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寶志 羅嘉司
(1.沈陽體育學院 思政部,遼寧 沈陽 10036;2.沈陽體育學院 科研處,遼寧 沈陽 110036)
體育哲學的形而上性質(zhì)研究①
唐寶志1羅嘉司2
(1.沈陽體育學院 思政部,遼寧 沈陽 10036;2.沈陽體育學院 科研處,遼寧 沈陽 110036)
體育哲學的研究不能脫離“體育”的內(nèi)涵,更不能脫離“哲學”的視域。“體育哲學”從概念的形成者——思維本身入手,通過思維工具、思維方法、思維根基三個維度重新審視“體育”的合法性和必然性,這種合法性和必然性是其“形而上”性質(zhì)的本質(zhì)表現(xiàn),具有鮮明的哲學特色。
體育哲學;思維;語言;邏輯;形而上
體育哲學的研究在國內(nèi)體育理論界已經(jīng) “三十而立”,研究者從不同的理論視角界定或闡釋體育,涉及體育價值、體育倫理、體育美學等諸多領(lǐng)域。近幾年來,在哲學社會科學大繁榮和大發(fā)展的背景下,體育哲學的研究出現(xiàn)了一些新動向,一些西方哲學理論特別是現(xiàn)代和后現(xiàn)代的哲學思想被引入體育哲學的研究中,使得體育哲學的研究拓寬了視野,逐漸與國際體育哲學研究接軌。本文試從“形而上”的視角重新梳理體育哲學的邏輯屬性。
體育有哲學嗎?體育為什么有哲學呢?體育是如何與哲學并駕齊驅(qū)的呢?這些問題都要從 “體育”本身說起。
一提到“體育”,人們馬上會想到的可能是運動場、健身房、廣場舞,或是南拳北腿、刀槍劍戟、太極養(yǎng)生等,其實如此種種只是體育的表象,都是“體育”概念的不同方式展現(xiàn)。但“體育是什么”呢?這是體育理論工作者應(yīng)該思考的前置性問題,也是開展體育研究的邏輯基礎(chǔ)。但對于這個問題在體育理論界卻有很大爭議,很多專家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這個概念加以界定,主要有:從體育的起源來界定體育的起源論,比如:勞動起源說、軍事起源說、游戲起源說等,從體育的目的或作用來界定體育的功能論,比如:教育說、社會文化說、社會活動說等,還有從體育的詞源、語義、文化等方面綜合起來考慮的綜合說等。盡管每種說法都各盡其理,但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種界定能得到廣泛的認同和權(quán)威的認定。
為什么對“體育是什么”這個概念會有這么大的爭議呢?我想每一個概念的形成都是其思想的表達,而思想是有系統(tǒng)的概念化思維,是高級思維最后的總結(jié)和提高的結(jié)果,正如恩格斯所說:“思維是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彼?,我認為應(yīng)該從人的思維本身入手去考量這個概念才能更具有說服力,本文試從思維工具、思維方法和思維根基三個維度來解讀“體育是什么”。
在古漢語語境中“體”和“育”出現(xiàn)在不同的場景,也并沒有“體育”一詞。1897年康有為將《體育學》一書收錄于《日本書目志》時,“體育”一詞才正式使用并引入中國。在《說文解字》中,“體,總十二屬也”,意思是總括人身體十二部分,造字本義是骨腔和諸多內(nèi)臟組成的軀干,簡化俗體的“體”字則是另造會義字,=(人,身子)+(本,主干),表示“人之本”,即軀干;“育,養(yǎng)子使作善也”,意思是培養(yǎng)孩子,使之從善,造字本義:孕婦生子,隸書將篆文倒寫的“子”誤寫成,將篆文的“肉”寫成“月”?!绑w”和“育”是按照漢語句法學造詞法 (主謂式)的規(guī)則合成為 “體育”,是詞根+詞根的復合式構(gòu)詞法。由此可見,在漢語語境中“體育”的核心是人的身體,是以身體這個自然存在為圓心,從自然存在的圓滿擴展到普遍存在的這個“善”,這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所以,不管是偏重于“體”的觀點還是偏重于“育”的想法,或是偏重于“從”的觀念都不能真正表達出漢語中“體育”的本真意義。
但問題在于“體育”一詞并不是漢語本來就有的,是從日本舶來的,而日本是從歐洲傳入的,這就涉及 “體育”在漢語語系和西語語系的對應(yīng)問題?,F(xiàn)在通常的翻譯中把漢語中的“體育”與英語中的P.E(PhysicalEducation)或sport對應(yīng),但顯然是不合時宜的。因為sport比較側(cè)重“體”,與運動對應(yīng)更為合適,在此不再贅述。而對P.E(PhysicalE-ducation)的分析則要從詞的來源說起。英語中的physicaleducation是法語l’éducationphysique的譯詞,據(jù)目前現(xiàn)有的資料考證,最早使用education physique的是法國杜博斯的 《réflexionscritiques surlapoesieetsurlapeinture》,書名直譯為《詩歌和繪畫的批判性反思》,也被譯為 《詩畫論》,在1733年法文原版第2卷 〔8〕第238頁原文:“certainesannéesnepeuvent-ellespas êtreplusfavorablesàl' éducationphysiquedesenfansqued'autresannées,ainsiqu'ilestdesannéesplusfavorablesqued'autresannées àlavégetationdes arbresetdesplantes?”意思是“就像有些年份對于一些樹木和植物的植被的生長更為有利一樣,有些年份對兒童的physicaleducation不是更為有利嗎?”很明顯,在這里的“physicaleducation”沒有教育的意思,更傾向于身體鍛煉的意思。而對體育理論界影響最為廣泛的著作應(yīng)該是《愛彌爾》?!稅蹚洜枴返娜恰稅蹚洜枺赫摻逃罚‥mile,ouDel’éducation)是法國思想家盧梭于1757年用法語寫成。在《愛彌兒》的法文原著電子版中沒有educationphysique一詞,而使用的是 “exercicesdela gymnastique”或“exercices”,意思是“體操鍛煉”或“鍛煉”,也并非體育教育的意思。另外,法語原文中用的是l’éducationphysique,l’éducation 是名詞,physique既有名詞性,其義為身體、體質(zhì),但在法語中兩個名詞組成名詞群,名詞間必須有連詞或介詞連接才可以,所以不是名詞性;也有形容詞性,其義為物質(zhì)的、物理的和身體的,在法語中放在名詞后面的形容詞起到名詞補語的作用,合在一起是法語中比較典型的中心詞+限定詞的語法結(jié)構(gòu) (與漢語中詞根+詞根的構(gòu)詞方式截然不同), 所 以 l’éducationphysique的 核 心 是 在 l’éducation ,不在physique,l’éducation只能是其本義即身體的鍛煉或訓練之意,不可能是其轉(zhuǎn)義,無法與漢語中“善”相對應(yīng)。所以,“體育”既不是P.E,也不是sport。
科學的概念界定不僅要有科學的思維內(nèi)容,更要有科學的思維方法。描述性或約定性的概念界定方法只是對體育的經(jīng)驗存在進行概括和總結(jié),但不管是體育的實體性經(jīng)驗存在還是觀念性經(jīng)驗存在都不能準確表達體育的理念存在,而對于界定理念存在的科學方法就是亞里士多德所開創(chuàng)的形式邏輯中之屬加種差定義法即被定義概念=種差+臨近屬,“屬”又稱上位概念,指具有真包含關(guān)系的兩個概念中外延較大的類概念,“種”是與“屬”相對應(yīng)的下位概念,具有真包含關(guān)系的兩個概念中外延較小的質(zhì)概念,也就是說形式邏輯的界定方法要先找出“體育”的類概念,再找出其與同類概念中其他種概念的差別,最后加在一起組成定義。
前面已經(jīng)提到,“體育”的核心是身體,而身體這個概念真包含于人這個概念,人是屬概念,所以“體育”的上位概念應(yīng)該是人,體育這個動態(tài)過程應(yīng)該在人的活動這個類之內(nèi)。那么人這個概念還包含哪些種概念呢?人是作為自然存在的身體(法語physique,身體、體格之意)和作為超自然存在的靈魂(法語esprir,智力、情緒、精神、神明之意)的結(jié)合體。當然,靈魂這個概念的內(nèi)涵和外延都是非常豐富的,不同的研究者有著不同理解,但把它作為與身體相對應(yīng)的概念是符合事實的。所以,人的下位概念應(yīng)該是身體和靈魂,人的活動就應(yīng)該是身體活動和靈魂活動的有機結(jié)合體,這并不是說二者在時間上先后有秩,而是在邏輯上同時展開,也更符合漢語語境中的“體育”是從“善”的過程。雖然是同時展開的動態(tài)過程,但身體活動和靈魂活動之間還是有明顯的差異的,即一個是強調(diào)自然存在的身體,強調(diào)發(fā)現(xiàn)、發(fā)掘、發(fā)揮、發(fā)展人自身身體的能力,一個是強調(diào)超自然的靈魂,強調(diào)發(fā)現(xiàn)、發(fā)掘、發(fā)揮、發(fā)展人所特有的理智的能力。因此,所謂“體育”就是發(fā)現(xiàn)、發(fā)掘、發(fā)揮、發(fā)展身體能力的人類活動。在這里,既表達了漢語語境中“體”的意義,無論是對于突破極限潛能的專業(yè)化身體活動即競技體育還是展示正常生理機能的游戲化身體活動即大眾體育都是以人自身的身體為客體的;也有“育”的內(nèi)涵,發(fā)現(xiàn)、發(fā)掘、發(fā)揮、發(fā)展人身體的自然存在狀態(tài)的“善”必然借助或突破智力、情緒、精神的“善”,最終達之于神明(非宗教的神,而是理性)的“至善”,而在“從”善的過程中教育的作用即刻凸顯出來,由此展現(xiàn)出來的獨樹一幟的文化特質(zhì)便一覽無余。由此可見,漢語語境中“體育”的含義是博大精深的,是西語語境中的任何詞句無法對應(yīng)的,只能用音譯法“Tiyu”來翻譯,正如我們已經(jīng)做過的 “功夫”(Gongfu)、“武術(shù)”(Wushu)、“太極”(Taiji)一樣。
上文述及 “體育”既不滿足于自身身體的能力,也不滿足于自然存在的“善”,不斷朝著人的“至善”闊步前進,就連“從”的過程都是不安于現(xiàn)狀的,所有這些都表現(xiàn)出人對人本身的不斷超越和發(fā)展,在這個意義上說“體育”是“形而上”的,體育哲學是可能的并是合理的。
哲學在“本哲學”時態(tài)下是“愛智慧”,源出希臘語philosophia,由philo和sophia兩部分,philein是動詞,指愛和追求;sophia是名詞,指智慧,意即“熱愛智慧”。也就是說哲學不是智慧本身,而是對智慧的真摯和強烈之“愛”,這種“愛”突出表現(xiàn)為人對“智慧”的批判上,是對絕對的限定、反思和超越,沒有絕對的智慧,只有對智慧的“愛”。就此而言,“愛”是絕對的。按照這樣的邏輯,“體育”的概念不僅是“體”本身的“愛”,肢體能力從自我認知到尋求提高再到實現(xiàn)突破,是一個絕對的過程;也是對“育”的“愛”,從身體的自然有限性到“善”的無限性再到人的普遍性,同樣也是絕對的過程,所以奧林匹克精神倡導的是“更快更高更強”的體育精神,就“高”“快”“強”而言是有絕對的限定的,但就“更”而言是在不斷反思現(xiàn)有“高”“快”“強”的限定的基礎(chǔ)上的不斷超越來實現(xiàn)絕對,這才是對愛智慧的最好的詮釋。
哲學在“元哲學”時態(tài)下是“形而上學”,源自于亞里士多德。眾所周知,亞里士多德有一部關(guān)于自然(希臘語phusike)的著作《物理學》,后人安德洛尼克在整理完他的手稿后發(fā)現(xiàn)一些不同于前面的殘篇,把它名之為tametataphusika,即“自然學之后諸卷”,后被簡化為metaphusike。而在希臘語中meta-的前綴不僅有“在……之后”的意思,還有“元……”、“超越……”的意思,這恰好與亞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學”原意相近。傳入中國時,日本學者借用理學的概念,用 “形而上學”來翻譯metaphysics,其依據(jù)是宋明理學的主要代表朱熹所說的“形而上者,無形無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狀是此器?!薄兑捉?jīng)·系辭》中也有記載道:“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笨梢姡芯啃味碌膶ο蟮氖俏锢韺W(自然),研究形而上的對象的是形而上學。按照這樣的理解,漢語語境中的“體育”既把自然中的身體作為對象,研究人自身作為自然存在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體育科學),也把從自然存在的“善”擴展到智力、情緒、精神甚至神明的“善”作為對象研究;既考察超越自然存在,也思考超越脫離原點的“善”,具有相同的思維方法、相同的理論氣質(zhì)和相同的思考方式,因此可以說 “體育”是“形而上”的。
總之,“體育”既是身體的自然存在,也是靈魂的理性存在;既是自然的自明性的“智慧”存在,也是超越的批判性的“愛”的存在,所以“體育”是“形而上”的體育,是體育哲學。
〔1〕“象形字典”網(wǎng).〔DB/OL〕.http://www.vividict.com/WordInfo.aspx?id=1070
〔2〕“象形字典”網(wǎng).〔DB/OL〕.http://www.vividict.com/WordInfo.aspx?id=1644
〔3〕Dubos,abbé(Jean-Baptiste).Réflexions critiquessurlapoésieetsurlapeinture〔M〕.Seconde partie.Paris,P-JMariette,1733:176.
〔4〕盧梭.愛彌兒.李平漚,譯.論教育〔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78:150.
〔5〕RosusseauJean-Jacques.Emile:orOnEducation 〔M〕.Introduction,TranslationandNotesby AllanBloom.BasicBooks,1979:126.
〔6〕龔正偉.當代中國體育倫理建構(gòu)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9:16-17.
〔7〕馬衛(wèi)平.體育哲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5:26.
〔8〕張志偉.西方哲學十五講 〔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4.
〔9〕賀來.哲學意義的“批判”〔J〕.探索與爭鳴,2016,(6):37-41.
B081.1
A
1672-5646(2017)05-0046-03
①本文系遼寧省社科聯(lián)遼寧省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研究課題“體育哲學的形而上性質(zhì)研究”的成果,負責人:唐寶志,編號:lgslhl-168。
唐寶志(1979-),男,遼寧本溪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哲學理論;羅嘉司(1963-),男,遼寧沈陽人,博士,研究方向:體育法學。
(責任編輯 博 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