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知識的事實性:預設vs.語用隱含

      2017-02-27 07:44:28徐召清
      關鍵詞:懷疑論元語言禿頭

      徐召清

      (四川大學哲學系,四川成都610065)

      知識的事實性:預設vs.語用隱含

      徐召清

      (四川大學哲學系,四川成都610065)

      知識都是事實性的。但是,需要區(qū)分“事實性”的兩種不同含義。第一種含義被稱為“蘊含”解釋,其認為“S知道P”蘊含P;換句話說,從“S知道P”到P的推理是演繹有效的;“S知道P”要求P為其必然后承而不是可以被取消的語用隱含。第二種含義被稱為“預設”解釋,其認為“S知道P”不僅蘊含P,而且預設P;根據對預設的通常理解,這等于要求“S不知道P”也預設P。事實上,“S不知道P”只是在某些語境中“語用隱含”P,卻并不預設P。在摒棄預設解釋后,我們還可以區(qū)分出“中懷疑論”,而這才是最常見的懷疑論結論;另外,如果我們將外懷疑論結論明確地表達為“P,但S不知道P”,則著名的蓋梯爾問題也可以看成是外懷疑論結論的具體實例。

      知道P;事實性;預設;語用隱含;懷疑論;蓋梯爾問題

      【邏輯學研究】

      [欄目主持人]北京大學哲學系陳波教授

      [主持人語]本期所發(fā)表的兩篇文章體現了中國學者的國際化視野和獨立研究的嘗試,值得提倡。

      徐召清在文中反駁了Wang&Tai(2010)中對“‘S不知道P’預設P”的辯護,闡述了如下正面觀點:“S不知道P”只是在某些語境中“語用隱含”P,卻并不蘊含P。他還以內外懷疑論問題(Wang &Tai,2010)為例,簡要考察了摒棄“事實性”的預設解釋對認識論討論的影響,其結論是:在摒棄預設解釋后,還可以區(qū)分出“中懷疑論”,而這才是最常見的懷疑論結論;如果將外懷疑論結論明確地表達為“P,但S不知道P”,則著名的蓋梯爾問題也可以看成是外懷疑論結論的具體實例。

      崔佳悅和朱安博在文中把蒙太格語法應用于對漢語被動句的研究,將漢語被動句分為兩類:A類,不包含“被”字的被動句,是關于受事受到影響而產生的事物狀態(tài);B類,包含“被”字的被動句,表示受事因施事的動作導致的變化。他們通過應用語義類型細顆?;吞砑印罢Z用算子t1…tn”的方法,在蒙太格語法框架下構造了相應的語句系統(tǒng),對這兩類被動句進行句法的生成和語義的組合。

      1 引言

      知識都是事實性的(factive)。但是,需要區(qū)分“事實性”的兩種不同含義。第一種含義被稱為“蘊含”(implication)解釋,其認為“S知道P”蘊含P;換句話說,從“S知道P”到P的推理是演繹有效的;“S知道P”要求P為其必然后承而不是可以被取消的語用隱含(pragmatic implicature)。第二種含義被稱為“預設”(presupposition)解釋,其認為“S知道P”不僅蘊含P,而且預設P;根據對預設的通常理解,這等于要求“S不知道P”也預設P。

      蘊含解釋在認識論討論中具有悠久的歷史,其可以追溯到柏拉圖的對話錄《泰阿泰德篇》;而預設解釋則是最近才進入到認識論討論中(如,Wang&Tai,2010;Lihoreau&Rebuschi,2009),其最初起源于對“事實性”動詞的語言學分析(參見Kiparsky&Kiparsky,1970;Karttunen,1971;Stalnaker,1974;Grice,1989等)。下面是一些相關引文:

      (1)……說某人知道某事和某人不知道某事都意味著該事為真。在我看來,這是事實性動詞的范例。(Grice,1989,p.279)

      (2)很明顯,在多數情況下,當某人斷言或否定X知道P時,他都預設了P。(Stalnaker,1974,p.55)

      (3)但是對動詞知道,因為每當我們說某人知道,或不知道某事時,我們都預設了該事為真。(Lihoreau&Rebu s chi,2009,p.210)

      (4)……S知道P預設P,且S不知道P也預設P,因為預設在否定算子下保持不變。(W an g&T ai,2010,p.178)

      根據Wang和Tai,預設解釋既有支持者也有反對者(Wang&Tai,2010,p.180);但是,與支持者的數量眾多形成巨大反差,僅有Wang和Tai對預設解釋做過辯護①在我與Wang的一次通信中,他甚至說“據我所知,我的論文是唯一費心(bother)為預設解釋辯護的”。;更令人奇怪的是,反對預設解釋的文字也寥寥無幾。表面看來,預設解釋還是蘊含解釋都只是語言學問題;但是,由于該問題最近與兩個重要的認識論問題——內外懷疑論的區(qū)分(Wang&Tai,2010)以及認知語境主義的事實性問題(Lihoreau &Rebuschi,2009;Baumann,2010)——發(fā)生關聯(lián),因此有必要對其加以重視。

      本文的任務是反駁對知識“事實性”的預設解釋,尤其是反駁Wang和Tai對“‘S不知道P’預設P”的辯護。在我看來,P為真是S知道P的必要條件,卻不是S不知道P的必要條件。在后面的幾節(jié)中:我首先簡要回顧Wang和Tai對預設解釋的辯護,然后針對其辯護進行反駁;在本文第四節(jié)中,我提出正面建議,即“S知道P”蘊含P而“S不知道P”只是語用隱含P,以其進一步回應Wang和Tai對蘊含解釋的批評,并消解預設解釋的直覺基礎;最后,我還以內外懷疑論問題(Wang&Tai,2010)為例,簡要考察摒棄知識“事實性”的預設解釋對認識論討論的影響。我的結論是:在摒棄了預設解釋后,我們還可以區(qū)分出一種“中懷疑論”,而這也是最常見的懷疑論結論;如果我們將外懷疑論明確地表達為“P,但S不知道P”,則著名的蓋梯爾問題也可以看成是外懷疑論的特例。

      2 Wang和Tai對預設解釋的辯護

      Wang和Tai的辯護策略如下:首先,預設解釋能很容易地處理蘊含解釋面臨的問題;其次,預設解釋所面臨的反例可以通過元語言否定(meta-linguistic negation)而消解;再次,非預設解釋的直覺可能來源于對“知道”(knowing that)和“知道是否”(knowing whether)的混淆。

      2.1 蘊含解釋的問題

      在Wang和Tai看來,蘊含解釋面臨如下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蘊含的持續(xù)性。蘊含解釋不能說明為何當“S知道P”嵌入到不同的邏輯算子之下仍然蘊含P。比如,“約翰知道外面在下雨”是真的,“約翰不知道外面在下雨”,“比爾相信約翰知道外面在下雨”,“約翰可能知道外面在下雨”,以及“如果約翰知道外面在下雨,則他會帶傘”,都蘊含“外面在下雨”(Geurts,1999)。但是,此類現象可以通過預設在不同算子下的投射(projection)而得到很好的解釋。

      第二個問題是,如下的推理是非常不自然的,即從P為假得出“S不知道P”為真。說“我不知道P,因為P是假的”會令人覺得怪異。蘊含解釋不能說明為什么會產生這種不自然和怪異,但是預設解釋能自然地將其處理成預設失效的例子??紤]下面的例子:“當今的法國國王是禿頭”預設“當今的法國有國王”。但當今的法國沒有國王,因為該預設失效,所以說“當今的法國國王是禿頭”令人覺得怪異。Wang和Tai也提供了進一步的理由以說明當P為假時斷言“S不知道P”的不恰當性。首先,為了恰當地斷言“S知道P”,我們不能相信P為假。其次,即使包含不滿足預設的句子能被恰當地斷言,其仍然缺乏直覺上的真值,其情形正如斯特勞森在《論指示》中對“當今的法國國王是禿頭”的診斷(Strawson,1950)。

      2.2 預設解釋的反例

      反對預設解釋的通常方式是舉例論證“S不知道P”不預設P。而Wang和Tai的辯護策略是利用元語言否定來消解此類反例。其考慮的第一個反例來自于Williamson(2000),第二個例子是一個假想的對話,A和B在談論下一次拋硬幣的結果(Wang&Tai,2010)②在跟Rohit Parikh教授的討論中,他也談到類似的例子;只不過他所用的P是“外面在下雨”(it is raining outside)。。

      (1a)我不知道他有罪,因為他是無辜的。

      (1b)我不知道他有罪,你不知道他是無辜的。(W illia ms on,2000,p.35)

      (2a)A:下一次拋硬幣會出現正面。

      (2b)B:那是一個壞聲明。你不知道它會出現正面。它可能不會出現正面。

      (2c)A:你是對的。我不知道它會出現正面。我只是開個玩笑。(W an g&T ai,2010,p.185)直覺上看,(1a)、(1b)和(2c)都是語言學上可接受的,而且并無矛盾;但是,預設解釋可能會認為其有問題,或者用Wang和Tai的話說,很“怪異”。他們的回應是,上面的例子的確說明存在對“S不知道P”的理解使其不預設P,但是,這些例子并沒有證明在通常和自然的理解下,“S不知道P”不預設P。因為預設解釋只要求某種通常和自然的理解,因此上面的例子不能成為預設解釋的反例。具體說來,(1a)、(1b)和(2c)之不矛盾性來源于對否定的元語言解釋,而元語言否定的作用則在于取消預設。在元語言解釋下,“S不知道P”并不預設P,因為其中“不”的作用是取消“S知道P”的預設①即使接受預設解釋,我也很難理解此類預設如何能被取消。在我看來,對“S不知道P”最合理的元語言解釋是“并非S知道P”,但其否定的仍然“S知道P”的描述內容而非其預設。。

      根據Horn(1985;1989),否定在語用學上是有歧義的:一種是描述性使用,另一種是元語言使用。當作描述性使用時,語句否定是真值函數算子。相反,當作元語言使用時,否定是一種“反對之前的任意表述,包括其約定的或對話的隱含、隱喻、其風格或記錄,或其拼音實現”(Horn,1989,p.363)。為了看清真值函數否定和元語言否定的區(qū)別,考慮如下的對比:

      (3a)并非約翰愛上了瑪麗并且娶了瑪麗,因為約翰沒有娶瑪麗。

      (3b)并非約翰愛上了瑪麗并且娶了瑪麗,而是約翰娶了瑪麗并且愛上了她。(W an g&T ai,2010,p.184)

      (4a)當今的法國國王不是禿頭——當今的法國沒有國王。

      (4b)我沒有停止吸煙——我生平從來沒有吸過煙。

      (3a)中的“并非”就是真值函數否定,因為其前半部分所否定的是“約翰愛上了瑪麗并且娶了瑪麗”;而其后半部分解釋了原因:因為約翰并沒有娶瑪麗。相反,如果(3b)中的“并非”也是真值否定,則其前后兩部分相矛盾。然而,如果我們將其理解為元語言否定,則沒有任何矛盾;因為其前半部分所否定的是“約翰愛上了瑪麗并且娶了瑪麗”的隱含意義——“約翰愛上瑪麗在先,然后才娶了瑪麗”。Wang和Tai認為(4a)和(4b)中的預設否定也可以同樣利用Horn的元語言否定來類似地解釋,即,(4a)前半部分所否定的是“當今的法國國王是禿頭”的預設——“當今的法國有國王”,而(4b)前半部分所否定的是“我停止吸煙”的預設——“我抽煙”。

      2.3 “知道是否P”和非預設直覺

      Wang和Tai解釋說,“S不知道P”不預設P的直覺可能來源于對“S不知道P”和“S不知道是否P”的混淆?!癝不知道P”預設P,但“S不知道是否P”卻不預設P。Wang和Tai反對將“S不知道是否P”分析為“S不知道P且S不知道非P”。相反,他們所認可的是將其分析為“如果P為真,則S不知道P;如果P為假,則S不知道非P”,如此,他們就可以利用預設過濾(presupposition filtering)來解釋何以“知道是否”不包含預設:條件句的前件取消(或阻止)了后件的預設(van der Sandt,1992)。例如,“當今的法國國王是禿頭”預設了“當今的法國有國王”,而“如果當今的法國有國王,則當今的法國國王是禿頭”則沒有那樣的預設。

      3 對預設解釋的反駁

      在本節(jié)中,我給出對Wang和Tai的辯護的反駁:首先我對其所謂的蘊含解釋所面臨的問題作簡要分析;然后我將集中反駁其利用元語言否定來解釋預設否定的策略;最后我將反駁其對非預設直覺的解釋,而將對預設直覺的分析留待下節(jié)。

      3.1 對蘊含解釋的問題的反駁

      首先,如果2.2中的反例能成功,則蘊含的持續(xù)性問題都可以被消解。如果例(2)和例(3)足以證明“S不知道P”不預設P,則對否定算子而言,并不存在蘊含的持續(xù)性問題。對“相信”、“可能”和條件句,我們放到第4節(jié)討論。

      其次,我并不認為“我不知道P,因為P是假的”比“當今的法國國王不是禿頭,因為當今的法國沒有國王”更怪異。更進一步地,與例(2a)對比,前者根本就不顯得怪異;而即使理解為取消預設,后者仍然顯得怪異,因為當預設不成立時,根據斯特勞森的分析,“當今的法國國王不是禿頭”和“當今的法國國王是禿頭”一樣,都缺乏直覺上的真值①對其怪異性的另外一種解釋是:要否定預設,需要說“當今的法國國王既不是禿頭也并非不是禿頭”,而只說“其不是禿頭”違背了Grice的信息量原則(Maxim of Quantity):要有足夠的信息量。詳見Cohen(2006)。。

      當P為假的時候,斷言“S不知道P”當然是不恰當的;但這種不恰當性并不來自于預設關系,而是來自于Grice的數量原則:要有足夠的信息量(Davis,2014)。因為“P為假”更有信息量,只說“S不知道P”就是不恰當的;否則,聽眾可能會誤以為P為真。而至于直覺上的真值,我的直覺是,當P為假時,“S不知道P”為真。Williamson顯然也有同樣的直覺,因為在一次采訪中,他說:“如果某人說他知道北京在日本,他所說的就是假的。他也許以為自己知道北京在日本,但他錯了;他并非真的知道北京在日本,因為北京不在日本。”(Chen,2011)而根據斯特勞森(Strawson,1964)的分析,我想他也會同意“S不知道P”為真的直覺②因為我們所討論的是S的知識狀態(tài),而不是討論P的真假。而比如在討論禿頭都包括哪些人時,說“其不包括當今的法國國王”,肯定為真;或在討論S去法國旅游時都見了誰,“S沒有見到當今的法國國王”也為真。更多細節(jié),見Beaver&Geurts(2011,Section 5.2)。。

      3.2 對元語言否定策略的反駁

      不難看到,Wang和Tai的辯護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其元語言策略。他們承認(1a)、(1b)和(2c)不包含矛盾,但他們卻利用元語言否定來解釋這種非矛盾性。而要恢復2.2中的反例,首要的任務則是收繳其元語言武器。

      我不想進入到關于元語言否定本身的爭論(詳見van der Sandt,1991;Carston,1996;Geurts,1998;Davis,2010等),而只是質疑其是否適合于解釋預設否定。

      首先,運用元語言否定來解釋例(2)和例(3)中的非矛盾性可能回避了問題的實質。因為如果我們放棄預設解釋,即便是在最通常和最自然的真值函數解釋下,(2)和(3)也不包含矛盾,從而也就沒有必要采取這種特別的元語言否定策略來解釋其非矛盾性。

      其次,如果元語言否定可以用來為“S不知道P”預設P做辯護,那么,其也可以用來為任意的“A預設B”辯護,只要B是A的后承,因為否定(非A)所帶來的問題都可以通過元語言否定而消解。例如,如果我們接受將知識分析為“可證成的真信念”,則我們不僅可以論證“S不知道P”預設P,還可以論證其預設“S相信P”和“S可證成的相信P”;因為我們總是可以利用元語言策略來消解可能的反例。但是,在日常談論中,我們并不把所有的后承都當成是預設,而且也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告訴我們何時應該使用元語言否定,何時不能使用③Horn(1985;1989)列了一些區(qū)分元語言否定和描述性否定的標準,但這些標準要么是錯的,要么是非判決性的,要么就是無關的(詳見Cohen,2006);最關鍵的是,沒有一條判據能表明元語言否定能夠用于“S不知道P”和P,卻不能用于“S不知道P”和“S相信P”或“S可證成的相信P”。。

      我的第三個論證在于,即使元語言否定能夠用來解釋取消預設,其仍然和預設的典型表現相矛盾。考慮如下的例子:

      (5a)當今的法國國王不是禿頭,因為當今的法國沒有國王。(5b)我不知道他有罪,因為他是無辜的。

      當作元語言解釋時,(5a)所否定的是“當今的法國國王是禿頭”的預設,而不是“當今的法國國王不是禿頭”的預設。類似的,(3b)中的元語言否定也是否定“約翰愛上了瑪麗并且娶了瑪麗”的隱含意義,而不是“并非約翰愛上了瑪麗并且娶了瑪麗”的隱含意義。正如在第2.2節(jié)中提到過,Wang和Tai也明確承認④見Wang&Tai(2010,p.183)腳注8。,“S不知道P”中的元語言否定所否定的也是“S知道P”的預設,而不是“S不知道P”的預設。然而,根據Beaver&Geurts(2011)的總結,當預設機關(presupposition trigger)沒有嵌入到別的算子之下時,其預設不能被取消。退一步說,即使我們能夠取消“當今的法國國王是禿頭”中的預設,如何才能在不否定“S知道P”的描述內容的情況下取消其“預設”P呢?與語用隱含一對比,就不難發(fā)現,即使在否定語用隱含時,也能保持其描述內容不變,但在否定預設時,卻很難做到這一點。另外,Geurts和Cohen都分別有力地論證了在預設否定句中所用的是描述性否定,而非元語言否定;但我不在此重復其論證,詳見Geurts(1998)和Cohen(2006)。

      接下來,我們考察放棄元語言策略的后果。首先,第2.2節(jié)中的例(1a)、(1b)和(2c)重新成為預設解釋的反例,而下面的(6a)和(6b)也是:

      (6a)我不知道北京在日本——我知道北京在中國。

      (6b)我不知道哥德巴赫猜想為真,我也不知道哥德巴赫猜想為假。一旦此類反例成立,則我們可以立刻推出,“S知道P”不能通過否定測試,因為將其嵌入否定,假想的“預設”并沒有得到保持。因此,預設解釋不能成立。

      最后,考慮如下的對比:

      (7a)如果當今的法國沒有國王,則當今的法國國王既非禿頭也非不是禿頭。(7b)如果P為假,則S既非知道P也非不知道P。

      因為在“當今的法國國王是禿頭”和“當今的法國國王不是禿頭”之間存在真值間隙,所以(7a)是可接受的;而在“S知道P”或者“S不知道P”之間卻沒有類似的真值間隙,因而(7b)難免讓人覺得怪異①有人可能這樣解釋:如果S從來沒有想過P,則也就無所謂S知道P還是不知道P。但是,一旦P進入S的認知范圍,則顯然,S要么知道P,要么不知道P;只不過,當P為假時,對任意的S,都有S不知道P。而我也更傾向于,當P沒有進入S的認知范圍時,S即使在一種更強的意義上,也不知道P。。

      3.3 對“知道是否P”的分析

      為了表述簡便,對“S不知道是否P”可以形式化為(省略了下標S,因為我們只考慮固定的認識主體)②需要注意的是,我這里用了認知邏輯的形式語言;但是,認知邏輯的語義并不如Wang和Tai所想,雖然認知句Kp的真假總要相對于某個特定的可能世界,但其并不預設p在該世界上為真;實際發(fā)生的情形只不過是,當p在某世界為假時,Kp也為假。這正好反應了3.1中的直覺說明。從這個意義上講,否定對知識事實性的預設解釋也是為認知邏輯合理性的間接辯護。:

      (8a)?Kwhp=def?Kp∧?K?p;

      (8b)?Kwhp=def(p→?Kp)∧(?p→?K?p)。Wang和Tai接受(8b),但拒斥(8a)。假設P為真,考慮?K?p是否為真。根據3.1中的說明,因為非P為假,則直覺上?K?p為真。同理,假設P為假,則?Kp直覺上為真。因此(8b)應該完善為(8c)。

      (8c)?Kwhp=def(p→(?Kp∧?K?p))∧(?p→(?Kp∧?K?p))。

      直覺上看,(8a)和(8c)是等價的,兩者都表達同樣的內容,不知道是否P也就是既不知道P真,也不知道P假,這與P實際上是否為真無關。比如:我不知道是否外面下雨了。這其實與外面下雨與否無關,無論其是否下雨,我都既不知道下雨了,也不知道沒下雨。而預設解釋不能處理這種等價性:因為條件句的前件可以取消其后件的預設,而合取式則沒有相應的預設取消機制。

      我的另一個擔憂是“知道P”和“知道是否P”的關系問題。直覺上看,如果S知道P,那么S顯然也知道是否P;而如果S不知道是否P,S當然也不知道P。從而我們有:

      (9a)Kp→Kwhp;(9b)?Kwhp→?Kp。

      若采納定義(8a),則有Kwhp=Kp∨K?p,從而(9a)和(9b)只是命題邏輯推理中析取添加律和合取消去律的簡單應用。反之,若采納定義(8b),則有Kwhp=(p∧Kp)∨(?p∧K?p)。要得出(9a)和(9b)需要應用到Kp→p和?p→?Kp。預設解釋接受前者,而不能接受后者。因為當P為假時,“S知道P”的“預設”不滿足,從而或者“S知道P”不是適當的表達,或者缺乏真值(詳見Wang&Tai,2010,腳注6)。作為推論,預設解釋能夠處理(9a),卻很難處理(9b)的直覺合理性③更嚴重的是,預設解釋威脅到作為認知邏輯基礎的經典二值邏輯。但我不將其作為反對預設解釋的理由。因為在我看來,與為了理論而否定直覺相比,更好的方式是構造一個與直覺相符合的理論。。

      4 正面建議:蘊含+語用隱含

      在本節(jié)中,我將描述我的正面建議,并嘗試對預設解釋背后可能的直覺給以說明,同時也完成對蘊含持續(xù)性問題(3.1)的最終解答。

      上文的討論說明,并非在所有的情形下“S不知道P”為真都蘊含P為真。所以Lihoreau&Rebuschi(2009)說的“每當”是不恰當的。那么Stalnaker(1974)所說的“多數情況下”又如何呢?因為P為假時,所有人都不知道P;所以現實中也就很少出現有當P為假時而討論是否知道P的問題。但這并不等于說“S不知道P”預設P。我建議將其看成是語用隱含,其與Grice的語用隱含并不完全一樣,但在更寬泛的意義上都是一樣的:首先,都是語用性質,所以也就高度依賴于語境;其次,都是用一個表達式來傳遞另一個意思,也就是言外之意;再就是其和語用隱含一樣,都是在不被嵌入其他算子時可以被取消。在認識論討論中,我們的確通常假定P為真,這是因為與知識的其他條件相比,“真”條件也是較少爭議的,而且被廣泛地認為是知識的必要條件。我們討論某一主體S是否知道P,之所以假定P,其原因卻不在于“S不知道P”的真假需要假定P真,而是在于“S知道P”需要假定P,要求P真為其必要條件。與其他條件相比,“真”條件的滿足與否也是更難改變的;比如,我們可以修正信念,可以努力獲得更強的證成,但是如果P為假,則比較難改變其真值,尤其當P是關于客觀事物的陳述時,則幾乎無法改變。這也是我們很少討論對假命題P的知識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當我們想表達P真,但S不知道P時,往往需要明確地說“P為真但S不知道P”,如果只說“S不知道P”則會讓人誤解。

      另一個支持語用隱含或言外之意的證據可以追溯到Karttunen(1971),其只將“知道”看成是“半事實性的”(semi-factive),因為“知道”只在某些人稱和時態(tài)下才觸發(fā)“預設”。考慮下例(Beaver&Geurts,2011):

      (10a)我不知道穆拉·奧瑪活著。我也不知道他死了。

      (10b)瓦德那時不知道魯克還活著,所以他并沒有對斯密斯隱瞞魯克的事情①中文的動詞沒有時態(tài),所以我用時間副詞“那時”來表達。也就是說,(10a)是現在時態(tài),(10b)是過去時態(tài)。。(10a)中的主體是第一人稱,其明顯沒有預設穆拉·奧瑪活著。而(10b)則是過去時態(tài)和第三人稱,其(根據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似乎“預設”了魯克還活著。但這種現象可以很好地通過語用隱含來解釋:“S那時不知道P”往往意味著“S后來知道了P”,從而也就要求P為真。而“S不知道P”也可能意味著“別人知道P”,從而也要求P為真。這也是預設解釋背后可能的直覺來源。在沒有這種語用隱含的語境中,當然也就不能得出P;而在第一人稱現在時態(tài)的時候,甚至還不能有這種語用隱含,因為斷言“我不知道P”卻隱含“他人知道P”和“我不知道P”卻隱含“P”一樣顯得包含悖論。

      我的結論是,“S不知道P”與P之間只有語用上的聯(lián)系,且相當弱?!癝知道P”毫無例外地蘊含P,而只有在少數特別的語境中,才可能使用“S不知道P”來表達“P,但S不知道P”。我的正面建議是蘊含+語用隱含解釋:“S知道P”蘊含P,“S不知道P”語用隱含P②事實上,也有人考慮將所有的“預設”現象都分析為蘊含+語用隱含,相關的參考文獻見Beaver&Geurts(2011)。但我對此持開放態(tài)度:一方面,統(tǒng)一處理所有的“預設”現象具有理論的簡潔性;而另一方面,我們似乎仍然有辦法將“S不知道P”與P的關系同“當今的法國國王不是禿頭”與“當今的法國有國王”的關系區(qū)分開來。。該方案也可以推廣至其他算子,從而最終回答Wang和Tai提出的蘊含持續(xù)性的問題。因為我們有理由拒斥元語言策略,蘊含并不總是在否定算子下持續(xù)。而當其持續(xù)時,我們可以通過語用隱含來解釋。而取消語用隱含也能夠解釋“預設”映射的失敗。對其他邏輯算子,也可以類似處理。

      5 案例:內外懷疑論

      在本節(jié)中,我以內外懷疑論為例(Wang&Tai,2010)說明取消預設解釋所帶來的影響。

      Wang和Tai對內外懷疑論的區(qū)分非常有趣,但他們做出這種區(qū)分的依據卻是可疑的。根據Wang和Tai的分析,外懷疑論所質疑的是我們能否得到現實性(actuality)的認知根據(epistemic warrant);而內懷疑論質疑的是我們能否得到現實性的認知識別(epistemic identification)。換句話說,內懷疑論質疑的是我們在眾多開放的可能性中識別出現實性的能力;而外懷疑論質疑我們如何為我們識別出的現實性提供根據。在Wang和Tai看來,外懷疑論假定現實性和P為參照點,而將懷疑論假設看成是反事實的可能性;而內懷疑論不假定現實性和P,而將懷疑論假設看成是開放的可能性??紤]“缸中之腦”的例子,外懷疑論假定現實世界中我們不是缸中之腦,而認為我們不知道我們不是缸中之腦;而內懷疑論卻并不對現實狀況有所假定。其推論則是,需要假定現實性和P為真的外在主義認識論和可錯性內在主義認識論都只能回應外懷疑論,而不能回應內懷疑論(詳見Wang&Tai,2010)。Wang和Tai利用“知道”和“知道是否”來區(qū)分內外懷疑論結論:外懷疑論結論是“S不知道P”,而內懷疑論的結論是“S不知道是否P”。例如,“我們不知道我們不是缸中之腦”和“我們不知道我們是否是缸中之腦”。在Wang和Tai看來,兩者的關鍵區(qū)別在于前者假定現實性和P,而后者沒有這種假定。而前者的假定卻又基于對“S知道P”的預設解釋。

      如我們前面的討論所表明,預設解釋是有問題的。那么,當取消了預設解釋,而代之以新的蘊含+語用隱含解釋,對內外懷疑論的區(qū)分又有何影響呢?首先,外懷疑論結論的表達需要修改。在放棄預設解釋之后,為了表達外懷疑論結論,需要明確地假定P,其類似于“P,但是S不知道P”。其次,如果保持原來的內懷疑論結論不變,那么,在內外懷疑論之間,還存在一種懷疑論結論,其勉強可以稱之為“中懷疑論”(middle-skepticism),其表達為非預設解釋下的“S不知道P”。這也是最常見的懷疑論結論。就斷言內容而言,中懷疑論結論既弱于外懷疑論,也弱于內懷疑論,因為在非預設解釋下,顯然“P,但是S不知道P”和“S不知道P且S不知道非P”都蘊含“S不知道P”。就回應難度而言,由于中懷疑論同樣不假定P,其回應難度不亞于內懷疑論。

      對Wang和Tai的內外懷疑論區(qū)分本身,我也有一些質疑。第一,需要區(qū)分假定現實性和假定P。在認知邏輯和認識論討論中,即便是懷疑論者,往往也許需要有假定的現實性作為參照點。比如,“我們不知道我們不是缸中之腦”總是對某個假定的現實情形的判斷,而并非無條件地成立;類似地,在討論“S是否知道P”時也需要一個假定的現實性。但是,我們并不總是需要假定P。假定P為了滿足“S知道P”的條件,而不是為了滿足“S不知道P”。因此,包括外在主義者和可錯性內在主義者在內,任何堅持“知識蘊含真”的認識論者,在回應懷疑論問題時,都需要假定(或證明)懷疑論假設為假,如,我們不是缸中之腦。而懷疑論者(中懷疑論者和內懷疑論者)卻并不需要這種假定。第二,假定現實性為參照點并不影響將懷疑論假設看成開放可能性。以認知邏輯為例,考慮認知模型M,假定的現實性是為建模者(知識歸屬者)為認知主體的知識句賦值的參照點,而對模型內的主體本身,所有認知可及的世界都是其(認知上的)開放可能性。從而,我們可以在另外的層面上區(qū)分內外懷疑論:內懷疑論所針對的是模型內的認知主體,而外懷疑論針對的是模型外的認知歸屬者。當然,我們也可以建立更高階的認知模型,從而將原來的知識歸屬者和認知主體都包含在認知模型中。另外,如果我們將外懷疑論結論明確地表達為“P,但S不知道P”,則著名的蓋梯爾問題也可以看成是外懷疑論的特例。蓋梯爾問題是假定P和S相信P,而將懷疑的對象指向證成概念;外懷疑論雖然并未明確針對證成,但是卻容許了對P真以外的其他條件的質疑。從而,蓋梯爾問題也可以看成是特殊的懷疑論問題。

      6 結論

      我在本文中反駁了對知識事實性的預設解釋,并提議對傳統(tǒng)的蘊含解釋補充一個語用隱含的方面。新的解釋能更好回應Wang和Tai對蘊含解釋的批評,而更能說明我們的非預設直覺。另外,我也以內外懷疑論區(qū)分為例,討論了取消預設解釋對認識論討論所帶來的影響。其結果表明:取消了預設解釋之后,我們不僅可以區(qū)分出內外懷疑論,還可以區(qū)分出第三種我稱之為“中懷疑論”的結論,而這也是最常見的懷疑論結論。而如果我們將外懷疑論明確地表達為“P,但S不知道P”,則著名的蓋梯爾問題也可以看成是外懷疑論的特例。而取消對知識事實性的預設解釋,也能保證傳統(tǒng)二值認知邏輯的合理性。

      本文的結論也可以進一步推廣來回應針對認知語境主義的所謂“事實性問題”。認知語境主義者認為知識歸屬句的語義條件依賴于歸屬者的認知語境,并以此為基礎來回應懷疑論問題(Rysiew,2016)。但其理論本身及其對懷疑論問題的回應都遭到了非常嚴重的指責。因為這些指責都與知識的事實性有關,因此都被稱為“事實性問題”。一種版本的事實性問題認為,認知語境主義者最好將知道算子既看做不同語境的指示詞,又看做進行語境轉換的動態(tài)算子;但這樣一來,就無法確保知識的事實性(Lihoreau& Rebuschi,2009)。另一種版本的事實性問題認為,知識的事實性使得認知語境主義者在回應懷疑論問題時出現了自相矛盾(Baumman,2010)。這兩種事實性問題都涉及到對知識事實性的正確理解;而后一種類型的事實性問題,還會涉及到這里所區(qū)分的不同類型的懷疑論結論。深入分析這些問題的細節(jié),無疑超出了本文的范圍。但本文對“知識事實性”概念和懷疑論結論的澄清,為進一步分析認知語境主義的事實性問題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附注]本文還得到了四川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研究專項項目(編號:skzx2015-sb05;skqy201645)的資助。

      [1]D Beaver,B Geurts.Presupposition[EB/OL].(2011-4-1).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presupposition/.

      [2]P Baumann.Factivity and Contextualism[J].Analysis,2010,70(1):82-89.

      [3]R Carston.Metalinguistic Negation and Echoic Use[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6,25(3):309-330.

      [4]B Chen.An Interview with Timothy Williamson[J].Theoria,2011,77(1):4-31.

      [5]A Cohen.How to Deny a Presupposition[M]//K Heusinger,K Turner.Where Semantics Meets Pragmatics.Amsterdam:Elsevier,2006.

      [6]W Davis.Implicature[EB/OL].(2014-6-24).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implicature/.

      [7]W Davis.Irregular Negations:Implicature and Idiom Theories[M]//K Petrus.Meaning and Analysis:New Essays on H.Paul Grice.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10.

      [8]P Grice.Studies in the Way of Words[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9.

      [9]B Geurts.The Mechanisms of Denial[J].Language,1998,74(2):274-307.

      [10]B Geurts.Presuppositions and Pronouns[M].Oxford:Elsevier,1999.

      [11]L Horn.Metalinguistic Negation and Pragmatic Ambiguity[J].Language,1985,61(1):121-174.

      [12]L Horn.A Natural History of Negation[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13]L Karttunen.Some Observations on Factivity[J].Research on Language and Social Interaction,1971,4(1):55-69.

      [14]P Kiparsky,C Kiparsky.Fact[M]//M Bierwisch,K Heidolph.Progress in Linguistics.The Hague:Mouton,1970.

      [15]F Lihoreau,M Rebuschi.Contextualism and Factivity of Knowledge[M]//D Lukasiewicz,R Pouivet.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CommonKnowledge. Bydgoszcz:Publishing House Epigram and University of Kazimierz Wielki Press,2009.

      [16]P Rysiew.Epistemic Contextualism[EB/OL].(2016-3-29).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contextualism-epistemology/.

      [17]R Stalnaker.Pragmatic presuppositions[M]//M Munitz,P Unger.Semantics and Philosophy.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74.

      [18]P Strawson.On Referring[J].Mind,1950,59(235):320-344.

      [19]P Strawson.Identifying Reference and Truth-values[J].Theoria,1964,30(2):96-118.

      [20]R van der Sandt.Denial[J].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1991,27(2):331-344.

      [21]R van der Sandt.Presupposition Projection as Anaphora Resolution[J].Journal of Semantics,1992,9(4):333-377.

      [22]L Wang,O Tai.Skeptical Conclusions[J].Erkenntnis,2010,72(2):177-204.

      [23]T Williamson.Knowledge and Its Limit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責任編輯:熊顯長]

      B81

      A

      1001-4799(2017)04-0022-08

      2016-07-30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資助項目:12A ZX008、12A ZD072;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資助項目:15YJC72040001

      徐召清(1985-),男,四川資陽人,四川大學哲學系講師,哲學博士,主要從事邏輯學及分析哲學研究。

      猜你喜歡
      懷疑論元語言禿頭
      從黑格爾的《懷疑論》文章看懷疑論與辯證法的關系
      大學禿頭專業(yè)勸退表
      知識窗(2022年3期)2022-06-07 20:13:44
      禿頭的羅曼史
      莫讓“說”“禿頭”
      快樂語文(2018年25期)2018-10-24 05:38:56
      沃格爾對懷疑論的反駁
      長江叢刊(2016年3期)2016-11-26 11:38:40
      禿頭
      高中英語教學中學生元語言意識的培養(yǎng)
      節(jié)約型社會視域下“氣候變化懷疑論”的審視
      《純粹理性批判》回應的懷疑論類型
      教師話語中的元語言現象與學生元語言意識的培養(yǎng)
      博罗县| 文化| 子洲县| 台安县| 盐城市| 九龙坡区| 斗六市| 遵化市| 沐川县| 双辽市| 全南县| 华宁县| 吉林市| 新邵县| 年辖:市辖区| 银川市| 岳普湖县| 汝城县| 革吉县| 九寨沟县| 东港市| 丹东市| 洱源县| 抚顺市| 遂平县| 宣城市| 略阳县| 东乡县| 莫力| 句容市| 竹山县| 合江县| 乐昌市| 杂多县| 紫云| 昌邑市| 上虞市| 曲周县| 沙河市| 郯城县| 和硕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