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當前作業(yè)講評課中教師意識的淡薄、教學行為的無果、學生聽課的無效等現狀,以及當下作業(yè)講評課教學內容及教學策略的單一性等問題,評析課中準確把握學情、運用學情,發(fā)現學生學習中的優(yōu)勢與不足,采用恰當的教學策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打造高效的語文作業(yè)講評課堂,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
【關鍵詞】 學情;作業(yè)講評;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一、作業(yè)講評課的有效策略實踐
(一)診斷分析,把握講評關鍵點
如果教師沒有把握準學生的思維方向,那么教師的方法指導和學生的答題程度只能是兩條平行線,永遠不會相交,所以要實現高效率的作業(yè)講評,首要前提是要對學生的作業(yè)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診斷,充分把握學生作業(yè)的思維方向及學習的現有情況,而這學情的了解直接關系到作業(yè)講評課是否有效,直接關系著學生作業(yè)質量的高低。
為此,筆者針對學生不同的作業(yè)類型,不同的作業(yè)現狀,采用不同的診斷策略:
1.量化統(tǒng)計作業(yè)情況,了解整體學情
【案例1】以學生現代文閱讀為例,如完成《窗花》閱讀后,教師對學生的閱讀作業(yè)進行相關的量化統(tǒng)計,表格如下:
這種量化統(tǒng)計數據利于教師直觀化地了解學情,整體把握學生的作業(yè)質量,明確學生作業(yè)的亮點和不足之處,從而設計作業(yè)講評課的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做到有的放矢。
2.整理精彩例題,分析答題思路
【案例2】根據《窗花》閱讀作業(yè)情況的統(tǒng)計,學生在賞析“狂風一吹,紙就瑟瑟顫栗,發(fā)出蚊蠅般鳴叫的聲音”這句時,整理出徐梓俊同學的精彩答案:運用比喻,形象生動寫出窗紙在風中的形態(tài),表現了天氣的寒冷,交代了窗花產生的原因。以此為例,理清學生在賞析句子時的思維步驟。
這種精彩的答案,一方面可以表揚鼓勵先進,為學生的后續(xù)學習樹立信心;另一方面為部分答題不足的學生提供賞析句子的方法范例,鞏固所學知識,明確答題的思路及答題的規(guī)范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答題策略技能。
3.分類整理錯題,診斷錯因
這里根據學情,是指根據學生作業(yè)批改后的現狀,按作業(yè)的知識類型的分類。
【案例3】在七上第四單元作業(yè)講評課前,把學生的一個單元的作業(yè)情況結合單元知識的重難點進行了歸類整理:一類是基礎積累型作業(yè)(包括字詞的音形義、文學常識及月亮綜合性學習的相關知識),一類是感知文本內容、品味語言型作業(yè)(尤其是說明文語言生動性的賞析及說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賞析),一類是寫作體驗型作業(yè) (寫科技小品文的注意事項)。
然后根據整理的問題分析錯因,歸類錯因:一類是心理態(tài)度性錯誤,比如書寫的模糊不清,文學常識的積累等。一類是能力性錯誤。
【案例4】歸類這單元說明閱讀的概括能力訓練時,整理出《當堂練》中的閱讀“根據下文,請你概括‘暈形成的原因”的學生錯誤答案,從而分析錯因,了解學生概括能力的思維欠缺點。
學生答案:三棱柱體狀的冰晶就像三棱鏡一樣,能把陽光分成七彩條,當無數兆億冰晶被陽光照射后,各色光按一定角度折射出來,便形成了絢麗多彩的暈環(huán)。
參考答案:暈是陽光經過云層中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
錯因分析:語言不簡練、不加以概括,照抄原文,即學生的概括能力欠佳。
這種錯題引領式的作業(yè)講評,需要教師充分把握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能力,充分了解學生學習的不足之處,分析學生思維能力的欠缺點,從學生的學情出發(fā)確定教的內容和教的方式,讓學生的“不懂”成為教師教學的原起點。
如果說課堂是展示教師教學智慧的舞臺,那么作業(yè)診斷則是教師智慧的延伸地,它讓教師的智慧之花開得更燦爛;如果說課堂讓教師走向成熟,那么作業(yè)診斷則讓教師積極地走向反思,它促使教師追求課堂教學的精、善、美。
(二)學法引導,提高能力發(fā)展
1.精彩題例的范例式講評
課堂的作業(yè)講評是師生雙方的一個“反饋——修正——提高”的過程。既要“講”,也要“評”?!爸v”——既要講考查的知識點,又要講答題思路,解題策略?!霸u”——既要評“不足”,也要評“亮點”,從而評出信心,以利于學生繼續(xù)學習。為此,利用答題優(yōu)秀同學的經典答題分析,讓學生從經典的答題中對照自己的答案,摸索總結出答題書寫的規(guī)律,用自己的感悟代替老師的講解,這樣更能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案例5】以閱讀賞析題為例,經過幾次的作業(yè)以后,學生基本掌握了方法,但仍有少部分同學存在答題不夠全面、規(guī)范等問題,為此這樣的講評課,筆者嘗試讓學生自己分析學生的精彩題例的方式去講解。
具體操作步驟:展示賞析題優(yōu)秀答案——全班同學分析答案,尤其是理清答題思路——對照自己的答案,分析自己的不足之處,探究失分原因或展示自己的思維障礙,全班討論交流——總結語言賞析題的步驟規(guī)律:手法+效果+情感。
這種講評策略側重分析學生答題的精彩之處,一方面強調了學生自己的體悟,更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訓練;另一方面又給學生評出了學習的信心,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泵课粚W生都希望得到老師的肯定,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進步都要加以表揚,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快樂,增強其學習的自信心,從而激勵他們主動學習。
2.基礎類作業(yè)的自主合作式講評
語文重在基礎的積累,比如字詞音形義的掌握、文學常識的記憶。但這些知識不存在思維能力的障礙,不存在語文能力的差距,更多的是容易出現易混淆、易讀寫出錯等問題,更多的是馬虎或者審題不清造成的。因此,對于這部分作業(yè)的講評完全可以通過小組間的互評互糾、自主合作的方式進行講評。
具體操作步驟:
A.成立講評共同體——合作學習小組
原則上以異質6人小組為最佳,由性別、學業(yè)成績、能力傾向等方面不同的成員構成,盡量每組都有優(yōu)中差學生,確保每個小組總體水平基本一致。
B.建立評價體系
以小組為單位,以每次考試的成績平均分為基準,制定了小組間互相競爭的機制。每次評選出團結組,進步組,最優(yōu)組……并結合班級量化考核給每個小組成員加分,以期促進小組的共同進步,激勵他們互幫互助的激情。評價表格如下:
3.錯題引領的專題式講評
學生經過一段時期的作業(yè)后,總有一些涉及學生思維的共性難題,而這些難題往往在學生以后的作業(yè)中出錯的頻率較高。為此,教師有必要進行專題性的作業(yè)講評,或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意識,或側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或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答題規(guī)范……總之,通過這類專題性的講評課以期形成新的知識體系,鞏固學生某方面的能力。這就需要教師針對課前診斷中的學情,有意識地關注學生中存在的共性問題。
具體操作步驟:集錯源(從隨堂作業(yè)中、各種測試中或者日常語文學習中碰到的錯題進行收集整理)——析錯因(分析錯題的根本原因所在)——理步驟(理出這類題型的解題步驟)——課堂專題講評。
【案例6】“理解詞語含義”的專題性作業(yè)講評課。
A.集錯源:
①《窗花》閱讀第一題:指出黃土是單調的,而窗花卻在這單調之中注入了另外的靈魂中的加點字的具體內容。(參考答案:莊稼人對于幸福生活的夢想。)
學生答案:指所有窗子上的窗花五彩繽紛,生機盎然。
②《生命之芯》第一題:指出這情景往往一直要到落雪時才能結束中的加點字的具體內容。
學生答案:指院里一地的落葉之景。
③《生命之芯》第二題:指出像一只只再也不能飛的蝴蝶中的加點字的具體內容。(參考答案:落在庭院里、墻角和臺階上,枯黃的落葉。)
學生答案:指暮秋時節(jié),葡萄葉落在地上。
④課文《蘇州園林》解釋句子“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絕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中“敗筆”在語境中的含義(參考答案:指園林中設計布局不稱心的地方)
學生答案:失敗的地方。
B.析錯因:詞語含義題答題能力欠缺。
C.整理并分類講解常見詞語含義題型:語境義的理解,指代義的理解,修辭義的理解,情感義的理解。
D.分類尋找相應的習題鞏固。
E.小結詞語含義題的規(guī)律:
①回歸原文,找到答題區(qū)間;②理解原意,做好答題準備;③聯系語境,明確指代內容;④結合段意,挖掘詞語含義;⑤分清要點,勿忘作者意圖。
F.了解學情,布置課后一星期的跟蹤作業(yè)。
第一天:理解《一只黑額雁的劫難》中詞語“圖景”和“勞動成果”的具體含義。
第二天:理解《迷人的螞蟻》中詞語“不會太多,不會太少”的具體內容。
第三天:理解《寒冷的味道》中詞語“一絲不茍”和“開小差”的具體含義。
第四天:理解《今天天鵝不想飛》中“上帝的意志”和“更卑污的念頭”的具體含義。
第五天:理解《心田上的百合花》的“夢”的含義。
通過五天的同類練習,引領學生在思維方式上進行廣泛地聯想遷移,促使知識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個立體的知識網絡,促使學生高效地再學習。
這種專題性的作業(yè)講評課都是基于學生作業(yè)學情之上的,是建立在學生強烈求知欲望上的,是建立在學生思維遇到阻礙的基礎上,集中了學生的易錯處和典型錯例,再切中要害,系統(tǒng)詳細地進行分析,這樣就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動,加深印象,從而大大地提高了課堂效率,減少學生犯同種錯誤的概率。
二、效果
(一)學生方面
1.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基于學生學情的作業(yè)課堂,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以學生的不懂為學習的原起點。這樣的課堂學生敢想敢講,學會了相互評價和欣賞,在原有經驗與新學習材料的重組整合中,經歷沖突、順應、內化體驗,學生成功地進入活生生的語言表達和思想交流之中,從而使得氣氛活躍,興趣增強。
2.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在實踐中,我們看到學生都能采用自如的方法獨立去學習體驗,在展示交流中,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思考不斷地相互碰撞、彌補,學生的思維得到開拓,方法得到啟迪。這種素養(yǎng)自然而然地反映在考試成績的提高上。
(二)教師方面:教學相長,學科素養(yǎng)得到提升
在實踐中,教師要充分診斷學生作業(yè),要不斷地根據學情研究調整相應的教學策略,這無形之中使得學習活動中的師生雙方,均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新的知識、情感的認識和體驗,實現師生的教學相長。教師的每一次教學設計,都浸透著教師對作業(yè)設計的沉潛與轉化,對自我的升華與超越,體現教師的才情,蕩漾教師的氣韻,在豐富學生學習體驗的同時積極參與體驗,使得作業(yè)教學也能彰顯出語文味。
后續(xù)思考
1.要注重學生的基礎類知識的鞏固,要求學生做好錯誤記錄,建立錯題集并長期使用,以期達到徹底鞏固的目的。
2.要注重學生的能力類知識的消化,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后尋找同類題型,通過練習修正,學會舉一反三,以期掌握其知識點。
3.注重個別學生的輔導落實。學生的個體差異導致學生的學情各不相同,這就需要教師再次在課堂內外關注學生,尤其是了解后進生的學習成果,有必要時予以個別輔導,以幫助他們徹底地掌握知識,培養(yǎng)能力,強化講評的效果,從而全面提高語文能力。
參考文獻
[1]趙群筠.語文教師的實踐研修故事[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2]歐陽芬.有效教學的基本功[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
[3]陳隆升.語文課堂“學情視角”重構[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徐珺,女,1977年生,浙江桐廬人,主要從事中學語文教育教學實踐研究。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