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玉門市第二幼兒園 于海穎
巧用故事教學策略塑造幼兒鮮活個性
甘肅省玉門市第二幼兒園 于海穎
幼兒語言領域中的故事教學是以鮮活的角色形象來反映思想情感的藝術形式,是幼兒發(fā)展語言交際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幼兒表達情緒、體驗情感、塑造個性的重要手段。幼兒在語言故事活動中受到的感染和教育作用將直接影響幼兒價值觀的形成。因此,要用有效的語言故事教學策略達到語言教學的目標要求。
大、中、小班幼兒年齡不同,語言認知水平不同,幼兒的情緒、情感調節(jié)能力不同,語言故事活動目標的制定難易度不同,所以故事教學方法方式也相應有所不同。《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明確指出,小班幼兒認知水平有限,語言表達不完整,關注事物表面的、淺顯的、感性的特征。教師需要創(chuàng)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huán)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與感受,所以小班語言故事教學要直觀、簡潔、溫馨有趣,以輕松快樂的游戲為主;中班幼兒的認知水平明顯提高,對周圍事物有積極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歡參與多種形式的表演、表現(xiàn)活動,在語言故事教學中,教師要靈活利用多種學習方式,提供盡可能豐富的語言環(huán)境,特別是提供幼兒仿編學習的機會,激發(fā)幼兒自主表達的愿望;大班幼兒隨著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在課堂活動中表現(xiàn)為更愛說話,感情逐漸豐富,有較強的獨立自主意識,喜歡各類自由活動,能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所學到的語言。因此,教師應為幼兒創(chuàng)設愿說、會說的語言環(huán)境,調動大班幼兒各種感官,提供交流與表達的機會。
語言故事不僅是一個單純的故事文本,涉及到的知識面很多。有的內容涉及到深奧的科學知識,如故事《月亮船》《小鼴鼠找食物》;有的涉及到生活品德教育,如《會爆炸的蘋果》《狐假虎威》;有的涉及到生活健康常識,如故事《勇敢的小黃狗》;有的涉及到禮儀禮貌教育,如故事《小熊讓路》《是誰嗯嗯在我頭上》;有的涉及到幼兒內心情感教育,如故事《逃家小兔》《快樂是什么》等等。這些生動有趣的故事題材相當于一個個活生生的社會生活場景,從各個方面啟迪、教育幼兒,教師要充分利用好不同題材的故事文本,指明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方向。
語言故事教學活動進行得能否有趣有味,能否吸引幼兒表達情緒、情感和愿望,這必須就應突破以往一問一答的教學模式,采用多種方式進行教學活動,這就要融入教師靈巧的設計智慧。教師圍繞語言活動目標,抓住切入點,突破重點,解決疑難、揭示深意,巧妙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體現(xiàn)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高效化,切忌環(huán)節(jié)走形式。這樣一來,再長、再單調的故事,教師也能生動有趣的和小朋友互動交流,輕松快樂的學習。如大班語言故事《月亮船》,教師巧妙的通過引導幼兒畫面猜想,進入故事內容,圍繞故事重點“蒲公英說:我的家在世界的東方,那兒有世界最大的海洋,那兒有最高的山峰,那兒有最大的廣場,那兒有最長的城墻”——在故事情節(jié)的吸引下描繪祖國河山的若干亮點,引導幼兒將知識傳授變?yōu)樗囆g感受,拓展幼兒知識視野,發(fā)展幼兒思維能力,進而解決疑難“蒲公英的家叫中國”;再如中班語言故事《北風和太陽》,教師從一開始和幼兒玩北風與太陽的游戲,通過游戲幼兒知道,北風爺爺會讓人很冷,人們要穿上衣服,太陽公公讓人很熱,人們得脫掉衣服,減化了故事的難點。再通過欣賞動畫、教師聲情并茂地講故事,小朋友很快就理解了故事內容,留下更多的時間讓幼兒充分進行交流,探討北風和太陽的其他長處,使幼兒懂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
幼兒園故事教學總體目標中指出:在初步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不僅要學習重點語句的完整表達,還要進行語言創(chuàng)編活動,發(fā)展幼兒的語言表達和思維拓展能力,促進幼兒個性化發(fā)展。教師要圍繞故事的生活化特點,做好幼兒“說”的鏡子和向導,對幼兒的語言表達給予及時地關注、支持和認可,營造親和的語言交流氛圍,創(chuàng)設幼兒想說、敢說的環(huán)境。如小班語言故事《小熊的哈欠》,針對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教師在活動設計上巧妙遞進。前半部分教師精心營造溫馨小床畫面,通過幼兒簡潔直觀地觀察圖畫,語言引導幼兒說出故事主要內容,后半部分通過色彩鮮明的溫馨小床背景,一一出示小動物,引導幼兒口語創(chuàng)編:小熊的哈欠,飛到了×××家,×××睡著了,這樣,既知道了故事本身內容,也潛移默化的創(chuàng)編了內容,嘗試了說話練習;再如小班語言故事《唱歌比賽》,教師根據故事內容,設計輕松有趣的唱歌比賽和情景劇手偶表演,降低了幼兒學習故事內容的難度,讓幼兒在當好觀眾的同時,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理解詞匯:“輕、響、慢、快”的實際意義,理解故事內容。課堂上靜動結合,教師和幼兒和諧互動,激發(fā)幼兒學習的愿望,使整堂課輕松而愉快。如大班語言故事《小鼴鼠找食物》,教師能圍繞小鼴鼠找食物這條路線圖,引領幼兒展開小動物之間的語言對話和大膽猜想,從而知道小動物準備過冬的不同方式。不僅很快的揭示了故事內容,還在此基礎上默默地進行了內容的拓展延伸,而且豐富了幼兒的科學知識,發(fā)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幼兒語言故事教學中教師也要轉變自己的角色,以幼兒為主體,變教授為引導。一是注重有效的提問,并要有層次性、啟發(fā)性和挑戰(zhàn)性,避免無效提問和集體應答的虛假問題;二是教師有效傾聽并回應,促進幼兒進一步猜想;三是教師有效引導,引導幼兒在語言生成的基礎上表達情緒情感;四是教師要要根據幼兒交流的具體情況給予真誠的評價,還可以將評價“讓權”給幼兒,起到發(fā)展和激勵作用。
如何將故事內容化難為簡,直觀、簡潔、有趣地呈現(xiàn)給幼兒,需要教師用心挖掘故事內容,教師可以通過聲情并茂的講故事,音樂情景渲染,利用多媒體課件、圖片、視頻等,充分營造故事情境氛圍,還可以引導幼兒通過自己的感官和肢體動作充分感受故事情節(jié)和角色動態(tài)。如大班語言故事《快樂是什么》,教師引導幼兒逐圖理解故事內容時,在欣賞小老鼠和媽媽看櫻花雨的圖畫時,讓幼兒真實體驗感受漫天花瓣飄落時的欣喜;在欣賞小老鼠和媽媽蕩秋千圖畫時,老師準備蕩秋千場景音樂,讓孩子們陶醉在蕩秋千的輕松與愉悅中,感受小老鼠的快樂時光;在欣賞小老鼠和媽媽看夕陽落下圖畫時,老師和小朋友身體緊緊挨在一起看夕陽,體會溫暖的時光和親情的快樂等等,每個環(huán)節(jié)都以幼兒的親身體會為鋪墊,感受“快樂到底是什么”。小班語言故事《巴掌樹》通過引導幼兒模仿小樹葉一片一片落下來,以及跳起來伸手摸樹葉的動作,和小樹葉握握手,把小朋友愛護樹葉、保護環(huán)境的教育無聲的融入到故事的引導和情境中,將教學知識點無聲的融入游戲中,潛移默化地感染幼兒。再如中班語言故事《小熊讓路》中,通過幼兒參與角色對話表演,理解和感受故事中小動物們之間的對話和動作體驗,讓幼兒通過故事表演知道小朋友之間要互相關愛、互相謙讓,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
有些語言故事內容太長,教師把過多的課堂時間消耗在理解故事內容上,忽視了故事主旨,教學活動顯得沉重,教育意義膚淺。所以故事內容的理解上要有取有舍,突顯重點,抓住故事主旨,最后達到對幼兒思想教育的升華和滲透。如中班語言故事《會爆炸的蘋果》,故事內容多,老師不應把過多的時間消耗在理解內容上,應該把幼兒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不應輕信謊言以免受騙上當,作為重點內容;還有小班語言繪本故事《我媽媽》也一樣,故事內容長而抽象,教師就要把故事的重點放在情感內涵的教育上,如:“我不管她是魔術師還是園丁,不管她是好心的仙子,還是兇猛的野獸,不管她像貓咪一樣溫柔,還是像一個大超人……我愛她,她也愛我”。幼兒不難理解因為是我媽媽,所以我愛她,她也愛我。
人們常說“過程決定結果,細節(jié)決定成敗”。抓住幼兒語言活動的點點滴滴,用心傾聽、用心對話交流,定能在簡單的故事中體味到特別的生活快樂和幸福,用自己的熱情、自己的參與、自己的創(chuàng)新來激發(fā)孩子的無限潛能,潤澤孩子心靈,塑造一個個獨一無二、個性鮮活的生命,真正達到語言故事教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