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進
德國大學的輟學問題嚴重,東亞學生也不例外
德國大學的輟學率很高。據調查,德國綜合性大學的輟學率平均為33%。這表明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未能像預期的那樣順利完成學業(yè)。不過,不同專業(yè)的輟學率有所區(qū)別。在法學、經濟學、社會科學等專業(yè),本科生的輟學率為27%,機械制造專業(yè)為36%,電子技術專業(yè)為37%,數學和自然科學專業(yè)為39%,工程科學專業(yè)為48%,建筑工程專業(yè)為51%。
來自不同地區(qū)的學生輟學率也有所不同??偟膩砜?,外國留學生的輟學率平均是41%,高于德國大學生。其中,來自拉丁美洲的留學生輟學率為59%,西歐留學生的輟學率是55%,東歐留學生的輟學率是37%,非洲留學生的輟學率是41%,東亞留學生的輟學率為19%。東亞學生歷來以善于考試而著稱,但仍有近五分之一的學生輟學,足見德國大學輟學問題之嚴重。
問及輟學的原因,20%的輟學者表示是因為達不到學業(yè)要求;11%的輟學者明確將考試不及格列為決定性的輟學原因;19%的輟學者是因為資金問題而輟學;18%的人是因為不喜歡自己的專業(yè)或其就業(yè)前景;12%的輟學者是因為學業(yè)條件問題而輟學;10%的輟學者是因為有了其他的就業(yè)導向(比如選擇去做雙元制職業(yè)教育);7%的人因為家庭原因(如照看孩子);還有的人是因為健康問題而輟學。
對于包括中國學生在內的外國留學生而言,在德國大學學習自然還額外面臨著一些文化差異所帶來的挑戰(zhàn)。本文在此重點指出德國大學與中國大學的三個核心差異,希望有助于中國留學生了解德國大學的特點,并據此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提高畢業(yè)率。
德國大學的定位和功能與中國不同:淘汰學生很正常
與實行“嚴進寬出”的中國大學相反,德國大學實行“寬進嚴出”。因此,將無法達到學業(yè)要求的學生篩選出去是德國大學的一個潛在功能。對德國大學教師的一項調查顯示,多數教師認為,輟學是將專業(yè)上合格與不合格的學生區(qū)分開來的必要手段,對于保持德國大學的學術水準來說是必要的。在他們看來,有限數量的學生輟學是正?,F象,也是難以避免的。此外,絕大多數教師認為,輟學是大學生尋找自己、定位自己的一個決策過程,很少人認為這是教育質量不好的標志。
與這一認識相應,德國大學教師不僅在學業(yè)要求方面以內在的學術標準為準繩,而且在考核和評價方面也十分認真和嚴格。凡是達不到學業(yè)要求的學生都會被篩選出去。筆者曾就讀的波鴻大學有位赫爾曼博士,在某一學期的考試中,他課上有20名學生,居然有19名不及格,而他絲毫不為所動。在他看來,學生達不到要求,那是學生的問題。
按規(guī)定,如果某一門專業(yè)課程,學生連考三次都沒有通過,他便失去了在整個德國學習這一專業(yè)的資格,只能選擇退學或改學其他專業(yè)。德國大學這種淘汰制還是相當嚴格甚至是嚴酷的。
蔡元培先生曾言:“所謂大學者,非僅為多數學生按時授課,造成一畢業(yè)生之資格而已也,實以是為共同研究學術之機關。”作為曾經三次留學德國的資深留學生,他在這句話中倒是道出了德國大學的特質。中國留學生不要以為,在德國大學可以像在中國那樣,“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責”,便可“文憑到手”。而是要充分認識到德國大學通過學業(yè)篩選和淘汰不合格學生的這一特點,不要以為入學以后就有了畢業(yè)保障,也不要期待大學教師會在考試中給自己“人情分”或“辛苦分”,讓自己勉強過關。
恰恰相反,中國留學生須更加努力。因為與德國同學相比,中國留學生在語言能力、學習方式、思考方式等方面在開始時都處于劣勢。因此,更需要努力學習,從入學開始便要端正認識,課前廣泛閱讀與課程有關的材料,認真聽課記筆記,并定期復習。德國大學的課程難度很高,學生聽不懂課程的情況也很常見。這也是正常的,大學本就應該是傳授“高深知識”的地方,沒有難度的課程內容如何能給學生帶來認知方面的進步。因為在德國大學的學習經歷,對于國內大學那些學生當堂一聽就能聽懂、還能經常哈哈大笑的課程,我有一種本能的懷疑,覺得這更像是脫口秀,而不是大學課堂。
另外,學生不要想著等到臨近考試才去“抱佛腳”。因為德國大學的考試與中國大學相比,在考試所測試的知識深度、難度、對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能力的要求方面都要高出許多。使用固定教材并劃考試重點的做法比較少見。我們當時讀書時,持續(xù)4個小時的考試很常見,學生無法解答所有考試問題的情況也很常見。我曾經訪談過一個機械制造專業(yè)的學生,他說,中國考試時經常是給學生提出一個局部優(yōu)化的問題,例如優(yōu)化設計某個設備或某個組件。而德國大學的考試題目是給他一張A3紙,讓他獨立設計整個設備,而且是在有限的考試時間內。這種考題對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性的要求無疑高出了一大截。
德國大學教師的角色定位與中國不同:“輔”導,而非主導
德國大學教師認為自己是學生學習的輔助者和幫手,認為學生們自己是其學習的主導者。這意味著他們在講課時,不會將學生能否理解和掌握講授內容的責任都放在自己的身上,因此也就不會像中國教師那么講究講課的藝術和方式。學生需要自己提高自身的水平,向教授們的水平靠近,方能理解課程,而不是反過來。在輔導學生寫論文時,德國教師也不會像中國教師那樣樂于向學生提供細致的指導,而更多的是要求學生獨立自主完成。在他們看來,無論是學習課堂知識或完成作業(yè)、論文都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工作能力。
此外,德國大學教師的角色是一種“專業(yè)性/職業(yè)性”的角色,而非中國那種“教父式”的角色。他們將其角色僅僅限定于與學術、知識相關的工作層面,不感到自己對學生的道德行為和生活方面的事務負有指導責任。師生關系的性質主要也是一種工作上的關系。中國留學生如果感到很難與德國教師建立起“親密”的師生關系不要奇怪,也不要由此埋怨德國教師不關心和照顧自己。因為兩國教師的角色定位不同。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學生應該就此疏遠德國教師。恰恰相反,中國學生應該學會正確與德國教師打交道的方式。德國教師每周所提供的辦公室咨詢時間(Sprechstunde),要學會充分利用,有問題就去請教。在寫畢業(yè)論文期間,遇到問題也要主動去尋求教師的幫助。德國教授通常不會跟在學生后面督促你完成作業(yè)或論文,也不會主動問你是否遇到了什么問題。如果學生不來找教師,教師就會認為學生沒有問題。
德國大學生的角色定位與中國不同:培養(yǎng)獨立自主的學術接班人
德國大學將學生視為是已成年和思想成熟的社會成員,認為他們可以也應該對自己的學業(yè)和生活獨自負責。因此,德國大學既不統(tǒng)一安排學生住宿,也沒有安排輔導員或班主任老師管理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負責組織和管理自己的生活。在學習方面,德國大學認為學生們是“獨立的個體”,而非是一個集體單位(班級)中的“匿名成員”。他們有著自己獨特的興趣、需求、時間規(guī)劃等。因此,德國大學在學業(yè)組織方面給學生很大的空間,讓其自己選擇和安排課程,甚至決定畢業(yè)的時間。另外,德國大學重視培養(yǎng)學生獨立自主工作的能力,重視其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重視其學術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以便學生獲得可以獨立自主地進行科學研究和探索的能力。因為德國大學想把學生培養(yǎng)成“學術接班人”(wissenschaftlicher Nachwuchs)。
與之相比,很多中國大學盡管口頭上呼吁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但是在實踐中培養(yǎng)出來的其實是“接受式學徒”,從教學、考試、學術寫作要求等環(huán)節(jié)來看,側重的僅是學生的接受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而忽視對其獨立自主工作能力、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中國留學生在進入德國大學之后,要有意識地讓自己盡快完成這一學生角色轉化,即從接受式學徒轉向學術接班人。
我剛去德國留學的時候,有個德國教授對我說:中國學生都是好的學習者(Lerner),但不是好的思考者(Denker)。換句話說,中國學生都是乖學生,但不善于思考。他的理由是中國學生總是安靜地聽課、記筆記,很少在課堂上提出批判性的問題。當然,今天年輕的一代比我們那個時代的大學生可能多了一些獨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但是,在課堂上公開質疑教授的觀點,對于中國學生來說,估計仍是一件需要努力適應的事情。中國學生必須要學會批判性思考,才能提出與眾不同的觀點,走出沉默,在課堂討論中脫穎而出,贏得德國教師和同學的尊重。
在德國,你不說出自己的思想,別人就會認為你沒有思想。形成自己的獨立見解,清晰表達自己的觀點,并能說服別人認可或接受自己的觀點,這都是德國大學對學生提出的要求。中國學生應該認識到并接受這一挑戰(zhàn)。
總之,只有認清中德兩國在大學定位、大學教師,以及大學生的角色定位等方面的差異,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中國留學生才能更快更好地適應德國大學的學習,順利完成學業(yè)。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教授、留德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