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莊子·德充符》之貴德忘形思想

      2017-03-10 08:13:18
      懷化學(xué)院學(xué)報 2017年9期
      關(guān)鍵詞:貴德仲尼莊子

      孟 玲

      論《莊子·德充符》之貴德忘形思想

      孟 玲

      (湖南醫(yī)藥學(xué)院思想政治理論課部,湖南懷化418000)

      《莊子·德充符》描寫了六位形殘貌丑的有德者。莊子通過德與形的對比充分闡發(fā)了其貴德忘形思想。德是人得之于道的常心,形指人得之于道的形骸外之事;德是形的根本,形是德的寓所;成德與否由人心決定,而形的得失由命決定。面對德與形,人應(yīng)該“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并通過在心上下工夫,最后達到“才全而德不形”的理想人格境界。

      《莊子·德充符》; 德; 形; 貴德忘形

      “莊子筆下的形體殘缺者都是魅力非凡的人,這種魅力顯然不是來自于形體,而是內(nèi)在之德,是心靈中孕育的德性的光輝。因此,德和形的對比,就成為理解《德充符》的一個重要線索?!盵1]從王博的這段話中我們可以得知,理解和把握好《德充符》中的德與形對理解此篇的深意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因此,本文嘗試從分析《德充符》一文出發(fā),解讀出其中德與形的含義及二者關(guān)系,并在此基礎(chǔ)上闡明莊子的貴德忘形思想。

      一、德與形之含義

      (一)德之含義

      要對《德充符》中德的含義有一個細致入微的把握,我們有必要先弄清楚莊子思想中德的含義。

      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莊子·天地》)

      這句話說明了“德”是物得“未形之一”而生的?!盁o之與一,名固不同也?!粺o曰一,皆推物之本源超于物以為之名者。”[2]從鐘泰的解讀可知,“一”與“無”都是超越于物之上的物的本源的稱謂,而就莊子的思想來看,“一”與“無”都可以說是“道”。成玄英也同意這一觀點:“一(應(yīng))[者]道也,有一之名而無萬物之狀?!盵3]物得“未形之一”(即道)而生即是“德”,無道物不能生,更無所謂德,則“德”是物得之于道者。劉笑敢認為,按照莊子的邏輯,“德依據(jù)于道,至德之人即是得道之人;道是德性修養(yǎng)的依據(jù),得道即是德性修養(yǎng)的目的?!盵4]綜上可知,德是人稟之于道的,是人得之于道的屬于自己的東西,萬物之所以為其自身就在于其德,所以德又可說相當于性?!靶孕薹吹?,德至同于初?!保ā肚f子·天地》),這句話也充分說明了德與性、道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

      在《德充符》中,雖然篇名就出現(xiàn)了“德”字,但縱觀全篇,并沒有明確地說明“德”到底是何意,而是通過對人物的描述來表現(xiàn)出有德者的狀態(tài),通過這些狀態(tài)來體現(xiàn)“德”?!兜鲁浞分械挠械抡呓允切螝埫渤笾?,兀者王駘、兀者申徒嘉、兀者叔山無趾、惡人哀駘它、闉跂支離無脣、甕盎大癭六人。他們的共同特點都是在形體上有缺陷甚至丑得足以“駭天下”,但是眾人都愿意跟從他們甚至“不能離也”,原因就在于他們的內(nèi)德充實,而他們內(nèi)德的充實又在于他們的“用心”異于眾人,即他們以“常心”應(yīng)萬物。在此種心境之下,他們呈現(xiàn)出的狀態(tài)是:“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雖天地覆墜,亦將不與之遺,審乎無暇而不與物遷,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莊子·德充符》)。所以有德者的狀態(tài)是用心的不同,即用常心應(yīng)萬物,而常心又是體道、悟道、合道之心,并且德是人稟之于道的,因此可以說德即是常心,有德者是常心顯發(fā)之人。

      綜合以上分析,本文認為德是人稟之于道的,是以道為根據(jù)的,德在人身上體現(xiàn)為人的用心,判斷一個人是否有德在于其是否得常心、以常心觀物,有德者的具體表現(xiàn)是順物之化而不與之遷。

      (二)形之含義

      在《德充符》中,莊子以德與形的對比來闡發(fā)其思想,相對于德而言,形的含義比較簡單。在本篇中,莊子筆下的主人公都是一些形殘貌丑之人,并且對他們的外形進行了離奇的描述,以和他們的德進行對比,所以,形主要的含義就是人的外在形貌。莊子與惠施論辯時說:“道與之貌,天與之形”(《莊子·德充符》),那么人的形貌和德一樣,也是稟之于道(天)的。但是莊子所要表達的“形”并非僅僅停留在人的外在形貌這一簡單層面上,而是包括了“形骸之外”的一切,即人的社會地位、生死、貧富等。在《德充符》的第二個故事中,莊子描述了兀者申徒嘉和社會地位很高的子產(chǎn),二者同師于伯昏無人,子產(chǎn)以其大夫的地位而看不起申徒嘉,所以申徒嘉批判他說“今子與我游于形骸之內(nèi),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莊子·德充符》)。此形骸之外就不僅包括了人的形軀,而且包括了人的社會政治地位。此外莊子在解釋“才全”的時候,借仲尼之口說到不要讓“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饑渴、寒暑”擾亂我們內(nèi)心的安逸自得,因此,這些也屬于莊子《德充符》“形”的范疇。莊子通過德與形的對比,其要表達的不僅是要忘卻形軀,而且要忘卻外在于人的名利、富貴等一切。所以,在《德充符》中,稟之于道的形不僅指人的形軀,而且包括名利富貴等外在于人內(nèi)在的一切。

      二、德與形之關(guān)系

      前文已對德和形的含義進行了初步解析,雖然德與形是不同的兩個范疇,但二者并非沒有關(guān)系或者簡單地截然對立。德與形作為我們生命存在的兩個方面,缺一不可,二者的關(guān)系如何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在莊子看來,德尊于形,為形之本;形為德之寓所,德不在形,德長可補形缺。

      (一)德尊于形,為形之本

      在前文解析德與形的含義時,已知德是稟之于道者,是源于道的,形亦是稟于道的,在這一層次上,德與形是等同的。但僅就德與形二者在人身上的對比而言,德尊于形,是形的根本。

      篇中描寫兀者叔山無趾,雖無足,仍“踵見仲尼”以充其德,仲尼對其進行了質(zhì)疑,他回答說:“今吾來也,猶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務(wù)全之也”(《莊子·德充符》)。無趾所說的“尊足者”即是指人的內(nèi)在之德、內(nèi)在精神,它是尊于足的。所以,在莊子看來,德是尊于形的。但這僅是就德與形二者的關(guān)系而言,并非意味著莊子有賤形的思想。從莊子的邏輯理路來講,形是道賦予人的,所以人不應(yīng)該賤形,反而要“盡其天年”。莊子豐富的養(yǎng)生思想就是很好的說明。而就《德充符》來看,可以從篇末其與惠施的對話來窺其一角。莊子說人要無情,即是“言人之不以好惡內(nèi)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莊子·德充符》)。由此看來,莊子對于形是要以“自然”對之而勿傷之,而非賤之。

      在人身上,德不僅尊于形,而且是形的根本。在《德充符》篇的豘子之喻中,仲尼講了自己游于楚國的見聞:

      丘也嘗使于楚矣,適見豘子食于其死母者,少焉眴若,皆棄之而去。不見己焉爾,不得類焉爾。所愛其母者,非愛其形也,愛使其形者也。(《莊子·德充符》)

      仲尼在楚國的時候,看見幾只小豘子“食于其死母”,過了一會兒都驚慌地跑開了,是因為小豘子在死母豘身上已找不到與自己同類的東西。莊子在此借仲尼之口說豘子“所愛其母者,非愛其形也,愛使其形者也”(《莊子·德充符》),其中“使其形者”即是指豘之所以為豘者,是豘之類、豘之性,此處是喻人之德?!半菊咧畬?,無為愛之;皆無其本矣”(《莊子·德充符》),無足的人對于鞋不會有愛戀之心,這都是因為沒有足,即沒有根本存在,此處的“屢”就相當于豘子之喻中豘子之形,此處的“本”就相當于豘子之喻中的“使其形”者,若無本,那么形則失去存在的根據(jù),則一物也不能成為其物。所以,就人而言,德為形之本,是人本質(zhì)的體現(xiàn),人若無德縱有形亦不可稱為人。

      (二)形為德之寓所,但德不在形

      雖形以德為根本,但德無形亦無所寄托,“而況官天地,府萬物,直寓六骸,象耳目,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嘗死者乎”(《莊子·德充符》),此中的“寓六骸,象耳目”,說的就是人的內(nèi)在精神寄寓在六骸之中,以耳目為象,所以德不離形,要以形為寓所。德雖不離形,但有德與否不在于形的殘好?!兜鲁浞分星f子所列舉的有德者都是形殘貌丑之人,但這并非意味著有德者一定是形殘之人,而是為了凸顯德與形的對比而特舉,莊子所要表達的是德的充實與否不在于形的美丑好殘。篇中的兀者叔山無趾,雖無足,仍“踵見仲尼”以“全”“尊足者”(德),而他自己卻是比仲尼德行更高的人,這也說明了形殘并不妨礙“充德”。在莊子看來,非但德不在形,并且德充可補形缺。莊子此篇中所舉的充德之人,雖形殘貌丑,卻沒有受到人們的唾棄,反而受到了眾人的追隨,甚至到了“物不能離”的程度??梢哉f,是他們的德行彌補了形體上的殘缺而受到眾人的追捧。

      三、貴德忘形

      面對德與形,莊子認為人應(yīng)當“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這可以說是莊子在《德充符》全篇中要表達的主旨。就前文對德與形的含義、關(guān)系的分析而言,也大概可推知莊子對于德和形的態(tài)度,即貴德忘形。貴德忘形就是要注重內(nèi)在德性的充實,而對于名利、美丑、貧富等形骸外之物齊同視之而不去執(zhí)著和追求。

      (一)為何要貴德忘形

      莊子認為人要貴德忘形,而德與形作為人的生命存在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為何要差別對之?根據(jù)《德充符》一文,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解答此問題。

      首先,德是形的根本,是人的根本,所以人必須完善其根本,若根本失,則人亦不能成其為人。就如豘子之喻中的死母豘一樣,小豘子之所以“棄之而走”,關(guān)鍵在于死母豘的內(nèi)在精神(德) 已失,已不屬于豘一類了,可見德作為根本的重要性。因此,人要貴德以保守其根本。

      其次,能否成德由具有心智能力的心決定。所以人可通過自身的修為來成德,而形骸之外的東西的得失由命決定,是人不可控制的,對此人不應(yīng)該奮力去追逐。“其他東西,譬如外在的生命形態(tài),別人可以毀傷;只有‘心’或精神是屬于自己的,它賦予了生命尊嚴的內(nèi)在與自足,除了自己,誰也無法使它殘缺?!盵5]李振綱的這段話也揭示了人為何要貴德忘形的原因。

      從上文對德含義的分析可知,有德之人是得常心之人,而得“常心”是人運用人的心智能力的結(jié)果。篇中常季說王駘修身,是“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莊子·德充符》)。所以,能否成德由人心決定,通過一定的修為是可以成為有德者的。而就形而言,其得失與否在于命?!安恢崴匀欢唬病保ā肚f子·達生》),在莊子的思想中,命是人不可知的,人無法知曉其原因,并且命所系之事是人無可奈何的,所以莊子在《秋水》中感嘆道:“我諱窮久矣,而不免,命也”(《莊子·秋水》)。那么哪些事屬于命所決定的范圍呢?“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饑渴,寒暑,是事之變,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規(guī)乎其始”(《莊子·德充符》),此中所說的死生、存亡等八事皆是人事的變化和天命的流行,它們的變化是人的心智能力所不能知曉的,可見此八事是由命所決定的,而根據(jù)前文對“形”概念的分析,這八事又是“形”的范疇,所以,人之形是由命所決定的?!坝斡隰嘀爸?,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莊子·德充符》),羿是善射之人,人居于羿的彀中,并且處于彀的中央,應(yīng)該說必中無疑,但猶有不中者,這就是命。申徒嘉的話影射了自己無足是命所決定的,而子產(chǎn)獲得執(zhí)政的地位亦是由命所決定的。面對命的不可知、不可控,莊子提出要“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即是要安于命。所以對于由命所決定的形,人應(yīng)該安之忘之,而不是奮力去追逐。此篇中莊子對忘形安命的強調(diào),還透露出了其對命限之事的內(nèi)在超越,這亦可說是其追求絕對自由的一個重要的方面。

      綜上言之,德為形的根本,并且能否成德由人心決定,所以人應(yīng)該以德為貴,用自己的心來充實自己的德(本質(zhì)),以完善人之所以為人者;而形的得失由人無法知曉、無法掌控的命來決定,所以我們對于形應(yīng)該忘之安之,并使之不擾亂我們內(nèi)心的成德。事實上,我們可以說,貴德即是忘形,因為貴德之人能視萬物為一,在他們心中已沒有對萬物的分別,所以能對于形不起思慮,自然即能忘形骸外之事物。

      (二)貴德忘形之工夫

      在莊子看來,面對德與形,人應(yīng)該貴德忘形。貴德忘形是有德者的表現(xiàn),是其理想人格的外在表現(xiàn),因此要做到貴德忘形即是成為有德者。那么如何能夠做到貴德忘形,達到貴德忘形的境界?莊子認為這主要靠我們的心。在莊子的思想中,心可分為兩個層次,鄭開在討論道家之心的時候說到:“(道家)‘心’的概念亦具有兩種不同的意味:一是理性層面的‘心’,執(zhí)掌概念、推理和判斷的功能,思考、謀劃、名言、智識都屬于該層次;一是直覺和體悟?qū)用娴摹摹?,由于它超越了感覺與心知,所以訴諸名言和思想把握它無異于刻舟求劍或緣木求魚,又因為它根本不同于理性層面的‘心’,所以道家稱之為‘無心’,更因為它比前者更幽深、更重要,所以道家也稱之為‘常心’或‘心中之心’?!盵6]莊子之心也可以大致從這兩個層面來理解:

      彼為己,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莊子·德充符》)

      此段常季的話道出了王駘的修身之道?!盀榧骸敝傅氖切奚恚爸敝傅氖切闹匆阎?,前兩個心指的是理性層面的心,而“常心”即是直覺和體悟?qū)用娴摹靶摹?。王駘的修身方式主要是從人的心上下工夫,就是通過已有的分別之知推知人所具有的分別(理性)之心,并進而以此分別(理性)之心推知人的“常心”。雖然這句話道出了有德者的修身之道,但仍只是一種抽象描述,莊子在此強調(diào)的是成為有德者的關(guān)鍵在于要“得其常心”,而具體的工夫?qū)嶋H上體現(xiàn)為莊子在其他篇中所言的心齋、坐忘等。除了從心上下工夫以外,人還可以通過師于有德者來修身,前者相當于成德之內(nèi)因,后者則相當于成德之外緣。在佛教的修行中,內(nèi)因和外緣具足乃能成佛。雖在莊子這里沒有此種主張,但外緣亦可助成德。

      人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止水,唯止能止眾止。(《莊子·德充符》)

      止水不動乃真實照現(xiàn)萬物,所以能引萬物來自鑒;人心亦是如此,只有常心才能顯出萬物的真實本性,所以它能令求止之眾人得其常心而成為有德者。如篇中言從游于王駘者,總是“虛而往,實而歸”;申徒嘉在說其師于伯昏無人的前后差別時說到:“(師于伯昏無人之前)人以其全足笑吾不全足者多矣,我怫然而怒;而適先生之所,則廢然而反。不知先生洗我以善邪?”(《莊子·德充符》) 王駘和申徒嘉的事例都說明了師于有德者有助于自身的成德。

      (三)貴德忘形之境界

      在《德充符》中,莊子花了較多篇幅詳細地描寫了有德者的境界,即貴德忘形之人的境界。莊子在描寫哀駘它的部分,寫到魯哀公對哀駘它的行為和外在表現(xiàn)很不解而去請教于仲尼,仲尼說“今哀駘它,未言而信,無功而親,使人授己國,唯恐其不受也,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莊子·德充符》)。此“才全而德不形”就是對貴德忘形之人境界的最好詮釋,那么這到底為何種境界?我們從魯哀公與仲尼的對話中可以知曉:

      哀公曰:“何謂才全?”仲尼曰:“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饑渴、寒暑,是事之變,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規(guī)乎其始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靈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兌,使日夜無隙而與物為春,是接而生時于心者也,是之謂才全?!保ā肚f子·德充符》)

      此中的“死生、存亡”等八事,是形骸外之事,屬于命的范疇,是人所不能知的,也無能為力的,因此不要去認知,也不要去追逐,并且要使之不擾亂我們的內(nèi)心,只有不為這些外在事物所動,轉(zhuǎn)而追求內(nèi)心的和樂,我們的心才能保持虛靜和平和,那么這樣我們的心就能保持本有的活力,并“游心于德之和”,這就是才全。所以才全就是安于形骸之外事物的變化而不為之所動,此即是得其常心、全其真心的境界。若要更具體地了解才全,我們可以從莊子對王駘之“用心”的描述中知曉:

      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雖天地覆墜,亦將不與之遺,審乎無假而不與物遷,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于德之和。物視其所一而不見其所喪,視喪其足猶遺土也。(《莊子·德充符》)

      人所面對的事莫大于死生、天地覆墜,但王駘依然能夠不為之動,能不隨外物的變化而變化,并順著萬物的變化而保持與道為一;王駘能做到如此境界,就在于其能夠視萬物為一,既萬物皆一,那么萬物的變化亦是不變,那么其心即能不為之所動;而能夠視萬物為一又在于王駘的用心。因為用心的不同,所以能視萬物為一;因為能視萬物為一,所以心能不隨物遷。所以,才全的境界與心的狀態(tài)是緊密相連的,按照《德充符》中莊子的表達,此顯現(xiàn)為才全境界的心的狀態(tài)是得其“常心”的狀態(tài)。

      在聽完仲尼說完何謂才全之后,魯哀公又問仲尼“何謂德不形”,仲尼答道:

      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為法也,內(nèi)保之而外不蕩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離也。(《莊子·德充符》)

      天下以止水為最平者,它可以作為平者的標準來使它物來取鑒,因為其能夠保守靜止并且不向外動蕩,德是人追求內(nèi)心的和樂而得的,此即是才全。“德不形者,物不能離也”,有德者像止水一樣能保持內(nèi)在的虛靜而不外顯,但卻招致萬物的自來取鑒,這是因為:“人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止水,唯止能止眾止”(《莊子·德充符》),正如只有靜止不動的水才能讓萬物來取鑒的一樣,只有內(nèi)心虛靜和樂的能才能使求內(nèi)心虛靜的人的心達到虛靜和樂的境界。所以,“德不形”意味著有德的人德行完滿且不外顯,而能招致眾人自行的追求和跟隨。

      綜上所述,所謂“才全而德不形”描述的是有德者得其常心而內(nèi)心和樂,不隨物遷的境界,雖充德于內(nèi)卻不外顯,且能招致眾人的追求和跟隨,這就是貴德忘形所達到的境界。

      莊子在《德充符》一篇中通過描述形殘貌丑的有德者,闡發(fā)了德與形的思想,提出要貴德忘形,這或許是針對時人追求名利、富貴、形美等外在之物而不顧內(nèi)心德性修養(yǎng)的弊病所提出的。莊子對“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的強調(diào)還表達出了其對命限的內(nèi)在超越,人的心靈應(yīng)該從一切外在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莊子之德與形的思想對距其兩千多年的今天依然具有一定的意義和價值。在當今社會中,人們對名利、富貴等外在的追求或比莊子時期更為甚,金錢、地位等已成為人們碌碌追求的對象,并且成為了人們評價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所以,莊子的貴德忘形思想為現(xiàn)代人對自己行為進行反思提供了一個方向。

      [1]王博.莊子哲學(xué)[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4:60.

      [2]鐘泰.莊子發(fā)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61.

      [3]郭慶藩.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7:425.

      [4]劉笑敢.莊子哲學(xué)及其演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10:135.

      [5]李振綱.生命之美的內(nèi)在性——《莊子·德充符解讀》[J].哲學(xué)研究,2010(4):45.

      [6]鄭開.道家心性論及其現(xiàn)代意義[A].陳鼓應(yīng).道家文化研究(第22輯)[C].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7:176-177.

      Study on the Idea of Appreciating De and Forgetting the Appearance of Zhuang tzu·De and Character

      MENG Ling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Hunan University of Medicine,Huaihua,Hunan 418000)

      Zhuang tzu·De and Character describes six disabled and ugly men with virtues by contrasting De and appearance.Zhuang tzu had explicated the idea of appreciate DEand forget the appearance.DE is the heart that comes from Tao,appearance are things that also come from Tao but out of heart;DE is the root of appearance and appearance is the apartment of DE;reach the DE is rely on one's heart,but the appearance is rely on one's fate.When facing DE and appearance,people should expend DE and forget appearance,reach the ideal personality of outstanding DE but not exposed by nourishing the heart.

      Zhuang tzu·De and Character; De; appearance; appreciating DE and forgeting the appearance

      B223.5

      A

      1671-9743(2017) 09-0048-04

      2017-05-27

      孟 玲,1987年生,女,湖南慈利人,講師,研究方向:先秦哲學(xué)、佛教哲學(xué)。

      猜你喜歡
      貴德仲尼莊子
      雜癥記
      金山(2024年12期)2024-12-29 00:00:00
      “仲尼”還是“仲泥”?
      讀書(2022年8期)2022-05-30 20:38:20
      詠杏
      不知道有多少水
      貴德縣氣象干旱特征分析
      《莊子說》(二十二)
      《莊子說》(二十)
      中老年健康(2016年8期)2016-10-17 02:03:46
      《莊子說》(十四)
      中老年健康(2016年2期)2016-03-26 09:00:33
      《莊子說》(十五)
      中老年健康(2016年3期)2016-03-26 02:04:52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小考
      讀書(2009年5期)2009-05-11 08:52:22
      乐昌市| 江阴市| 怀仁县| 海伦市| 镇安县| 吉林省| 庆城县| 宣汉县| 海口市| 柳江县| 原平市| 安顺市| 太仓市| 济源市| 武清区| 龙岩市| 濮阳县| 额敏县| 朝阳区| 邹平县| 景洪市| 保定市| 常熟市| 化隆| 桃园县| 民丰县| 新竹市| 石嘴山市| 龙胜| 固原市| 武宣县| 开远市| 图木舒克市| 桃园县| 泰州市| 根河市| 阿巴嘎旗| 乌兰察布市| 大安市| 涞源县| 仲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