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書源
·臨床經驗·
保守療法及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臨床比較
謝書源
目的:探討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實施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和保守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106例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將其隨機分為行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的觀察組和保守治療的對照組。對患者治療后的相關情況進行對比,評估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椎體高度及Cobb角在治療后第1年、第3年均有明顯改善,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VAS評分為(4.46±1.31),顯著低于治療前(7.55±1.75);而對照組患者治療后評分為(5.28±1.42),也顯著低于治療前(7.48±2.24)。結論:椎體后凸成形術可以顯著改善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椎體高度及Cobb角,恢復患者的活動功能,緩解患者疼痛程度。
脊柱骨折; 骨質疏松; 椎體后凸成形術; 保守治療
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1],多發(fā)生于老年人群。隨著年齡的不斷老化,機體各項組成成分也都隨之發(fā)生了改變。骨質中所含鈣的含量相對降低,造成骨質疏松,容易發(fā)生骨折。對于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醫(yī)治方式主要是保守治療及手術治療2種方式[2-3],不同治療方式的治療效果也有所區(qū)別,為了將不同方式治療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效果進行對比,筆者收集了采取椎體后凸成形術醫(yī)治和保守治療的共106例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對不同方式治療后患者的相關情況進行了比較,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將106例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一般資料進行統(tǒng)計,根據(jù)治療方式不同分為2組,每組各53例。行椎體后凸成形術組為觀察組:其中男21例,女32例;年齡55~79歲,平均年齡(67.6±6.8)歲。非手術為對照組:其中男19例,女34例;年齡57~78歲,平均年齡(68.5±6.3)歲。將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06例患者都是臨床確診的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且相關的影像學檢查也支持臨床診斷。
1.2 方法 對照組:選擇保守方式進行治療,包括:患者仰臥于硬板床上進行休息,在骨折部位放置床墊。患者給予止痛、活血化瘀藥物?;继幪弁达@著緩解后,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開始適當活動,對腰背部進行鍛煉,注意對腰背部給予保護。觀察組:所有患者術前按照對照組方式進行治療,術前進行常規(guī)的輔助檢查,以確定病灶的具體位置、椎體周圍組織關系等情況后進行椎體后凸成形術[4]對患者進行醫(yī)治:患者全麻,俯臥位。穿插穿刺針,達椎體目標位置后抽出穿刺針內芯后置入導針,到達椎體前下緣,拔出穿刺針套筒,沿導針置入擴張?zhí)坠芎凸ぷ魈坠?,拔出導針。經工作套管將精細鉆鉆入至椎體前下緣后,導針探查椎體內情況。穿破椎體前緣放入可擴張球囊。注入造影劑,緩慢擴張球囊,椎體復位或椎體高度恢復滿意后,抽出造影劑并撤出球囊,注入骨水泥,由工作通道注入椎體,直至完全固化,避免逆流。
1.3 評估標準 2組患者在分別給予手術和非手術治療后,對治療后患者的相關情況進行對比評估,包括:記錄患者椎體高度的變化情況、Cobb角的變化情況,同時采用VAS評分對患者疼痛情況進行評估,評分在0到10之間,分數(shù)越高則表示患者疼痛程度越重。
1.4 統(tǒng)計分析 對2組患者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計數(shù)與計量資料分別采用χ2檢驗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治療后椎體高度變化情況 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醫(yī)治前、醫(yī)治后1年、3年椎體高度分別為59.12±1.41,67.08±1.52,64.57±1.24,對照組對應數(shù)據(jù)為:58.46±1.37,56.76±3.58,52.13±2.58。可見,觀察組椎體改善程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
2.2 2組患者治療后Cobb角變化情況 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醫(yī)治前、醫(yī)治后1年、3年椎體高度分別為13.63±1.11,7.78±0.72,7.73±0.72,對照組對應數(shù)據(jù)為:13.53±1.21,12.06±1.08,11.13±0.54。可見,觀察組Cobb角改善程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
2.3 2組患者治療后VAS評分比較 予以不同治療后,對2組患者VAS評分進行比較,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評分為(4.46±1.31),顯著低于治療前(7.55±1.75);而對照組患者治療后評分為(5.28±1.42),也顯著低于治療前(7.48±2.24)。說明2種方式治療后,患者疼痛程度都得到了有效的緩解,且觀察組緩解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于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治療,主要是采用保守的治療方式,但是保守治療時間長,病痛在長時間內對患者正常生活產生影響。隨著手術治療方式的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患者開始采取手術治療。為了探求椎體后凸成形術的治療效果,筆者選取了院內接受不同方式醫(yī)治的106例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對比患者治療后的效果。
所有觀察對象使用椎體后凸成形術及保守治療方式治療后,對2組患者椎體高度及Cobb角的變化情況進行比較,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椎體高度及Cobb角在治療后第1年、第3年均有明顯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即觀察組對于患者椎體高度、Cobb角的改善情況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進一步對2組患者VAS評分進行比較,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評分為(4.46±1.31),顯著低于治療前(7.55±1.75);而對照組患者治療后評分為(5.28±1.42),也顯著低于治療前(7.48±2.24)。說明2種方式治療后,患者疼痛程度都得到了有效的緩解,且觀察組緩解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通過對130例患者的治療情況進行的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采用椎體后凸成形術進行治療的觀察組其患者椎體高度、Cobb角的改善情況優(yōu)于保守治療的對照組,且觀察組患者對于治療方式的滿意度亦較對照組高,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種方式治療后均會引起患者不同程度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但是2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于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采用椎體后凸成形術進行治療,可以顯著改善椎體高度及Cobb角,緩解患者疼痛程度,建議臨床推廣。
[1] 李立平,李元.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聯(lián)合唑來膦酸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15):4226-4227.
[2] 陳紹輝,孫凱,陳演.切開減壓復位或經皮復位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椎體后壁破裂的臨床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14):4052-4053.
[3] 周夢蕾.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的臨床效果[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4,21(35):21-22,25.
[4] 李曉鵬,朱明雙,孫逸儒,等.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的并發(fā)癥及防治現(xiàn)狀[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13,29(11):964-965.
R 683.2
A
1008-7044(2017)05-0569-02
2016-10-25)
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人民醫(yī)院 骨科,466700
謝書源(1974-),男,副主任醫(yī)師,大學。
10.14126/j.cnki.1008-7044.2017.05.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