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城
(嶺南師范學院 人文學院,廣東 湛江 524048)
對于歷時性大型語文辭書的編纂來說,古籍注疏材料的獨特價值和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稘h語大字典》能取得超邁前人的成績,得到學界的贊譽和肯定,無疑是充分利用古注建項釋義的結(jié)果。然而,利用古注建項釋義又是一項要求甚高、繁難異常的系統(tǒng)工程,稍有不慎,就會造成與辭書的典常標準相違,乃至產(chǎn)生失誤硬傷。我們曾就《漢語大字典》(第二版)中因誤解誤用古注而導(dǎo)致釋義疏失的若干問題撰文討論,竊申己見。今又從第四卷中檢得尚存不足的義項條目計16條,再作考辨分析。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nèi)容:1.誤解與今義有別的古注立項;2.誤解古注中的特定含義立項;3.取用不夠合宜的古注立項;4.照搬古注詮釋的臨時義立項。文章徑按所議條目在第四卷中出現(xiàn)的先后排列,而不依內(nèi)容分類論述。
抑⑨隱沒?!痘茨献印け窘?jīng)》:“則兵革興而分爭生,民之滅抑夭隱,虐殺不辜。而刑誅無罪,于是生矣?!备哒T注:“抑,沒也。言民有滅沒夭折之痛?!?1947)
按,此條所引古注欠當,義項釋文亦有未安者。引例這段話,是講道德衰敗時期的社會狀況。引例前列舉了國家“飾職事,制服等,異貴賤,差賢不肖,經(jīng)誹譽,行賞罰”等作法,由此產(chǎn)生了例中所說的社會亂象和民眾苦難。首先,引文標點有誤?!芭皻⒉还肌焙鬄榫涮?,則意味著該句緊承上句而來,主語是“民”。而民眾本為遭受苦難、摧殘迫害的對象,怎么成了“虐殺不辜”的主事者呢?“虐殺不辜”句當屬下,與“刑誅無罪”并列而不必斷開,因為它們都是當權(quán)的強勢者之所為。其次,高誘注“抑”為“沒”,又通釋該句大意為“民有滅沒夭折之痛”,似乎“滅抑夭”屬并列關(guān)系——“死亡,隱沒,夭折”,三詞共同修飾“隱”即隱痛、痛苦。然若作是解,原文就應(yīng)為“民有滅抑夭之隱”了??梢姡哒T的解釋與原句的結(jié)構(gòu)和語意是有出入的。愚以為,“滅抑”和“夭隱”結(jié)構(gòu)相同,組成并列關(guān)系,可按“抑滅隱夭”理解?!皽纭奔礈缃^,“夭”指夭亡;“抑”義同“隱”,都是“忍受,抑制”之義。這樣解釋,也與“抑”的常義相合。句中的“之”為動詞,“至于(到)……境地”的意思。全句言百姓被逼到強忍滅絕夭折之苦的境地。正因為老百姓能夠隱忍極度苦難,才有統(tǒng)治者“虐殺不辜”“刑誅無罪”這些為所欲為的暴行出現(xiàn)。古籍中,“之”作為動詞,可以表示義較抽象的“達到,至于”。例如:《詩·鄘風·柏舟》:“之死矢靡它?!泵珎鳎骸爸?,至也。”“之死”即直到死亡?!抖Y記·檀弓下》:“其變而之吉祭也,比至于祔,必于是日也接,不忍一日未有所歸也?!编嵭ⅲ骸爸??!贝搜詥始姥葑兊搅思馈!稘h書·司馬相如傳》:“春秋推見至隱,易本隱以之顯。”顏師古注“之,往也?!薄爸@”即至于顯明。總之,此條不當立,引例可置于義項②“抑制;控制”中。
抵⑥抵償。《小爾雅·廣言》:“抵,當也?!薄秴问洗呵铩し致殹罚骸叭羰?,則受賞者無德,而抵誅者無怨矣。”高誘注:“抵,當也?!薄稘h書·高帝紀上》:“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鳖亷煿抛ⅲ骸暗?,當也?!薄锻ㄖ韭赃x·舉二》:“稱職者受薦賢之賞,濫舉者抵欺罔之罪?!庇值窒H纾菏罩嗟?。(同上)
按,此條將注文的古義按今義理解,故釋文有誤,用以解釋引例中的“抵”亦不切當?!暗謨敗笔恰坝脙r值相等的事物作為賠償或補償”(《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293頁),引例中的“抵”則均與罪罰、誅戮等有關(guān),而與偏重于“物”的賠償、補償?shù)认喔簟嶋H上,高誘、顏師古注“抵”為“當”,本取“當”的古義——判決,判罪,而不是“抵償”?!爱敗睘榍貪h之間較為習見的司法用語。如:《呂氏春秋·必己》:“宋桓司馬有寶珠,抵罪出亡。”高誘注:“抵,當也?!贝搜员慌杏凶锒鎏??!豆茏印ば枴罚骸盎腹莨苤儆隈R前曰:‘仲父之至圣若此,寡人之抵罪也久矣?!币伦ⅲ骸暗?,當也?!彼^“抵罪”猶言該當處罪?!稇?zhàn)國策·燕策二》:“臣不侫,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順左右之心,恐抵斧質(zhì)之罪?!薄暗指|(zhì)之罪”猶言判處斧質(zhì)之罪?!妒酚洝じ咦姹炯o》:“傷人及盜抵罪?!彼抉R貞索隱引韋昭云:“抵,當也。謂使各當其罪?!币陨侠械摹暗帧贬尀椤暗謨敗憋@然不辭。古代“當”表判罪,蓋取其公正執(zhí)法,處罰與罪過相當?shù)囊馑肌!墩f文》:“報,當罪人也?!薄爱斪锶恕奔磁袥Q有罪之人?!妒酚洝り惿媸兰摇罚骸肮扔鲇?,皆以失期,失期當斬。”“當斬”即判處斬刑。又,《張釋之馮唐列傳》:“廷尉奏當,一人犯蹕,當罰金?!彼抉R貞索隱引崔浩云:“當,謂處其罪也?!庇?,《蒙恬列傳》:“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當高罪死,除其宦籍?!贝搜耘刑広w高死罪?!稘h書·楊惲傳》:“廷尉當惲大逆無道,要斬?!鳖亷煿抛ⅲ骸爱斨^處斷其罪。”據(jù)此,應(yīng)將此條釋文調(diào)整為“判決,判罪”,再將所附的又項“抵消”升為獨立義項。《漢語大詞典》“抵”的義項⑥“謂處以與其罪行相當?shù)膽土P”,大意不錯,惜未達一間,故釋文辭費,義不簡明、顯豁。
抱⑨保養(yǎng);愛護?!肚f子·庚桑楚》:“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庇衢衅阶h:“《釋名·釋姿容》曰:‘抱,保也,相親保也。’是抱與保義通。抱汝生即保汝生?!薄俄n非子·備內(nèi)》:“語曰:‘其母好者其子抱?!粍t其為之反也,其母惡者其子釋。”(1964)
按,此條取俞樾《諸子平議》的解釋不盡合理。引例一下郭象注:“全汝形,守其分也。抱汝生,無攬乎其生之外也?!薄皵垺奔磾埲 9⒌囊馑际?,不要攬取自己生命之外的東西,也就是把持好自己的生命。俞樾在《諸子平議·莊子三》中批評郭象的解釋說:“郭注曰‘無攬乎其生之外也’,猶泥抱字為說,未達假借之旨。”俞樾認為“抱”是“?!钡募俳枳?,恐有濫用通假之嫌。其所引《釋名》的聲訓(xùn),只不過說明“抱”字的得名與“親?!敝x相關(guān)。而“親保”義偏在親近,親密,“保養(yǎng)”則偏在養(yǎng)生方面,故用在“抱汝生”句中,不夠貼切。郭象串講原句大意,其注中已蘊含“抱”有“保住,守住”的意思。按照郭注,“全汝形,抱汝生”謂持守其生命,無心于功名得失云云,似更與原意相合。因此,此例應(yīng)置于義項③“持守”之中。俞樾所引《韓非子》例中的“抱”與“釋”相對而義相反,兩詞都含有被動意味:“釋”指被丟開、舍棄;那么,“抱”就是受親抱。這段話談?wù)摰氖欠蚱揸P(guān)系問題,大意為,母親長得丑陋,父親就會疏離丟開他的孩子;如果母親長得漂亮,父親就會喜歡親抱他的孩子。這個“抱”就是其常義“懷抱”“摟抱”。總之,此條不當設(shè)立。
挫⑤拔除;除去。《孟子·公孫丑上》:“北宮黝之養(yǎng)勇也,不膚撓,不目逃,思以一毫挫于人,若撻之于市朝?!壁w岐注:“人拔一毛若見捶撻于市朝之中矣?!苯寡x:“挫之訓(xùn)為摧,《素問·五常政大論》云:‘其變振拉摧拔’,是挫亦拔也?!蹦铣荷蚣s《為褚炫讓吏部尚書表》:“雖復(fù)挫暗為明,勉愚生智,亦何以登奇援異,離渭分涇?!?1994)
按,此條選用的古注欠妥,致使義項難以成立。引例一的“毫”本寫作“豪”,當正之。這段話是講北宮黝培養(yǎng)勇氣的做法,因而其內(nèi)容當側(cè)重在勇氣尊嚴方面?!昂馈蓖ā昂痢?。趙岐視“一豪”為“一毛”,即一根毫毛;“一豪挫于人”意即被人拔去一根毫毛。趙岐是從物質(zhì)利益角度為釋的,似與作者的原意相違,也與下文的意思不協(xié)。引例的下文言“不受于褐寬博,亦不受于萬乘之君”,“受”即受辱,其意為不論施辱者貴賤與否,都不能忍受其侮辱。兩句從臉面尊嚴角度而言,正是對“一豪挫于人”句所作的補充。且釋“挫”為“拔”,證據(jù)似有不足。焦循為“挫”訓(xùn)“拔”所舉的佐證材料亦較勉強,其謂“挫之訓(xùn)為摧”,是以“摧拔”連文來輾轉(zhuǎn)證明“挫”為“拔”義,有張冠李戴之嫌。首先,“挫”可訓(xùn)“摧”并不意味著“挫”有“拔”義;其次,僅據(jù)“摧拔”連文不足以認定“拔”義同“摧”,更不能證明“挫亦拔也”。“摧”的古之常義多指毀壞、摧毀等,似無“拔去,拔除”義?!按莅巍本褪谴輾О纬?。至于引例二中的“挫”,則為其常義“挫敗”的臨時用法,挫敗黑暗就意味著戰(zhàn)勝了黑暗。朱熹的解釋值得注意。他在《孟子集注》中謂:“挫,猶辱也……不受者,不受其挫也。”朱熹從受辱程度的輕微方面對這兩句作釋,訓(xùn)“挫”為“辱”,很有見地,也與“挫”的常義“挫辱,挫敗”聯(lián)系緊密,可取。如是,兩句意為:“想著在他人面前受一點點屈辱,就如同在大庭廣眾下受鞭打一樣?!笨傊?,此條不當立,兩條用例都可并入義項③“毀損;挫敗”中。
授⑤數(shù)?!蹲髠鳌べ夜四辍罚骸矮I俘授馘,飲至、大賞。”杜預(yù)注:“授,數(shù)也。獻楚俘于廟。”(2012)
按,此條取古注所釋的句中臨時義立項,缺乏概括性。引例講的是晉軍打敗楚軍后凱旋,告廟慶功的事。“馘”為殺死敵人后割下的左耳。在古代,敵人的耳朵是計算軍功的依據(jù),杜預(yù)訓(xùn)“授”為“數(shù)”,“數(shù)”即計算,計數(shù)。杜注不誤。在這特定語境中,打勝仗的晉國將領(lǐng)慶功時,獻給祖先神靈的無論是活的戰(zhàn)俘,還是死人耳朵,都是要用數(shù)字來報告的,因而“授”就臨時具有“獻與”和“計數(shù)”雙重含義。從這個意義上說,“獻俘”的“獻”也何嘗不蘊含有“計數(shù)”的意思。但是,從詞義的系統(tǒng)性看,“授”的這一用法與其它義缺乏聯(lián)系,難以勾連起來。此例的“授”與“獻”對文義近,是“獻與,獻上”的意思,當視為義項①“給予;付與”的義位變體而置于其下。
擊④觸及;相撞?!肚f子·田子方》:“仲尼曰:‘若夫人者,目擊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聲矣。’”陸德明釋文:“擊,動也?!薄稇?zhàn)國策·齊策一》:“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滨U彪注:“擊,相當?!薄?2082)
按,此條引用的兩條古注均與釋文有不相協(xié)適處。引例一,“目擊”猶言用眼光觸及,即眼睛看一看的意思。全句意為:看上一眼就知道天道存在(身上)。釋文與引例甚洽,然陸德明用“動”釋“擊”,則過于籠統(tǒng)寬泛,倒不如不取。引例二,注者應(yīng)為高誘而不是鮑彪。高注全文是:“途,道。擊,相當。摩,相摩。”此節(jié)系“蘇秦為趙合縱”之事而“說齊宣王”之言,乃極言臨淄城里繁華熱鬧的情景。高誘注文中的“相當”蓋為“一致、并行”,然車轂的“一致、并行”與釋文的“觸及;相撞”之義相去較遠,難以證明其義。揆之文意,例中的“擊”釋為“撞擊”無疑,故今人亦多作是解?!拜灀簟币徽Z,上古并不鮮見,均指“車轂相撞”,例如:《晏子春秋·雜下二》:“齊人甚好轂擊,相犯以為樂?!薄稘h書·匈奴傳下》:“雖智者勞心于內(nèi),辯者轂擊于外,猶不若未然之時也?!鳖亷煿抛ⅲ骸把允管嚱获Y,其轂相擊也?!笨傊?,引例二可取,但高誘“相當”之注則應(yīng)去之,不然則反增困惑。
撼②同“感(gǎn)”。感染。清王念孫《廣雅疏證·釋詁一》:“《(詩)召南》:‘野有死麕,無感我?guī)溬??!珎髟疲骸?,動也?!夺屛摹罚骸?,如字。又胡坎反?!歉?、撼同聲同義。”章炳麟《菌說》:“凡人有疾,其甚者由微生物撼之。”(2084)
按,此條引用古注不當,義項難以成立。首先,引文有誤?!耙坝兴利帯笔恰对娊?jīng)》篇名,不應(yīng)置于文中。該篇正文中有“野有死麕”句,但與“無感我?guī)溬狻本涓袅藘啥危室臉它c當作:“《(詩)召南·野有死麕》:‘無感我?guī)溬?。’”再從王念孫所引的“感我?guī)湣崩矗珎麽尅案小睘椤皠印?,其義當為觸動,搖動。“帨”為拴在腰帶上的佩巾,有小刀佩玉等拴在一起。“無感我?guī)湣本褪遣灰|碰我的佩巾,因為會導(dǎo)致佩物發(fā)出聲響。王念孫“感、撼同聲同義”之論在“動;搖”義上是適用的,但未必能證明兩者在“感染”義上相同。實際上,“感”字(二)hàn的義項①作:“通‘撼’。動;搖”,已講得十分清楚,且亦引用此例為證(見 2485頁)。同條材料作出不同的處理,看來是編者照應(yīng)失周?!昂场钡牧x項①“動;搖動”下有小項“又打動”。引例為:《宋史·徐勣傳》:“蔡京自錢塘召還,過宋見勣,微言撼之?!币虼?,可以考慮將其與本條的引例二《菌說》合并,另立“影響;感染”義項。此義由“動;搖動”引申出來,是比較自然的。
擗①撫心;捶胸。《玉篇·手部》:“擗,拊心也。《詩》曰:‘寤擗有摽?!嘧鞅??!薄稄V韻·昔韻》:“擗,撫心也?!薄缎⒔?jīng)·喪親》:“擗踴哭泣,哀以送之?!薄段倪x·馬融<長笛賦>》:“雷嘆頹息,掐膺擗摽?!崩钌谱ⅲ骸啊睹姟吩唬骸贿ㄓ袚??!O曰:‘擗摽,拊心貌?!薄度辶滞馐贰返谝换兀骸巴趺徇ㄛx哀號,哭得那鄰舍之人無不落淚。”(2090)
按,此條對古注的古義理解有不當者。“撫”之今義為撫摸或輕輕地按著;“捶”則指捶打、拍打,顯然其力度、方式都與“撫”有別。因此,不宜將“撫心”與“捶胸”組合在同條釋文中?!队衿芳耙吕钌谱⑺对娊?jīng)·邶風·柏舟》中的“寤辟(擗)有摽”句,意謂醒來后還拍打著胸口。這是憂愁痛苦至深而無以排解的舉動。其余幾例,都與極度哀傷痛苦有關(guān),“擗”均指“捶打(胸口)。”造成釋文如此疏失的原因,是對“拊心”的理解有誤?!队衿酚小稗孕摹敝專O亦有“拊心貌”之注。而“拊”在古代的常義有二:1.與“撫”同,義為撫摸?!墩f文》:“拊,揗也。”段玉裁注:“揗者,摩也?!?.拍打?!队衿な植俊罚骸稗?,拍也?!崩纾骸渡袝ひ骛ⅰ罚骸坝钃羰允佾F率舞。”蔡沈集傳:“重擊曰擊,輕擊曰拊。石,磐也?!薄蹲髠鳌は骞迥辍罚骸肮蚤憾?。”陸德明釋文:“拊,拍也?!薄肚f子·在宥》:“鴻蒙方將拊脾雀躍而游?!背尚⑹瑁骸稗?,拍也?!薄捌ⅰ蓖ā镑隆保复笸?。此條下所引《玉篇》、毛萇的“拊”,當取“拍打”義,然“拊”的此義今已少見,編者選“撫摸”義為釋,故有此誤?!稘h語大詞典》亦如此處理,失之。(參扺掌而談文)
此外,此條釋義既當為“拍打,捶打”,其對象僅為“心,胸”,則范圍偏窄,又與義項②“捶打”交叉重合,將兩條合并起來,就概括得當了。
氣⑦嗅;聞?!抖Y記·少儀》:“洗盥,執(zhí)食飲者,勿氣?!笨追f達疏:“謂不鼻嗅尊長飲食也?!?2156)
按,此條所引古注的解釋欠當,義項難以成立。這句話是講少者服侍尊長者時需注意的事項?!跋础薄邦隆薄皥?zhí)食飲”三事并列而組成名詞性的“者”字結(jié)構(gòu),共同充當“勿氣”的主語。因而“勿氣”理應(yīng)是對這三事提出的要求,需要將三者結(jié)合起來理解??追f達疏:“洗,謂與尊長洗爵也。盥,謂與尊長洗手也。若為洗盥及執(zhí)尊長飲食則勿氣,謂不鼻嗅尊長飲食也?!逼溲浴叭魹橄搭录皥?zhí)尊長飲食則勿氣”,正是這樣處理的,符合原句意旨。而其后卻言“不鼻嗅尊長飲食”,似乎“勿氣”只是針對“執(zhí)食飲”一事而言的,這就與上句所釋相左了,令人有點不可思議?!靶?;聞”主要是吸氣,嗅聞尊長者的食物,當然是不合禮的行為。而為尊者洗酒器、洗手時,將氣息噴到酒器上及尊者臉面上,同樣是不敬之舉??梢姡靶?;聞”還不能將“洗”“盥”二事涵括在內(nèi)。引例中的“氣”當為泛指靠攏呼吸,“勿氣”猶言屏住呼吸。此義可以歸并到義項⑤“呼吸;氣息”之中,視為其臨時用作動詞。
有④豐收。《詩·魯頌·有駜》:“自今以始,歲其有?!泵珎鳎骸皻q其有,豐年也。”唐褚光羲《觀競渡》:“能令秋大有,鼓吹遠相催?!庇侄啵桓辉??!对姟ご笱拧す珓ⅰ罚骸半急婋加??!敝祆浼瘋鳎骸坝?,財足也?!薄读凶印ふf符》:“羨施氏之有,因從請進趨之方?!睆堈孔ⅲ骸坝校q富也?!薄读凝S志異·嫦娥》:“實告卿,年來頗稱小有?!?2189)
按,此條對古注的斷句、理解均有失當處。引例一,其下所引毛傳的“豐年”是對“歲其有”而不是對“有”的解讀,恐不能據(jù)以證明“有”義為“豐年”或“豐收”。實際上,毛傳不應(yīng)斷開,當作“歲其有豐年也”,這是對《詩》的原文“歲其有”句的詮釋,補上了“有”后省略的“年”。古籍中,“有年”合起來才是“豐收”之義?!坝心辍薄按笥心辍毕迪惹爻UZ,故此例下孔穎達疏:“《春秋》書‘有年’者,謂五谷大熟,豐有之年。故知其‘有年’謂從今以去,當有豐年也?!笨芍?,將“有”的這種用法設(shè)為義項不妥。此例的“有”與引例二的“大有”之“有”一樣,都是“有收獲,有收成”之義,可以看作是“有”的義項②“取,獲得”的句中臨時義。
此外,又項“多,富裕”,本來就與義項“豐收”之義相去較遠,附設(shè)其下并不合宜?!柏S收”義項若取消,此又項該如何處理?“有”的義項①“與‘無’相對”下設(shè)有3個小項,小項3為“領(lǐng)有;具有;專有;擁有”??贾猪椧械摹坝小?,均可以“富有,擁有”釋之。因此,可以將又項歸并到這條小項中。
勝③任用;施行。《國語·齊語》:“教大成,定三革,隱五刃,朝服以濟河而無怵惕焉,文事勝矣?!表f昭注:“勝,舉也?!薄秴问洗呵铩ふ_徒》:“達師之教也,使弟子安焉,樂焉,休焉,游焉,肅焉,嚴焉。此六者得于學,則邪辟之道塞矣,理義之術(shù)勝矣?!备哒T注:“勝,猶行也?!碧屏谠断炚f》:“茍明教之道,雖去古之數(shù)可矣。反是,則誕漫之說勝,而名實之事喪,亦足悲乎!”宋陳亮《與葉丞相衡書》:“大概國家之勢未張而庸人之論方勝,五十載痛憤之仇未報而二十年為備之說方出?!?2242)
按,此條對所取古注的含義理解有誤,且釋義與“勝”的他義交叉,故不宜設(shè)置。引例一,是言齊桓公以仁義忠信治理國家,善待諸侯,因而教化取得大成功。韋昭注“勝”為“舉”,當取其“取勝、成功”義,“文事勝”猶言文治之事取得成功。若按“任用;施行”解釋,顯然不夠貼切到位。“舉”的“大勝,成功”義古書習用。例如:《荀子·議兵》:“然而秦師至而鄢郢舉?!睏顐娮ⅲ骸芭e,謂舉而取之?!薄芭e”即攻克、占領(lǐng),這是大獲全勝?!盾髯印ね醢浴罚骸肮蕪姡献阋云瞥?,西足以詘秦,北足以敗燕,中足以舉宋。”楊倞注:“舉,謂舉其國而滅之?!薄稇?zhàn)國策·齊策二》:“三十日而舉燕國?!备哒T注:“舉,拔也?!薄段倪x·賈誼<過秦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眳窝訚ⅲ骸芭e,破也?!薄稘h書·嚴助傳》:“雖舉越國而虜之,不足以償所亡。”顏師古注:“舉,謂總?cè)∫??!痹倏匆?,其“理義之術(shù)勝”與“邪辟之道塞”相對而言?!叭笔嵌氯钄?;高誘注“勝”為“猶行也”,可視為“行”是取勝的“勝”在句中臨時具有的含義,準確地說,是通行無阻的意思。理義之道通行、實施,就是取得勝算的具體標志。引例三中的“勝”與“喪”即“喪失,失去”對舉,其“取勝”義也是不言而喻的。至于引例四,“庸人之論方勝”,“勝”也可以“取勝;成功”釋之??傊?,這幾條引例,都可置于義項①“勝利;取勝;成功”中。
勝⑦盛?!端貑枴つ嬲{(diào)論》:“獨治者,不能生長也,獨勝而止耳。”王冰注:“勝者,盛也。”《禮記·樂記》:“樂勝則流,禮勝則離?!笨追f達疏:“勝,猶過也。”王勃《滕王閣序》:“童子何知,躬逢盛餞。”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diào)》:“那里到一個時辰外,騰騰地塵頭蔽日色,半萬賊兵勝到來?!?2242)
按,此條誤將與釋文不合的用例置于其中,或與對孔疏的理解不當有關(guān)。問題出在《禮記》之例上。這段話講“樂”“禮”的功用以及合理使用的問題:“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合情飾貌者,禮樂之事也。”意思是說,樂是為了合同人們的情感,禮是為了區(qū)別等級的差異;情感合同就能互相親近,等級有別就能互相尊敬?!皹贰焙汀岸Y”都是為了調(diào)適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而產(chǎn)生的,因而其本身需要適度、合宜,否則過猶不及。所謂“樂勝則流”,就是樂過于強盛就會失之流散放蕩,“禮勝則離”,就是過于強調(diào)尊卑禮節(jié)就會產(chǎn)生疏離隔閡。例中的“勝”并非一般的“強盛”,而是超過基本節(jié)度的意思??追f達以“過”釋“勝”,得之。這個“過”之義即“超過;過分”。如是,《禮記》之例應(yīng)置于義項②“勝過;超過”之中。此外,釋文“盛”取單音節(jié)字,不夠明晰確定。從所引其余三例看,調(diào)整為“盛大;旺盛”較宜。
贏⑧裹;以囊盛裝?!肚f子·庚桑楚》:“南榮走朱贏糧,七日七夜至老子之所。”成玄英疏:“贏,裹也?!薄痘茨献印ば迍?wù)》:“于是乃贏糧跣走,跋涉谷行?!备哒T注:“贏,裹也。一曰囊?!?2279)
⑨負擔。《荀子·議兵》:“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睏顐娮ⅲ骸摆A,負擔也?!薄逗鬂h書·儒林傳論》:“金廬暫建,贏糧動有千百。”宋王安石《再用前韻寄蔡天啟》:“陸贏淮汴糧,水僦湖海艓。”(同上)
按,兩項之義存在交叉處,有的用例可以互換,故義項概括不夠合理。這是受古注隨文釋義影響所致。其實,義項⑨下引例一“贏三日之糧”的“贏”,與義項⑧的兩條用例中的“贏”并無二致,都是指帶著干糧外出行走,只因楊倞釋以“負擔”,便將其分而置之,顯然欠當。義項⑧下引例一的“贏”,成玄英疏的全文是:“裹也,擔也。”可見兩義是相通的。應(yīng)該將義項⑨下的引例一歸入義項⑧中,釋文則調(diào)整為“擔負;帶著”。
再看義項⑨余下的兩例。引例二“贏”的主語是承前省略的“金廬”,故“贏糧”為盛裝糧食。引例三“贏”的主語是“陸”,即陸地,大地,指代陸地上的糧倉,詩句言陸上的糧倉裝滿了淮、汴之地所產(chǎn)的糧食。因此,可將這兩例的“贏”概括為“盛裝,裝載”,并為其另立義項。
欺④誤?!秴问洗呵铩び卸取罚骸坝卸榷月?,則不可欺矣?!备哒T注:“欺,誤也?!?2296)
按,此條據(jù)孤例中的語境義立項,釋文“誤”當為“欺”的常義“欺騙”在句中臨時產(chǎn)生的結(jié)果。引例這段話連同上下文是:“賢主有度而聽,故不過。有度而以聽,則不可欺矣,不可惶矣,不可恐矣,不可喜矣?!薄坝卸取奔从蟹ǘ?,“不過”,不犯錯誤?!坝卸榷月牎?,即遵循法度來聽取臣屬議論;“不可欺”就是不會受欺騙。由于受到欺騙往往會導(dǎo)致處事失誤,所以高誘以“誤”釋之。這個“誤”實含受騙而失誤的意思。高注大致可通。但嚴格地說,有點逸出原詞意義的范圍,編者據(jù)以設(shè)為義項更有不妥。此義至多作為又項附于①“騙;欺詐”之下。
燎(二)liáo①火炬;大燭?!对姟ば⊙拧ねチ恰罚骸耙刮囱?,庭燎之光?!泵珎鳎骸巴チ牵鬆T?!笨追f達疏:“庭燎者,樹之于庭,燎之為明,是燭之大者?!薄顿Y治通鑒·晉成帝咸康二年》:“趙左校令成公段作庭燎于杠末,上盤置燎,下盤置人,趙王虎試而悅之?!焙∽ⅲ骸班嵤显疲骸畼渲T外曰大燭,于內(nèi)曰庭燎,皆是照眾為明?!?2393)
按,此條系誤將古注的古代義按今義理解而立?!盎鹁妗迸c“大燭”以分號隔開,說明兩詞是交叉互補的?!按鬆T”一詞,取自引例一下的毛傳以及引例二下胡三省注所引鄭玄之注。現(xiàn)代漢語中,“燭”的常義即蠟燭。但是,用蠟為燭,則是東漢以后的事。因此,《詩經(jīng)》中的“燎”,不可能是今天所指的大蠟燭。毛傳釋為“大燭”,是以西漢時的通行語作解的,十分正確。大燭,就是大火炬,大火把。例二下轉(zhuǎn)引鄭玄所言的“大燭”,指的也是大火把。其實,《大字典》在“燭”字的義項①“火炬”下的引例中已經(jīng)講得很清楚:《禮記·曲禮上》:“燭不見跋。”孔穎達疏:“古者未有蠟燭,唯呼火炬為燭也?!贝送猓诹x項②“蠟燭”條下還對蠟燭出現(xiàn)的年代作了交代:“后漢之季,始有蠟燭?!庇捎谌狈φ諔?yīng),導(dǎo)致顧此失彼,留下小疵。釋文“大燭”當去之,調(diào)整為“火炬,火把”。
營③扎立營寨?!秾O子·行軍》:“少而往來者,營軍也。”梅堯臣注:“輕兵定營,往來塵少?!薄端鍟だ蠲軅鳌罚骸?王)世充營于洛西,與(李)密相拒百余日?!?2398)
按,此條選用的古注義不明晰,且與義項釋文不夠協(xié)適。引例一下梅堯臣所注的“輕兵定營”,則是其“輕兵”指“軍”,其“定營”釋“營”嗎?恐怕不能這樣認定。引文這段話是談?wù)撥婈犘羞M中如何根據(jù)塵土飛揚來觀察辨認敵方的情況:“塵高而銳者,車來也。卑而廣者,徒來也。散而條達者,樵采也。少而往來者,營軍也?!倍庞幼ⅲ骸坝I壘,以輕兵往來為斥候,故塵少也?!边@就比梅注清楚多了。根據(jù)杜注,此例意即周圍塵土少又來回運動的地方,可以推斷此處有軍隊扎營?!岸I”乃判定軍隊扎營的意思。若依梅注,則會誤以為是偵察兵(斥候)在此扎營。因此,此例下當舍梅注而取杜佑注。
按,此條誤解了古注,義項不能成立。孔安國“惡理多怒”屬串講通釋之言。編者沒有弄清楚孔注是對“戾”字作解,還是就“忿”為訓(xùn),抑或合釋“忿戾”二字,遂簡單地按其語序同原文對號入座,因而將孔注對兩字的解釋弄顛倒了。清劉寶楠《論語正義》講得很好:“注以‘惡理’訓(xùn)‘戾,’‘多怒’訓(xùn)‘忿。’《說文》:‘戾,曲也?!蹲至帧罚骸?,乖戾也?!造鍎t多違理,故注云‘惡理?!笨芍办濉奔磹豪恚`背常理。此條應(yīng)歸入義項③“乖戾;乖張”之中,因為“乖戾”的主要特點就是怪癖、不講道理。
[1] (清)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 國學整理社輯.諸子集成[M].北京:中華書局,1986.
[3] (梁)蕭統(tǒng).文選[M].(唐)李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 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故訓(xùn)匯纂[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3.
[5]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第六卷)[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5.
[7] 朱城.古籍注疏與大型語文字典釋義的失誤——以《漢語大字典》為例[J].語文研究,2011(4).
[8] 朱城.古籍注疏與《漢語大字典》(修訂版)釋義疏誤再議[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15(1).
[9] 朱城.從準確性看《漢語大字典》釋義誤用古注的問題[J].語言科學,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