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堯平
摘 要:學生發(fā)展培養(yǎng)的關鍵是對信息的處理能力。古詩教學中的研究性閱讀正是要求學生用研究探索的方法去自主地閱讀古詩,去領略古詩所帶給我們的節(jié)奏美、韻味美、意境美。同時,作為教師要把學生真正推到學習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為學生創(chuàng)設敢想、善思的良好學習氛圍。
關鍵詞:古詩 研讀
古詩,她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文化的積淀與精華,有著豐富的情感、深刻的內(nèi)涵,動人的意韻。對于小學生來說,很難完整地把握、深刻地理解。古詩教學,作為閱讀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無論在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上還是在繼承和發(fā)揚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增強民族自豪感上,都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墒且恢币詠?,她備受冷落,對于古詩的教學往往是老師一講到底、一灌到底;學生一讀到底、一背到底。這大大違背了研究閱讀中的“自主地獲取和運用知識”這一原則。而學生也會興趣寡然,更談不上去體味挖掘詩的音樂美、意境美和語言美了。因此,我們不能不思革新進取,不能不改變傳統(tǒng)的以情節(jié)分析為中心的講問型課堂模式。時代的召喚,讓研究性閱讀躍然而出。
“研讀”即古詩教學中的研究性閱讀,要求學生用研究探索的方法去自主地閱讀古詩,去領略古詩所帶給我們的節(jié)奏美、韻味美、意境美。把學生真正推到學習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為學生創(chuàng)設敢想、善思的良好學習氛圍。
在實際教學中,我嘗試著以下幾點來培養(yǎng)學生“研”的能力:
一、“研”作者,明背景
古詩的作者,都是當時時代的有名人士,而了解作者,一則可感知其貌,二則可感德,以利于整體感知全詩。教師指導學生運用課外書,運用現(xiàn)代技術(網(wǎng)絡)來尋找作者的蹤跡。課堂上,便讓學生自由地來介紹這一作者,如在上《望天門山》,學生介紹作者李白時,不僅介紹他是唐朝最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而且還說李白愛喝酒、好游歷,并有同學當場吟誦了他的《將進酒》、《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等有名的詩篇。雖說這與這首詩的理解關系不是很大,但也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對詩人和古詩的背景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達到了語文教學不應局限于課內(nèi)知識這一目的。
二、“研”朗讀,悟心境
袁振國在《理解文科教育》中提出,“文科教育是主觀感受的表達,是內(nèi)心情感的流露,是個人見解和智慧的展現(xiàn),文科教育的真正價值在于獲取這種感受,體驗這種情感,理解這種見解,轉化這種智慧,最終形成自己豐富的精神世界。”文科教育不僅僅是技能的傳授,更應該是生命的對話。研究性閱讀十分重視語文學習的基本規(guī)范,注意感性認知,即誦讀感悟。而這一點對進一步鞏固理解古詩有著很大的作用。如在教劉禹錫的《浪淘沙》: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椗?。由于學生通過自己的研究探索已理解詩句的意思,通過充分的誦讀體會,在啟發(fā)學生想一想這首詩與曾學過的如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王之渙的“黃河遠上白云間”等等有什么不一樣,學生反映熱烈,有的說“直上銀河,讓我們從地上飛到了天上,進入了神話境界”:有的說“九曲黃河從形態(tài)和長度上寫出了黃河的氣勢”:有的說“劉禹錫的《浪淘沙》是吸取民歌精神的七言絕句,讀起來很有情味”……毋庸置疑,學生獨特而有創(chuàng)意的見解,充分展示了研讀帶來的功效,發(fā)展了學生的個性。
三、“研”詩意,增能力
研究性閱讀強調(diào)以“研究探索的方式”。這個方式是人類探索未知領域的基本科學方法,也就是在閱讀活動中圍繞“研讀”的專題或中心,讓學生從讀物和自身的認識經(jīng)驗、生活閱歷中去收集、分析、加工、運用信息,提高綜合運用自學知識、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判斷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養(yǎng)成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tài)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在“研讀”過程中激發(fā)學生和閱讀興趣,提高閱讀能力。
如在學習白居易《憶江南》時,在熟讀全詩的基礎上,讓學生試著用一個字來概括全詩所要表達的感情,這實際上就是一個檢查“研”的過程,學生找到“好”字。然后,讓學生找“好在哪里?”。通過探索,很順利地找到了——“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比缓髮W生找出還可以從哪個字中間接看出江南風光確實好。作者又是如何知道江南風光好的。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可發(fā)現(xiàn)“憶”字可看出風光好,而“風景舊曾諳”是“對”好的闡釋。全詞二十七個字,寫出了詩人對江南的回憶,特具情味。同時,教師又讓學生試著回憶自己所知的寫江南春春色的詩句,比比這首詩,感受白居易為我們開辟了一個新的詩境。
這樣,在學生熱烈參與的情況下,既實現(xiàn)了對詩初讀成果的檢查和鞏固,又有機地導入研讀重點作了必要的鋪墊。有效地鍛煉了學生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從而把反復誦讀課文與研究性學習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了。
四、“研”實踐,出效益
重視實踐運用既是語文學習的基本規(guī)律,也是研究性閱讀的一個重要特征。學以致用,體驗生活,樹立面向實際、貼近生活的大語文教育觀。
如在教學賀知章的《回鄉(xiāng)偶書》時,寫的是久離家鄉(xiāng)的老人,盡管“鄉(xiāng)音無改”,所遇兒童卻不認識他笑著問他從何處來。不相認當然不足為奇,何況問話時以笑相對,毫無失禮之處,可是稱謂“客”卻使他苦澀,說的人無意把他排除在鄉(xiāng)音這外,聽的人則感到自己和故鄉(xiāng)隔得遠了,空間距離、時間距離已無可彌補了。學生學了這首詩后,也很替作者感傷。于是,教師便創(chuàng)設情景“一個從臺灣到大陸的老人,假如被你碰上了,你會怎樣做?”這下學生很有舉了,其中有一位同學寫到“……這里才是真正的家,那些遠離祖國懷抱的臺灣同胞,多希望在有生之年踏上這塊生育他的土地,假如我碰到這位老人,我會告訴他‘我們歡迎你回家,我會帶他去看家鄉(xiāng)的新工廠,新農(nóng)田,我會帶他去參觀我們的新學校,我會請他到我家做客……?!睂W生的想象出乎意料,沒想到一首故古詩的學習會有那么多新的效益。無疑,研讀讓學生學得更主動,更透徹更
實際。
21世紀信息時代學校教育的一個核心問題邊是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而發(fā)展培養(yǎng)的關鍵是對信息的處理能力。研讀習慣閱讀正是要求學生用研究探索的方法去自主地閱讀課文,去理解課文。同時,作為教師要把學生真正推到學習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為學生創(chuàng)設敢想、善思的良好學習氛圍。讓學生充分地體驗學習的過程、學習方法,讓所有的學生參與進來,培養(yǎng)良好的研究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