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蘇蘇
(新疆大學人文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6)
?
民國時期維吾爾族和卓與農奴關系考
——以夏合勒克鄉(xiāng)為例
曹蘇蘇
(新疆大學人文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6)
本文從和卓與農奴的經濟關系、和卓對農奴實行的權力、和卓與農奴生活的對比,以及封建莊園內不同階層間的關系這幾個方面,探討了民國時期夏合勒克鄉(xiāng)的宗教上層和卓與最底層農奴間的關系。
夏合勒克鄉(xiāng);維吾爾族;和卓;農奴
(一)和卓
解放前,夏合勒克鄉(xiāng)共有15戶和卓,他們利用宗教對維吾爾族群眾的影響,用編造的“圣譜”裝點自己的身世,自稱是圣人穆罕默德的后代,宣稱他們的骨頭是白的,農奴的骨頭是黑的,他們的血液是高貴的。15戶和卓不僅占有夏合勒克鄉(xiāng)72.9%的土地,還占有30000畝以上的葦湖地與紅柳灘,并認為夏合勒克鄉(xiāng)的天上地下都是屬于他們的。[1]
(二)管理階層與農奴階層
阿克撒卡爾、安巴爾奇與道阿屬于和卓莊園內的管理階層,他們分別是管家、財務及跟班。這三類人忠實得執(zhí)行和卓下發(fā)的命令,管理莊園,且都領有較多的份地?!叭r、半農、幫農是和卓莊園內一切物質財富的生產者,都是耕種份地的依附農奴,他們在莊園中的社會經濟地位也基本上是相近的?!盵2]大部分農奴是世襲的,但也有部分是由自由農轉成依附農的。莊園里的男仆役叫阿爾切,女仆役叫迪待克,他們有些是被父母按一定期限出賣的,有些是因生活困苦來投奔和卓的,有些是世襲的,也有和卓自小便將其收養(yǎng)的。仆役沒有份地,主要任務是侍奉和卓家族,做家務勞動,他們吃住在莊園里,長年無償為和卓干活。
(三)自由農
自由農是沒有領“份地”的農民,他們有些是世襲的自由農,有些是由原先的和卓依附農轉變?yōu)樽杂赊r的。自由農“每年需為和卓服勞役兩天、割玉米一天、打場一天”。[3]自由農使用荒地、紅柳灘、葦湖地、戈壁灘時必須向和卓服勞役,或提供實物、貨幣,也不能隨意開墾與自己土地相連的荒地。和卓們在缺水的年月會霸占屬于自由農的水,并且將各種苛捐雜稅推到自由農的身上。和卓們以此來兼并自由農的土地,進而擴大自己的莊園。
(一)農業(yè)生產
“和卓莊園的經濟是勞役經濟,因而在和卓莊園內的剝削,主要的方面表現(xiàn)在對勞役的榨取上面”。[4]一個全農雖只用出一個全勞動力為和卓家服務,一個半農每10天中,有5天得在和卓地里干活,但在農忙時節(jié),全農與半農均須自帶耕畜、農具,與妻兒老小一起為和卓們播種、除草、收割等。農閑時節(jié),全農與半農須為和卓開墾荒地,要隨時聽候和卓們的差遣。除此之外,“敲骨吸髓的勞役制一直深入到了農奴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5]和卓們往往會用不好的地抽調農奴開荒好的地來擴大自營的莊園。
(二)畜牧業(yè)、手工業(yè)及房屋建造
和卓可以白占農奴養(yǎng)的雞、鴨、羊;可以隨意采摘農奴種植的瓜果蔬菜;可以隨便使用農奴的牛、驢。全農與半農的家屬須給和卓紡線、替和卓養(yǎng)蠶、代和卓養(yǎng)幼畜等。農奴家中8、9歲以上的孩子就要開始從事放牛、放羊等工作,15歲以上的男孩兒必須像成年男子一樣從事勞動了。而幫農大多不從事農業(yè)生產,他們“有的從事于放牧牲畜、園藝、看管田禾和果園、打獵、手工業(yè)等生產勞動;有的則從事于喂鷹、喂狗、奏樂、打雜等侍奉和卓的非生產性雜役”。[6]
每個莊園中都有不同類型的工奴,如榨油工、裁縫、木匠、皮靴匠等,和卓莊園中需要的手工業(yè)產品,“工奴因有著專技,所以活動的范圍較廣,除對農奴主的無償工作外,還可在莊園內外,憑著手藝的辛勞,收入一點最低限度的生活費用”。[7]為和卓修建房屋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在修建期間和卓莊園里的所有農奴必須到戈壁灘馱石頭,到幾十里以外的山里馱石灰,之后還要馱土塊、燒磚、扛木料、挖土填地基,等最終房屋修建完成時,“有些牲畜累死了,有些農奴變成了殘廢”。[8]
(三)家庭雜役及農奴向和卓的納貢
和卓莊園內的家庭雜役主要由阿爾切與迪待克從事,包括:做飯、劈柴、燒火、背水、打掃庭院、擠牛奶、喂牲畜、照顧和卓的孩子、給和卓捶背捏腳、洗衣服、傳叫農奴、給和卓當跟班等一系列繁瑣的事。在農奴向和卓的納貢方面,和桌們占有了夏合勒克鄉(xiāng)所有的水磨、油坊、水碓,因此農奴磨面、榨油、舂米都不得不向地主交租;若農奴在和卓所屬的牧場放牧,須向和卓交牧租;農奴在荒灘割紅柳和葦子時,須分給和卓所得的一半,或者給和卓交租。
(一)宗教權力
由于和卓們自稱是伊斯蘭教的“圣裔”,且統(tǒng)治農奴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宗教,因此,和卓們“對宗教據(jù)說是十分虔誠的,同時也責令依附的農民篤信宗教”。[9]在夏合勒克鄉(xiāng),每一個大和卓莊園旁都有一個清真寺,和卓們同樣決定著清真寺中伊瑪目與買曾的去留問題。和卓給他們分發(fā)份地,份地多的相當于一戶全農所得,份地少的相當于一戶半農所得。在和卓的莊園中,伊瑪目除了從事一般性的宗教事務外,還要替和卓書寫有關買奴仆、田地,出租土地、牧場的契約;服侍和卓家中的病人;幫助和卓招待客人;代表和卓參加其親友的喪事;在糧堆上蓋章以防被盜。伊瑪目在莊園中的地位較高,買曾的地位偏低。
(二)暴力統(tǒng)治
民國時期,夏合勒克鄉(xiāng)和卓莊園內發(fā)生的案件由和卓自行處理,這為和卓肆無忌憚的施暴提供了一種特權。為了維護自己的暴力統(tǒng)治,和卓們“都有自己的法庭和監(jiān)房,都有審訊農奴的各種刑具,對其所屬農奴施以酷刑和拷問”。[10]和卓懲治農奴時,會采取“吊打、捆打、抬起來打、打耳光、拳打腳踢”[11]等不同的方法對農奴進行非人的折磨。農奴未給和卓請安、直呼和卓的姓名、未按時去田里勞動、私放了渠水、多看了和卓老婆一眼等行為均會被和卓施以酷刑。
(三)約束農奴的禮法
和卓對農奴的衣著、婚姻、喪葬、禮法等方面都有一系列的規(guī)定,包括:不允許農奴穿與和卓家族成員相似的服裝;不允許和卓的子女與農奴的子女婚配;和卓家族中的人去世后,不允許與農奴埋在一起;農奴要對和卓言聽計從,不能說和卓的壞話,不能坐和卓坐過的地方,不能摸和卓栽種的樹、不能騎和卓騎過的馬,不能重踏和卓踏過的足印,不能將和卓與農奴的碗筷混在一起洗,不能用和卓使用的廁所,遇見和卓時要在其身后彎腰迎送,不能走在和卓前面。以上都是和卓給農奴定的規(guī)矩,“這些傳統(tǒng)慣例被作為當?shù)氐牧曀讟藴识A粝聛?,莊園內的經濟秩序以及和卓與農奴之間的關系都是依靠這種習俗來制約的”。[12]
(四)農奴與仆役的“自由”
按照習慣法,全農、半農和幫農有權利在合約期滿后離開和卓的莊園,但由于強大的經濟上的依附,使得農奴們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和卓不會專門劃地給農奴去蓋房子,因此農奴大多選擇在自己領得的“份地”上開荒地、建房子、種樹。一旦農奴想離開,那么他們建的房子、種的樹木全部要歸和卓所有,就算農奴離開,最終也會變得一無所有。當然農奴也有權利依附另一位和卓,但情況大同小異,農奴依然想離開卻又不得不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得為和卓勞動。阿爾切與迪待克也可等期滿后離開和卓莊園,但他們的孩子被認為是屬于和卓的,即使父母離開莊園,孩子也不能離開,有些阿爾切與迪待克即使期滿了也不讓離開。如若和卓家中死了人,和卓生下兒子,或和卓家里連年發(fā)生不詳?shù)氖鹿?,和卓便會選擇通過舉行一定的儀式釋放一些阿爾切與迪待克。
(一)和卓的生活
夏合勒克鄉(xiāng)的和卓們每年可收獲大量大米、玉米、胡麻、小麥、苜蓿、菜籽、棉花等作物,也可通過出租水磨、油坊、牧場、水碓、駝隊、商鋪,販賣玉石、果醬收獲龐大財富。因此,和卓們的生活是奢靡驕縱的,與農奴們的生活有著尖銳的對比。在居住環(huán)境方面,每一位和卓的宅邸都是高大宏偉的,建筑工藝別具匠心,雕梁畫棟,十分耀眼。住宅內有各類不同的客廳、暗室、臥室、糧倉、庫房、牛羊圈、榨油坊、果醬作坊、磨房、廁所等。住宅門前往往是一個美麗的花園,玫瑰、牡丹、燈盞、刺梅、粉蓮等花朵悉數(shù)綻放?;▓@前則是一座果木園,杏子、櫻桃、香梨、石榴、柿子、無花果、葡萄、巴旦木等應有盡有。
在和卓們的家里,仆役與農奴們24小時伺候著和卓的生活,“在家里,有人為他們燒火、打扇、捏腿,外出時,有人為他們備馬、開道”。[13]“和卓們夏穿絲綢,冬著皮毛”。[14]和卓們的飲食既豐富又珍貴,除基本的烤肉、奶油馕、抓飯、拌面、牛羊肉之外,還有珍貴的野雞、野鴨、鴿子等野味。每逢有婚、喪大事,和卓們必定殺羊宰牛、耗費大量糧食大擺宴席。喂鷹打獵、斗狗、養(yǎng)鴿子是和卓們用來打發(fā)時光的娛樂活動,往往有專門從事喂鷹、喂狗、養(yǎng)鴿子的仆役,“每條狗每天喂一些驢肉和4至6個玉米馕,等于一個農民一天的口糧”。[15]除了以上嗜好外,和卓們還有諸如吸麻煙、嗜酒、愛打人、愛討老婆等不良嗜好。
(二)農奴的生活
農奴的生活與和卓的生活有極其鮮明的反差。和卓莊園四周零散分布的小屋便是農奴的居住地,這些小屋“是用柳條葦子和泥土編搭起來的,破爛狹窄而又低矮、陰暗”,[16]雖然農奴們住的簡陋,但破敗的小屋中卻十分干凈,房前屋后也種有不同類型的果樹,栽有花草。農奴們每年從自己的份地上獲得微薄的糧食收入,將田賦糧、宗教糧、其他的苛捐雜稅繳納完后,余下的糧食所剩無幾。往往持續(xù)幾個月,農奴們是靠沙棗、桑葚、苜蓿來充饑的。有些和卓莊園里的仆役一年四季吃玉米馕、穿和卓給的舊衣服,甚至一些阿爾切和迪待克結婚后連一間小屋都沒有,只能四處找地方睡覺。有些年老的或者犯了錯的農奴和仆役會被和卓趕出莊園,可以說農奴在當時的生活困苦異常。
(三)莊園內不同階層間的關系
莊園內的總管、財務、跟班是和卓在莊園內的眼線及管理、驅使農奴的人??偣埽浅妥考易逋馇f園里的最高統(tǒng)治者,享有實權,掌管莊園內的大小事務。農奴向和卓請安、投靠和卓、租用和卓莊園內的一切時都必須提前告知管家,再由管家向和卓轉達。管家們通常也會驅使全農與半農無償為他們耕地,甚至連中午也不讓休息。但農奴們也會采取各種方式進行反抗,“在莊園內農奴并不處處都是逆來順受的,農奴和管家們的斗爭是經常發(fā)生的”。[17]和卓的跟班被稱作道阿,大道阿會按照和卓的指示,秘密檢查管家、財務、農奴的工作,有時連管家都對其忌憚三分,因此,管家們有時也會通過各種方法拉攏大道阿。莊園里的農奴之間常常會互相幫助,“在同伴遇到危難的時候,往往主動伸出援手”。[18]農奴們白天不得不在和卓的地里勞動,晚上則會抽出時間為孤苦無依的老人建新房子,幫患重病的農奴割小麥、種玉米,溫情在農奴間處處存在。
綜上所述,封建莊園的農奴制嚴重制約了維吾爾族農村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夏合勒克鄉(xiāng)的農奴長期受15戶和卓的剝削與壓迫,他們的社會地位低下,在農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等方面必須為和卓們服務,終日過著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生活。和卓們利用宗教對農奴實行暴力統(tǒng)治,制定約束農奴的禮法,限制農奴的人身自由,自己卻過著錦衣玉食,驕奢淫糜的生活。除了和卓們對農奴的壓迫外,和卓莊園內的管理階層也利用職權壓榨農奴,農奴的生活可謂是在夾縫中生存。
[1][2][3][4][5][6][9][11][12][13][14][15][16]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叢刊編輯組.維吾爾族社會歷史調查[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65:42、48、61、46、46、49、65、62、64、70、70、71、71.
[7]蘇北海.近現(xiàn)代維吾爾族的封建莊園制度[J].喀什師范學院學報,1989(6).
[8][10]《中國少數(shù)民族社會歷史資料叢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編輯組.南疆農村社會[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53:6、8.
[17][18]谷苞. 民族研究文選(四)[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7:35、69.
2017-03-01
曹蘇蘇(1992-)女,漢族,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石河子市人,新疆大學人文學院2015級民族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關系、新疆中亞歷史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