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燕
一、基于已知,引需求
建構主義理論點核心內容概括為: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fā)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教師不應把新知強加給學生,讓學生自主發(fā)現以前學習的舊知已不能解決新知時,就會自主地對新知產生需求。
在本課的導入部分,考慮到學生對1公頃的占地面積缺乏明確的感知與了解。因此,我從學生已有的舊知“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引入,通過對已學過的面積單位的復習,勾起學生的回憶,建立起知識的鏈接點,并通過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從而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喚起他們學習新的面積單位的需求,從而切入課題。
師:我們學校的占地面積用哪個單位比較合適?
生1:平方米。
師:同意嗎?
生2:不對,應填平方千米。
生3:應該填公頃。
師:這些面積單位你們是怎么知道的?為什么你們不填平方米?
生:學校很大,平方米這個單位太小了。
師:是呀,所以這里我們需要填一個更大的面積單位,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這個新的面積單位——公頃。
二、源于生活,激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曾言:源于生活的教育是最無痕的教育。讓學生學有價值的數學,使數學更貼近生活,才能使學生學得主動。數學老師應把數學問題生活化,因為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數學課堂,我們的數學教學要盡可能地貼近學生的生活。
本課設計了一題,“×小區(qū),占地面積10公頃,其中公館、兒童游樂場、健身房、道路等公共設施占地2公頃,綠化面積為5公頃……聰聰在小區(qū)里走了一圈,發(fā)現該小區(qū)共新建了住宅樓50幢,估計了一下每幢樓的長約80米,寬約10米。請你跟聰聰一起算一算,房屋開發(fā)商的廣告是否真實?”相比之前的練習,這題更體現生活化的問題,對于學生來說更感興趣。最后教師問:廣告商虛假在哪了?又一次激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展開激烈的討論。
生1:綠化面積虛假,應該不滿5公頃。
生2:省略號說明還有,現在加起來已經11公頃。
生3:住宅樓占地面積虛假,應該是大約。
師:住宅樓占地面積是聰聰看到的,不屬于廣告。
生4:10公頃。
師:是嗎?廣告商會把整個小區(qū)的占地面積故意縮小嗎?
師:2公頃可能虛假嗎?
生:可能。
……
這些真實的畫面,讓學生感覺到生活中真實的情境,有了這種積極的因素,學生就不會懼怕知識,就不會排斥知識,更多的是興趣,便會主動地去探索,主動地去學習。
三、難點突破,有梯度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在構建1公頃的實際大小時,也考慮到了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概念本身的抽象性。教師在教學中難以像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一樣制作教具,學生不能直觀感受到它的大小,很難建立起正確的表象。這也是這節(jié)課的難點所在,所以本課的重、難點,我定位于讓學生理解1公頃的大小,幫助學生建立1公頃的表象。
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來突破難點:(1)出示圖片,告訴學生邊長100米的正方形土地就是1公頃,并計算1公頃等于多少平方米,初步感知1公頃的大小。(2)出示課前學生圍得100平方米的正方形照片,說說多少個這樣的正方形面積是1公頃,初步感知1公頃很大,接著讓學生計算多少個教室、多少個籃球場、多少個操場的面積是1公頃,最后發(fā)現我們學校的面積大約是1公頃,數量由多到少,讓學生在頭腦中逐步清晰1公頃的實際大小,也構建了1公頃的正確表象。(3)教師反問1公頃一定是邊長100米的正方形嗎?讓學生完善對1公頃的認識。采用逐步擴大參照的對象來縮小參照對象的數據,當數據縮小到1個時,學生的頭腦中就很清晰地建立起1公頃的表象,可見階梯式的設計能有效地突破難點。
四、提供機會,有自主
教師開放教學環(huán)境,將課堂還給學生,將自主還給學生,努力促進學生心理環(huán)境的開放,使學生充分感到課堂不再是嚴肅而缺少樂趣的學習場所,而是一個寬松的游戲樂園,把教師當作朋友,把同學當作伙伴,徹底消除膽怯和依賴的心理,把學習當成“自己”的事,必須“自主”學習?!皵祵W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當學生知道今天要學習的內容后,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由于之前有過學習其他面積單位的經驗,學生會問:“公頃與平方千米誰大?”“1公頃有大多?”“公頃與平方米的進率是多少?”“有沒有比公頃還大的面積單位?”等等。學生的精彩提問,教師應給予鼓勵。提出問題有時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別人提出來的問題,你不一定有興趣“幫”他解決,但是如果是你自己提出來的問題,你肯定會有興趣,而且會想方設法來解決,人在生活中是這樣,在學習知識上也是這樣,應多鼓勵學生提問題,提有價值的問題。
總之,對課堂的預設是很有必要的,而且還要盡可能使教學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實際情況,使教學沿著預設的軌道前進。在“精心預設”中體現教師的匠心,在“動態(tài)生成”中展現師生智慧互動的火花,努力達成“精心預設”與“動態(tài)生成”的平衡,讓“動態(tài)生成”在精心預設的基礎上演繹精彩的課堂。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