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雨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266580)
從電影《摩托日記》看旅行對人生的影響
李秋雨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266580)
1951年12月29日,年輕的切·格瓦拉同朋友阿爾貝托一起,騎著一輛老舊的諾頓500摩托車沿安第斯山脈穿越整個南美洲,經(jīng)阿根廷、智利、秘魯、哥倫比亞到達委內(nèi)瑞拉。1952年9月,切·格瓦拉乘飛機回到了阿根廷。影片表現(xiàn)了這段驚心動魄的摩托之旅,年輕的切·格瓦拉游覽湖光山色、品嘗人情冷暖,心靈和思想受到一系列強烈的撞擊,他的國際主義精神也在這次旅行中萌芽。本文以層層遞進的方式分析旅行對切·格瓦拉人生的影響。
切·格瓦拉;摩托旅行;成長;思考
《摩托日記》一書由巴西導演沃爾特﹒薩雷斯改編成電影《摩托日記》,2004年獲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評審團獎,2005年獲第七十七屆奧斯卡金像獎。電影以切·格瓦拉的《摩托日記》1為藍本,為我們展現(xiàn)了摩托旅行路上發(fā)生的一幕一幕。本書除了46篇日記、24幅珍貴照片及行程圖之外,還收錄了格瓦拉之女阿萊達﹒格瓦拉﹒馬爾奇為本書撰寫的序言。阿萊達稱:“越是反復閱讀這些日記,我就越愛我的父親”。2是的,我們也愛你的父親,撰寫摩托日記時,他還不是大名鼎鼎的上校“切”,而是皮膚白皙,沒有大胡子,情感單純,有點哮喘的福瑟,他可以是我們生活當中的每一個人,只是這個人在旅行中升華了自己的精神和觀點。
影片中,年輕的切·格瓦拉---福瑟(下文統(tǒng)稱福瑟)不甘于自己的青春在瞌睡中度過,下定決心在自己博士未畢業(yè)的時候休學與好友阿爾貝托穿越阿根廷向南,越過安第斯山再向北,進行一場跨越祖國、途經(jīng)智利、秘魯、哥倫比亞,最后到達委內(nèi)瑞拉,在美國轉機回到阿根廷的旅行,而這漫長行程中的唯一工具就是一輛1039年的諾頓500摩托車。
這一部泛美的公路片3,電影結尾還原了日記中這樣一段文字:“寫下這些日記的人,在重新踏上阿根廷的土地時,就已經(jīng)死去。我,已經(jīng)不再是我”。表明了格瓦拉在這次長達一年的摩托旅行中靈魂的脫胎換骨、涅槃重生。本文從多個層次分析旅行對切·格瓦拉人生的影響。
(一)增加生存技能
影片開始就給我們展示了一出別離的畫面,福瑟和爸爸、媽媽以及兄弟姐妹依依惜別,出身在中產(chǎn)階級家庭的福瑟離開了父母的庇護,既沒有像樣的交通工具也沒有充足的基金,風餐露宿,忍受別人的白眼,在馬棚里睡覺,自己尋找天然的食物,如湖中捉野鴨,冰冷刺骨的湖水讓他的哮喘病發(fā)作,以及無數(shù)次地修理那臺老爺車摩托,直到它成為一灘爛泥,而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他鍛煉了自己的生存技能。
(二)處理感情上的問題
青春,有戀愛的甜蜜,也有失戀的痛苦。福瑟和阿爾貝托踏上了穿越拉美的行程,而這個行程的第一站是他的小女友切切那家,他為女友準備了德國純種牧羊犬作為禮物,細節(jié)處見甜蜜。短暫的聚會過后的分離是令人痛苦的,對于茫茫未知的前程,就連女友也不能輕易做出會一直等他的承諾,哪怕她是那么愛他。時間能夠拯救一切,也能夠摧毀一切,女友最終還是沒能一直等他。影片中或許是接到分手信號的福瑟沉默良久,表情凝重,惋惜和無奈表露無遺。但一切還得繼續(xù),忘掉煩惱之后,只能繼續(xù)往前走,扎在身上的刺終究能變成保護自己的鎧甲。
青春,在于邁開腳步,欣賞沿途的風景。從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出發(fā),一路乘著摩托車疾馳,風從耳邊飛過,兩旁是綠色的原野,城市的喧囂被甩在腦后,你身處的是一片廣闊的天地,思維開放,心情美好。盡管安第斯山的皚皚白雪令兩人寸步難行,但這并不影響他們?yōu)榱顺陨蟽蓚€智利卷餅與兩位智利姑娘逗趣,因為不久他們就會沉醉在瓦爾帕萊索那一片藍色的海洋里;盡管阿塔卡馬沙漠酷熱難耐,依然阻擋不了他們前行的腳步,因為馬丘比丘正在向他們招手。這座世界級的遺產(chǎn),也是世界新七大奇跡之一,它矗立在山巔,若隱若現(xiàn)于白云之中,這是電影給我們展現(xiàn)出的絕美的拉丁美洲的自然畫卷。除了這自然之風,我們還可以感受印加人精湛的建筑技藝“印加墻”,這是不用水泥、不用土等任何的粘合材料,只通過石頭本身的角度進行拼接而成的就連最鋒利的刀刃都無法插入的一扇堅固無比的墻面。兩位主人公盡管貧窮落魄,但在美麗而壯觀的風景面前,他們都能昂首挺胸做一名驕傲而尊貴的看客。在這群山之巔,連最戲謔的阿爾貝托都萌發(fā)了一種站起來搞革命的想法,可見這雄渾壯闊的風景給人的影響之大,直達精神層面。
在智利阿塔卡馬沙漠里,礦工們遭到非人的對待;秘魯農(nóng)民的土地遭受剝奪,以及在麻瘋病中心有很多亟待治療的病人,面對著一切,福瑟都表現(xiàn)出領袖的氣質。給切切那小女友買短褲的錢,他始終不肯拿出手花在自己和阿爾貝托身上,但是卻贈予了沙漠里遇到的礦工一家,他們的悲慘現(xiàn)狀或許就是點燃其革命思想的火種。而這種精神也在借住在消防隊長的家里時有所體現(xiàn):病入膏肓的老婦,藥物對她來說只能是減輕痛苦,但在福瑟溫柔的眼神里,老婦也可以看到他對生存所抱有的那一絲堅定,電影旁白原話是:只為讓她活得更體面些。麻風病中心的一名年輕女孩拒絕進行手術,福瑟便與她促膝長談,用自己的哮喘病為例與生病的女孩兒拉近距離,最終達到治病救人的目的。拉美貧窮的桎梏,愚昧封閉,工人、農(nóng)民、底層手工業(yè)者備受欺壓的社會狀態(tài)都在年輕的福瑟心上烙下深深的印記,雖然現(xiàn)實生活給他很多震撼和打擊,他依然堅信,只要夠努力,就能改變現(xiàn)狀,沒有什么事情是不能達成的。只要有一絲希望,他都愿意為此而加倍努力:電影里,福瑟過完生日之后,走出門外,對好友說出想要游到河對岸的想法,這個異想天開的點子當然遭到了好友強烈的拒絕,福瑟本身有哮喘病,不能輕易嘗試,一不小心,丟掉的可能是性命。但是福瑟還是沖破重重阻力去做了,并且他成功了!盡管很難,只要努力,或許就能成功。電影里面的這個設計,是一個點睛之筆,豐滿了男主人公的形象,刻畫了他獨特、堅毅的氣質。
有了生存技能、開闊了眼界、認清了現(xiàn)實,如果一笑置之,你還是那個辦公桌前打瞌睡的小職員,那么旅行就沒有意義,你從原點來、又回到了原點。而男主人公對這次旅途上的一切,都進行了一番徹底的思考,在宿舍里、在病床上、在黑夜中,他隨時隨地都在思考,在總結。影片中印象最深的是福瑟生日時發(fā)表的一段演說,這段演說拔高了這次旅行的意義,相信每個人看到這一段時都能夠心緒澎湃:……雖然我們的領導阻止我們成為你們的代言人,但是,經(jīng)過這次旅程,我們相信,拉美國家的分裂是完全不可能的,我們心連著心,從墨西哥一直到麥哲倫海峽,所以,我會在每個國家的路上都做出我最大的努力,為了秘魯,也為了拉美的團結,我們干杯!這段慷慨激昂的講話讓在場的所有人都沉默了片刻,但是最終掌聲響起,這個掌聲是送給福瑟的,也是送給他們自己的。這段旅程中的所見所聞,讓福瑟成長,也讓他接觸的人有所改變。這是旅行的力量。
在青春的這一小段時間里,旅行只是一個美麗的外殼,我們所獲得的是內(nèi)心的成熟,人在大自然面前雖然看起來渺小,但是相對自身卻可以變得很偉大,這一點年輕的福瑟做到了。他就是以后赫赫有名的古巴的著名領導人切﹒格瓦拉,我想,沒有人能否認這段旅行對他的意義,就像你不能否認旅行對所有人的意義一樣。
讀了《摩托日記》再看電影,亦或是看完電影再讀日記,有一種感覺猶如一句現(xiàn)實生活中爛掉牙的老話:藝術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相比日記,電影在人物刻畫上更能整合日記中所有的資源,在兩小時八分鐘的時間里,以旅途所經(jīng)過的國家和地方為主線,設計劇情,環(huán)環(huán)相扣,將旅途中發(fā)生的一系列事件剪切、拼接、粘貼,流暢地為我們展現(xiàn)一個性格越來越鮮明的年輕格瓦拉。《摩托日記》在業(yè)界的評價是“日記文筆流暢優(yōu)美,富于詩意和節(jié)奏感,讀來生動有趣?!钡娪岸嗔巳の缎院拓S富性,猶如品嘗自己家的家常菜和飯店的招牌菜,后者在食材搭配和調料添加上的別出心裁總是讓你感覺:這才更夠味!
欣賞《摩托日記》這部影片,浸潤在拉丁美洲絕美的風景里,品味一個有血有肉的年輕的、國際主義思想萌芽的切格瓦拉,看一段旅行能給一個人的人生帶來多大的轉變。
注釋:
1.切·格瓦拉,王紹祥譯.《摩托日記》.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5.2.徐玨.格瓦拉橫跨拉美實錄《摩托日記》出版.《出版參考》,2012.6下.
3.魏然.《偶像重塑——拉丁美洲政治人物傳記片研究》. 《當代電影》,2016.1.
[1]切·格瓦拉,王紹祥譯.《摩托日記》.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5.
[2]魏然.《偶像重塑——拉丁美洲政治人物傳記片研究》.《當代電影》,2016.1.
[3]徐玨.格瓦拉橫跨拉美實錄《摩托日記》出版.《出版參考》,2012.6下.
李秋雨(1985.8- ),女,吉林九臺人,碩士,研究西班牙語語言文學與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