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生態(tài)關懷與民族寓言
      ——論榕籍美華作家黃鶴峰的《西雅圖酋長的讖語》

      2017-03-09 03:27:34古大勇
      關鍵詞:印第安酋長印第安人

      古大勇

      (泉州師范學院 文學與傳播學院,福建 泉州 362000)

      生態(tài)關懷與民族寓言
      ——論榕籍美華作家黃鶴峰的《西雅圖酋長的讖語》

      古大勇

      (泉州師范學院 文學與傳播學院,福建 泉州 362000)

      北美華人女作家黃鶴峰長篇小說《西雅圖酋長的讖語》的思想主題呈現出“復調”性特征。在顯在主題上,小說揭示和批判了西方殖民侵略和工業(yè)化浪潮對自然生態(tài)造成的嚴重破壞,肯定了印第安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命形式,表現出自覺的生態(tài)主義意識。在潛在主題上,通過兩代印第安人和白人之間的愛情悲劇,書寫了關于兩個民族的“寓言”,隱喻著美國文化與印第安文化之間地位平等、互相欣賞的關系以及希圖吸取對方的優(yōu)點來達到自我更新的訴求愿望。但在現實層面,兩種文化的對話遭遇困境,無法真正走向和解。

      黃鶴峰;《西雅圖酋長的讖語》;生態(tài)意識;民族寓言;文化關系;矛盾性

      長篇小說《西雅圖酋長的讖語》是北美華人女作家黃鶴峰的作品,黃鶴峰原籍福建福州,1997移民到美國西雅圖,成為美國公民。西雅圖在歷史上曾是印第安人的居住地,她被這片土地上的印第安文化深深吸引,特別是當她讀到了印第安酋長西雅圖的宣言《西雅圖的天空》后,更加震驚不已。19世紀50年代,美國政府向印第安部落的酋長西雅圖說買他們的土地設州,并要求所有的印第安人搬到為他們劃定的保留區(qū)去居住。酋長西雅圖為此發(fā)表了一篇悲壯的演說:“叢林哪里去了?砍完了!/老鷹哪里去了?消失了!/看不見奔馳的野馬,向狩獵的日子說再見/那還叫生活嗎?不!/那是人生的結束,偷生的開始/……/如果獸類盡失,人類亦將寂寞而死/發(fā)生在獸類身上的,必將發(fā)生在人類身上/因為萬物都屬于同一呼吸/白人若繼續(xù)污染自己的床/有一夜將會在自己的穢物中窒息 /我的話,像天上的星辰永不墜落/”[1]3。酋長西雅圖面對印第安這片富饒寧靜的土地被出賣的命運,預言它將會遭到由于過度開發(fā)而導致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提出了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這個關乎人類發(fā)展與命運的時代命題。當作者黃鶴峰讀到這個富有憂患意識的宣言時,“更堅定了她的創(chuàng)作信心,明確了創(chuàng)作的宗旨,出于一個作家的的良知和責任,她說‘我應當為他們發(fā)聲’”[1]1。于是,她創(chuàng)作了這部長篇小說。

      生態(tài)文學專家王諾認為:“生態(tài)文學是以生態(tài)整體主義為思想基礎、以生態(tài)系統(tǒng)整體利益為最高價值,考察和表現自然與人之關系和探尋生態(tài)危機之社會根源,并從事和表現獨特的生態(tài)審美的文學”[2]27。生態(tài)文學的產生往往有一個特定的時代背景,即人類進入工業(yè)化社會之后,由于工業(yè)化的進程造成了自然生態(tài)的危機,作家則通過作品來全面反映這種生態(tài)危機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對造成生態(tài)危機的根源進行揭示和批判,呼喚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統(tǒng)一。小說《西雅圖酋長的讖語》因為表現了自覺的生態(tài)主義意識,顯然可以劃入生態(tài)文學的范疇。

      首先,小說揭示和批判了西方殖民侵略和工業(yè)化浪潮對自然生態(tài)造成的嚴重破壞。19世紀50年代西雅圖酋長的宣言中的那些預言,一語成讖,全部成為現實。一百多年后,果然叢林砍完,老鷹消失,“獸類盡失”,如小說中所揭示,在歐洲人發(fā)現美洲新大陸的過程中,“無邊無際的原始森林中,千年的參天大樹、遍地的野生動物,使他們眼里閃出藍瑩瑩的光。所到之處,誰先插上旗幟,土地就屬于誰。他們?yōu)E砍亂捕,以為這里的財富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甚至為了娛樂而去射殺動物”[1]3。他們?yōu)榱俗陨淼睦?,無休止地攫取剝奪自然,最后造成了自然生態(tài)的嚴重破壞。而在印第安人的土地上,“他們砍伐了幾乎所有的原始森林,使整個大地面目全非,許多部族慘遭殺絕”[1]48。

      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還表現為生物種類的多樣性急劇下降,珍稀物種漸趨減少甚至滅絕。小說中寫到野生鮭魚和鯨魚的數量都銳減。野生鮭魚繁殖率極強,曾經是海豹、海象、棕熊、老鷹等動物的重要食糧,也是印第安人寶貴的財富,關乎著印第安人的命脈。近年來野生鮭魚的生存狀況堪憂:“長期以來,由于大小河流上,興建了很多的水壩,使鮭魚回歸無路。它們產卵環(huán)境也遭到破壞,……百分之九十幾在產卵后就衰竭而死”[1]111-112。鯨魚的數量也在急劇減少,其原因不在于印第安人的捕鯨;印第安人所捕的鯨魚,只是有限的幾頭,作為他們傳統(tǒng)的食糧;有限的捕鯨,對鯨魚物種的生存并無影響,反而會有助于調節(jié)生態(tài)平衡。捕鯨對于印第安人來說,是基于物質和精神的雙重需要,是他們部落的安身立命之所在,融入他們的傳統(tǒng)文化,成為體現他們部族精神的一種重要載體。只是西方人為了利益而過度捕獵鯨魚,才使鯨魚的數量銳減,成為亟需保護的瀕危動物。當惡化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要毀滅人類自己的時候,人類才意識到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性,此時才想起要制定各種法律或宣言來保護自然環(huán)境,但已經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因此,當我們再回想起一百多年前西雅圖酋長所發(fā)表的那篇莊嚴而擲地有聲的宣言時,在欽佩其超前的遠見卓識和博大的人類關懷精神的同時,難道不因為對西雅圖酋長宣言的置若罔聞而感到羞愧嗎?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自產生以來就已經存在的一對永恒范疇,如何看待它們之間的關系?西方啟蒙主義高揚“人”的主體價值,主張“人是萬物的尺度”;在中國古代,也有思想家把“天”(自然)作為人的征服的對象,標舉“人定勝天”的口號;在社會達爾文主義那里,認為弱肉強食的原理不但體現在社會領域的競爭,也體現在對于自然界的掠奪;在經濟學家那里,經濟被視為人類社會的中心和基礎,并把是否給人類帶來利益作為檢驗人類社會發(fā)展水平的標尺。正如馬克思所說,“所有的自然創(chuàng)造物都被變成資產:水里的魚,天上的鳥,地上的物產”;“技術的勝利,似乎是以道德的敗壞為代價換來的”[3]4。在以上各種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類儼然成為凌駕于自然之上的君王,自然成為人類統(tǒng)治和奴役的對象,人類為了自身的發(fā)展,肆無忌憚地向自然索取和掠奪,造成了對自然的巨大破壞,最終卻殃及人類自身。如小說《西雅圖酋長的讖語》中所列舉的那些觸目驚心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事件便是明證?!吧鷳B(tài)主義”提升了自然的地位,是否會造成另一種絕對化傾向的“生態(tài)中心主義”呢?即為了保護自然,就完全不允許開發(fā)自然來促進人類的發(fā)展?完全不贊同通過開發(fā)自然來為人類服務?筆者認為王寧教授提出的“后現代生態(tài)環(huán)境倫理學”思路很值得借鑒:“這種新的環(huán)境倫理觀認為,人與自然應該始終處于一種和諧的狀態(tài),因為人類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固然需要發(fā)展,但是這種發(fā)展不應當以犧牲自然和改造自然環(huán)境作為代價,而更應該是設法找出一條雙方都可以接受的途徑來達到人與自然的雙贏。也即,采取一種科學的發(fā)展觀,按照自然本身的規(guī)律來發(fā)展人類自身?!嬕环N后現代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倫理學并不意味著排除以人為本的倫理觀,而是致力于在人與自然之間構筑一個可以對話和平等交流的和諧的橋梁,善待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和每一物種,使其心甘情愿地服務于人類,造福于人類,最終達到與人類的和睦相處的目的”[4]。

      其次,小說《西雅圖酋長的讖語》描述并肯定了印第安人具有生態(tài)主義性質的生存方式。正如小說主人公尼爾的爺爺所說:“天空中的飛鳥,海洋里的魚類,還有大樹、巖石、小溪、森林里的動物,他們都是我們的朋友。在這里,我們接受著大地母親慷慨的贈與:那清甜的山泉、豐盛的獵物、甜美的果實和海里的魚蟹……我們與天地萬物保持著和諧平衡,一代又一代,在春夏秋冬中周而復始。如果沒有什么變故的話,我們還會那樣幸福地生活下去。但是,那樣的好日子被歐洲人打破了”[1]46。印第安人回歸自然,過著與自然為伴、與自然融為一體、簡單質樸的生活?;貧w自然是浪漫主義文學的主張,生態(tài)文學的“自然觀”與此不謀而合:認為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是人類的衣食父母;人類不但在物質生活方面要依賴于自然的哺育,在精神生活方面同樣也要仰仗自然的滋養(yǎng)和熏陶;人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而非自然的主人,要以一種謙卑的態(tài)度,把自然視為朋友,珍惜自然所給予的一切;人類生存的最理想境界就是保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切忌站在“人類中心主義”立場,把自然變?yōu)槿祟惖目腕w,成為人類利用的對象,造成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緊張。梭羅的《瓦爾登湖》就是一部描寫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經典作品。梭羅遠離塵囂社會,生活在瓦爾登湖畔,一個人過著躬耕自足的生活,每天面對的就是森林、湖水、野鴨、土撥鼠與飛鳥等,并與這些動物成為親密朋友。梭羅的這種生活狀態(tài)和小說中印第安人的生活狀態(tài)何其相似也。生態(tài)主義所主張的“環(huán)境倫理”,即人與生態(tài)環(huán)境之間善意和解的關系,印第安人早已在身體力行。

      什么是“民族寓言”?詹姆遜在《處于跨國資本主義時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學》中指出:“所有的第三世界的文本均帶有寓言性和特殊性:我們應該把這些文本當作民族寓言來閱讀……第三世界的文本,甚至那些看起來好像是關于個人和利比多(1ibido)趨力的文本,總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來投射一種政治:關于個人命運的故事包含著第三世界的大眾文化和社會受到沖擊的寓言”[5]523。詹姆遜此處說“民族寓言”僅僅是針對第三世界文學,而《西雅圖酋長的讖語》是屬于哪個世界的文學呢?從作者黃鶴峰的身份來看,她已加入美國籍,屬于第一世界的公民,但她同時又是一個生有黃皮膚的第三世界的中國人,她的小說所表現的對象亦是作為第三世界的印第安人,所以《西雅圖酋長的讖語》在小說的“民族”身份標志上有些曖昧不清。再者,就“民族寓言”這一特點而言,是否只是絕對地存在于第三世界的文學中,而與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的文學“無緣”呢?未必,事實上,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也有少部分的文學作品表現出典型的“民族寓言”特征。如聞名遐邇的美國作家納博科夫的小說《洛麗塔》,就具有“民族寓言”的特色。小說敘述一個中年男子亨伯特陷入了對一個未成年少女洛麗塔無法自拔的戀愛故事。關于這部小說的主題,普遍把它視為一則“民族寓言”:“對《洛麗塔》較為流行的解讀是它并不單純是描寫性的小說,它影射了以歐洲為代表的傳統(tǒng)精英文化向以美國為代表的現代流行文化的臣服,或曰老邁的歐洲文明妄圖通過勸誘年輕的美國文化而達到復興,表達的是前者的悲哀無奈和后者的傲慢狂歡”[6]27。小說中的中年男子亨伯特象征著“老邁的歐洲文明”,而未成年少女洛麗塔則象征著“年輕的美國文化”,戀愛的瘋狂追逐與無情拋棄實乃隱喻著民族文化的優(yōu)劣比較,表現出明顯的“民族寓言”內涵。因此可以說,第一世界的文學也不是與“民族寓言”絕緣的,《西雅圖酋長的讖語》就是一例。這部小說描寫了兩代印第安人和白人之間的愛情悲劇。第一代是白人馬丁和印第安拉古納酋長的女兒秀麗特扎之間的愛情悲??;第二代是印第安青年卡第斯與白人姑娘金娜之間的愛情悲劇。兩對傾心相愛的情侶為何最后都以悲劇告終?如果從文化象征的角度來看,白人馬丁和金娜象征著美國文化,印第安人秀麗特扎和卡第斯則象征印第安文化,而小說不厭其煩地鋪寫情侶之間愛的探求、吸引、迷醉、矛盾和最后的絕望,毋寧說也是兩種文化之間復雜關系的一種映射。當白人馬丁第一眼看到秀麗特扎,就被深深吸引了:“馬丁被撲面而來的、帶著濃郁山野氣息的姑娘驚呆了:健康蓬勃的生命,像山間冒出的一股清泉,又似春的枝頭新展的綠芽。他在毫無戒備的這一刻,心門被山中精靈般的姑娘沖撞開來,心靈頓時就被感動和激情充滿了。……馬丁,這匹誰也拴不住的野馬,被印第安的同樣充滿野性、心性很高的女子降住了。這個很吸引女性的男人,在秀麗特扎的注視里土崩瓦解了”[1]86。秀麗特扎同樣被馬丁吸引:“她對馬丁的出現,充滿了極大的好奇心。自從見到他,秀麗特扎的心就被他占滿了,日日夜夜想著他。因為馬丁,她第一次對他生活的城市,對繁華的大地、天空有了興趣。那里都有些什么富麗堂皇的東西”[1]87。在這里,主人公實際上是以一種文化“身份”出現,秀麗特扎所表現出的“濃郁山野氣息”“健康蓬勃的生命”正象征著印第安文化的自然、強健、淳樸、未被現代文明沾染的特征,以及回歸自然、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生命形式。而馬丁所擁有的“富麗堂皇的東西”象征著美國文化中那些科技、文明乃至以個性和自由為標志的現代價值理念。主人公之間的互相吸引,則隱喻著兩種文化之間的多元共存、互通有無的訴求。第二代的印第安青年卡第斯與白人姑娘金娜之間的愛情也可作如是觀,卡第斯“本能地被她純粹天然的魅力所吸引,她身上那種知識女性的幽雅智慧、女學生的活潑熱情和健談、有見地,都令他敬佩不已”[1]159,而卡第斯對于金娜,同樣具有超強的吸引力:“他渾身散發(fā)出熱騰騰的男性魅力……有時候卻又顯露出幾分野性的桀驁不馴”[1]150。顯然,這里的互相吸引也有文化隱喻的成分在里面。

      吊詭的是,從小說的顯在主題來看,作者站在“生態(tài)保護”立場,對象征現代科技和資本主義文明的西方文化抱著鮮明的批判態(tài)度,因為正是西方文化中的科技和文明、工業(yè)化進程導致了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呼應著西雅圖酋長在19世紀對人類發(fā)出的忠告。但是從小說的潛在主題來看,作者對美國文化的態(tài)度卻并非如此簡單,而表現出曖昧的態(tài)度和辯證的立場。這種態(tài)度和立場事實上是以“民族寓言”的方式體現在以上所提及的兩則“愛情”故事中:如果說《洛麗塔》影射一種文化對另一種文化“臣服”的關系,即以歐洲為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向以美國為代表的現代文化的“臣服”,而《西雅圖酋長的讖語》隱喻的則是美國文化與印第安文化之間地位平等、互相欣賞的關系以及希圖通過吸取對方優(yōu)點來達到自我更新的訴求愿望。在小說的顯在與潛在主題層面,作者對美國文化的態(tài)度是不一樣的:在她看來,雖然在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和惡化方面,美國文化也許難逃其咎,但不能因此就全盤否定美國文化,美國文化亦有可取之處,特別是那種以自由、平等、尊重個性、民主為核心的文化理念是印第安文化中所缺乏的。作者在美國生活多年,長期浸淫于美國文化之中,對美國文化的體驗深入骨髓,自然能深刻感悟到美國文化的多元性和開放性,也就避免在評價美國文化時陷入一元化、絕對化的思維誤區(qū)。

      但既然兩對主人公那么相愛,最后為什么又以悲劇結局呢?秀麗特扎最終病死,而馬丁帶著對她的思念孤獨終老。而在卡第斯那里,障礙來自于另一個印第安姑娘西西,西西也愛著卡第斯。在金娜和西西之間,他難以取舍,最后他無法解決這個難題,不得不與金娜雙雙跳海殉情來擺脫他的“困境”。如何理解兩對主人公愛情悲劇的“寓言”內涵呢?首先,兩對主人公執(zhí)著相愛隱喻著美國文化和印第安文化的地位平等、互相吸引之關系,在文化的價值屬性層面,兩種文化沒有高低優(yōu)劣之分。其次,在文化的現實層面,兩種文化的對話在特定的社會現實中遭遇困境,最終無法真正走向和解。雖然在“全球化”文化語境中,世界有走向“一體化”的趨向,但經濟可以走向“一體化”,文化卻不可能,文化恰恰是以獨特性、區(qū)域性和差異性為主要特征,不同文化之間完全的融合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正如卡第斯所想:“他和西西、父母、部落又有千絲萬縷的關系,是不能憑自己一時的沖動,就可以輕率地作出抉擇的。那樣的話,受傷害的不僅是西西,父母親的聲譽也將受到損害,說他們是教子無方,以后,他們怎么在部族里做人?不僅他和尼爾兩家的關系堪憂,他的一家人將遭人唾棄,自己這一輩子也休想再踏進部落一步!這些金娜能理解嗎?顯然不能!在金娜看來,婚姻,純粹是個人的事”[1]160?;橐鼍烤故遣孔宓氖??還是純粹是個人的事?這就是卡第斯和金娜之間的分歧,也是印第安文化與美國文化之間的分歧,這種分歧如果不消失,它們之間就無法實現真正的融合。

      巴赫金在評論陀思妥耶夫斯基長篇小說的時候,認為他的小說“有著眾多的各自獨立而不相融合的聲音和意識,由具有充分價值的不同聲音組成真正的復調”[7]4;對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來說,其小說中的人物“不僅僅是作者議論所表現的客體,而且也是直抒己見的主體”[7]5。因此,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就不是內涵單一的傳統(tǒng)型“獨白小說”,而是有著多種聲音、眾聲喧嘩、內蘊豐富的“復調型”小說。從“復調”小說的角度來看,《西雅圖酋長的讖語》多少也具有這個特征。小說至少有兩種不同的“聲音”,一種是作為創(chuàng)作主體的作家發(fā)出的“聲音”,一種是小說中的主人公發(fā)出的“聲音”,兩種“聲音”一顯一隱,組成小說內涵的“雙聲部”,豐富了小說的思想和藝術價值。

      [1]黃鶴峰.西雅圖酋長的讖語[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

      [2]王諾.歐美生態(tài)文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4]王寧.生態(tài)批評與文學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倫理學建構[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

      [5]詹姆遜.處于跨國資本主義時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學[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7.

      [6]Lee L L.Vladimir Nabokov[M].Boston:Twayne Publisher, 1976.

      [7]巴赫金.詩學與訪談[M].白春仁,顧亞鈴,等,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責任編校 邊之

      I106.4

      A

      2095-0683(2017)02-0101-04

      2017-02-22

      2016年福州市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2016FZ38)

      古大勇(1973-),男,安徽無為人,泉州師范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

      猜你喜歡
      印第安酋長印第安人
      美國首次統(tǒng)計印第安人寄宿學校死亡人數,但關鍵問題懸而未決
      英語文摘(2022年7期)2022-07-23 05:55:58
      混亂的方向
      試論早期美國印第安口頭文學的特征
      美洲印第安人使用的象形文字名稱和標志
      酋長和青年
      英勇反抗的印第安人
      小布老虎(2016年10期)2016-12-01 05:46:33
      印第安人的生活
      小布老虎(2016年8期)2016-12-01 05:46:17
      論《痕跡》中的印第安生態(tài)文化
      文化學刊(2015年2期)2015-02-01 07:10:51
      酋長猜謎
      天氣預報
      来宾市| 扬州市| 郁南县| 泌阳县| 广东省| 东乌珠穆沁旗| 罗源县| 西华县| 阿拉善左旗| 沈丘县| 贞丰县| 阜平县| 武隆县| 成武县| 历史| 济源市| 楚雄市| 九龙县| 怀柔区| 屏边| 历史| 砀山县| 沾化县| 西藏| 察雅县| 清新县| 昭觉县| 虎林市| 和林格尔县| 灌南县| 宜城市| 婺源县| 中宁县| 安陆市| 易门县| 德昌县| 济宁市| 应城市| 沙洋县| 铜陵市| 漯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