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俊波
小學科學教學中STEM活動的推進策略
□舒俊波
STEM活動有助于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提升,有助于融合課內外活動,有助于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嘗試從解讀小學科學教材入手,梳理STEM活動目錄;把STEM活動滲透到各種項目中,豐富活動內容;利用多方資源,籌備STEM活動素材;落實分步規(guī)程,指引STEM活動方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開發(fā)STEM活動,幫助學生實現(xiàn)深層次的學習,并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小學科學STEM活動科學探究
STEM代表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shù)學(Mathematics)。以“解決問題、邏輯思考、批判性思考和創(chuàng)造力”為核心的科技理工素養(yǎng),將成為兒童跟上時代發(fā)展的必備能力。STEM所有元素在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的理念中均有體現(xiàn),在科學、技術、工程、數(shù)學相互支撐、相互補充、相互碰撞中,實現(xiàn)深層次的學習,促進兒童各方面發(fā)展。
STEM教育是一種綜合教育,需要科學教師把該活動的四項基本因素有序組合在一起,在原有探究活動的基礎上,加入STEM相關元素,使學生明確活動目標,掌握活動方法,形成相關能力,最終推進STEM活動順利開展。
教材是學生開展各種STEM活動的依據(jù),通過對教材的整理和分析,依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整合相關活動,梳理出STEM活動的基本目錄。
(一)基于課程標準,明確STEM活動之“面”
課程標準是教學的指導性文件,課程標準指示了STEM活動的根本方向。STEM活動的確定必須符合學生發(fā)展特點,圍繞學生發(fā)展展開。兒童正處于認知發(fā)展的具體運算階段,并正在向抽象運算轉變,在守恒、分類、排序和處理空間概念方面有了顯著提高,思考問題的抽象性和整體性都得到了顯著提高。根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遵循學生發(fā)展規(guī)律,制定STEM活動的主體部分。
(二)基于單元設置,梳理STEM活動之“線”
小學科學的單元設置主要圍繞生命世界、宇宙世界、物質世界三個方面展開。動植物單元比較適合觀察和記錄,運動和力則需要利用數(shù)據(jù)分析,進而得出結論。根據(jù)單元設置和探究內容標準,進一步確定STEM活動。猜測和結論互相呼應,記錄和數(shù)據(jù)分析雙管齊下,會讓STEM活動的方向性更強,更為細化和系統(tǒng)。
(三)基于教材編排,落實STEM活動之“點”
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的具體依據(jù),也是學生獲得系統(tǒng)知識、發(fā)展智力的重要工具,教材中的相關知識前后呼應,互為鋪墊。根據(jù)教材內容和課堂實踐,積累STEM活動的典型課例,是STEM活動研究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材編排和典型課例的共同影響下,STEM活動可以落實到點,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通過典型課例的實踐和總結,提煉出針對具體活動的STEM活動。
(一)完善:STEM環(huán)節(jié)的實踐過程
對教學點進行整理和分析,形成一系列可供研究的STEM活動。如將三年級下冊《溫度和溫度計》與五年級下冊《液體的熱脹冷縮》進行整合。三年級學生通過對溫度計的觀察,對溫度計的結構和原理有了初步了解,能用溫度計來測量各種物體的溫度。五年級學生對各種物體熱脹冷縮的原理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并且進一步了解溫度計的原理。在此基礎上,設計STEM活動,讓學生嘗試做一個溫度計。做一個溫度計既要對溫度計的結構有所了解,又要理解其工作原理,遷移教材設計的STEM活動,在溫習舊知識的同時學習新知識。
(二)尋找:STEM內涵的課程資源
從必修課程、選修課程入手,豐富STEM活動內容。對小學各個課程的教材進行梳理,尋找符合STEM活動的教學內容。等量替換概念在小學數(shù)學中反復出現(xiàn),如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第七冊中就有所涉及,在小學科學教科版教材六年級上冊《杠桿尺》中也有所體現(xiàn)。通過對其他課程教材的分析,使STEM活動的內容更為豐富,開拓學生視野,提升活動效率。找出數(shù)學和科學之間的聯(lián)系,把數(shù)學和科學融合在一起,衍生STEM活動。使得STEM活動能很容易地被學生接受,開展的效果也更好。
(三)演變:STEM特質的校園活動
把STEM活動與校園常規(guī)活動結合起來,把純粹的玩樂轉變?yōu)榭茖W探究活動,在提升效率的同時,也減輕教師的負擔,使STEM活動可持續(xù)發(fā)展。教師在教學教科版小學科學《制作我們的小賽車》一課時就可以與科技比賽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科技比賽講究低碳環(huán)保,讓學生利用廢棄物品做成賽車,然后利用自制賽車進行比賽,通過考核車輛的設計、行駛、結構等進行評比。STEM活動和小隊活動結合在一起,可以把純粹的玩樂轉變?yōu)榭茖W探究活動,豐富活動的內涵,提升活動的趣味。
(一)規(guī)劃步驟,素材收集未雨綢繆
在活動開展前,對活動進行整體規(guī)劃,整合STEM活動,使活動變得更為精致,對素材進行合理簡化。根據(jù)學生和教師的實驗操作能力,選擇不同的體驗方式,促使素材更有針對性,使活動進程更順暢、更到位。依據(jù)STEM活動的特點,合并探究環(huán)節(jié),使活動程序變得更為精致,提高活動效率。素材規(guī)劃更為精致化,容易提升材料的使用效率。
(二)簡化環(huán)節(jié),素材改進精練簡約
針對學生的認知特點,突出其主體部分,弱化環(huán)節(jié),保證活動順利進行,簡化步驟減少材料,把學生的精力集中在重點環(huán)節(jié)中,素材籌備也更有針對性,確?;顒拥男Ч?。在科學STEM活動中,需要對教學材料進行診斷,根據(jù)不同的教學主題和教學材料,選擇不同的展開方式,使得進程更順暢、更到位。基于學生的基本情況以及實驗結果,對STEM活動的素材進行診斷分析,尋找適合學生活動的最佳教學方式。
(三)明確職責,素材籌備家校合力
在課堂中,通過師生討論確定活動主題和目標,制訂相關計劃,家長負責提供相應的材料保障,同時督促學生及時完成相應的探究和記錄,并給予一定的指導。教師把優(yōu)秀的STEM活動的作品先呈現(xiàn)給學生,讓學生對STEM活動有一個完整的認識。STEM活動耗時較長,需要學生在家完成,家長的有效介入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相關活動。把STEM活動與學生課余活動有效結合在一起,在提高學生的積極性的同時,也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
對STEM活動進行合理指導和追蹤,給予學生展示成果的機會,并進行評價,確保真實參與,有所收獲,有所發(fā)展。
(一)合理分工,明晰成員職責
團隊成員分工不合理,則不能形成合力,會阻礙活動的開展。STEM活動的項目分工由學生自行完成,教師根據(jù)活動性質,規(guī)定團隊人數(shù),如設計保溫杯、熱水器、橋梁等,學生要用幾個小時完成的項目,團隊人數(shù)可以略微多一些。而時間跨度比較長,需要長時間進行觀察的項目,如測量動植物的生長規(guī)律,測量天氣變化的規(guī)律等,則團隊人數(shù)應該少一些,可以要求獨立完成。
(二)關注進程,推進活動展開
布置相應的任務后,教師不能“坐享其成”,需要及時跟進。STEM活動是一個完整且由多個環(huán)節(jié)組成的過程,從對自然事物的觀察和思考開始,提出問題、形成猜測和假設,到設計操作相應地取得證明依據(jù)的數(shù)據(jù),然后進行分析、總結、評價、交流,最后形成和表達成果。
1.精選問題
第一層次提出一個問題,只需進行提問,發(fā)揮其想象力。第二層次知道哪些問題可以研究,哪些問題很難展開研究。把問題進行羅列,討論問題的可行性。第三層次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好問題可以研究并且有價值。
2.重視猜測
對結果的猜測和驗證,是理性思維提升的重要手段。敢猜是猜測意識的第一步。猜想和問題有一定的聯(lián)系,需要明確怎樣的結果可以驗證猜想,怎樣的結果推翻猜想。對猜想進行分析和討論,形成合理的假設。
3.完善計劃
讓學生制訂翔實、可執(zhí)行的計劃,可以促進其對STEM活動有全面的思考和規(guī)劃。通過互相討論,在肯定優(yōu)點的同時提出改進建議,幫助學生完善活動計劃,并讓學生嘗試通過計劃來規(guī)劃下一步的活動內容。
4.強調驗證
無論結果如何,驗證在STEM活動中非常重要,驗證是對探究的反饋過程。經歷失敗后的反思,體驗學習的各種情緒,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tài)度。在反思中尋找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真正體現(xiàn)出科學精神。
(三)展示成果,全面呈現(xiàn)效果
無論學生獲得怎樣的成果,教師都需要提供各種契機,讓學生進行展示,并保存其研究成果。展示的模式可以多樣化,可以通過一場比賽,集中展示。也可以舉辦一次發(fā)布會,個別展示優(yōu)秀作品。
1.圖表呈現(xiàn)
表格是學生記錄的工具,也是體驗的工具。在STEM活動中,利用表格對實驗結果進行呈現(xiàn),效果更佳。在STEM活動中,對原有表格進行修改,對全班的實驗情況做全面了解,選擇有針對性的數(shù)據(jù)進行呈現(xiàn)。
2.導圖呈現(xiàn)
思維導圖使用不同的顏色、線條、符號、詞匯和圖像進行描繪,以一個關鍵詞為中心,遵循簡單、基本的規(guī)則,向外發(fā)散開來,呈樹狀、網狀或放射狀。將各種思維結構以各種直觀、形象和清晰的結構圖示表現(xiàn)出來。
3.作品展示
STEM活動通過作品進行展示最為直接,視覺沖擊的效果也很好。學生經歷STEM活動過程,最終把研究過程以作品的形式展示出來,對知識進行系統(tǒng)整理,對STEM活動進行整體展示。讓學生感受成功,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完善評價,多元正面激勵
呈現(xiàn)結果后,對結果的評價非常重要。對STEM活動進行評價需要注意兩個方面:第一是多元,不僅評價活動的結果,對于活動的選題、過程、呈現(xiàn)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要進行評價。其次是激勵,抓住學生的優(yōu)點或突破點進行評價。
STEM教育是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教育,從這個意義上說,在小學科學課堂中嘗試開展各種STEM活動非常重要。在STEM活動的推進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分析其產生的原因,通過各種手段改進教學,促進STEM活動順利展開,在活動中發(fā)展學生的能力,最終達成發(fā)展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最終目標。通過近一年的嘗試和研究,采取各種相關策略推進小學科學課程中的STEM活動,取得很好的成效。
參考文獻:
[1]劉愛宏.借助“群體創(chuàng)新空間”,引STEM教育入中小學科技社團建設[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5(5).
[2]鐘柏昌&張麗芳.美國STEM教育變革中“變革方程”的作用及其啟示[J].中國電化教育,2014(4).
[3]LauraE.Berk.ChildDevelopment[M].吳穎,等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12).
(浙江省杭州市周浦小學31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