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傳統(tǒng)禮義文化的內(nèi)涵及其現(xiàn)代意義

      2017-03-11 21:20:40
      嶺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7年1期
      關鍵詞:禮治禮義孟子

      李 冬

      (河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450046)

      傳統(tǒng)禮義文化的內(nèi)涵及其現(xiàn)代意義

      李 冬

      (河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450046)

      中華民族素有“禮義之邦”之稱,講“禮”重“義”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禮義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它是一個個體、一個組織乃至一個國家和民族內(nèi)在的精神文化素養(yǎng)的顯示,是中華民族內(nèi)化的文化基因,是安身立命之本,治國理政之據(jù),它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資源。

      禮義;禮治;現(xiàn)代意義

      在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傳統(tǒng)美德中,禮都是最基本的內(nèi)容,處于重要地位。禮義文化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貫穿于國家、社會、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中華被譽為“禮義之邦”的重要依據(jù)所在,也是每一個炎黃子孫感到驕傲和自豪之處。在新時代學習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禮義文化,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禮與仁、義及其關系

      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傳統(tǒng)美德“五?!?仁義禮智信),“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以及國之“四維”(禮義廉恥)中,禮都是重要德目。但禮不是孤立的,它與仁、義密不可分。

      仁是儒學思想道德的核心和精髓。儒學在一定意義可稱為仁學或人學。仁在漢字中是“亻”(立人)加二,即二人為仁。按許慎的《說文解字》所言,“仁”有三種解釋:(1)“仁,親也,從人從二。”仁即親愛。由人、二會意。宋代徐鉉注釋:“仁者兼愛”。即同時愛著別人,故從二。(2)“古文仁,從千心?!惫盼娜剩汕?、心會意。清人徐灝在《說文解字注箋》中說:“千心為仁?!奔慈〔壑?。(3)“古文仁,或從尸?!奔慈实幕蝮w,從尸。同是清人的王筠在《說文句讀》中說,尸仍是人,只不過橫在上邊罷了。上述基本含義,應該都是一樣的,都是指兼愛、博愛之意?!叭省弊肿鳛闀庾?,理解其意義的關鍵是其構形的右半邊的“二”字。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將這個“二”字解釋為:“獨則無耦,耦則相親,故其字從人二?!眱扇嗽谝黄?,大多情況下是相見并進行語言和情感的交流,因而一提起兩個人在一起,人們首先想到的不會是二人相隨(“從”),更不會是二人相背(“北”),而應該是二人面對面地交流(“仁”)。當然,面對面地交流有時也會怒目相對,但這并非兩人在一起的常態(tài),只有以對待同類所應有的感情,把對方當作同位之人來互相禮敬和交流情感,才是常態(tài)的人際關系?!叭省弊值臉嬓?,依據(jù)的就是這一最簡單也最基本的樸素的人際意識,也就是梁啟超所講的“二人以上相互間之同類意識”[1]82。所以,段玉裁說“耦則相親,故其字從人二”,應該說是準確地表達了“仁”字這一特定構形所包含的基本含義。人雖有地位高低、財富多寡,甚至智愚之別,但每個人的人格是平等的,都有自己的尊嚴,都應該受到尊重。仁者首先要把自己當做人,維護自己的尊嚴,同時也要把別人當作人,要以仁愛之心待人。正如孔子所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以下引《論語》,只注篇名),“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鬃印爸居诘溃瑩?jù)以德,依于仁,游于藝”(《述而》),教誨其弟子終生孜孜以求仁,“志士仁人,勿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求仁”(《衛(wèi)靈公》)。孟子主張仁者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以下《孟子》,只注篇名)推人及物,“則民吾同胞,物吾與也”,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講“仁”必然涉及“義”與“禮”??鬃拥膶O子子思在《中庸》第二十章中說:“天道敏政,地道敏樹?!收呷艘玻H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差),尊賢之等,禮所生也?!示硬豢梢圆恍奚?;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薄叭收呷艘病保瑥娬{(diào)人的地位和重要,人自身要有愛人之心;“親親為大”,強調(diào)事親之重要,親愛親人是最大的仁,這和孔子所說的“孝弟(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學而》)是一脈相承的。“義者,宜也”,是說人的思想行為要尊重符合客觀實際和客觀規(guī)律,包括自然、人類社會及人自身的生存和發(fā)展規(guī)律,事事要做得適宜。也就是要符合“天道”和“人道”。“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朱熹注為“誠者,真實無妄之謂,天理之本然也。誠之者,未能真實無妄,而欲真實無妄之謂,人事之當然也。”《中庸》第二十章還說:“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薄拔暹_道”、“三達德”,概括了道與德的基本內(nèi)核,是中華民族修身養(yǎng)性、安身立命的基本要求和道德準則,努力踐履,其結果是一樣善良美好的。

      “義”有仁義、道義、正義等意蘊,在踐行方面有“見得(利)思義”、“見義勇為”、“義不容辭”、“義無反顧”等表現(xiàn)?!吨芤住ふf卦》說:“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碧臁⒌?、人稱為“三才”,三才有其大道,立人之大道,乃崇仁與義之道,謂之道義。人生在世,有自己的定位:我是誰?應當干什么?我能夠干什么?有自己應享受的權利,同時必須盡自己應盡的義務,這是責任、擔當,義不容辭。在中華民族的價值觀中,義務先于權利,叫做“義以為先”。如果不承擔責任、履行義務,就是不義,或叫忘恩負義。“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以下引《左傳》,只注年份)所以,人要懂公正合宜的道理,做符合實際和規(guī)律的事,即做符合天道、人道且必須做的道義之事。正如孔子所說“見義而不為,無勇也”(《為政》)。正因為仁義、道義、正義如此重要,所以孟子提出:“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告子上》)孔子提出的“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wèi)靈公》),即“殺身成仁”,與孟子提出的“舍生取義”,成為中華志士仁人追求的人生終極價值目標。

      仁者“親親為大”,義者“尊賢為大”,“親親尊賢”所包涵的差等,成為禮義產(chǎn)生的根源?!吨芤住ば蜇浴分赋觯骸坝刑斓厝缓笥腥f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義有所錯?!庇猩舷碌燃壊顒e就需要禮義、禮制、禮節(jié)(禮儀)來調(diào)節(jié)、整合國家、社會、人倫的秩序,以促進和保障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吨芤住ば蜇浴返倪@種觀點,是先秦各家關于禮的緣起最符合歷史、最具有現(xiàn)實合理性的說法。這與《禮記·曲禮上》所言“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與《荀子·禮論》所說“禮者斷長續(xù)短,損有余,益不足,達愛敬之文而滋成行義之美也,”對禮的定位主旨是相通的。

      儒家重視禮,把禮作為儒學倫理道德學說的重要內(nèi)容。同時,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及主要繼承者子思、孟子又都是把仁、義、禮緊密結合加以研究和論述的??鬃又匾暥Y,說,“不學禮,無以立”(《季氏》),“不知禮,無以立也”(《堯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泰伯》)。恭、慎、勇、直都是美德,是優(yōu)長,但如果不懂與禮結合、按禮行事,就會出現(xiàn)勞而無功、膽怯、作亂和糾纏不清。孔子特別強調(diào)仁對于禮之重要,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做人卻不仁,就不能正確對待禮義和音樂??梢?,懂仁、行仁是學禮、行禮、懂樂的思想根基。當孔夫子最得意的門生顏淵問什么是仁德時,孔子是把禮與仁緊密聯(lián)系起來給以解答的:“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并且又詳細地解釋說:“非禮勿視,非禮勿所,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即是說,要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語言行動都符合禮的要求,不符合禮義、禮儀規(guī)范的事不看、不聽、不言、不動,便是仁,一旦做到了,天下的人都歸到仁的境界了。

      孟子從性善論出發(fā),在與告子辯論中、同學生問答中結合新的實際,進一步發(fā)展了孔子的思想道德學說,從心性方面把仁、義、禮、智結合起來進行研究,把有沒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四心”,看成是人與非人的分界;把有“四心”,看成仁、義、禮、智之“四端”。“端”為發(fā)端、萌芽,人有四端就如同其有四體。孟子說:“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孫丑上》)可見由“四心”擴充發(fā)展為仁、義、禮、智四端四德之重要。孟子進一步指出:“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告子上》)從天生資質(zhì)來看,每個人都可以修德至善良。有些人不良善,不能歸罪于他的資質(zhì)。人人皆有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半[惻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蛳啾遁鵁o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告子上》)人與人思想道德行為有一倍甚至數(shù)倍之差別,在于能不能充分發(fā)揮其四端之資質(zhì),在于能不能根據(jù)它的生長發(fā)展規(guī)律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去探求。在孟子看來,只要“人人親其親、長其長”,就能“天下平。”(《離婁上》)他進一步深刻地揭示了仁、義、智、禮、樂的主要內(nèi)容及其邏輯關系:“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jié)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樂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離婁上》)懂得仁、義、禮、智、信并處理好它們的關系,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非清楚分明、禮義禮節(jié)完善,用音樂表現(xiàn)出來樂得大家手舞足蹈的一個個和睦幸??鞓返募彝ヅc和諧有序美好的社會。

      孟子將仁、義、禮當人生之安宅、正路、大門。他說:“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無禮、無義,人役也。”(《公孫丑上》)即有天爵而不遵循,有安逸的住宅而不知享用,這種不仁、不義、無禮、無智之人,只能被人奴役?!叭剩诵囊?;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這里的“求放心”,就是把那喪失的善良之心找回來。老百姓常說,“人要有良心,做這件事沒良心”,就是要他將喪失的良心即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找回來,具有仁、義、禮、智四德。《萬章下》篇記載,學生萬章就士子應召去或不去謁見諸候是否合乎禮義的問題請教孟子時,有一段對話。孟子問,“君子欲見之也,何為也哉?”萬章說,“為其多聞也,為其賢也?!泵献诱f:“為其多聞也,則天子不召師,而況諸侯乎?吾未聞欲見賢而召之也。欲見賢人而不以其道,猶欲其入而閉之門也。夫義,路也;禮,門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即是說,君子入禮之門,走義之路,才能入人之安宅。

      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儒家的仁、義、禮、智,還有信等道德規(guī)范是密不可分的,既相互區(qū)別,又相互聯(lián)系、相互促進,涵蓋或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傳統(tǒng)美德的寶貴財富。仁是禮、義的內(nèi)在精神,義是仁的外在表現(xiàn);義是禮的內(nèi)在精神,又需要通過禮來表現(xiàn)或達到。貫穿于它們始終應該是“道”,即天道、地道和人道。

      二、安身立命之本,治國理政之據(jù)

      “禮”泛指中國古代宗法社會等級制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guī)范。禮繁體為“禮”。《說文解字》:“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豐。”又:“豐,行禮之器也?!倍Y最初指祭神的器物和儀式。周代除指儀式外,包含有人的行為規(guī)范和禮治即以禮治國的思想。崔大華先生曾指出:“儒家思想中三個核心范疇仁、禮、天命,顯示了這是心性的、社會的、超越的三個理論層面構成的、在總體上有完整結構的思想體系?!薄叭鍖W中,‘禮’主要有二義:其一,‘辭讓之心,禮之端也?!?《公孫丑上》)此是一種謙卑之情,先人后己的心態(tài),心性理論層面上的‘仁義禮智信’五種德性之一。其二,更經(jīng)常的是指社會理論層面上‘制度在禮,文為在禮’(《禮記·仲尼燕居》)之‘禮’,即社會政治、倫理關系的典章制度,社會生活中不同場合下的行為舉止規(guī)范。此處之‘禮’指第二種意涵?!?在儒家思想體系中,“禮”的這兩種意涵是融通的,德性之禮需要通過典章制度和行為規(guī)范來保障和實施,德性之禮為典章制度和行為規(guī)范提供精神支撐;禮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guī)范的實行又促進和推動道德精神之弘揚?!秷蛟弧菲涊d:“不知禮,無以立也。”此應從兩方面理解:一是應指從心性道德方面說,個人做人行事要知禮、踐禮,才能全面落實仁、義、禮、智、信“五常”(人生五常道)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使自己安身立命做人成事有堅實牢靠的道德根基,做一個有道德、崇正義、執(zhí)禮節(jié)、求和合的君子、賢人;二是應指從國家社會層面說,只有實施以禮治國、以禮化人、以禮教人,使處于不同地位的人有制可依、有章可循、按禮行事,中國才能成為“禮義之邦”。在中國古代以農(nóng)耕為基礎的宗法制度下,“禮,經(jīng)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隱公十一年》) “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曲禮上》)禮涉及并規(guī)范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君子應該明禮行禮;國家社會應該有禮循禮。

      儒家的禮義、禮治,需要通過相應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和一定的制度固定下來,以表達謙讓、恭敬、尊重之心情,其行為方式和道德規(guī)范是禮儀和禮節(jié),帶有長期性、根本性的則是典章制度?!吨倌嵫嗑印菲骸爸贫仍诙Y,文為在禮”。如前所說,禮最初指祭祀的器物和儀式,孔子繼承并損益夏、商、周三代之禮,創(chuàng)立了禮義思想學說。禮涵蓋國家、社會、家庭和個人生活的各方面,主要指以禮作為主要內(nèi)容的行為規(guī)范和典章制度。這種典章制度就是禮制。有了這種典章制度,以禮治國的方略的實施才有制可依、有章可循。在中國封建社會,非天子不制禮,不作樂。而禮義、禮儀、禮樂的實施必須有相應的機構和人。周朝就有掌握邦禮之春官。北周至隋唐,最高統(tǒng)治機構中央政權即朝廷,就專設禮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之一。禮部負責掌握朝廷之禮儀、祭享、貢舉(科舉以選拔人才)等,長官為禮部尚書,為歷代所沿用,至清末廢除。

      從心性道德層面說,禮對國家、社會、個人都是不可或缺的。這是由于禮的實質(zhì)和功能所決定的。禮的實質(zhì)和核心是敬,包括恭敬、敬重、尊敬、敬畏、敬仰,等等。古今中外,表示敬的方式多種多樣,但都叫禮敬或敬禮?!墩撜Z》記載了孔子許多關于禮敬的言行,如“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衛(wèi)靈公》)《鄉(xiāng)黨》篇中記載:“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此事反映了孔子踐行禮儀時更突出了人本主義思想。《論語》也記載著孔子敬重他人(包括盲人樂師、老農(nóng)老圃、喪者弱者)的言行。特別應該指出的是,現(xiàn)在好多人引用《顏淵》篇中“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一語,以表示人們之間的相親相愛。這是子夏幫助司馬牛排解因無兄弟而產(chǎn)生的煩惱時說的話。子夏強調(diào)“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然后才能“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即成為“兄弟”是有條件的。古今中外,那些恃強凌弱、以眾暴寡者會把弱者寡者當兄弟嗎?弱者寡者能把強者眾者當兄弟嗎?都是不可能的。我們過去有切膚之痛,甚至有亡國滅種之虞,我們不僅要永世不忘,也決不能放松警惕。孟子在《公孫丑上》篇中說:“辭讓之心,禮之端也?!痹凇陡孀由稀菲袆t把“辭讓之心”替換為“恭敬之心”,說:“恭敬之心,禮也?!敝v述“至德要道”的《孝經(jīng)》,在《廣要道章》記述孔子的話:“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所悅者眾。此之謂要道矣?!奔词钦f,敬其父其兄其君,是使大多數(shù)人甚至千萬人高興的根本途徑。歸根結底,人人都有人格尊嚴,包括自己,尊敬人就是對人的人格的敬重。人,即使富貴的人,要放下身段,謙卑待人。當子貢問孔子“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孔子說“可也,無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學而》)孔子把驕傲看成違背禮義的不道德行為,他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泰伯》)即便是再貧賤,也要自愛、自尊、自重。孟子說:“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離婁下》)在他看來,“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離婁上》)。他告訴齊宣王:“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心腹;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讎?!?《離婁下》)孟子雖然在維護封建等級制度,卻主張臣子應該受到尊重,君臣關系是一種對等關系,都有各自的平等人格。人無論處于什么地位,一定要把人(包括自己和別人)當人?!睹献印じ孀由稀吩谡撌錾嵘砣×x后說“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禮記·曲禮上》說:“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

      從社會層面說,禮也是敬。禮,最初指祭神的器物和儀式,用以表達對神和祖宗先人的敬恭和尊重。周代禮除指儀式外,包含有規(guī)范和禮治的思想。禮儀即禮節(jié)和儀式,是表示尊敬的語言和動作,是社會生活中為維護正常社會秩序需要舉行的儀式,也是社會生活中據(jù)禮而形成的風俗習慣。古代把禮(禮儀)分為吉、兇、賓、軍、嘉五類或五種,每類都各有許多規(guī)定,故《中庸》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之說。這些更具體的禮儀形式,旨在表達恭敬、尊重。周代已把禮義和禮儀區(qū)別開來?!蹲髠鳌ふ压迥辍份d:魯昭公朝見盟主晉候,“自郊勞至贈賄,無失禮”。晉侯認為魯侯知禮。女叔齊對曰:“魯候焉知禮?”并說:“是儀也,不可謂禮。禮,所以守其國、行其政合、無失其民者也。”在舉列昭公不知禮行禮種種問題后女叔齊說:“為國君,難將及身,不恤其所。禮之本末,將于此乎在?而屑屑焉習儀以亟?!笨梢钥闯觯瑫x侯認為魯侯應對進退“無違禮”,故知禮,這個禮是禮儀之禮。女叔齊堅持認為魯侯做到的是儀,“不可謂禮”。他說的禮是禮義之禮、禮治之禮?!蹲髠鳌纷髡摺熬又^叔侯于是乎知禮”的結論,對女叔齊主張的禮予以肯定,說他知禮,這提示人們對禮的認識須由外在的形式深入到禮的內(nèi)在本質(zhì),而這則是關于禮的思想的一大進步。

      儒家將禮運用于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就是禮治。《仲尼燕居》篇記載孔子的話說:“禮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治國而無禮,譬猶瞽之無相與!倀倀乎其何之?譬如終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燭何見?”禮治也就是德治?!稙檎菲锌鬃诱f:“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奔从谜顏斫虒嗣?,用刑法來整治人民,人民暫且免于犯罪,但卻沒廉恥心;用道德來教導人民,用禮教來整治人民,人民不僅有廉恥心,而且心悅誠服。治國理政,主要有兩種辦法:法治與禮治。儒家從孔子始,便提倡禮治,君臣、臣臣、父父、子子,要求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各安其位,不要越位;各行其事,依禮行事?!吧虾枚Y,則民易使也。”(《憲問》)孟子主張“仁政”,賢者在位,能者在職,認為“仁者無敵”(《梁惠王上》),“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離婁上》),“不信仁賢,則國空虛。無禮義,則天下亂。無政事,則財用不足”(《盡心下》)。荀子也說:“故人無禮不生,事無禮不成,國無禮不寧?!?《荀子·修身》)孔子及儒家的主要繼承者發(fā)展者荀孟都主張倡導以禮治國理政,以期實現(xiàn)等級社會的政治清明、秩序良好、社會穩(wěn)定、民眾生活美好。在周室衰微、“禮崩樂壞”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儒家的禮治、德治思想學說由信仰夏商周三王和應時代要求而發(fā),卻被當時的統(tǒng)治者一一拒絕。這是時代使然。他們?nèi)收?、禮治的政治主張被后世的漢武、唐宗、宋祖一些圣明皇帝所傳承,對兩千多年中國封建社會的發(fā)展起到了推動作用。這是不同歷史時代條件下的使然。在當代中國,儒家的禮治、德治思想,以及基本的倫理道德思想體系,對于培育和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塑造社會主義社會倫理道德體系,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三、禮義文化的傳承創(chuàng)新及其現(xiàn)代意義

      習近平同志2014年9月24日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上指出:要努力從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積累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和智慧,延續(xù)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華,展現(xiàn)精神魅力。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不僅為古代中華民族修齊治平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撐,更是中華民族成為“禮義(儀)之邦”的思想道德基礎。雖然它們或多或少的殘留有封建思想的痕跡,但其中所蘊含的核心價值在現(xiàn)代社會仍然熠熠生輝。如果把它們?nèi)谌肷鐣髁x核心價值觀,使之與和諧、友善、誠信、法治等現(xiàn)代價值理念相結合,將為實踐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重要的精神滋養(yǎng)。

      儒家禮義文化,不論從心性道德層面說,還是從社會國家層面說,“恭敬之心,禮也”,要求人們要有謙恭、辭讓之心,敬愛之情。荀子說:“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君師惡治?三者偏亡焉,無安人。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荀子·禮論》)即是常說的明禮行禮,要尊敬、敬畏天、地、君、親、師。尊敬天地,尊敬先祖,尊敬君師,三者即使部分偏失,沒有人能夠安寧正常地生活。中國古代的禮治實質(zhì)上是德治,以禮治國實質(zhì)上是以德治國。習近平同志曾用質(zhì)樸的語言對核心價值觀進行了鮮活的闡釋——“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供道德支撐。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我們對傳統(tǒng)禮義文化要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實施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對傳統(tǒng)禮義文化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層面說,就是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傳統(tǒng)禮義文化在價值取向上有機結合起來,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立在傳統(tǒng)禮義文化之上;從社會層面說,要把這種有機結合的現(xiàn)代禮義文化系統(tǒng)化、具體化,使之成為社會各行各業(yè)的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從個人層面說,我們每個個體都要在這種道德規(guī)范之下自覺踐行,通過系列活動,增加個體的認同感,使之逐漸成為主流價值觀,做到自律和他律的統(tǒng)一。三個層面既層次分明,又相互聯(lián)系,密不可分[2]5。另外,“將禮儀文化教育納入公民教育,融入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之中。通過家庭教育,從娃娃抓起,形成禮儀習慣;通過學校教育,學習公民禮儀,掌握做人規(guī)則;通過社會教育,學習職業(yè)禮儀,掌握從業(yè)規(guī)則。通過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禮儀教育,使每個公民學習和掌握做人的規(guī)范和做事的守則。[3]”這些層面落實落細,當然也需要體制、機制作保障,否則就會落空。

      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偉大的中國夢,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闡發(fā)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成為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24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全面落實和全民認同,乃是實現(xiàn)民族復興偉大中國夢的思想保證。

      [1]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2] 崔大華.儒學的現(xiàn)代命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蔣璟萍.禮儀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N].光明日報,2014-09-24(13).

      (責任編輯:張玲)

      Content and Modern Sense of Traditional Ritual Culture

      LI Dong

      (School of Marxism, 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Zhengzhou, Henan 450046,China)

      Chinese people are famous for the name of " nation of courtesy and integrity". The ritual ceremony and its righteousness are emphasized in the Chinese tradition. The function of ritual ceremony are important in the social life. It expresses the spiritual cultivation of an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 and a nation. It is the cultural gene of Chinese people. It is the spiritual resources for the nation to survive, to keep the government, and to form and practice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ritual ceremony; governed with ritual ceremony; modern sense

      2016-08-07

      河南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2015BKS006)。

      李冬,女,河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G122

      A

      1006-4702(2017)01-0157-07

      猜你喜歡
      禮治禮義孟子
      第33期參考答案
      英文目錄及摘要
      重法治,融禮治,構建和諧社會
      《荀子》文化演化思想發(fā)微——兼論禮義起源問題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6:44
      磨刀不誤砍柴工
      《國語·周語》“奉禮義成”辨析
      麟溪水長流
      北方文學(2018年27期)2018-12-02 22:30:50
      鄉(xiāng)村治理方式的現(xiàn)代化轉型:由禮治“嵌入”法治
      中西傳統(tǒng)法律文化差異性探尋
      人民論壇(2016年8期)2016-04-11 12:15:20
      平远县| 武鸣县| 江陵县| 阜新| 拉孜县| 云梦县| 木里| 大港区| 且末县| 浙江省| 南投县| 乐平市| 长顺县| 镇巴县| 嘉荫县| 莱阳市| 荆门市| 城市| 阆中市| 丰城市| 肥乡县| 瓦房店市| 潼关县| 靖州| 广宁县| 东辽县| 健康| 闻喜县| 留坝县| 万载县| 宜章县| 加查县| 砚山县| 庄浪县| 关岭| 万盛区| 宁南县| 霍山县| 大厂| 东至县| 英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