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華,楊 俊,宋 念(.湖北工程學院 政治與法律學院,湖北 孝感 4000; .孝南區(qū)民政局,湖北 孝感 4000;.重慶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重慶 400044)
社會工作介入城市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研究
——以孝感市三里社區(qū)為例
彭 華1,楊 俊2,宋 念3
(1.湖北工程學院 政治與法律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2.孝南區(qū)民政局,湖北 孝感 432000;3.重慶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重慶 400044)
在中西部的中小城市存在留守兒童,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較少得到關注和研究。城市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在:自我認同度不高,存在自卑與孤僻心理,導致人際交往障礙;逆反、虛榮心理;自我控制缺乏等方面。兒童的心理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的疏導和干預,則易使他們養(yǎng)成不良行為習慣和個性,阻礙正常的人際交往,影響正確的認知和判斷,難以形成健全人格,從而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地全面發(fā)展。社會工作以助人自助為理念,形成了一套科學的行之有效的助人方法體系。社會工作不僅在個案、小組、社區(qū)工作的三大核心專業(yè)方法上,而且在為留守兒童服務的具體事務領域如學校社會工作、家庭社會工作、社區(qū)社會工作、小組社會工作上,都能為城市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提供有效的、切實可行的干預方法。
城市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社會工作介入
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不平衡性不僅存在于城鄉(xiāng)之間、中西部地區(qū)與東部地區(qū)之間,而且存在于中西部中小城市與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城市之間。由此,不僅是農村也包括中西部的中小城市的人口大量流向經濟發(fā)達的東部地區(qū)和發(fā)達城市,留守兒童也隨之產生。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都有留守兒童存在。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或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jiān)護能力、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1]留守兒童一般長期獨自在家或由祖父輩隔代撫育,或由其他親屬或非親屬代為監(jiān)護。近年來,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得到政府、社會廣泛的關注,學界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行為、情感、人身安全等進行了大量研究,國務院針對農村留守兒童也專門出臺了《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然而,在中西部的中小城市也有大量的留守兒童存在,這個群體卻較少得到關注和研究。本研究以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區(qū)三里社區(qū)為調查點,對社區(qū)內的留守兒童開展了問卷調查與訪談,以期了解城市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而探索如何以社會工作的專業(yè)方法介入城市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服務的問題,為促進城市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fā)展及對策研究提供立足點和科學依據。
作為城中村的三里社區(qū)是在本世紀初城鎮(zhèn)化中完成村改居的社區(qū),轄區(qū)面積0.6平方公里,居民4970戶,人口15700人。村改社區(qū)的特點是,原村民大多受教育程度較低,在賴于生存的土地被征收后,大多數村民在企業(yè)中就業(yè),較低的工資收入不足以應對城市化后的生活支出。三里社區(qū)在企業(yè)工作的村民,一部分選擇自主創(chuàng)業(yè),另有一部分選擇到經濟較發(fā)達的地區(qū)務工。正是父母外出務工使得城市留守兒童產生。根據2016年國家《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對留守兒童的最新定義,該社區(qū)內有十六周歲以下的留守兒童22名,其中18 名留守兒童的父母都外出打工,由祖父輩隔代撫養(yǎng)教育。從調查的總體情況看,生活在城市中的留守兒童的物質生活都能夠得到較好的滿足。由于祖父輩自身受教育程度較低和對現代以網絡為代表的新科學新技術的陌生,很難對留守兒童的學習進行全面輔導,隔代撫養(yǎng)的城市留守兒童大多存在學習障礙。除此以外,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城市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普遍堪憂。
城市留守兒童所面臨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自卑心理和孤僻心理。由于獨生子女政策和較高的收入、較多的閑暇時間,親子教育在城市中得到普遍的關注與重視,城市父母會花費大量時間陪伴孩子。城市留守兒童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缺乏父母依靠和愛的呵護,與父母都在身邊的城市兒童相比,大多有自卑和孤僻的心理障礙。三里社區(qū)的22名城市留守兒童中,普遍存在自卑等心理健康問題,對人格的形成產生著重大影響。調查數據顯示,50%的社區(qū)留守兒童表示心理壓力大,具體表現在自卑、孤單,感覺被忽視。長期的自卑和孤僻心理會讓留守兒童拒絕與人交往,封閉在自己的內心世界,很難融入集體,這嚴重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
2.人際交往障礙。城市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在外,留守兒童在成長的重要階段,和父母缺乏經常性的情感交流,祖父輩給他們的主要是溺愛和基本生活的滿足,他們的自卑心和孤僻心理得不到及時疏導,嚴重影響他們與他人的正常社會交往。調查發(fā)現,由于父母長期外出,留守兒童大部分表現出不開心、不愛說話、不愛和其他同學交往,性格變得自閉、孤僻、脆弱。城市留守兒童中的男孩子表現得較為調皮,對紀律與約束較為輕視,而女孩子則表現得更為好哭和使“小性子”。更值得注意的是,城市留守兒童日常生活行為因為缺乏父母價值觀的引導,與農村留守兒童相比,他們在繁華都市中更容易形成虛榮心理、自我迷失心理。
3.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在青少年群體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對抗情緒。城市留守兒童的逆反心理尤其嚴重,表現在對照顧者、老師和同伴群體的關系之中。一方面,他們缺乏安全感,對于外在的交流表現出抗拒,不愿意與人溝通交流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另一方面,城市留守兒童由于缺乏關愛,渴望得到關注,希望通過“不聽話”“不禮貌”“惡作劇”等方式來引人注意,這讓他們覺得有存在感。
4.虛榮心理。城市留守兒童心理敏感又極度渴望得到關注,再加上物質生活比較豐富,造成了他們虛榮心嚴重。城市留守兒童的虛榮心表現在行為上,主要是在衣物服飾等生活消費上的盲目攀比與炫耀。外界的評價是獲得尊重與認同的重要途徑,留守兒童一般過分看重別人的評價,有很強的自我表現欲,他們通過怪異的行為、夸張的語言和炫耀性的消費獲得同齡兒童的贊美以滿足自己的虛榮,獲得存在感。他們對于其他兒童取得較好的成績或者有父母陪同外出游玩又表現出強烈的嫉妒心。這些都會對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fā)展造成不利影響。
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城市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
1.隔代監(jiān)護。隔代監(jiān)護在留守兒童的生活中有以下表現:一是祖孫之間存在較深的心理代溝,祖孫難以溝通。老輩人很難理解現代兒童的想法,他們可能更關注留守兒童的吃穿住行,而很容易忽視留守兒童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問題。二是祖輩過度溺愛,百依百順。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祖父輩對缺少父母關愛的孫輩大多表現出有求必應,特別是零花錢這方面,老人在能力所及范圍內總是給予最大的滿足。外出的父母預期通過金錢和物質來補償父母不在身邊的情感缺憾。而兒童一般自控力較差,容易養(yǎng)成鋪張浪費等不良消費習慣和興趣愛好。三是沒有教育理念。老年人跟現代社會脫節(jié),思想觀念較為落后,沒有正確的教育理念,對留守兒童僅僅只是承擔撫養(yǎng)義務,無法進行科學、正當的文明行為養(yǎng)成教育。
2.親情淡薄影響留守兒童的行為。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城市留守兒童很少能與父母進行良好的溝通,盡管能定期與父母通電話,也不能完全取代父母日常生活中的陪伴關懷。相較于農村留守兒童,城市留守兒童能夠通過電話或QQ視頻方式和父母保持較高的聯(lián)系頻率。三里社區(qū)有40.91%的留守兒童每天和父母通電話,36.36%的留守兒童2-7天保持和父母通一次電話。然而短暫的電話仍不能代替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關愛,有81.82%的留守兒童不希望父母外出打工。學習上,留守兒童希望父母能給予輔導;生活中,雙休和節(jié)假日也希望有人能帶他們出游,增長見識。但是,由于父母不在身邊,這一切都很難實現,留守兒童在感到孤單、焦慮、不被理解、不開心時很難得到父母的關心,這種親情淡薄反過來又影響了孩子的行為,即對外界既敏感又自卑,一方面希望得到關注,另一方面又拒絕他人的幫助,一些孩子由此沉迷于網絡游戲。
3.父母的關心和愛護缺失,生活不開心。當被問及生活是否開心和“不開心的原因”時,因為想念父母而不開心的占72.73%,因為和小伙伴鬧矛盾而不開心的占40.91%。綜合問卷調查結果,我們可以看出城市留守兒童最希望得到父母的關心和愛護,其次是同伴的接納。
家庭在兒童成長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個體社會化的初始場所。但是對于城市留守兒童來說,父母與孩子聚少離多,情感溝通不及時,造成了他們心理的亞健康。生活得不到關心,學習得不到指導,受了委屈找不到愛的懷抱,久而久之,留守兒童與父母之間隔閡感加深,正常的親子間應有的互動也少了親密感。另外,親情關愛的缺失也會讓城市留守兒童變得敏感和不安,傾向于把過錯歸咎于自身,產生錯誤的認知,甚至不愿與人交往,產生疏離社會的行為。
同伴群體是否接納也對城市留守兒童的心理及成長產生重要影響。調查發(fā)現有40.91%的留守兒童選擇了“和小伙伴鬧矛盾”是生活不開心的主要原因,這表明,同伴接納是城市留守兒童的重要需求之一。城市留守兒童得不到家庭的情感支持,相應地渴望在同輩交往中獲得安全感和歸屬感。由于缺少父母的指導,對如何和同齡伙伴相處,發(fā)生矛盾如何解決等問題,很多留守兒童顯得很茫然。同伴的接納會讓留守兒童獲得更多的關愛和溫暖,讓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人際交往障礙、不良負面情緒和自卑心理。
社會工作是指專業(yè)工作者遵循“助人自助”的價值理念,通過鏈接社會資源,運用科學的專業(yè)知識與方法,提供物質和心理方面的支持和服務,以增強受助對象的社會生活功能,幫助受助對象減低壓力、解決問題、挖掘生命潛能,提高受助對象的社會適應與發(fā)展能力。隨著社會工作專業(yè)化程度在實踐中的不斷拓展與完善,社會工作愈來愈受到社會的重視。目前,社會工作已發(fā)展出個案工作、小組工作、家庭社會工作、學校社會工作和社區(qū)社會工作等工作方法。社會工作發(fā)展出的工作方法介入兒童心理健康服務已成為促進城市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途徑和策略。
1.個案工作方法介入。個案工作,是指運用專業(yè)的知識、方法、技巧,通過專業(yè)、科學的工作程序,幫助有困難的個人或者家庭發(fā)掘和運用自身及其周圍的資源,改善個人與社會環(huán)境之間的適應狀況。[2]87個案工作方法介入城市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服務,主要有三個環(huán)節(jié):首先是發(fā)展兒童自我意識,具體內容包括教會兒童自我了解、自我判定、自我接納、自我尊重以及學會自我開放;其次是培養(yǎng)兒童認知技巧,即教會兒童如何了解別人的觀點,如何面對挫折保持積極的人生觀;再次是兒童行為輔導,主要是通過非語言行為和語言行為等教育示范輔導,進行文明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最后是發(fā)展兒童自我管理能力,包括培養(yǎng)同情心、溝通能力、領悟力、合群以及面對沖突的表達與解決能力。掌握兒童的心理規(guī)律,利用好個案工作方法,把學會承受心理挫折的竅門與方法交給兒童,關鍵在于引導他們科學認識與評價自己,學會自我辨識、自我控制和自我調節(jié)。
2.小組工作方法介入。小組工作又稱團體工作,它是以小組為單位的助人工作方法。它主要通過社會工作者開展有目的的小組活動和組員間互動,幫助小組成員處理個人、人際之間、人與環(huán)境之間的問題,開發(fā)個人潛能,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獲得個人成長經驗。[3]小組工作方法可以使城市留守兒童在小組活動的氛圍中獲得集體歸屬感;小組工作方法通過在集體活動過程中給小組成員注入團隊力量,在集體活動中提供自我表達和宣泄的渠道,使小組成員在集體活動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學會處理自己的問題。小組社工介入主要采用交互分析、當事人中心方法探查兒童的心理問題,通過榜樣示范、角色扮演、情景模擬等方法,輔之以理性情緒治療小組、行為治療小組、現實治療小組等小組活動予以干預。
3.家庭社會工作介入。家庭社會工作就是以家庭為本的社會工作介入,通過動員和鏈接家庭資源促進家庭成員發(fā)展。家庭是兒童成長的重要“場域”,在對城市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進行家庭社會工作方法的干預時,要注意把握社會工作方法中的“人在情境中”這一方法原則,把問題放在具體的情境中去解決,對兒童所處的環(huán)境及對其生活的影響有一個全面的認識。[2]88即只有考慮到父母外出不在教育場域的問題和祖父輩教育能力,才能比較客觀地分析城市留守兒童面臨的問題,進而解決問題。家庭社會工作介入留守兒童的心理主要是做好親子溝通工作,讓父母了解兒童當前面臨的一些主要問題,努力改變家長外出務工時與子女的教育溝通方式,讓他們對外出務工與孩子成長有個比較理性的認識,進而做出合理的安排。建立父母與學校之間保持經常性聯(lián)系的機制,共同商討教育的策略和方法,是讓孩子在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下成長的有效途徑。
4.學校社會工作介入。對城市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學校社會工作方法的介入,主要有預防性干預、治療性干預和發(fā)展性干預三種方法。預防性干預主要包括培養(yǎng)學習興趣、轉移注意力的代替療法等;治療性干預是針對特定的有情緒問題和情緒障礙、人格異常的留守兒童,由學校心理健康老師或者醫(yī)院專業(yè)心理治療師介入治療;發(fā)展性干預是對留守兒童的學校生活、學習方法、人際關系處理等方面進行指導。學校社會工作介入關鍵在于強化老師的教育、責任意識,主動關注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幫助兒童建立同輩友誼,強化兒童認知能力培育等。
5.社區(qū)社會工作介入。社區(qū)工作是以社區(qū)和社區(qū)居民為案主,通過發(fā)動和組織社區(qū)居民參與集體行動,確定社區(qū)的問題與需求,動員社區(qū)資源,培養(yǎng)自助、互助及自覺精神,加強社區(qū)的凝聚力,培養(yǎng)社區(qū)居民的民主參與意識和能力,以提高社區(qū)的福利水平,促進社區(qū)的進步。[4]城市留守兒童居住的社區(qū)是社工介入的一個重要方面。社區(qū)社會工作介入留守兒童心理健康,一方面以社區(qū)為依托,建立社工站,以項目運作服務的形式在社區(qū)內舉辦各種關愛留守兒童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動,通過社工鏈接社區(qū)居民、企事業(yè)單位在留守兒童教育關愛方面的作用,調動社區(qū)居民的積極性,喚醒和培養(yǎng)社區(qū)居民對身邊“城市留守兒童”的責任感和愛心,“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使他們能像關愛自己的子女一樣關愛社區(qū)身邊的城市留守兒童;另一方面,依托社區(qū)、社工站整合、鏈接可靠社會資源,如志愿者組織、心理健康協(xié)會、基金會、愛心人士等,從而建立一種有效的城市社區(qū)留守兒童保護體系。
監(jiān)護類型和教養(yǎng)方式不同是影響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加強父母與留守兒童的情感交流, 重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等措施都能夠有效地促進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fā)展。[5]城市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干預是一個多維的、綜合性的社會工作,構建城市留守兒童的社會支持網絡要依靠政府、社會、社區(qū)、學校、家庭多方面的協(xié)調努力,多方面的積極配合。隨著社會工作專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專業(yè)化程度不斷提升,社會工作以其特有的視角和方法介入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為改善城市留守兒童的生活和心理現狀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1] 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EB/OL]. (2016-02-14)[2016-12-2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2/14/content_5041066.htm.
[2] 王文晶,李卉,王瑞娟.社會工作視角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分析與對策[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86-89.
[3] 楊娟.社會工作介入農村“隔代教育”的模式初探——基于湖北省南漳縣S村的實證考察[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7):26.
[4] 蔣斌,劉堯.轉型期城市社區(qū)工作的社會制度性因素探析[J].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246.
[5] 王麗雙.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研究綜述[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11):60.
(責任編輯:張曉軍)
2017-01-13
湖北省高等學校馬克思主義中青年理論家培育計劃(16ZD073);湖北省民政廳課題(鄂民政函[2015]298)
彭 華(1973- ),男,湖北鐘祥人,湖北工程學院政治與法律學院副教授,政治學博士。
楊 俊(1979- ),女,湖北孝感人,孝感市孝南區(qū)民政局干部。
D668
A
2095-4824(2017)02-0125-04
宋 念(1994- ),女,湖北武漢人,重慶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