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歆
走出高校的曹霞
武歆
一
很早就知道青年評論家曹霞——一位來自四川宣漢、家居北京、在天津南開大學教書的川妹子。初識曹霞的時候,只覺得看上去年齡很小、眼睛閃亮、說話尾聲上揚的她,身上散發(fā)著濃烈的書卷氣,看不到一點兒市井里弄的喧鬧,也沒有灶臺旁的煙火味,似乎在她周邊矗立著一堵高聳的圍墻,身材瘦弱的她眷守在圍墻里面,那堵圍墻的上面,分明書寫著工工整整的“高?!倍?。
開始熟悉曹霞,是兩年前在天津的一次作品研討會上,只是當時并沒有留下太深的印象。真正了解她,則還要更晚一點兒——不久前得到了她的兩本理論、評論專著。我是認真的人,只要朋友送我的書,我都會看,要是極好,還會認真寫個短評;即使有的書寫得一般,也要看一看,還要整齊地碼放好,絕不丟棄,我覺得那是對贈書者的一種最基本的尊重。
曹霞的書我是認真讀了的,她的《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研究》和《文化研究與敘事闡釋》,不僅顯現(xiàn)出作者濃厚的理論素養(yǎng),最為關(guān)鍵的是還擁有自己鮮明的觀點,并且這些觀點用獨特的視角、嚴謹?shù)恼撌黾右猿休d,閱讀下來感覺她的文章有一種內(nèi)在的力量,也可以說非常結(jié)實有力。
我喜歡由書識人。因為讀了一本書,進而去了解一個人,無論多少年過去,即使是在忙碌的清晨或是惆悵的黃昏,都會從心底覺得,這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
二
先后就讀于中山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的曹霞,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國當代文學批評、文學與文化思潮和女性文學。她也曾主持過國家課題、教育部課題以及她工作的南開大學課題。從這些大致情況來看,無疑能夠覺出曹霞心境的安然。得出這樣的判斷,還因為在過去的日子里,我很少看到她的文章熱火朝天般地出現(xiàn)在文學雜志或是報紙的版面上。在文壇上,她沒有閃轉(zhuǎn)騰挪地尋找射燈的光線,然后硬擠上臺去拼命地亮招兒,而是舍棄了許多拋頭露臉的機會,讓自己的身影不斷地退后,一直退到浩瀚的書海中,退到專心研究學問的高樓里。顯然,這在當下“全民明星”時代,每個人都在借助博客、微博、微信來不斷證實自己存在的年月里,似乎有些不可思議,但正是這樣的“不可思議”,卻又顯示了這個四川女子獨特的學者個性。
正是在這樣的個性導(dǎo)引下,曹霞安靜地做著學問,所以才有了在批評界讓人耳目一新的“后革命敘事”的論述。這一命名與論述首先來自不聲不響的曹霞,來自她潛心研究之后的學術(shù)論斷。
正像高校里所有對自己要求嚴格、學術(shù)嚴謹?shù)膶W者一樣,學問的梳理一定要一清二楚,不能有絲毫馬虎,否則不可能讓自己的文字變成白紙黑字——曹霞就是這樣闡述她“后革命敘事”的。
曹霞說,現(xiàn)代“革命”的概念引自西方,在西方長期的歷史變革中,其意義也逐漸衍展。漢娜·阿倫特對“革命”進行了追溯,認為從18世紀以來,“革命”均含暴力之意。到黑格爾的歷史“必然性”和“規(guī)律性”論中,則發(fā)展到極端。緊接著,曹霞又引述雷蒙·阿隆的論斷,重新闡釋了“革命”,即是“在社會學的術(shù)語中,革命指的是通過暴力,快速地以一個政權(quán)取代另一個政權(quán)”。隨后曹霞又講,“后革命”一詞由德里克提出,認為這里的“后”有“之后”和“反對”的兩層意思。
年輕的曹霞就像生活中“寬打地基窄壘墻”的睿智老者,在講述了“后革命”的歷史脈絡(luò)之后,開始真切、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論述。對于當下中國文學中“后革命敘事”是如何呈現(xiàn)的這個問題,她干凈利落地給了三個關(guān)鍵詞:告別、反叛和顛覆。她以幾位風格鮮明的作家為例,并對他們的作品進行解讀,用以說明、闡釋這三個關(guān)鍵詞,這幾位作家又恰是我喜歡的作家——韓少功、艾偉、格非、林白——這就讓我的閱讀呈現(xiàn)了一種快意。曹霞說,這幾位作家用他們的作品,對傳統(tǒng)“革命”的書寫,進行話語和敘事的顛覆,也是一次意味深長的 “改寫”,表明了隨著中國經(jīng)濟和社會的發(fā)展,歷史樂觀主義和宏大線性敘事觀都遭到了否定、批判和解構(gòu)。
曹霞是如何解讀這幾位作家的作品的?暫且不論。還是先說說曹霞本人吧,否則這篇文章就會變成一篇評論而不是“印象記”了。
三
我試圖去想象二十多年前曹霞在中山大學中文系讀書時的樣子。當然,這樣的想象肯定會依托曹霞本人的各種回憶,我一定不會像寫小說那樣去虛構(gòu)。在找到她的回憶文字之前,我以為她的記憶會是從圖書館回來時校園里的燈光、寢室里同學們的歡笑,還有郊游時的流連忘返以及寫作論文時的焦灼開始。但是沒有。這些大學時代一個小女生常有的庸常而又幸福的記憶,在曹霞稀少的回憶文字中都沒有,留給她的記憶卻是導(dǎo)師程文超跨上講臺時的姿態(tài)——輕俏的躍步、普希金式的卷發(fā)和氣質(zhì)、豐沛的聲音和明亮的目光。我從這樣深刻的記憶中,能夠猜測出來,學生時代的曹霞是一個認真讀書的學生,或許是一個稍微有點自閉的人;再做一個大膽的推測,有可能在爽朗的笑聲中,她內(nèi)心呈現(xiàn)的卻是離群索居的個性,這似乎也成為她日后在校園里安靜做學問的最好前注。當然,這也顯示了曹霞知恩圖報的個人品行。在她的《文化研究與敘事闡釋》一書的扉頁上,赫然寫著“獻給恩師程文超教授”。她把自己的著作獻給一位去世的老師,獻給一位再也不能給她幫助的人,單從這一點就能看出來,曹霞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一個遵從內(nèi)心感受的人,一個沒有功利心的人。
慢慢翻閱曹霞自己書寫的44年的“人生履歷”,感覺像是閱讀麥克尤恩的小說《甜牙》一般,“一章一章的讀到最后,等待結(jié)尾向前文的反戈一擊,等待你剛讀完的那個故事,突然被賦予嶄新的意義”。本來我先前推測她“稍微有點自閉、離群索居”,但她后來的經(jīng)歷,完全讓我的推測變得滑稽可笑。因為自從1995年她寫下第一篇文學評論之后,就迅疾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經(jīng)歷——讀書、工作、辭職讀研、再工作、再辭職讀博、然后再工作,行跡遍及大江南北,并且還有過天天都要與人接觸的記者工作,直到現(xiàn)在,天天又要教授來自各國的留學生。但,唯一不變的也是沒有推斷錯誤的,那就是曹霞始終沒有離開文學。她始終站在文學評論的海潮中,不斷地向前沖擊,不斷地用文字當作舢板去迎風破浪,最終到達自己的理想彼岸。
四
現(xiàn)在可以開始說了,曹霞是如何用文本來闡述她的“后革命敘事”理論的,看她如何細細捋順自己的觀點——僅以韓少功風靡一時的《馬橋詞典》為例。
面對曾經(jīng)引起文壇諸多爭論的韓少功的《馬橋詞典》,曹霞有一個宏觀的把控。她認為“這篇小說以‘詞典’形式對馬橋的‘革命生活’進行了戲謔式描寫,從而使那些在傳統(tǒng)小說中被視為正統(tǒng)化和神圣化的‘革命運動’成為片斷化與民俗化的存在”。隨后她又進一步分析:“韓少功創(chuàng)造了一個異質(zhì)性的詞語世界,這些詞語扎根于馬橋人的深層意識和文化傳統(tǒng)之中,卻溢出了公共話語系統(tǒng)之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較之語言,作者更重視言語;較之概括義,作者更重視具體義”。接下來,曹霞牢牢抓住“語言”和“言語”、“概括”和“具體”,再進行深入細致的解釋。她舉例說,在《馬橋詞典》中,那些詞雖然還保持著漢語詞匯的原有形態(tài),但其意義與我們?nèi)粘@斫獾囊饬x已經(jīng)大相徑庭。例如,“科學”被馬橋人釋為“懶”,“醒”被釋為“愚蠢”,“覺”被釋為“聰明”。 是呀,醒著沒事可干,那不是愚蠢是什么?還不如安心睡覺;安心睡覺對于無事可做的人,那不是聰明嗎?在這些通俗易懂的“反說”中,《馬橋詞典》順利地脫離了公共話語和社會共識,成功地與個體生命歷程變得息息相關(guān)。
我記得畢飛宇在解讀《促織》一文時,曾首先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大意是:我是一個小說家,我不是評論家和理論家,我要做的事,那就是從文本上去探究、去闡釋。評論家曹霞似乎也在做著一個小說家做的事,但她可能更加“擴張”一些。她透過微觀的貓眼,展現(xiàn)宏觀的局面;通過宏觀的整體,去深挖微觀的細微之處。
在對某個具體詞條解釋之后,評論家曹霞進一步闡述,《馬橋詞典》用幾個詞語重點描述一個人的生活和命運,使得人物故事各自呈現(xiàn)為相對獨立的塊狀;在塊狀和塊狀之間,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線性敘事帶來的盲點。她最后總結(jié),《馬橋詞典》的敘事者,不再像傳統(tǒng)小說的敘事者那樣講述故事,塑造生活,“詞典體”決定了敘事者是一個生活既定狀態(tài)的收集者、編纂者和釋義者。
曹霞在文本與理論之間,架構(gòu)了通暢的橋梁,從而清晰地完成了理論的舒展鋪排。我相信,她的分析,普通文學愛好者都能看懂、都能理解,而不是像有的評論家那樣,故意用理論去闡釋理論,從而顯得自己高深莫測。
五
顯然,曾經(jīng)固守在高校圍墻里的曹霞,也在發(fā)生著變化。比如她開始走出校園,出現(xiàn)在一些研討會上。雖然之前也曾在全國性的論壇上亮相,但畢竟不像有些評論家那樣頻繁。她在“接天”的同時,也在真切地“接地”。2016年歲末,她剛在北京的一個大場面發(fā)了言,之后又來到天津的千年古鎮(zhèn)楊柳青,在北方的寒風中,為基層作者把脈。面對一位八十多歲老者的第一部長篇作品,她面帶笑容,沒有一絲一毫的居高臨下,眼角、嘴角處也沒有顯露一絲的敷衍應(yīng)付,而是在認真評論,并且還寫了書面文字。面對文壇作家和普通文學愛好者,她真實、真切,樸實而自然。
我喜歡平和、低調(diào)、謙虛但又擁有才華的人,面對這樣的人,無論年齡大小,無論社會地位高低,我都從心底尊敬,并且愿意奉獻美好的贊譽。因為講完這些贊譽之后,我的心情也會無比的愉悅。
有一點我堅信,將來曹霞無論怎樣“出走”,她的心都會留在高校?!白叱觥辈贿^是一次短暫的休息,她不會變成聚光燈下的人,她還是喜歡安靜地去做一些學問的研究。
周末的下午,是曹霞最為愉快的時刻。她要撇下所有的事務(wù),坐上京津城際列車,迅疾趕往北京的家。因為在京城,有她溫暖的家,有她心靈休息的地方。我能想象出來,在風馳電掣的列車上,曹霞依然是平靜的,因為無論內(nèi)心怎樣波瀾,她都會呈現(xiàn)一樣的笑容。她會將內(nèi)心所有的憂郁和悵然,讓時速三百多公里的列車統(tǒng)統(tǒng)吹走。
然后,轉(zhuǎn)過頭來,依舊笑容燦爛,把所有應(yīng)該傾訴的東西,全都深深地埋在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