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鶴崗市第七中學 孫懷珍
說話是對低年級小學生進行語文基本技能訓練的一種最理想的手段。從兒童語言發(fā)展的規(guī)律來看,說話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有利于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還能與學習課文緊密結合,借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對中年級的作文教學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重視加強低年級學生的說話訓練。
針對初入學的兒童能說許多話,但常常說的不完整、不準確等特點,除了在口語交際課上進行訓練外,還可以憑借教材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說話訓練。
在學習漢語拼音階段,引導學生感知完整的句子進行說話訓練,即讓學生說完整話,糾正口頭語言不規(guī)范的用詞、不通順的句子,同時,滲透句子的一些基本知識。如句子是由詞組成的,能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句式有“誰干什么?誰是什么?誰怎么樣?什么干什么?什么怎么樣?”等。通過這樣的句式訓練,待學完漢語拼音以后,學生基本上都能用完整的話來表達自己的意思或回答老師的提問了。
剛入學的兒童,說話能力比較差,往往說半截話,更談不上句子的連貫,像他們常說的話中,不是沒有主語,就是沒有謂語,“是個好孩子”“老師教我們”“王剛都是少先隊員”……所以,我每教一個生字,除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認清字形、了解字義外,還啟發(fā)他們用生字組詞,并運用詞語進行說話訓練。如學了生字“水”,學生能組成以下詞:山水、開水、大水、水平、河水、洪水、墨水等,然后讓學生任選一詞進行說話,有的說“我正在喝開水”,有的說“媽媽買了一瓶墨水”等。最后再讓學生說說水的用途。
經過這樣的訓練,豐富了學生的詞匯,讓學生逐步掌握了完整句子的概念,使學生的思維活躍,學習積極性高,既鞏固了生字,又進行了說話訓練。
另外,我還注意幫助學生糾正語病,對個別說的有語病的句子,及時指出錯誤,并給予糾正,使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聽說習慣。
在小學語文第一冊教材中,幾乎每篇課文都有插圖。我充分利用這些插圖,啟發(fā)學生說話,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對看圖學詞學句的插圖,要重點放在說一句完整的話上,要求四要素俱全;對每個自然段有一幅插圖的,指導學生用一句話說出插圖的內容。這樣不但能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而且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對能夠說一段話的插圖,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要求逐句回答,然后連起來說一段話。如小學語文教科版第一冊語文七色光六的說話“合作多快樂”,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這是什么地方?圖上都有誰?發(fā)生了一件什么事?他們是怎么做的?結果怎樣?說明了什么?……
通過這樣的訓練,使學生初步懂得要記敘一件事,必須把事情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經過和結果講清楚,為以后的中年級作文做好鋪墊。
開始訓練說話,學生想說好,但不知如何才能說好,有些口頭表達能力差的學生更不知從何說起,就是心中有話,也不知如何表達。在這個時候,就讓學生模仿別人文章的思路依貓畫虎似地練習說話,然后再從這種簡單的模仿逐步向高一級過渡。例如學了《小山羊》這篇課文之后,讓學生依照課文說說,如果小山羊和小燕子、小兔、小馬做朋友該怎么說。又如學習《皮球浮上來》這篇課文時,我做了這樣一個實驗:我拿了一個深一點的玻璃杯,把乒乓球放進去,再慢慢倒入水,球就浮上來了。讓學生認真觀察,再模仿課文的思路敘述這一實驗過程。這樣就使學生想說、會說、敢說了。
課文是訓練學生說話的最好材料,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我還鼓勵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復述課文,把故事性強的內容有聲有色的講給別人聽。例如教《小貓釣魚》一課時,結合日常生活,引導學生想象:小貓把魚種到地里,到了秋天,它能收到很多魚嗎?為什么?請學生續(xù)編故事。這樣通過想象說話,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又發(fā)展了兒童的說話能力。
在培養(yǎng)學生說話能力時,閱讀教學也是一條重要的渠道。在閱讀教學時,為了培養(yǎng)小學生的表達能力,我根據課文的不同體裁、不同內容設計一些啟發(fā)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鼓勵學生用相同的詞語造不同的句子。
如“高興”一詞:我問學生:“你什么時候最高興,你為什么高興,你高興得怎么樣”等。經過老師點撥,學生積極動腦,造出各種不同類型的句子:“我當上少先隊員了,我真高興?!薄拔腋吲d地唱歌、跳舞。”“星期日,我和媽媽高高興興地看電影?!薄拔覀儼喟魏颖荣惖昧说谝幻?,同學們高興得跳起來?!边@種練習,大大地訓練了學生的說話能力。
另外,為了使學生對說話感興趣,我還做到了訓練形式多樣化。如聽說故事、繞口令、猜謎語、看圖說話、說童謠、說兒歌、背古詩、錄音等,這樣,學生的生活視野也擴大了,說活水平也提高了。
總之,說話訓練的天地是廣闊的,訓練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只要我們教師潛心挖掘,積極訓練,就能促進兒童語言和思維的統(tǒng)一發(fā)展,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口頭表達能力,而且為進一步的閱讀和寫作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