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彤
貧血或者在獻血之后,人們一般都想到吃大棗、桂圓補血。這中間有個誤會。貧血的指標就是血紅蛋白低,如果你的血紅蛋白低,這些食物對提高血紅蛋白是無補的,不可能指望它們來治療貧血。所謂的大棗補血,其實是中醫(yī)概念,補的是中醫(yī)的“血”,治療的是中醫(yī)說的血虛,而不是單純的貧血。
植物性食物中,包括糧食、豆制品、蔬菜、水果、菌藻類、堅果,確實含鐵,但是這種鐵是“非血紅素鐵”,鐵含量少,吸收率低,吃進去之后,吸收利用率一般只有5%~10%,而且很容易受糧食中的膳食纖維、蔬菜中的草酸、豆類中的植酸、茶葉中的多酚等的影響而吸收不了。所以吃大棗、木耳、桂圓等所謂的補血食物來改善貧血,效果是很差的。
有營養(yǎng)學家做過統(tǒng)計,獻血400毫升,人體共損失鐵163毫克。每100克干大棗含鐵量為2.3毫克,如果吸收率以5%計算,獻400毫升血損失的鐵全部用大棗補充的話,則需要吃干大棗141.7千克,大概是300斤大棗。估計先要吃成糖尿病,才能把身體所需的鐵補上,所以植物性食物補血很不可行。動物性食物,比如動物的肝臟、瘦肉,會使鐵吸收得更直接,要比從植物性食物中吸收利用容易得多,對血細胞的補給也更直接。
具體到貧血的治療,除了直接吃補血的食物,輸血肯定是最快的。一些老年人或者病重的人,特別是患血液病、肝病等,出現(xiàn)了嚴重的貧血,是需要輸血的。只要輸了血,之前因為貧血而出現(xiàn)的疲憊無力、心慌氣短等各種衰弱癥狀,很快就消失了,效如桴鼓。但是,一段時間之后,可能都到不了一個月,貧血的癥狀就又卷土重來了,因為這些輸進去的血被身體代謝完了,身體重新回到貧血狀態(tài)。這就是“給人魚”的結(jié)果:別人想吃魚了,你直接送給他一條,他可以馬上就吃上,但是吃完了怎么辦?自己不會釣,還是沒魚吃。
相比這種直接輸血,補充鐵劑或者是吃動物性食物,中醫(yī)補血的效果就會持久一些,因為這些食物是合成血紅蛋白的原料,原料給足了,自己就能造血,這就從單純的“給人魚”向“授人漁”靠近了。
但是,問題又來了,很多人的貧血,并不是因為原料不足或者給了原料也無法合成血,這時就真的需要“授人漁”了。中醫(yī)補血的藥物和食物,其實就是在“授人漁”,提高自身造血機能以及血液應有的功能。
如果查中醫(yī)書,大棗和桂圓屬于補血藥物,但中醫(yī)的“血”還包含“氣”的成分,因為中醫(yī)認為“氣為血之帥”。意思是,只有氣充足,才能統(tǒng)領(lǐng)血,使血發(fā)揮作用。因此,確切地說,大棗、桂圓補的是氣血,就是給身體里的血細胞增加功能,別讓這些血細胞看著指標正常,但功能不正常。
大棗、桂圓之類的,除了能補血,還是入脾經(jīng)的,就是可以調(diào)整脾胃消化系統(tǒng)。脾氣是幫助營養(yǎng)吸收的,脾氣足了,吃進去的營養(yǎng)可以被充分轉(zhuǎn)化,為身體所用,人的狀態(tài)就好,氣血就旺盛,自然沒有血虛問題。
但是,中醫(yī)補血不是僅僅依賴大棗這類植物性食物的。雖然中醫(yī)沒有非血紅素鐵的概念,但中醫(yī)知道,補血補陰這些對身體“固定資產(chǎn)”的補充,不能僅僅借助植物,中醫(yī)的“高段位”是利用“血肉有情之品”,這就類似西醫(yī)意義上的動物性食物、動物蛋白,比如阿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