對中國的認識還停留在上個世紀中期:中國人處于社會的邊緣,對人生沒有話語權,只是生活的消極的旁觀者,只能從事低下的工作,生活在落后而骯臟的的中國社區(qū)中,生活觀念和價值觀也與主流社會格格不入。例如:《絕望的主婦》第二季第十四集中小梅被叔叔當作奴隸賣掉,后被美國當局解救后,她告訴 Gabrielle不想回中國,因為她不想再次被賣掉,這種形象及背景的塑造,讓人覺得中國人在國內(nèi)既落后又沒有個人自由,受政府壓迫,因此他們只能去美國尋求自由和幸福。
關于中國人的信仰方面,美劇中塑造的中國人是很迷信的:例如在美劇《識骨尋蹤》中曾經(jīng)生動的創(chuàng)造了一場冥婚的劇情:一位中年華人不幸去世,因為仍然單身,他的家人認為他死后過于孤單,便蓄意傷害了一個年輕的女孩子,并把這個女孩子埋葬在他的墳墓里面,荒唐的認為這樣他就可以得到幸福。這一橋段表現(xiàn)了中國人的迷信及落后。
熱播的這些流行劇目刻畫了如此這般的中國形象,缺乏客觀真實的依據(jù),反映了美國社會正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對中國進行審視和猜想,添加了非常主觀的個人情感和文化優(yōu)越感,所刻畫的東方只是他們眼中、心中所認為的東方,而并不是、也絕不可能是真正的東方[4](P40)。這種帶有西方優(yōu)越感的刻畫,實際上是用種族優(yōu)越性把自身作為規(guī)范強加于其他種族內(nèi)部和外部的“他者”,同時又極力掩飾其種族優(yōu)越性,而刻意使自身成為一種隱形規(guī)范。直接后果是:東方轉(zhuǎn)化成一個可以描述和認知的“話語性”的東方,使之成為在權力關系中被支配的對象[5](P69)。
(二)對成功人士的丑化
盡管華人在美國社會上的成功案例越來越多,美國社會上的華人精英越來越多,美國人仍不愿意放棄對自我優(yōu)越感的認同,因而影視作品中在說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他們用極其夸張的手法塑造了華人對于成功的追求,其程度達到了令人可笑,甚至是變態(tài)的可憐境地。很典型的一個例子,在《緋聞女孩》這部美劇當中,Nelly Yuki 是一個來自亞洲女孩子,盡管 Nelly學習成績非常出色,但是卻是一個沒有主見、見風使舵的人,唯一會做的就是死記硬背、生搬硬套的呆板女孩,代表了一種通過讀書獲取成功而放棄其他一切的意識。
美劇中的這種對異國形象的想象與塑造被視為一種對“他者”的注視。事實上是西方文化丑化中國人的成功案例,表達了西方社會拒絕承認積極的東方形象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主觀上否定了中國人在西方世界的合法地位。這恰恰體現(xiàn)了某些人的矛盾心理: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種族優(yōu)越論根深蒂固,相信西方永遠第一,因而無法適應、難以理解、無法接受中國經(jīng)濟的快速增長,不習慣面對一個已經(jīng)發(fā)展壯大起來的中國和成功的中國人。
(三)國家形象的誤讀與詆毀
美劇當中涉及到中國政府和社會制度的情節(jié),一切形象都源于自我與他者的、本土與異域關系的自覺意識之中,即使這種意識是十分微弱的, 這只能“顯明”西方的文化霸權地位以及忽視中國文學的主體性因素[5](P82)。比如《黑名單》第三季中,有一個反面人物叫Wujing:由于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Wu從小被放在外面養(yǎng)大,成了家里的隱形人。還有在《老友記》第十季中提到西藏的解放;《紙牌屋》的情節(jié)轉(zhuǎn)向中國時,刻畫了一個狡猾的、沉思的、放蕩的富豪,夸大了中國社會制度中關系的重要性?!队际小分卸啻误w現(xiàn)了對達賴喇嘛的推崇,以及對中國棄嬰問題的關注。
(一)美國文化的推崇和本土文化的消弱
美劇中的東方形象是建立在這種后殖民主義的他者論基礎之上的,由此出發(fā)的熱播美劇就不可能正確解讀東方形象,因而產(chǎn)生誤解是必然結(jié)果。所以可以這么說,美劇中塑造的中國形象不具有真實性,而是美國文化帶著有色眼鏡所看到的模式化形象,是美國文化自我認同的隱喻性表達,同時也是圖謀實現(xiàn)文化霸權的表現(xiàn)。
美劇的中國受眾大部分都是知識份子和白領,美劇的熱播會直接導致本土精英對西方文化的崇拜和對本土文化的摒棄,在精神上和道德的層面上就會向西方傾斜。長期下去,中國的民族特色會減弱,本土文化可能會逐漸削弱,西方盼望已久的和平演變也許會到來,從而實現(xiàn)西方對東方的精神統(tǒng)治。
(二)華人易成社會問題的替罪羊
美國社會作為一個多元文化并存、多種民族和多個種族相輔相成、共同發(fā)展的大熔爐,需要較大的包容度和兼容性才能更好發(fā)展。美籍華人是這個多元社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員,他們理所應當?shù)玫狡鸫a的尊重和公平的待遇。但是事實上長期以來,華人的角色一直被定位在一個特定的、狹隘的空間里,華人淳厚善良的人性和吃苦耐勞、誠實勇敢的優(yōu)良品質(zhì)被深深的掩埋了。如果華人在熒屏長期是這種形象,大量和華人接觸不多的美國人,對華人的印象就會有偏差。當國家出現(xiàn)問題,需要找個出口瀉火時,形象不好的人一般很容易被當作替罪羊。美劇在世界范圍內(nèi)熱播,把一個丑陋的中國形象呈現(xiàn)在世界面前,實際上剝奪了世界了解中國的權利,直接拉寬了中國人民與其他國家人民之間的距離,因而在西方社會大眾對社會產(chǎn)生不滿情緒、需要發(fā)泄的時候,就會對中國群體發(fā)起進攻。
西方社會對中國的印象部分取材于中國自己的影視作品,而在國際上獲獎的能夠走進西方視野的電影,其特征是將民族文化的歷史和現(xiàn)狀空間化、奇觀化。在從殖民想象的高級理想向其低級的模仿性文學效果的這種喜劇性轉(zhuǎn)折中,模擬以最使人難以捉摸和最為有效的一種殖民權力和知識策略的形式出現(xiàn)了[6](P53)。比如,張藝謀電影為首的國際獲獎電影。這些影視作品用濃墨重彩的手法呈現(xiàn)出一個令人眼花繚亂的、異彩紛呈的遙遠世界,本應帶有濃厚文化底蘊的中國民俗軼事成為一個個吸引眼球的噱頭,為好奇的西方提供了“他性”的消費,一個陌生的、蠻野的東方,一個夢想中的奇異的社會和民族[7](P25)。張藝謀對其電影中的原始情調(diào)進行了邊緣化的處理、寓言化的夸張。從而真實的、現(xiàn)代的中國的出場無限地延期,以至于完全被替代了。我們應該改變這種臣服西方權威、偽造和扭曲民族文化的做法,多出精品,把中國文化中的精髓呈現(xiàn)給西方人,讓西方對古老的中國有一個全面的客觀的認識。近年來,以成龍、鞏俐為代表的國際影星在美劇中的形象比較正面,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國人形象;《尼基塔》中MaggieQ就成功塑造了一個勇敢聰明正義的中國女性。當然跟大量的美劇中的不良形象相比,這遠遠不夠,需要像張藝謀、李安這樣的大導演多出精品,重塑中國形象,把積極的正面的中國形象客觀地推向世界舞臺。
而在國內(nèi),首先要認識到老百姓之所以喜歡美劇,很大程度取決于劇情質(zhì)量與整體畫面感。要想盡可能減少美劇對中國民眾的不良影響,提高國產(chǎn)劇的競爭力是非常有效的做法。中國電視劇要想贏得觀眾認可,最重要的要注重提升自己,而不是依靠行政上對外來劇目的限制和打擊。《潛伏》、《金婚》、《甄嬛傳》這樣能夠受到廣泛歡迎和認可的影視劇自然能夠吸引到大量觀眾,如果大量的精致劇目出現(xiàn),而且能夠走出國門,那么將會有更多的人對中國有更客觀地認識,那么更多屬于東方的獨特魅力也會吸引越來越多的國際觀眾,打破美劇當中的固有模式。
不可否認,美國等西方國家“妖魔化”中國,也有中國自身的原因。例如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商業(yè)競爭也可能給別人帶來損失,一些企業(yè)違反國際上通行的原則,為了一點蠅頭小利,敗壞國家形象;某些出境旅游者的一些不文明行為,影響中國人的聲譽等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與世界的聯(lián)系空前加強了。據(jù)最新的統(tǒng)計,現(xiàn)在中國每年出境人數(shù)達到3452萬人次。中國的影響在許多方面已經(jīng)后來居上,出行國外的中國人要學會如何與境外個人和社會團體友好相處,逐漸營造一種友好親切的氛圍;所以出境人士一定要注意自身的素質(zhì)和言談舉止,應該彬彬有禮、舉止文明、有理有據(jù),切忌不文明行為。 一旦有損形象的情況發(fā)生,一定及時糾正。
沒有社會性和歷史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事實上……一切‘歸根結(jié)底’都是政治性[1](P187)在流行美劇中,歐美人憑借經(jīng)濟及科學實力,將自己放在了主體位置,把長期以來被當作“邊緣"的第三世界國家放在從屬地位,在形象塑造上并非客觀真實,而是帶著貫有的傲慢與偏見,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對東方進行想象和塑造,藉此來說明東方的落后,西方的優(yōu)越,以實現(xiàn)社會和文化上的殖民滲透,最終實現(xiàn)對東方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上的統(tǒng)治。對西方文化霸權的批判,是必要的,甚至是相當迫切的。但這種批判必須超越苦大仇深的境界,才能趨向成熟[8](P89)。美劇在國內(nèi)迅速走紅的不爭事實使我們不得不認識到在文化交流中依然存在著國際關系的較量,我們亟需用批判性的眼光來觀看分析美劇,打破他者的、沒有話語權的、邊緣化的中國形象。
[1]]顧明棟.后殖民理論的缺憾與漢學主義的替代理論[J].杭州: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5,45(1):179-188.
[2]艾勒克·博埃默.殖民與后殖民文學[M],韓敏中,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88:22.
[3]E.W.Said, Orientalism[M].New York:Vintage Books,1978:214.
[4]張法.論后殖民理論[J].北京:教學與研究.1999(1):37-42.
[5]宋明煒.后殖民理論誰是他者[J].上海:中國比較文學,2002(4):67-84.
[6]王寧.論述文化定位和身份認同—霍米巴巴的后殖民批評理論[J].北京:外國文學,2002(6):49-56.
[7]張頤武.全球后殖民語境中的張藝謀[J].當代電影,1993(3):20-27.
[8]張德明.后殖民理論在中國語境的旅行(1992-2012)[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4(1):87-99.
Post-colonialism in hit American dramas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ZHANG Ying-li, ZHANG Wei-ji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Handan 056038,China)
With the post-colonialism theory of Said as weapon, choosing the Chinese elements in American drama series as subject, this paper first illustrat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elements in American dramas which is based on the west-superiority, and then analyses what consequences may rise from the ill-portrait of oriental images and the strategies needed to eliminate the negative influence and to improve oriental images.
post-colonialism; oriental image; cultural colonialism
10.3969/j.issn.1673-9477.2017.03.021
I106
A
1673-9477(2017)03-070-03
[投稿日期]2017-04-22
2015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編號:HB15WX031);2015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編號:HB15YY056)
張英利(1970-),女,河北磁縣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責任編輯 王云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