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撫順市清原縣紅透山鎮(zhèn)滿族小學 崔鵬程
兒童的探索天性是一種寶貴的教育資源。因此,我們應深刻認識“自主探究”在語文學習中的意義和作用,在教學實踐中努力實現(xiàn)學生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讓學生在探究中得到發(fā)展。
學生只有在寬松、和諧、自主的環(huán)境中學習,才能思路開闊,思維敏捷,才能主動地參與活動。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要通過巧妙的誘導,用多種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營造一個趣味盎然的學習環(huán)境。如教學《太陽》一課,可創(chuàng)設這樣一個情境:一個同學從報紙上得知前蘇聯(lián)宇航員登上了月球,就立志長大后要登上太陽。你們覺得這可能嗎?為什么?老師剛說完,同學們就哄堂大笑,紛紛舉手。這個問題猶如一副“興奮劑”,很自然地激起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使他們在笑聲中認識了太陽的遠、大、熱的特點,理解了課文的內(nèi)容,同時達到了語言訓練的目的。
教師要善于將課文內(nèi)容巧妙地轉(zhuǎn)化為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怎么樣”,幫助學生進行再創(chuàng)造。如《草船借箭》這篇課文中,諸葛亮的“笑”,極易被疏忽,其實他這一笑并不簡單。“你們說說,諸葛亮在笑誰?”學生在揣摩之后,回答十分踴躍:“在笑魯肅太忠厚老實了”“在笑曹操生性多疑,是一定會中計的”“他在笑周瑜的陰謀又要落空,真是自不量力”……這一“求疑”,使學生的情緒高漲、思維活躍,促進了學生對課文的深層感悟。
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獨立見解,只要言之有理,教師就應予以肯定。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時,有的學生認為爸爸太心狠了,不是個好爸爸。此時,教師相機引導:按理爸爸該如何對待小女孩呢?待學生的思維發(fā)散后,順勢一轉(zhuǎn):爸爸為何不這樣呢?經(jīng)過思考,學生恍然大悟:爸爸打她,完全是因為生活所迫。
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充分參與的機會,營造平等、民主的學習氛圍。如教學《赤壁之戰(zhàn)》,講到黃蓋火攻曹營這一計策時,教師可讓學生當黃蓋,自己則當黃蓋手下的一員將領。教師要求“黃蓋”們充分閱讀課文,然后讓他們回答“將領”根據(jù)課文而設計的問題。由于學生擔當了黃蓋這個角色,不愿被手下的問題給“卡住”,于是都很投入地去讀課文,而后你一言我一語,很快弄懂了“火攻”計策的周密巧妙之處。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適時地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通過與他人的合作交流,達到相互啟發(fā)、拓寬思路、共同提高的目的。如教學《草船借箭》一文,讓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分別扮演諸葛亮和魯肅。經(jīng)過大家的互相問答,深入地了解到諸葛亮過人的機智。
成功的體驗對于學生良好的個性發(fā)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因此,教師要善于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享受自主探究的樂趣。例如,教學《撈鐵?!芬晃模處熆梢宰寣W生對照書本自己動手做實驗,從中悟出浮力原理在打撈過程中的應用。當學生看到“鐵?!甭龔乃赘∩蟻頃r,臉上露出了驚訝的笑容,也從中得到了極大的滿足,體驗到了成功的樂趣。
學生從課本中所學到的知識是有限的,教師應引導學生由課文延伸到更為博大的知識領域,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如教學《太陽》,當學了太陽的三大特點是遠、大、熱后,可以圍繞“太陽的溫度為什么會這樣高”展開研究,引導學生去上網(wǎng),去查閱《少兒百科全書》及《十萬個為什么》等有關資料,幫助他們獲得更全面、更深刻的知識。
總之,要實現(xiàn)學生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讓學生“自主探究、學會學習、發(fā)展自我”,首先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優(yōu)化教學策略,為學生積極創(chuàng)造自主探究的條件,使學生在不斷的探究中向更高的層次發(fā)展。唯有如此,學生才能真正成為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