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敏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而科學、有效的教學反思可以幫助我們減少遺憾。美國學者波斯納提出一個教師成長公式:經(jīng)驗+反思=成長。他還提出,沒有反思的經(jīng)驗是狹隘的經(jīng)驗,至多只能形成膚淺的知識。由此可見教學反思對教師的教學有多么重要。而當我們把這個公式運用在作文教學實踐時,就是作文+反思=成長。
一、作文課堂應多元開放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要“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苯處熞鶕?jù)學生實際,設計開放型的作文教學課,如演講課、讀書心得匯報課、生活見聞交流課、讀讀聽聽修改課、熱點焦點討論課等,讓學生們在輕松愉快的課堂環(huán)境中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學生有了自己的親身體驗和自主認識,再在作文課堂自由表達,以說帶寫,自然就能創(chuàng)作出富有靈性和個性的文章來。
二、寫前指導應適度有效
無論是命題作文還是自主擬題,對于學生動筆寫作前的指導,有的教師習慣直接告訴學生寫作的重點及思路,而有的教師則認為寫前完全不需要指導。前者,教師將自己的思維強加給學生,學生直接引用、照搬教師的觀點和思路,寫出來的文章容易千篇一律,毫無個性;后者,學生會懶于思考,抄襲范文,或是跑題。由此可見,指導過細與不做指導都是不足取的。教師適度的指導,應當是教會學生審題立意,面對任何一道文題都能選好切題的角度,迅速打開思路。
三、作文評改應扎實多樣
葉圣陶先生說:作文的成功,關鍵在于反復修改,不僅僅是他人的修改,更重要的是寫作的人自己的修改。我在每周兩節(jié)的作文課上,總是給學生至少留出20分鐘的時間用于當堂修改作文。第一步:讓學生互改,并用鉛筆寫上改后意見。第二步:相互交流。第三步:學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并針對別人的意見進行再創(chuàng)造。第四步:教師抽樣面批粗改略讀。第五步:將經(jīng)過學生多次修改后的作文收交上來精批細改。
這種開放而實在的作文批改方式,使評講也變得開放起來,互評、自評、師評,大家互相啟發(fā),互相學習,合作共贏,共同提高,既為學生們提供了“活”的更廣闊的求知空間,又讓每個學生都能主宰自己的作文,寫出來的文章極少大話、套話。
四、鼓勵學生寫作文后記
要想讓學生自主參與作文教學,教師就應注重引導其關注自己“寫”的程度,以便揚長避短,使今后有所提高。我的做法是,仿照教師備課采用的寫“教后記”的方式,讓學生試寫“作文后記”,內(nèi)容不拘一格,只要能客觀理性地認識自己每一次作文后的得與失即可。在一次以“浮躁”為話題的“作文后記”中,一位同學寫下了這樣的反思文字:
看到“浮躁”這個話題,我剖析了自己的內(nèi)心。一直以來,我總是不能讓自己平靜下來,所以文字寫不好也是理所當然的了?!案≡辍倍?,“浮”是隨波逐流,如浮萍四處漂流,“躁”是不能扎根地下,總想跳起來。檀木之所以名貴,原因之一是因為它木質(zhì)堅硬,密度高,能夠沉到水里不浮;蚯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卻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在于它用心地下,不躁。與“浮躁”相對的是什么?寧靜、淡泊、安定或是堅持?這個問題我還要深入思考。
很顯然,通過寫作文后記,學生擁有了自我反省的意識,發(fā)現(xiàn)了作文中存在的問題,提升了思維水平。
教學是一門藝術,作文教學更是如此。如何讓學生愛上作文,使作文教學之路越走越寬闊、越走越精彩?這是語文教師應當精于研究、勤于實踐的一項長期課題。
(責 編 阿 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