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淼
(大連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遼寧 大連 116000)
初探中醫(yī)婦科疾病的整體與局部治療
于 淼
(大連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遼寧 大連 116000)
根據中醫(yī)理論來說,在中醫(yī)的角度上看產生婦科疾病的主要原因就是整體失調,導致沖、任、督帶和胞脈失調,從而來發(fā)生經、帶、胎等各種雜病。對于婦科疾病來看,這些病癥雖然表現在局部,然而實際的根源卻是產生在整體。本文主要是對中醫(yī)婦科病的整體與局部治療進行了分析語探討,結合相關案例進行了闡述。
中醫(yī)婦科;整體;局部治療;探討
站在中醫(yī)的角度上看,人屬于一個有機整體,在這個整體中,人的經脈、臟腑以及物質功能等都存在較大的聯系,相互影響。人體的各個部位屬于整體上的局部,局部與整體之間的聯系較大[1]。人體的沖、任、督、帶、胞脈失調則是為主要病機,最為突出的表現則是局部的婦科病癥,所產生的一些雜病等,都是被認作是局部病變,因此要進行局部的治療。對于婦科疾病來說主要是由于整體上的失調,導致局部出現病變。因此在進行治療中必須著手與整體與局部的治療,以此來提升治療的效率。對于婦科疾病歸根到底,是指人體氣血不足,經絡氣機郁滯。人體的臟腑是氣血生化之源,并且經絡也是氣血通行之路,若是整體氣血不足,臟腑功能會逐漸衰退,很容易導致胞脈失養(yǎng),并且經脈氣機郁滯,氣血不暢,從而來引起沖、任、督胞脈的功能失調,很容易產生一些雜病[2]。病變主要是局部,根源則是注重整體,弱市中整體失調則會引起局部發(fā)生病癥,逐漸發(fā)展后則影響整體。總而言之,若是出現整體失調等狀況,那么在治療中必須要重視整體上的調節(jié),同時也要兼顧局部,在中醫(yī)治療婦科疾病的特點以及相關優(yōu)點。經過我國中醫(yī)的研究發(fā)現,在進行婦科疾病的治療中,要站在整體的角度上進行治療,根據辯證論治的精神,重視整體與局部的聯系,進行有效的調整,以此來充分恢復患者全身的機能?,F今在中醫(yī)治療中,要重視整體調節(jié),同時也要兼并局部婦科疾病的治療,以此來充分提升治療的效果[3]。以下主要對相關案例進行分析,探討整體與局部的有效治療。
劉某,女性,年齡61歲。初診:經過初診,患者絕經20年,一年前在本市醫(yī)院進行婦科檢查,外陰白斑,因此對其的治療則是采用注射藥物以及相關的激光治療。然而在一個月發(fā)現外陰出現感染狀況,化膿,最終形成腫塊,在醫(yī)院利用中藥局部外敷進行治療,然而療效不明顯,癢痛難忍。在初診中出現了頭暈、心煩以及睡眠差等現象。手足心熱、尿黃、,大便正常,舌紅,脈象較細。尿道口、陰蒂以及小陰唇色素減退。經過診斷判定為陰腫,腎肝陰虛,濕熱瘀阻。對其進行重要治療,處方為知母、黃柏、山藥、棗皮、生地、丹皮、云嶺、蒲公英以及丹參等[4]。內服1劑/d。外洗方:銀花藤、蒲公英以及白芷紅藤等,用布包裹,用水熏洗外陰部,2次/d。
復診:服用上述藥劑4天,并且用中藥清洗后,患者的病癥減輕,并且外陰的腫塊明顯縮小,質地也逐漸變軟。中藥處方不變,外加花粉,外洗方不變。
三診:兩個星期后進行三診,陰部的癢痛已經逐漸痊愈,然而手足心熱仍存在,舌紅苔黃膩,脈象較為細弱。對外陰進行檢查,發(fā)現左側的腫塊明顯減少,為蠶豆大小,右側的腫塊則為豌豆大小,以前的重要處方去除丹參、銀花,外加青蒿、地骨皮,外洗方不變[5]。
四診:十天后進行四診,患者外陰腫塊明顯小時,并且手心熱逐漸減輕,喉間有痰,舌紅、苔黃膩,脈細,并且檢查外陰,雙側大陰唇內部的腫塊消失,經過診斷后,繼續(xù)為患者服用原方,外洗方停用。
在經過對本病人的治療中,該病人頭昏、睡眠差、心煩,并且長期處于手足心熱的狀態(tài),脈象較為細弱,通過這些表現可以充分判定為患者肝腎陰虛,并且患者外陰部出現癢痛、腫塊以及尿黃等現象,則是表現為濕熱瘀阻的癥狀[6]。利用地黃丸滋肝腎之陰,并且站在整體的角度上進行治療。在中藥處方中運用銀花、蒲公英、丹參以及白芷等進行內服治療,外加外洗方,著手于局部治療,將整體與局部相互結合,以此來提升療效。在患者以前的治療中僅僅是重視局部外敷治療,沒有進行肝腎陰虛的治療,導致治療的效果不明顯,尤其是在夏季天氣炎熱,更難以堅持,導致治療的效果不明顯。外陰部的治療藥物選擇不當,導致癢痛更為劇烈,療效下降。然而,在后期的中藥治療中,將整體與局部進行有效的聯系,共同治療,以此來有效患者患者的病癥,最終提升療效。
本次研究主要是以某病例為例進行探討,闡述中藥治療婦科疾病,將整體與局部治療相結合的優(yōu)勢。人是一個整體,各個器官之間都存在較大的聯系,對于婦科疾病來說,多屬情志致郁,肝腎陰虛,因此在進行治療中除了依靠藥物外,還要進行心理上的疏導,以此來進行全面的治療。同時將整體治療與局部治療相互結合,以便于更有效的促進患者的康復。
[1]洪 英.補法在中醫(yī)婦科疾病治療中的應用[J].醫(yī)療裝備,2017,(06):115-116.
[2]黃文金,姚明龍,葉云金,陳湘筠,危凌云,楊雪梅.關聯規(guī)則在《中醫(yī)婦科學》證素診斷中的應用[J].湖南中醫(yī)雜志,2015,(08):148-149.
[3]彭衛(wèi)東,謝秀超,劉曉玲.溫病四大家學術特色思想在婦科臨床運用探討[J].江蘇中醫(yī)藥,2015,(05):15-17.
[4]陳 菁,王 彤.中醫(yī)婦科常用藥物歸經分析[J].湖北中醫(yī)雜志,2014,(06):19-21.
[5]趙學英.淺談補法在中醫(yī)婦科疾病中的應用[J].北方藥學,2014,(03):116-117.
R272
A
ISSN.2095-8242.2017.063.12473.01
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