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患白血病的羅一笑事件曾經(jīng)成了熱點新聞,在對羅爾之流進行道德審判的時候不禁要問,為什么我們的善心總是傾向于在新聞事件中表達?這反映了當我們信奉了性善論后,更在意概念化的善,而不是實質(zhì)的善。一旦信奉了性善論后,人們往往急于想證明自己是好人,但并沒打算通過一輩子做好事,而是在尋找最廉價的方式,來證明自己是好人,這才有了羅爾詐捐的發(fā)生,只不過是小忽悠被大忽悠給忽悠了。
忽悠在成人之間相互進行,得失處于動態(tài)的平衡之中??晌覀兿氩桓冻銎D苦的努力,就能忽悠孩子接受自己有多么地愛他,可就要吃大虧了。我們給予孩子很多物質(zhì)照顧,可以迅速證明自己有愛的動機,可被長期照顧的孩子,缺乏付出的能力,未來即使有動機愛我們,可沒有愛的能力也是白搭。
為了建立親情,很多教育機構(gòu)推出了給父母洗腳的活動,或者讓孩子寫感恩父母的作文,這種概念化的做法培養(yǎng)不了親情,更多鼓勵了孩子的偽善和弄虛作假。原因就在于,這樣的活動不是孩子主動想做的,也不是長效機制。我們?yōu)槭裁磿畚覀兊母改?,是因為照顧家庭是我們小時候長期的行為。
要想讓孩子成為優(yōu)秀的運動員,那就要讓孩子經(jīng)常到運動場上比賽。我們應該鼓勵孩子把照顧家庭、做家務當成必要的任務,而不應該以孩子學習任務繁重、體現(xiàn)對孩子關愛為由不讓孩子做。讓孩子做些家務并不需要花很多時間,但這比學校的學習更重要。不懂得愛父母的人不會去愛周圍的其他人,也就不可能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只有持之以恒的行為才能成為習慣,而習慣最終能轉(zhuǎn)化為善的性格。
很多家庭在建立家庭獎罰的時候,會把孩子做家務作為獎勵項目,我不太認可這種做法。孩子是家庭成員的一部分,做家務天經(jīng)地義,孩子不愿意做家務反而應該被扣分。我們常常以家務沒有技術含量為由,不讓孩子做。其實家務有很多種,包括采購、旅游、夫妻關系、家庭遷徙等都屬于家務范疇,我們有啥理由不讓孩子參與呢?當孩子參與其中,不僅有利于親情的建立,更是很好的智力開發(fā)。
通過這樣的過程,孩子不再是在生活和心理上依賴父母的,而是越來越為自己的獨立感到自豪。這樣的孩子也就更多地通過主動幫助父母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的成熟,我們和孩子的親子關系就會從我們對孩子的完全照顧,越來越多地變成孩子對我們的照顧,這樣的親情才是健康的。
人們說“棍棒底下出孝子”,在很多多子女的家庭中,往往那個父母最不疼愛的孩子,長大后最孝敬父母。這就意味著,我們下狠心讓孩子失去愛,是培養(yǎng)孩子親情的關鍵。有些孩子會對我們說:“別人的家長都給他們的孩子買了,為什么你就不能買?”當我們聽到這樣的話,就會認為如果不給孩子買,孩子就會認為我們不喜歡他,這就是我們的私心。孩子很聰明,可以看出來這樣的私心。真正有大愛的父母,首先關心的是孩子的健康成長,并有能力在社會上生存,而不是未來是否會照顧自己。
孩子之所以自私、缺乏親情,很大程度上是沒有區(qū)分自己和家人的關系,他把家人作為自己的延伸。這對于完全沒有行為能力的幼兒來說,并沒有錯??呻S著孩子的成長,我們需要通過主動教育的過程,讓孩子明白:一方面他有很多想做的事情并不能得到滿足,另一方面他自己能做的事情必須自己做。比如,要自己吃飯、自己系鞋帶、自己去上學,當孩子建立了對自己的責任意識,就能區(qū)分自己和別人的關系。這個時候,孩子也有強烈的獨立愿望,作為家長應該盡量滿足。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孩子技能的不足,可能會把事情做得很糟,比如吃飯吃得滿嘴都是,但這不應成為我們不讓孩子自己做的理由。
很多教育工作者認為,孩子缺乏親情是陪伴太少。這對那些父母長期在外工作的留守兒童來說確實有一定道理。年幼的孩子對父母存在很大的心理依賴,時間能讓雙方在性格、習慣和情感上更加接近和相互依賴。但對絕大多數(shù)父母來說,并不缺乏對孩子的陪伴。事實恰恰相反,我們對孩子的陪伴太多,首先在情感上對孩子產(chǎn)生了心理依賴,就會情不自禁地在物質(zhì)上過度地照顧孩子。
提到親情,人們自然會想到什么是親情。這可能很難定義,但從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我們中國人所理解的親情很大程度上是晚輩對長輩的尊敬和順從,這才有了孝敬和孝順的概念。為啥會把洗腳當成體現(xiàn)親情的象征呢?這包含了上下尊卑的觀念。做父母的身體健健康康的,自己可以洗腳,干嘛要讓孩子來洗?因為洗腳時,孩子必須伏下身來,這其中的象征意義不言而喻。
當人類的發(fā)展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越來越趨于平等之際,這樣的做法顯然逆歷史潮流而動。我們在孩子為自己洗腳的那一刻,其實只是暫時滿足了傳統(tǒng)封建家庭倫理關系的幻覺,卻并沒有實質(zhì)意義。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對孩子過度的物質(zhì)照顧依然不是平等關系,而是把孩子當成不能自立、需要恩賜的個體。
如何才能建立真正的親情?我們應該首先放棄傳統(tǒng)文化中上下尊卑的觀念,學會用現(xiàn)代文明來規(guī)范親子關系。用對契約的尊重代替對長輩的尊重,讓孩子成為我們的哥們兒,而不是我們成為孩子的爺們兒,如此建立的親情才會讓孩子跟我們有說不完的話。具體的做法就是:在我們跟孩子的交往過程中,當我們發(fā)現(xiàn)孩子有做得不合適的地方,不要第一時間對孩子提出批評,而是思考我們對孩子采取的任何措施是否有機會促使孩子的改變。如果不能,無論是多大的事情,我們先暫時不要做任何評價。與此同時,我們更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了解孩子的喜好,并對孩子任何出格的行為予以理性的思考,一改過去總想教育孩子的做法。比如,孩子故意一腳踩到了水里,我們更愿意認為這是好奇心使然,而不是孩子不懂事。一旦這么做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孩子有多么可愛,情不自禁地想夸他,怎么和孩子沒有親情?
【顧驍,深圳超極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
責任編輯︱趙 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