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芹,易鳳林
(1.淮北師范大學 歷史與社會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2.江西社會科學院 歷史研究所,江西 南昌 30077)
王韜歷史觀述論
張立芹1,易鳳林2
(1.淮北師范大學 歷史與社會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2.江西社會科學院 歷史研究所,江西 南昌 30077)
王韜把歷史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思考,他揭示了人類歷史是一個過程,有始有終,歷史在治亂遞嬗中以螺旋上升的方式向前發(fā)展,只經(jīng)歷一次,是直線的;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動因賴于人自身的發(fā)展,人類歷史最終會走向大同。其歷史觀含有二元論因素,肯定了“天”對人事的干預作用。從現(xiàn)代性視角來看,王韜的歷史觀揭示了人類歷史前進發(fā)展的方向,肯定了人的歷史作用,在當時的社會狀況和思想語境下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王韜;歷史觀;過程;動因
王韜(1828—1897),初名利賓,“旋易名瀚,字懶今。遭難后避粵,乃更名韜,字仲弢,一字子潛,自號天南遁叟,五十后又曰弢園老民”[1]269。王韜不僅是中國早期的改良主義思想家、政論家,而且是一位重要的史學家。在史學方面,他著述甚豐,除名聞遐邇的《普法戰(zhàn)紀》《法國志略》外,尚有《瀛偄雜志》《甕牖余談》等已刊書及《西古書》《俄羅斯志》《美利堅志》《四溟補乘》等未刊書。他是中國近代史學上研究外國史地的先驅(qū)之一,[2]454是中國近代法國史研究的開先河者,是第一個沒有官方背景走出國門對西方政治、經(jīng)濟、文化進行實地考察的學者。作為為中外學術交流與中國史學發(fā)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史家,其歷史觀值得深入分析和全面檢討。
王韜把歷史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思考,他揭示了人類歷史是一個過程,有始有終,歷史在治亂遞嬗中以螺旋上升的方式向前發(fā)展,只經(jīng)歷一次,是直線的。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動因賴于人自身的發(fā)展,人類歷史最終會走向大同,其歷史觀含有二元論因素,肯定了“天”對人事的干預作用。從現(xiàn)代性視角來看,王韜的歷史觀揭示了人類歷史前進發(fā)展的方向,肯定了人的歷史作用,在當時的社會狀況和思想語境下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王韜歷史觀是十九世紀后期中國史觀的一個典型代表,他歷史觀念的變化,是十九世紀后期中國歷史及史學發(fā)展的重要反映。通過對王韜歷史觀的研究,可以更加具體認識十九世紀后期中國史家歷史觀念的變化。
在王韜看來,人類歷史是一個有始有終的過程,他在《答強弱論》一文中寫道:
今而知地球之永,大抵不過一萬二千年而已。始辟之一千年,為天地人自無而有之天下;將壞之一千年,為天地人自有而無之天下。其所謂世界者,約略不過萬年,前五千年為諸國分建之天下,后五千年為諸國聯(lián)合之天下。蓋不如此,則世變不極,地球不毀,人類不亡。[1]168—169
王韜認為世界歷史呈現(xiàn)發(fā)展變化的態(tài)勢,時限為一萬二千年,從有最終走向虛無,是一個直線發(fā)展的過程,當下所處的時代是由諸國分建之天下向諸國聯(lián)合之天下的過渡時期,過渡的結(jié)果是世界各國在經(jīng)濟技術、政治制度、文化道德、倫理制度上走向大同。
在王韜思想體系中,世界歷史的發(fā)展在時間上是直線式的,但是發(fā)展過程卻充滿曲折,人類歷史在治亂遞嬗中以螺旋上升的方式前進。他在著作中多次以盛極而衰,天道循環(huán),一治一亂,循環(huán)之理等來表示自己對于歷史發(fā)展進程的認識,如,他認為“綜地球諸國而觀之,雖有今昔盛衰大小之不同,而循環(huán)之理若合符節(jié)”。[1]232王韜所謂的循環(huán)之理,并不是簡單的周而復始的重復,而是以循環(huán)的方式向前發(fā)展,以中國歷史為例,王韜認為,三代以上是中國社會發(fā)展史上的美好時期,他在盛贊法國政治制度的美好時,從國會制度、刑法制度、監(jiān)獄管理、社會風氣等幾個方面與三代時期作了比附,如,他說法國“國會之設,惟其有公而無私,故民無不服也……夫如是則上下相安,君臣共治,用克垂之于久遠……中國三代以上,其立法命意,未嘗不如是,每讀歐史至此,輒不禁睪然高望于黃農(nóng)虞夏之世,而竊嘆其去古猶未遠也?!盵3]卷十六可見在王韜看來,三代以上在社會的諸多方面達到了人類社會的理想狀態(tài),但中國自漢后,“去三代漸遠,三代之法不能行于今日,如其泥古以為治,此孔子所謂生今之世而反古之道者也?!盵1]9由此可見,王韜認為,三代時期雖然是中國社會發(fā)展史上的黃金時期,但時移世易,由于時代條件發(fā)生了變化,三代之治不可行于今世。在王韜思想體系中,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國歷史的發(fā)展是世界歷史發(fā)展洪流的一個分支,中國歷史的發(fā)展過程如此,世界歷史亦然。
王韜認為,人類歷史的發(fā)展最終會走向大同,他說:
今日歐洲諸國日臻強盛,智慧之士造火輪舟車以通同洲、異洲諸國,東西兩半球足跡幾無不遍,窮島異民幾無不至,合一之機將兆于此。夫民既由分而合,則道亦將由異而同……東方有圣人焉,此心同此理同也;西方有圣人焉,此心同此理同也。蓋人心之所向即天理之所示,必有人焉,融會貫通而使之同……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墜,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此之謂大同。[1]2
在王韜看來,其時科學技術的進步使交通日益發(fā)達,交通的便利使“東西兩半球足跡幾無不遍,窮島異民幾無不至”,即人類首先在地理上實現(xiàn)了“大同”。在文化上,東西文化有共通的精神,世界歷史的最終趨向是地理、文化、倫理的“大同”,無疑此處的文化、倫理指的是儒家文化和儒家倫理。
王韜認為,人類社會的大同歷史走向盡在孔子窺測之中,他說:“泰西諸國今日所挾以凌辱我中國者,皆后世圣人有作,所取以混同萬國之法物也。此其理,中庸之圣人早已燭照而券操之,其言曰:‘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盵1]2王韜相信,大同的歷史走向是孔子人為設計的結(jié)果,王韜對于歷史走向的認識與現(xiàn)代史家對于其歷史觀的研究一樣陷入“歷史起源論”的迷思。在此需要強調(diào)的是,此并非王韜個人之見,中國傳統(tǒng)史家對于歷史發(fā)展的走向問題大都秉持此種觀點。
(一)天人關系
天人關系是中國史學的傳統(tǒng)命題,這一理論的本質(zhì)在于“說明社會歷史現(xiàn)象及其生成、變化原因的基本觀念?!盵4]王韜著作中多次出現(xiàn)“天”“天道”“天象”“天意”“天心”等,這些詞語在不同語境下表示不同的意蘊,概括如下:
1.作為自然的“天”,其運動根源不在于自身的矛盾運動,而是天人的交互感應。如他在1858年10月6日的日記中記載道:“夕,與壬叔觀天,見彗尾光態(tài)熊然,直掃天市垣,螢惑星將入北斗。聞捻匪勢極披猖,已陷廬州、六合,將順流渡江,維揚戒嚴。金陵賊巢,倏又蟻聚,一時又難克復。天象見于上,人事應于下,真為憤悶?!盵5]17—18此處的“天象”無疑是指天空中發(fā)生的各種自然現(xiàn)象,而其中的“天”,即指作為自然的“天”。在王韜看來,天意可以與人事交感相應,天可以干預人事,能夠以自然的災異或異象來預示人事的禍福,“天象雖遠,而其應如響”[9]22,“讖諱之學不可不信”。[5]121
2.決定歷史發(fā)展過程和人類命運的萬能神。如他在論世界形勢的變化時說:
天心變于上,則人事變于下。天開泰西諸國之人心,而畀之以聰明智慧,器藝技巧,百出不窮,航海東來,聚之于一中國之中,此固古今之創(chuàng)事,天地之變局。諸國既恃其長,自遠而至,挾其所有以傲我之所無,日從而張其炫耀,肆其欺凌,相軋以相傾,則我又烏能不思變計哉?是則導我以不容不變者,天心也;迫我以不得不變者,人事也。[1]10
此處“天心”中的“天”系指主宰人類及歷史發(fā)展的萬能神,亦可稱為造物主,“天心”指天即萬能神對于人世的意旨。
3.歷史發(fā)展的客觀形勢或規(guī)律。如他論述普法強弱變化時,評論道“斯亦天道循環(huán),理無或雙也”,[6]卷二上文的“天道”皆指歷史發(fā)展的客觀形勢或規(guī)律,王韜著作中的“天道”多指此意。
4.人類在意志驅(qū)使下采取行動導致的形勢變化或結(jié)果,這種形勢變化或結(jié)果源于人的意志卻不為人的意志所決定,即高于人的意志,其意蘊相類于西方思想界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無形的手 ”(hiddenhand)和 黑 格 爾(GeorgWilhelm Friedrich Hegel)的“理性的狡計”(cunning of rea?son)。如王韜在評價他所處時代的變法運動時說“惟所惜者,僅襲皮毛……不知天時有寒暑而不能驟更,火炭有冷暖而不能立異,則變亦非一時之所能也,要之在人而已矣。盡人事以聽天心,則請決之以百年?!盵1]10—11此處的“天心”即是指來源于人的意志卻又高于人的意志的客觀形勢或結(jié)果,頗有“盡人事聽天命”,“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之意味。
王韜思想中有信“天”的一面,他相信“天”可以決定人類和世界歷史發(fā)展的軌跡和方向,但相對于遙遠的“天”對于人世的主宰作用,他更相信人類在創(chuàng)造自身命運和推動歷史發(fā)展中的作用,如他在面對西方學者“中國孔子之道與泰西所傳天道若何”的問題時回答,“孔子之道,人道也。有人斯有道。人類一日不滅,則其道一日不變。泰西人士論道必溯原于天,然傳之者,必歸本于人。非先盡乎人事,亦不能求天降福,是則仍系乎人而已?!盵7]76—79在王韜看來,天道的傳播和實現(xiàn)歸根結(jié)底賴于人自身的努力。他在回答江翼云師與經(jīng)芳洲對于彗星休咎的問題時說:“天道遠,人道邇,雖以占驗望氣之學,亦有所不明?!秱鳌吩疲骸缯?,所以除舊布新也。蓋否極則泰,治極則亂,其驗或近或遠,不可得而預知,在為上者,修德以禳之耳’?!盵5]42-43王韜認為,天道遠,人道近,天人之間的交互感應是有限度的,并且對于天的決定,人類可以通過德行的累積改變它。在王韜思想深處,此岸人類的自身作為遠比遙遠彼岸的天意更具現(xiàn)實意義,王韜在探討普法戰(zhàn)爭中普勝法敗的因由時,也鮮明地表達了這一觀點。他說:“法之所以蹶,普之所以興者,無他,在有備與無備而已矣……雖廢興自有天命,而讓人謀之不臧,未可遽以天命而自諉也”。[6]卷八在此,王韜把天擺在了一邊,完全從人類自身尋求歷史治亂興衰的道理了。
(二)人民大眾是歷史發(fā)展的決定力量
在王韜看來,英雄人物和人民大眾在推動歷史發(fā)展中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英雄人物的性情、作為能夠影響現(xiàn)行的社會狀況,但是這種改變是有限度的,受民心向北的制約,人民大眾才是歷史的真正創(chuàng)造者,是歷史治亂興衰之緣由。
王韜首先對中國歷史上圣君賢相的治世功能予以肯定,如他在探求中國教派林立的根源時說:
夫天生民而立之君,作之師,使司牧之,教導之,不獨治其身,亦以治其心。禮樂制度所以范其外,仁義道德所以化其內(nèi)。惟漸漬于無形,然后能范圍而不過,此天下所以治也。上古之世,堯、舜、禹、湯、文、武,皆以圣人而在天子之位,教養(yǎng)兼施,民知興感,故三代之盛,幾于刑措不用。后世圣人窮而在下,不能見諸實事,而乃托之空言,藉以挽回世道人心,于是而道立教興焉。[1]134-135
在王韜看來,三代之治的出現(xiàn)是圣人在天子之位,對民“教養(yǎng)兼施”的結(jié)果,后世圣人“窮而在下”,不能把自己的治世才能付諸實踐,但是為了“挽回世道人心”,只能“托之空言”,最終導致了后世“道立教興”的局面。王韜認為三代以降的歷史發(fā)展也證實了圣君賢相改變歷史現(xiàn)狀,引導社會發(fā)展方向的作用,“中國自三代以還,其間不無陵替之端,其治不無舛謬之跡,然未及百余年必有圣君賢相出而整頓之,以挽回氣運而旋轉(zhuǎn)乾坤?!盵1]113-114在此,似乎圣君賢相成為社會由亂至治的的轉(zhuǎn)變樞機。但事實并非如此,一個人之所以成為圣君賢相的前提恰恰在于其具有高尚的德行,能夠洞察民意,順應民心,其中發(fā)揮決定性作用的仍然是人民大眾,人民大眾才是歷史的真正創(chuàng)造者。他在面對時人對加厘波地的責難時,鮮明地表明了這一觀點,時人認為:“加厘波地雖不辭勞勚,勿憚艱難,來援法國,同拒強鄰,而兩兵相交不為不多,彼守此攻,不為不久,未聞建赫赫之勛,為法國轉(zhuǎn)敗為勝。疑其用兵之精,固不如普之王子、郡王耶!”王韜不支持此種觀點,他認為:“大廈非一木所能支,大局非一人所能挽,法糧儲匱缺,器械鈍敝,將士皆自私,兵卒不用命,迨后臨陣者皆非素習之師,隸營者悉系烏合之眾,此無異于驅(qū)市人而與之戰(zhàn)也。加君雖能兵,其奚能操必勝之券哉?此不得謂加君難也,至其義憤奮激,振鑠千古,亦近今非常之人哉?”[6]卷十四“大廈非一木所能支,大局非一人所能挽”,這是王韜對于偉人和歷史進程關系的認識,歷史中起決定作用的不是個體的行為、性格和才能,而是人民大眾的集體作為。
愛德華·卡爾曾說:“歷史在很大程度上是數(shù)目的問題”[8]139,王韜的思想與其有著共鳴之處,他在著作中曾多次引用《書經(jīng)》之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寧”表達自己的重民思想。他在《弢園文錄外編》一書中也說:“天下何以治?得民心而已。天下何以亂?失民心而已。民心之得失,在為上者使之耳。民心既得,雖危而亦安;民心既失,雖盛而已蹶?!盵1]17王韜認為民心之得失是天下治亂興衰的根源所在,得民心者得天下。
總而言之,在王韜看來,偉人和民眾在歷史發(fā)展中各有其作用,偉人能夠影響社會歷史的發(fā)展現(xiàn)狀,但其前提是民心的順逆,人民大眾才是歷史發(fā)展的決定力量。
在中國古代史學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歷史觀是歷史循環(huán)論,王韜生活在十九世紀這樣一個衰亂的時代,卻能夠以高屋建瓴的姿態(tài),縱觀人類歷史治亂興衰之流變,并從中得出歷史在治亂遞嬗中向前發(fā)展的結(jié)論,并肯定了人民大眾對于歷史發(fā)展的決定作用,可見其眼光之高遠,洞見之深邃。
[1]王韜.弢園文錄外編[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2]瞿林東.中國史學史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王韜.重訂法國志略[M].清光緒十五年弢園老民校訂本.
[4]瞿林東.天人古今與時勢理道——中國古代歷史觀念的幾個重要問題[J].史學史研究,2007(2):1-6.
[5]王韜.王韜日記[M].方行,湯志鈞,整理.北京:中華書局,1987.
[6]王韜.普法戰(zhàn)紀[M].光緒三十二年遁叟手校本.
[7]王韜.漫游隨錄圖記[M].王稼句,點校.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
[8]E.H.卡爾.歷史是什么?[M].陳恒,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責任編校 劉正花
K09
A
2095-0683(2017)03-0038-04
2016-12-29
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14SK12)
張立芹(1980-),女,江蘇豐縣人,淮北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講師,博士;易鳳林(1980-),女,江西宜春人,江西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