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顧氏外科學術思想源流芻議※

      2017-02-27 14:52:59黃仁燕梁宏濤姚一博彭軍良
      河北中醫(yī) 2017年9期
      關鍵詞:金根顧氏瘡瘍

      黃仁燕 梁宏濤 王 琛 姚一博 彭軍良 高 晶 鄭 德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yī)院肛腸科,上海 200021)

      顧氏外科學術思想源流芻議※

      黃仁燕 梁宏濤1王 琛1姚一博1彭軍良2高 晶3鄭 德△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yī)院肛腸科,上海 200021)

      1862年,顧氏云巖公先賢創(chuàng)立了顧氏外科。第二代繼承人顧筱巖在疔瘡的診治上有獨特見解,被稱為“疔瘡大王”,與當時傷科名醫(yī)石筱山、婦科名醫(yī)陳筱寶并稱“上海三筱”。顧伯華是第三代繼承人,為推動顧氏外科發(fā)展做出了杰出貢獻,同時也是現代中醫(yī)外科學的奠基人,他培養(yǎng)了眾多學者,包括第四代繼承人陸德銘、馬紹堯、唐漢鈞、朱培庭、顧乃強、顧乃芬、顧乃芳、陸金根等。第五代繼承人劉勝、陳紅風、李詠梅、闕華發(fā)、張靜喆、曹永清等在第四代繼承人的帶領下將顧氏外科發(fā)展成為國家及上海市的重點學科,確立了顧氏外科在現代中醫(yī)外科學術界的領軍地位。

      中醫(yī)學術發(fā)掘;中醫(yī)流派;中醫(yī)外科學

      1862年,顧氏云巖公先賢創(chuàng)立顧氏外科,后歷經各代傳人與后學執(zhí)著傳承、弘揚及發(fā)展,逐漸走向成熟,目前已建立了完善的中醫(yī)外科學術體系。顧氏外科堅持內外結合的治療原則,通過長期臨床實踐,在乳腺疾病、瘡瘍疾病、甲狀腺疾病、皮膚疾病、肛腸疾病、周圍血管疾病以及膽道感染等急腹癥的治療上形成了特色的診療方案。目前,顧氏外科已成為國內惟一具有完整的傳統(tǒng)中醫(yī)外科學術體系和建制的臨床學科。自20世紀80年代至今,顧氏外科已先后被列為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重點??疲瑖遗R床重點???,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并進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顧氏外科是我國著名的中醫(yī)外科一大流派,其肇始于顧云巖,延續(xù)于顧筱巖,騰飛于顧伯華,繁盛于陸德銘、馬紹堯、唐漢鈞、顧乃強、朱培庭、顧乃芬、顧乃芳、陸金根等第四代繼承人,到目前已有100多年的歷史。顧氏外科除將《內經》《難經》《外科正宗》作為其學術思想的基礎之外,還將《外科心法》《瘍科心得集》的思想引入,并通過不斷的臨床實踐,將其發(fā)展革新,逐漸形成現有的顧氏外科學派學術思想觀點[1]?,F將顧氏外科學術發(fā)展過程闡述如下。

      1 顧氏外科的創(chuàng)立與奠基

      100多年前,顧云巖先生帶著自創(chuàng)的中醫(yī)外科醫(yī)術遷居于上海浦東,在浦東楊家渡、爛泥渡一帶懸壺。其曾在浦東益生堂坐診,浦西南市萬裕碼頭、紫霞路以及楊樹浦等地開設診所,因其接待治療的患者多是勞苦大眾,因此頗受當地民眾信賴。顧氏外科在顧云巖先生的努力下初見雛形。

      顧筱巖(1892—1968),顧氏外科第二代繼承人,從師于其父顧云巖、其兄顧筱云,先后懸壺于浦東和南市城里,擅長瘡瘍疾病的診治,其堅持“瘡瘍大證其形于表,而根于內,治外而不治其內,舍本求末,焉能得瘳厥疾”的學術思想,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外之癥實根于內”的立論,成為顧氏外科學術思想淵源的奠基人;在治療上重視局部與整體相結合,而且還重視顧護脾胃及飲食的調攝,因此常常將食療與藥物相結合用于多種疾病的診治,頗有療效。中醫(yī)治療外科疾病的基本原則為“消、托、補”,顧筱巖堅持“以消為貴”,提出“治瘍之要,貴乎早治,未成者必求其消,治之于早,雖有大證,也有消散于無形”,在疔瘡、乳癰等瘍科雜癥的治療上療效顯著,當時被譽為“疔瘡大王”,在沒有抗生素的年代為不少患者解除了痛苦。顧筱巖先生在當時與傷科名醫(yī)石筱山、婦科名醫(yī)陳筱寶并稱為“上海三筱”。此外,顧筱巖先生還創(chuàng)研了不少驗方和外治療法,如在“瘡形于外,實根于內”的理論下,將《外科正宗》中的七星劍湯、《外科心法要訣》中的五味消毒飲以及《外臺秘要》中的黃連解毒湯相結合,創(chuàng)制芩連消毒飲治療疔瘡;在“論治至要,以消為貴”的指導下,創(chuàng)制外消紅靈丹治療乳癰[2]等,在臨床應用中均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2 顧氏外科的騰飛與發(fā)展

      顧伯華(1916—1993),顧氏外科第三代繼承人,顧氏外科奠基者,我國著名中醫(yī)外科學家。曾歷任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yī)院、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yī)院中醫(yī)外科主任,上海中醫(yī)學院外科教研組主任。在顧伯華先生的努力下,顧氏外科逐漸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論治體系。作為顧氏外科最杰出的繼承者及代表人物,海派中醫(yī)泰斗顧伯華先生醫(yī)、教、研并舉,為顧氏外科在中醫(yī)界確立了厚重的學術地位,他也當之無愧地成為現代中醫(yī)外科學的創(chuàng)始人和奠基人。第四代繼承人陸德銘、馬紹堯、唐漢鈞、朱培庭、顧乃強、顧乃芬、顧乃芳、陸金根等在顧伯華先生的指導下在乳腺疾病、瘡瘍疾病、皮膚疾病、肛腸疾病以及膽道感染等急腹癥的診治上提出了獨特的見解。

      2.1 關于乳腺疾病的診治 《內經》及后世醫(yī)家指出“男子乳頭屬肝,乳房屬腎;女子乳頭屬肝,乳房屬胃”,表明乳房疾病多與肝、胃、腎經以及沖任二脈密切相關。乳癖即乳腺組織的既非炎癥也非腫瘤的良性增生性疾病,相當于現代醫(yī)學中的乳腺增生癥。顧氏外科認為其病機不外乎肝郁氣滯,氣血凝結于乳房及沖任不調,氣血瘀滯,經絡阻塞2種;在治療上提倡肝郁氣滯者應側重疏肝理氣,沖任不調者則以調攝沖任為主。在20世紀50年代,顧伯華先生首先運用中醫(yī)外科外治療法治愈了一種罕見的乳癰,即漿細胞性乳腺炎,其時命名為“慢性復發(fā)性伴乳頭內縮的乳暈部瘺管”。針對該病,還首創(chuàng)了掛線療法,在臨床中將掛線療法與切開法相結合,取得了明顯療效[1]。

      陸德銘教授為第二、三、四、五批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其在乳腺疾病的治療上有豐富的經驗。陸德銘教授在顧伯華先生對乳腺疾病診治的基礎上,依據“肝腎同源”理論及乳腺與沖任、肝腎之間的關系又提出腎氣不足、沖任失調為乳癖發(fā)病之本,肝氣郁結、痰瘀凝滯為發(fā)病之標,認為應“從沖任論治乳腺病”,著重加用調攝沖任的藥物如肉蓯蓉、仙茅、淫羊藿、鎖陽、菟絲子治療,自擬乳腺增生方[3],并將其制成乳寧沖劑。在乳腺癌的治療上,陸德銘教授認為情志內傷與乳腺癌互為因果,治療應從心、肝、脾著手辨證治療乳腺癌情志內傷[4],堅持扶正與祛邪相結合,以益氣養(yǎng)陰、調攝沖任、活血破瘀消癥為原則,自創(chuàng)乳癌術后方[5]。在粉刺性乳癰即漿細胞性乳腺炎的診治上,陸德銘教授首重辨病求因,未病先防,已病辨期辨證相結合,內外合治,臨床上取得了較好的療效[6]。陸德銘教授帶領的團隊在顧氏外科學術思想的基礎上對乳癰進行了專題研究,即“漿細胞性乳腺炎的臨床和實驗研究”,并獲得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科技成果一等獎[1]。

      2.2 關于瘡瘍疾病的診治 針對瘡瘍疾病,顧氏外科認為熱毒血瘀為其基本病機;在治療上堅持活血為主,臨床上多用通絡活血、消腫止痛之品,在此基礎上加用通里攻下法,使邪氣外泄。此外,瘡瘍的發(fā)病多為因虛感邪,顧氏外科主張在用藥時適量加入生黃芪、皂角刺等扶正托毒,顧護正氣。在治法上一方面堅持內治、外治相結合;另一方面根據溫病衛(wèi)氣血的傳變規(guī)律,先安未受邪之地,治療總以顧護脾胃為本,用藥處方上主張健脾和胃,提倡藥療與食療結合,并重視飲食宜忌,主張辨證忌口。顧伯華先生對溫病學說中養(yǎng)陰法的應用頗有體會,認為無論一切瘡瘍、皮膚病,只要存在口干、咽燥、耳鳴、目眩,舌紅,苔光剝,脈細而數,均可采用養(yǎng)陰法。對甲狀腺功能亢進癥、骨結核、有頭疽、白塞病、急腹癥、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等的治療,在基礎方的基礎上往往加用生地黃、玄參、天冬、麥冬、石斛、龜版等養(yǎng)陰藥,均獲良效[7]。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yī)院終身教授唐漢鈞習得第三代繼承人顧伯華先生衣缽,為顧氏外科第四代繼承人,對諸多外科疑難雜癥均有豐富且獨到的治療經驗[8],尤其擅長治療瘡瘍疾病。唐漢鈞教授在外科疾病的治療上堅持辨證論治與辨病論治結合,全身辨證與局部辨證結合,外治與內治結合[9]。中醫(yī)理論認為,“久病必虛”“久病必瘀”,唐漢鈞教授認為瘡面、竇道經久不愈,必因“瘀”所致,且常常會形成“因虛致瘀,因瘀致虛”的因果循環(huán)之象。因此,在慢性潰瘍及復雜性竇道的治療上堅持用祛腐、化瘀、升藥外敷、灌注、墊棉等內外結合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療效。另外,唐漢鈞教授對丹毒、巖的診治也有獨特的見解。其認為丹毒以熱毒為患,發(fā)于頭面部者,多夾有風熱;發(fā)于胸腹腰胯者,多夾有肝脾濕火;發(fā)于下肢者,多夾有濕熱。巖的總病機為本虛標實,總治則為扶正祛邪,扶正以健脾益腎為主,祛邪以化痰軟堅、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為要[10]。唐漢鈞教授還在“祛腐生肌”的理論基礎上首創(chuàng)了“祛瘀補虛生肌”學說治療下肢慢性皮膚潰瘍;另外在有頭疽及疽毒內陷的治療上提出了“托毒法”[11],完善了中醫(yī)治療慢性皮膚潰瘍的理論[12]。除此之外,唐漢鈞教授還注重自制劑的研發(fā),擬制由大黃、姜黃、紫草、血竭、龍骨、珍珠母等組成的“復黃生肌愈創(chuàng)油膏”在促進創(chuàng)口愈合、生肌方面效果顯著[13]。

      2.3 關于皮膚疾病的診治 顧伯華先生早期臨診以瘡瘍?yōu)橹?,尤以治疔瘡走黃出名。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習慣以及環(huán)境的變化,瘡瘍的發(fā)病率逐漸降低,其他疑難病如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皮肌炎等發(fā)病率越來越高。顧伯華先生認為,以上諸病癥患亦紅、亦腫、亦熱、亦痛(關節(jié)痛),但不同于瘡瘍疾病,其發(fā)病是因稟賦不足、陰陽失調而發(fā)。紅者虛火,熱者陰虛,腫者脾腎兩虧,痛者氣血不足、外邪所致。因此,在治療上僅在急性發(fā)作時遵循“急則治其標”的原則,其他發(fā)病階段均應遵循“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原則,同時堅持采用補腎為主的溫陽滋陰法。通過大量臨床實踐,顧伯華先生以平調陰陽、養(yǎng)陰清熱為治療原則治療多種皮膚疾病,療效顯著。

      顧伯華先生又一弟子馬紹堯教授從事中醫(yī)皮膚科臨床50多年,其在傳承顧氏外科皮膚疾病診治經驗的基礎上提出,治療皮膚病不應局限于外邪辨證的觀點,提倡從臟腑辨證論治,尤善治療濕疹、銀屑病等頑固性皮膚病。其以臟腑學說為核心,結合病因,提出了“從脾論治濕疹”“從肝論治銀屑病”。馬紹堯教授認為,濕疹多因濕邪起病,濕邪多由脾病所生,飲食失當,脾運不化,濕從內生,多飲茶、酒或多食魚腥海蝦而濕內生,因此臨證多用健脾制濕治其本,祛風清熱涼血治其標,標本兼治,療效顯著[14]。對于銀屑病,馬紹堯教授認為該病是全身免疫系統(tǒng)低下所致,外損于皮膚,內傷于臟腑,雖與五臟均有關系,然與“肝”的關系最為密切。其認為銀屑病病初多由熱毒侵犯肌膚血脈致血熱妄行而成,但發(fā)病多與精神活動密切相關。肝者,將軍之官,謀略出焉,主疏泄而暢氣機?,F代人工作壓力大,生活緊張,易肝氣郁結,“氣有余便是火”,肝郁化火,心肝火熾,血熱毒盛,泛發(fā)肌膚。根據病因將分為血熱型和血瘀型,治療上提倡血熱型以清熱涼血、解毒祛風為主,血瘀型以活血祛風潤燥為主[15]。

      2.4 關于肛腸疾病的診治 上海市名中醫(yī)陸金根教授,顧氏外科第四代繼承人,早年常侍診于顧伯華先生左右,深得顧氏外科精髓,執(zhí)醫(yī)逾40載,精于中醫(yī)外科諸多痼疾的辨治,尤其在肛腸疑難疾患的中醫(yī)診治方面具有極高的造詣,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學術思想和診治理念。他提出治病的要點在于“謹守病機,各司其屬”,強調在肛腸疾病的診治中須將局部作為一個整體來認識,同時局部問題又須結合整體看待,主張內治外治相結合。在臨床上,陸金根教授常于觀察,善于梳理總結,根據疾病的發(fā)病特性,為肛周壞死性筋膜炎賦予了“肛疽”新的中醫(yī)病名[16]。自20世紀80年代起,陸金根教授便提出了“以線代刀”的理念[17],在傳承顧氏外科藥線療法、掛線療法的基礎上結合現代微創(chuàng)理念,精心設計了“拖線術”治療復雜性肛瘺,進一步豐富完善了顧氏外科“微創(chuàng)治瘺”體系。同時運用“補托”之法,創(chuàng)制能夠促進肛瘺術后創(chuàng)面愈合的“愈創(chuàng)湯”,體現了其肛瘺術后“早期補托生肌不致成?!钡闹委熇砟頪18]。針對慢性便秘頑疾,其認為氣陰兩虛者居多,故提出從虛論治,以具有益氣養(yǎng)陰功效的“益氣養(yǎng)陰開秘方”為主;根據“塞因塞用”理論,提出從肺、脾、腎著手,尤重視肺腎兩臟的補益;若患者為因虛致實,治療在標本兼顧的同時,佐以理氣導滯、化瘀通絡藥,臨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療效[19]。

      2.5 關于膽道疾病的診治 在膽道疾病方面,顧伯華先生以“六腑以通為用,瀉而不藏”理論為基礎,參考復方大黃牡丹湯,創(chuàng)制“錦紅片”治療急性闌尾炎、急性膽道感染等疾病,后期在此基礎上又研制了“錦紅新片”替代“錦紅片”,改善了瀉下作用不穩(wěn)定的缺點。1977年10月,“錦紅新片”榮獲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獎。此外,顧伯華先生還以大承氣湯、硝菔通結湯治療粘連性腸梗阻取得了很好的療效[7]。

      上海市名中醫(yī)朱培庭教授早年師從于顧伯華先生,在運用中醫(yī)藥治療炎性急腹癥的基礎上,悉心鉆研膽道疾病40余年,創(chuàng)建了中醫(yī)膽病學,提出“膽病從肝論治”的理論,還研制了“膽寧片”“清膽膠囊”“芍杞顆?!钡确乐文懯〉南盗兄兴幮滤?。朱培庭教授認為,膽石病雖病位在膽,但病之本源卻在肝,病因可歸于肝陰不足、肝膽氣郁,臨床上以肝陰不足型常見,只有從肝論治,才能正本清源,在此基礎上設立養(yǎng)肝柔肝之法,自創(chuàng)“養(yǎng)陰柔肝湯”,臨床療效甚佳[20]。

      3 結 語

      在顧氏外科百年歷史中,歷位名老中醫(yī)均做出了巨大貢獻,尤其是第三代繼承人顧伯華先生帶領其走進了一個新時代。顧伯華先生創(chuàng)建了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yī)院中醫(yī)外科,培養(yǎng)了大批學術傳人,使顧氏外科逐步形成了以乳腺、瘡瘍、皮膚、肛腸、膽石病等中醫(yī)特色優(yōu)勢顯著的中醫(yī)外科學術體系。陸德銘、馬紹堯、唐漢鈞、朱培庭、陸金根等第四代顧氏外科繼承人都在各自專業(yè)領域極具學術造詣,成為權威專家,為全國或上海市名中醫(yī)、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又責無旁貸地將顧氏外科學術精華完整、全面地傳承予第五代、第六代顧氏外科后學,以致顧氏外科的學術影響遍布全國。一部顧氏外科的發(fā)展史也是現代中醫(yī)外科學的發(fā)展縮影。顧氏外科學術思想在不斷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中日臻豐富完善,在一眾后學的執(zhí)著追求、不懈努力下,必將更為卓越。

      (指導老師:陸金根)

      [1] 余敏英,顧宏平.精研歧黃祛沉疴 妙手回春化頑疾——記著名中醫(yī)外科專家顧伯華教授[J].福建中醫(yī)藥,2001,32(1):14-15.

      [2] 鄭宜南.瘡瘍外科名家顧筱巖學術經驗[J].中醫(yī)文獻雜志,2008,26(5):31-34.

      [3] 時百玲.陸德銘教授辨治乳癖的經驗研究[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6,27(6):1503-1504.

      [4] 劉靜,陸德銘.陸德銘教授談乳腺癌與情志[J].西部中醫(yī)藥,2016,29(7):49-51.

      [5] 劉靜.陸德銘教授運用扶正祛邪法治療乳腺癌經驗[J].中醫(yī)學報,2016,31(4):470-473.

      [6] 胡升芳,陳紅風,陸德銘.陸德銘辨治粉刺性乳癰經驗[J].中醫(yī)文獻雜志,2011,29(4):40-42.

      [7] 唐漢鈞,潘群,吳恒亞.擷采從家治法靈活——讀顧伯華《外科經驗選》[J].吉林中醫(yī)藥,1984,(4):47-48.

      [8] 唐漢鈞,劉曉鶇,闕華發(fā).立足臨床直面變譜弘揚特色提升學術——對中醫(yī)外科學發(fā)展的理性思考[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02,36(9):7-9.

      [9] 唐漢鈞工作室.唐漢鈞學術經驗擷英[M].上海: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出版社,2009:8-22.

      [10] 劉鑫曄,周敏.唐漢鈞治療中醫(yī)外科疑難雜癥驗案5則[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13,47(4):31-33.

      [11] 唐漢鈞.著名老中醫(yī)顧伯華治療重癥有頭疽的經驗[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83,(9):8-9.

      [12] 樓映,蕢綱.唐漢鈞運用中藥治療下肢慢性潰瘍經驗簡介[J].遼寧中醫(yī)藥雜志,2007,34(2):138-139.

      [13] 唐漢鈞,張士云,程亦勤,等.復黃生肌愈創(chuàng)油膏對減少慢性皮膚潰瘍瘢痕形成的臨床觀察[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01,35(8):26-28.

      [14] 黃英姿.馬紹堯教授治療濕疹經驗[J].四川中醫(yī),2002,20(12):2-3.

      [15] 黃英姿.馬紹堯教授治療尋常型銀屑病經驗[J].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0,22(2):9-10.

      [16] 郭修田,王琛,潘一濱,等.陸金根教授診治肛腸外科疾病的學術思想初探[J].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26(1):1-3.

      [17] 梁宏濤,陸金根.陸金根運用拖線法治療復雜性肛瘺經驗[J].陜西中醫(yī),2015,36(9):1222-1223.

      [18] 暢立強,陸金根,曹永清.愈創(chuàng)湯對低位單純性肛瘺術后創(chuàng)面促愈機理的臨床研究[J].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35(2):57-60.

      [19] 熊國華,應光耀,高晶,等.陸金根治療習慣性便秘經驗[J].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4,38(1):34-35.

      [20] 方邦江,周爽,顧洪剛,等.朱培庭從肝論治膽石病經驗[J].中醫(yī)雜志,2004,45(5):334.

      R2-06;R26

      A

      1002-2619(2017)09-1409-04

      2017-04-08)

      (本文編輯:曹志娟)

      10.3969/j.issn.1002-2619.2017.09.033

      ※ 項目來源:2016年全國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2016]167號);上海市第五批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項目(編號:201240);上海市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中醫(yī)藥科研基金課題(編號:2014LP099A);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科研計劃項目(編號:13401902503);上海市進一步加快中醫(yī)藥事業(yè)發(fā)展三年行動計劃(2014年—2016年)建設項目(編號:ZY3-JSFC-2-1037)

      △ 通訊作者: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yī)院肛腸科,上海 200021

      1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yī)院肛腸科,上海 200032

      2 上海市金山區(qū)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肛腸科,上海 201500

      3 上海市嘉定區(qū)中醫(yī)醫(yī)院肛腸科,上海 201800

      黃仁燕(1992—),女,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良性肛腸疾病的中醫(yī)診治與研究。

      猜你喜歡
      金根顧氏瘡瘍
      花迎亞運 手有余香
      “顧氏外科”師承教育融于中醫(yī)外科學住培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
      鏡頭下的蘇州變遷,那樣美
      現代蘇州(2022年17期)2022-09-16 07:03:40
      安徽省懷寧縣老年大學書畫作品
      老年教育(2021年10期)2021-11-10 09:16:42
      詩書傳家,名士風流
      藏書報(2021年26期)2021-05-30 07:24:16
      《魯迅全集》注釋一誤
      讀書(2020年5期)2020-05-13 14:20:55
      泛川派華陽顧氏古琴藝術的傳承
      黃河之聲(2019年7期)2019-12-15 22:03:51
      上海昆蟲博物館寄蠅科昆蟲鑒定名錄Ⅱ
      上海昆蟲博物館寄蠅科昆蟲鑒定名錄Ⅱ
      普濟瘡瘍納米銀噴霧劑的制備及其體外抗菌性研究
      东莞市| 玉溪市| 丹江口市| 兰西县| 灵山县| 滦南县| 斗六市| 邹城市| 中卫市| 游戏| 昌黎县| 太康县| 宜阳县| 赤壁市| 四会市| 灌南县| 喀喇沁旗| 合水县| 鹿邑县| 广昌县| 墨玉县| 江华| 彭泽县| 祁连县| 淮北市| 贵南县| 洞头县| 平泉县| 临江市| 眉山市| 保山市| 电白县| 九江县| 苍南县| 崇文区| 新丰县| 凌海市| 星座| 改则县| 无棣县| 西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