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典
摘要:目的:探討腹部提壓心肺復蘇臨床應用價值。方法:對應用腹部提壓心肺復蘇裝置于2016年1月一6月間成功搶救的16例心搏驟?;颊叩呐R床資料進行分析。結果:多發(fā)傷并胸部外傷12例(無腹部外傷),胸廓畸形并感染性休克2例,胸廓畸形并心源性休克2例,腹部提壓心肺復蘇后自主循環(huán)恢復率(ROSC)100%。結論:腹部提壓心肺復蘇技術是心肺復蘇的一種新途徑,適用于有胸外按壓禁忌癥的患者,大大豐富了心肺復蘇技術的內涵,有明顯的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腹部提壓;心肺復蘇;心搏驟停;自主循環(huán);恢復率
中圖分類號:R45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1-0203-01
腹部提壓心肺復蘇是利用腹部提壓裝置通過對患者腹部實施加壓和提拉進行心肺復蘇的一種新技術。在急診病人中常遇到伴有多發(fā)肋骨骨折、胸廓畸形或其他傳統(tǒng)胸外心臟按壓禁忌癥的情況,可采用腹部提壓心肺復蘇技術來進行搶救。我院急救中心利用中國武警總醫(yī)院急救醫(yī)學中心主任王立祥教授研發(fā)的腹部提壓心肺復蘇裝置于2016年1月一2016年6月成功搶救16例心搏驟?;颊?,效果滿意,現(xiàn)報告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一)臨床資料:16例中,男性10例女性6例,原發(fā)?。憾喟l(fā)傷并胸部外傷12例(無腹部外傷),胸廓畸形并感染性休克2例,胸廓畸形并心源性休克2例,患者出現(xiàn)心搏驟停時全部行經口氣管插管、呼吸氣囊輔助呼吸、心電監(jiān)測、建立兩路靜脈通路(0.9%氯化鈉注射液250m1 X 2快速靜滴)、利用腹部提壓心肺復蘇裝置行經腹心肺復蘇,根據(jù)病情靜脈途徑應用相關藥物。復蘇成功后30分鐘,按心電監(jiān)測結果和查體情況記錄生命體征,抽取動脈血行血氣分析。生命體征穩(wěn)定后均轉入急診重癥監(jiān)護室進一步治療。全部患者由家屬及法定代理人簽署知情同意書。
(二)腹部提壓心肺復蘇裝置操作方法:操作者全部經腹部提壓裝置操作標準化培訓達標。操作者雙手緊握提壓裝置手柄將提壓板平放于患者中上腹部,開機后腹部提壓裝置產生負壓使患者腹壁和提壓板緊密結合,然后以100次/min的音頻提示頻率按指示燈指示連續(xù)交替垂直向下按壓和向上提拉,按壓和提拉時間1:l,指示燈亮則按壓力度約50KG,提拉力度約30KG。
二、結果
16例患者均存在傳統(tǒng)心肺復蘇的禁忌癥,利用腹部提壓心肺復蘇裝置采用經腹心肺復蘇的方法搶救,自主循環(huán)恢復率100%。除患者腹壁皮膚出現(xiàn)圓形壓痕或癖斑外,超聲檢查顯示均無腹腔臟器損傷。均無返流誤吸情況出現(xiàn)。
三、討論
心肺復蘇(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是指對心臟驟停所采取的旨在恢復生命活動和智能的一系列及時、規(guī)范有效的搶救措施。腹部提壓心肺復蘇是利用腹部提壓裝置經腹進行心肺復蘇的新技術,是對傳統(tǒng)心肺復蘇(STD-CPR)方法的繼承與發(fā)展,融匯了相應的現(xiàn)代醫(yī)學及工程技術理論,是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產物。學者們多年來對傳統(tǒng)心肺復蘇機制進行大量研究,主要基于心泵、胸泵、左房泵三種學說。近年來Babbs提出腹泵學說。王立祥等經研究提出肺泵學說并發(fā)明了腹部提壓裝置。該裝置有提壓板、負壓裝置和提拉手柄組成,面板有壓力指示燈和頻率矯正音頻,使用過程中負壓裝置使提壓板與腹壁緊密結合。腹部提壓心肺復蘇是通過胸泵、肺泵、腹泵機制產生人工循環(huán)和人工呼吸。利用腹部提壓裝置按壓腹部時,腹腔內壓力增大,幅肌受壓上抬,胸腔內壓力增高,心臟受壓容積變小,產生前向血流,提高心排出量。并促使腹部臟器及容積血管內約人體的259b血液大部分流回心臟。肺臟受壓回縮使肺泡內氣體排出,完成呼氣動作。腹部提拉時,腹腔內壓力隨之下降,隔肌下移,胸腔內壓力減小,心臟舒張,為再次按壓心臟泵血做準備。同時肺臟完成吸氣動作,發(fā)揮肺泵功能。不間斷提拉過程中實現(xiàn)人工循環(huán)和人工呼吸。實現(xiàn)循環(huán)與呼吸同步復蘇,避免了STD-CPR過程中人工通氣和胸外按壓獨立開來,通氣與血流脫節(jié),彌補了胸外按壓時沒有通氣支持的缺陷。有學者Pargett M研究顯示腹部按壓比較傳統(tǒng)心肺復蘇通氣功能明顯改善。腹部提壓心肺復蘇術還有其獨特優(yōu)勢:第一,研究顯示,三分之一患者在傳統(tǒng)心肺復蘇時發(fā)生了肋骨骨折,影響了復蘇效果,尤其合并有胸廓畸形、胸部外傷、肋骨骨折等疾病是STD-GPR的禁忌癥,腹部提壓心肺復蘇能有效避免心肺復蘇過程中造成嚴重的二次損傷,另辟蹊徑提高了患者的自主循環(huán)回復率(ROSC);第二,腹部提壓心肺復蘇中使用的腹部提拉裝置在施術過程中有指示燈和音頻輔助,壓力和按壓頻率有保證,使心肺復蘇操作更加標準化、規(guī)范化,復蘇效果更確切;第三,腹部提壓心肺復蘇是經腹途徑進行心肺復蘇的方法,通氣量較STD-CPR有較大提高,在不能氣管插管的條件下可不再進行輔助通氣,不須口對口人工呼吸,使施救者放棄針對口對口人工呼吸的戒備心理,從而更多精力參與到搶救過程,這種心肺復蘇方法更容易在普通群眾中推廣。
參考文獻:
[1]姜金霞; 彭幼清; 施雁,《多元化心肺復蘇培訓結合督查考核在臨床護士保持心肺復蘇技能中的作用》,中華護理雜志[J] 2014-01-05
[2]陳永強, 《2010年國際心肺復蘇和心血管急救指南及治療建議解析》,中華護理雜志[J] 2011-03-05
[3]金金花, 《心肺復蘇流程記錄單的設計及應用》, 中華護理雜志[J] 2012-07-05 5、
[4]《2015美國心臟協(xié)會心肺復蘇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解讀 陳永強 中華護理雜志[J],2016-02-05
[5]孫菁; 孟凡山; 計達; 陳威; 沈洪,醫(yī)務人員心肺復蘇操作影響因素研究,中國全科醫(yī)學[J] 2011-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