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睿
摘要:目的分析大學生抑郁傾向的特點及中醫(yī)心理干預效果。方法對接受心理調查存在抑郁傾向大學生患者136例進行臨床分析,分析存在抑郁傾向大學生的特點,并給予患者中醫(yī)心理干預,對比干預前后患者情緒變化。結果患者干預后CES-D、BDI評分較干預前明顯降低,P<0.05。結論通過早期中醫(yī)心理干預,能避免患者發(fā)展為抑郁癥,臨床應用價值高。
關鍵詞:抑郁傾向;大學生;特點;中醫(yī)心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R277.7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6)12-0108-02
抑郁癥是現代社會常見精神性疾病,存在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抑郁傾向是指正常心理到疾病這一過程的心理狀態(tài)[1],其發(fā)生范圍逐漸擴大,成為精神學科重點關注問題。祖國醫(yī)學對抑郁癥尚無明確解釋,而中醫(yī)理論中,對情志類疾病記載詳細,并取得較大進展。目前大學生部分存在抑郁傾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習和生活。本文就分析大學生抑郁傾向的特點,并給予患者中醫(yī)心理干預,其結果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研究中136例存在抑郁傾向大學生患者在2015年1月—2016年3月期間接受異常性心理篩查問卷表調查,均被診斷為抑郁傾向;患者知情此次研究,自愿接受心理干預;其中男75例,女61例;年齡18~24歲,平均(20.8±1.3)歲。
1.2中醫(yī)心理干預(1)情志相勝法。通過抑郁情志干預療法,了解患者抑郁分型,減輕患者抑郁傾向。了解患者抑郁傾向出現原因,講解抑郁發(fā)生原因及危害性,增加患者對抑郁癥的認知,緩解患者對抑郁癥的恐慌、焦慮等情緒。運用正確的情志相勝法,抑郁傾向患者情緒多表現為悲、思、恐,運用喜勝悲、怒勝思、思勝恐方法緩解患者不良情緒。(2)中醫(yī)認知療法。調查并掌握患者認知、情感、情緒、行為等心理方面障礙,注意加強患者言語疏導,講解心理疏導對情緒的重要性,講解疾病恢復案例,增加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與勇氣。通過與患者溝通交流,期間注意適當隱藏醫(yī)生部分真實動機,以免加重患者抑郁情緒。(3)祝由療法。祝由療法是根據患者客觀表現,向患者祝說抑郁傾向發(fā)生原因,分析抑郁傾向的病情、危害性及改善措施,進而調整患者不良心理狀態(tài)及氣機的紊亂。通過移情變氣療法、祝說病由開導勸誡法,緩解患者心理負面情緒,增加患者認知程度,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促使患者病情恢復。
1.3評價指標采用流調用抑郁自評量表(CES-D)、Beck抑郁自評量表(BDI)對患者抑郁狀態(tài)進行評估,CES-D量表共20項癥狀,每項癥狀0~2分,共計80分。無抑郁:總分≤15分;可能有抑郁癥狀:16~19分;肯定有抑郁癥:≥20分[2]。BDI量表共21個項目,每個項目0~2分,無抑郁:0~4分:輕度抑郁:5~7分:中度抑郁8~15分;重度抑郁:>15分[3]。
1.4統(tǒng)計學方法研究中數據在進行處理時,計量資料及計數資料均采取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其中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后,檢驗采用t,計數資料檢驗以χ2,P<0.05時,表示數據比較,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患者干預前后抑郁傾向癥狀變化比較,見表1。
3討論
抑郁癥是現代精神病常見類型,患者表現為情緒低落、興趣愉快感喪失,身體勞累度增加,活動精力減少等。據調查,重度抑郁癥發(fā)病率約為5%。而輕度抑郁發(fā)病率則是重度抑郁癥的數倍。在評估抑郁癥時,通過國際疾病分類第十版標準評估,多數人們在評估時存在抑郁癥狀,但不符合抑郁癥患者診斷標準,屬于正常心理到抑郁癥的這個過程,可作為抑郁傾向,而抑郁傾向患者為抑郁癥的高危人群。
近年來,大學生抑郁癥引起國內心理學、醫(yī)學和教育界的高度重視,而大學生抑郁癥高達51.0%[4],高于國內職業(yè)人群。目前,大學生人群中存在抑郁傾向,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和生活。抑郁傾向大學生臨床特點:自我認知程度較低;大學生存在極高的學習壓力,學習興趣低,與授課老師溝通較少,無就業(yè)目標;生活迷茫,人際交往和社會活動較少;抑郁傾向大學生缺乏足夠的同伴支持源,生活滿意度較低,社會可支持利用度低;多數大學生缺乏足夠的解決壓力的能力,面對壓力無法適從。
中醫(yī)理論對現代抑郁癥和抑郁傾向具有明確描述,祖國醫(yī)學認為情志不暢、長期憂慮、擔憂恐懼,傷及臟腑致情志疾病發(fā)生。對存在抑郁傾向患者,臨床尚無特異性治療措施,但如果不盡早干預,會加重患者抑郁傾向,致抑郁癥的發(fā)生。藥物是臨床治療抑郁癥的常用方法,并聯合短期精神療法,包括認知和行為干預,針對患者病情不同采取不同的干預療法。研究中對抑郁傾向大學生采取中醫(yī)心理干預、情志干預、認知干預等措施,改變大學生的心境狀態(tài),消除大學生的抑郁因素,幫助大學生創(chuàng)建積極心態(tài),改善學生的認知層面,調節(jié)學生情緒狀態(tài),糾正學生的不良認知,增強學生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本次研究中,患者干預后CES-D、BDI評分較干預前明顯降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研究結果看出,對存在抑郁傾向大學生采取中醫(yī)心理干預,能明顯改善大學生抑郁狀態(tài),改善大學生的錯誤認知,樹立積極健康的思想觀念,避免抑郁癥的發(fā)生。
總之,通過早期中醫(yī)心理干預,能避免患者發(fā)展為抑郁癥,減輕抑郁傾向,臨床應用價值高。
參考文獻:
[1]張玉桃,吳嵐,張生叢.人格因素與抑郁的關系研究進展綜述[J].大學教育,2014,23(6):135-136.
[2]韓梅,賈存顯.農村不同人群 CES-D 抑郁量表信度及效度評價[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10,28(10):5621.
[3]譚麗,張婷婷,王姿雅,等.Beck抑郁自評問卷在不孕癥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婦幼保健,2011,26(4):542-543.
[4]魏義梅.大學生抑郁的心理社會機制及認知應對干預[D].吉林大學,2007:33-40.
(收稿日期:2016-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