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省靖西市魁圩鄉(xiāng)中心小學 梁 勇
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監(jiān)管教育的嚴重缺失,已成為制約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主要因素。久而久之,農村“留守兒童”就會產生一系列問題。我們需要正面困難,解決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正處在成長的關鍵時期,生理、心理還不成熟,人生價值體系還未形成,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健康失衡。
農村“留守兒童”的整體生活環(huán)境單一,學校是農村“留守兒童”的主陣地,學校生活自然是農村“留守兒童”最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由于缺乏家長的教育管理,大多數兒童喜歡逗留在路上或網吧、游戲廳、臺球室等娛樂性場所,很容易沾染不良惡習。
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態(tài)迅速膨脹,平時對子女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關注較少。
農村“留守兒童”內心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關心和愛護,可是他們連與父母團圓的機會都沒有,更不要說時刻都感受父母的溫情與關懷。自卑感強烈,學習生活上缺乏自信,上進心不強。對父母態(tài)度矛盾,一方面,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對父母的思念增強,很懷念與父母在一起的日子;另一方面,對父母有怨恨情緒,尤其當看到同齡人都有父母陪在身邊的時候,心里的難過就轉化成了與父母感情的隔閡,疏遠父母親。
我國區(qū)域發(fā)展極不平衡,廣大農村尤其是邊遠山區(qū)經濟落后,與文化貧困相生相伴,這種貧瘠落后的農村文化以其濃厚的小農意識消極地禁錮人們的思想意識和行為,構成制約農村教育健康發(fā)展的障礙因素。
學校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注,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學校工作紛繁復雜,學校和老師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和心理沒能及時給予照顧與指導。加上和農村“留守兒童”家長的溝通和交流相對較少,當農村“留守兒童”出現問題時不能第一時間發(fā)現和解決。
1.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
各級黨委、政府要把留守兒童工作納入各地區(qū)新農村建設、農民工工作等經濟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和各部門工作規(guī)劃,置于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體系之中。要把農村留守兒童工作與各級政府實施婦女兒童發(fā)展綱要結合起來,將農村留守兒童的各項權益保護列入綱要實施的監(jiān)測評估體系,讓各級政府重視和關注留守兒童問題,把留守兒童工作作為促進城鄉(xiāng)統(tǒng)籌、社會和諧發(fā)展的重要內容。
2.推進政策的配套完善
要進一步落實、建全有關法律、法規(guī),保障留守兒童的合法權益。
3.加快戶籍的制度改革
鼓勵引導有條件的農民工融入城市,幫助他們適應城市的生活環(huán)境,接受留守兒童在父母務工所在地入學。
4.加強寄宿制學校的建設
政府部門要加大對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力度,不斷完善基礎設施,盡最大努力為留守兒童提供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切實有效地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和管理。
5.發(fā)揮文化的傳播功能
政府繼續(xù)開展科技、文化、衛(wèi)生“三下鄉(xiāng)”活動,有效為農民送知識、送技術、送教育,加大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力度。一方面,政府加大投資,建設相應文化設施。比如村文化室、村圖書館等。另一方面,鼓勵農民開展各種形式的文化娛樂活動,豐富農村精神文化生活,破除迷信,掃除不良習俗,實現農村觀念革新和善風良俗的重建。使農村形成較濃厚的文化氛圍和文明風氣,對留守兒童成長產生促進性的影響。
6.拓展網絡的積極作用
全面建設農村家庭教育網絡,拓展城鄉(xiāng)家庭教育渠道,通過遠程教育網絡、農村廣播電視網絡等渠道,加強對監(jiān)護人特別是祖父母的培訓指導,不斷提高他們的監(jiān)護意識和能力。
首先,留守兒童的父母要轉變教育的責任觀念。其次,留守兒童的父母要學會心靈的溝通。父母要走進孩子的“心”去,去了解他們心里想些什么,需要什么,還有他們的道德行為表現如何等。最后,留守兒童的父母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作為留守兒童的父母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工作之余有機會的還是要積極學習,不斷提高。這樣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1.構建監(jiān)護體系
由村委會牽頭,聯合婦聯、團委、工會、學校和派出所,充分利用黨政機關人員、中小學退休教師以及青年志愿者和適當外聘一些專職人員,共同構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和監(jiān)護體系。
2.擴大社會宣傳
要充分發(fā)揮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大眾傳媒優(yōu)勢,利用多種宣傳渠道,精心組織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的社會宣傳。
3.發(fā)展區(qū)域經濟
大力發(fā)展農村經濟,讓更多的農民就近務工;鼓勵幫助農民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使父母雙方或一方能留在家里,減少留守兒童的產生。
4.建立幫助機制
要動員社會力量開展多形式的結對幫助。各級婦聯組織要充分發(fā)揮社會各界婦女的特殊作用,結合“春蕾計劃”,進一步深化和豐富“關愛留守兒童、爭當愛心媽媽”或“代理媽媽”活動,組織動員各界婦女如“女干部、女黨員、三八紅旗手、五好家庭戶”,擔任留守兒童的“代理家長”或“愛心媽媽”,和留守兒童結對幫扶活動;基層共青團組織應該積極主動地發(fā)揮作用,開展青年志愿者、城鄉(xiāng)少先隊員“手拉手”結對幫扶活動。
首先,確立先進的教育理念。其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再次,健全完善留守兒童的檔案。最后,架起家校暢通的橋梁。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我國農村問題在社會轉型過程中的特殊表現,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它不僅是一個教育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不僅關系到我國農村人口整體素質的提高,而且關系到我國社會的現代化發(fā)展過程,他們的健康成長需要全社會的參與、支持、關心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