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闡釋運作四步驟與譯者主體性分析
      ——以許淵沖和楊憲益、 戴乃迭《離騷》英譯本為例

      2017-03-12 08:53:58李顏偉武千茹范成功
      洛陽師范學院學報 2017年10期
      關鍵詞:斯坦納離騷許淵沖

      李顏偉, 武千茹, 范成功

      (天津大學 外國語言與文學學院, 天津 300350)

      闡釋運作四步驟與譯者主體性分析
      ——以許淵沖和楊憲益、 戴乃迭《離騷》英譯本為例

      李顏偉, 武千茹, 范成功

      (天津大學 外國語言與文學學院, 天津 300350)

      比較研究可見, 許淵沖版和楊憲益、 戴乃迭版的《離騷》英譯本在翻譯手法上迥異, 又在譯文效果上殊途同歸; 雙方對譯者主體性的適度發(fā)揮使中華藝術瑰寶在西方文化語境下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 從闡釋運作理論來看, 兩譯本在“信任”“侵入”“吸收”及“補償”四步驟中均以充分發(fā)揮譯者主體性為共識, 但在具體翻譯策略上呈現出鮮明差異。 雙方在建立譯者-文本合作關系后都采納信息補出策略: 一是添加自身對原詩含義、 歷史背景與原作者悲苦心境的詮釋; 二是通過增加定語和修飾成分來實現物象含義空缺的文化補償。 但許譯嚴守原詩結構, 擅長直譯和歸化譯法。 楊、 戴夫婦更青睞異化方式, 打破了原詩格律。

      喬治·斯坦納; 翻譯四步驟; 《離騷》譯本; 譯者主體性; 比較研究

      在中國典籍翻譯領域中, 譯者主體性問題始終是一個焦點性話題。 翻譯學家喬治·斯坦納的“闡釋運作四步驟”理論觀點獨到, 對這一話題的討論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本文擬從這一理論出發(fā), 分析比較許淵沖《離騷》英譯本(簡稱許譯)和楊憲益、 戴乃迭夫婦《離騷》英譯本(簡稱楊戴譯)在發(fā)揮譯者主體性方面的異同。

      一、 《離騷》及其兩個英譯本

      《離騷》為戰(zhàn)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所作, 是中國最早的長篇政治抒情詩。 所謂“離騷”即指離愁別緒; 屈原為奸人所害, 遭楚懷王流放, 萬般愁緒盡賦詩中。 全詩由兩部分組成, 一是屈原對往昔經歷的悵然回顧, 二是他對未來道路與真理的求索。 “屈原之《離騷》, 以其外在精美的藝術外觀層和內在崇高的心靈旨趣, 構成了屈原偉大一生的樸實注腳?!盵1]《離騷》開中國“騷”體詩歌之先河, 對后世影響深遠。

      作為中國古代浪漫主義詩歌的典范之作, 《離騷》以華美典雅的風格贏得譯學界持久的關注, 在中國典籍翻譯中占有重要地位。 許淵沖、 楊憲益和戴乃迭等造詣深厚的翻譯家都曾出版過《離騷》英文譯本。

      許淵沖先生的譯本使用abab韻腳, 嚴格遵守原詩表達形式, 結構工整, 通達流暢, 意蘊俱佳。 從翻譯策略看, 他增刪有度, 多用直譯和歸化譯法, 并融入了自身對原作的深層理解。 就語言表達層面講, 他選詞精準, 表達貼切, 對原詩含義與原作者的悲苦心境傳遞得十分到位。

      楊憲益和戴乃迭夫婦的譯本同樣可圈可點, 語言表達尤其精湛。 但與許譯不同, 他們并不追求對原詩韻律的嚴格遵守, 而是采用aabb、 aaab、 aaaa的韻腳形式。 在翻譯策略上, 他們更青睞異化方式。 楊戴譯盡管與許譯風格迥異, 但兩者體現出一個共同的特點, 即譯者都在譯文中加入了自己的深層理解。

      二、 喬治·斯坦納及其闡釋運作理論的翻譯四步驟

      法國翻譯理論家喬治·斯坦納以其闡釋運作理論著稱。 他對翻譯過程四步驟的闡釋學研究影響深廣。 闡釋學是關于理解和解釋文本意義的理論, 其詞源可追溯到古希臘時期, 而它作為一門獨立學科 的確立則是在19世紀。 它以“理解”問題為核心, 主張以清晰的話語解釋不清晰的含義。 闡釋學家漢斯·伽達默爾指出: “理解是一個我們卷入其中卻不能支配它的事件……解釋學的理解既包含了我們突然遭遇的陌生世界, 又包含了我們所擁有的那個熟悉的世界?!盵2]作為闡釋學派的一位主要代表, 斯坦納將闡釋學的基本理念應用于翻譯研究, 提出了理解即翻譯的重要論斷。 他認為:“理解, 便是闡釋。 領悟一種意義, 便是翻譯。”[3]

      從上述觀點出發(fā), 斯坦納將譯事繁難的癥結歸于文本理解問題, 并將翻譯的整體過程劃分為“信任”“侵入”“吸收”“補償”四個步驟。 “信任”發(fā)生于譯前, 體現的是譯者與目標文本間的關系; 譯者受自身興趣、 社會需求或職業(yè)責任等因素影響而有目的地選擇文本, 進而與之建立“信任”與合作關系。 “侵入”指譯者深入原文內部, 探取文本的內容與精華。 這一步不可避免地充滿暴力。 因為無論是兩種不同語言的結構與表達方式, 還是它們所承載的文化價值觀, 都必然會對譯者產生影響, 致使他對原文的理解多少帶上自身觀點。 正如羅賓遜所言, 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是“根據其自身的語言與所在的世界經驗進行翻譯的。 這就意味著不同的外在力量將不同程度地影響譯者翻譯的行為”[4]。 “吸收”指譯者在深刻理解原文的基礎上將它轉換為譯入語。 轉換過程或許會因語言、 文化或受眾審美取向的差異而困難重重, 譯文或無法實現與原文在內容、 風格、 意韻等各方面的完全對等。 為盡可能使譯文再現原文本色并彌補轉換造成的損失, 譯者需通過“補償”步驟來達成譯文對原文在結構、 文化、 內涵等方面的平衡。

      顯然, 在以上四步驟中, 譯者始終扮演著一個積極的選擇、 決策與操作的角色, 而不再是傳統(tǒng)翻譯觀念下絕對忘我的忠誠“奴仆”。 他不必再與原文本亦步亦趨, 不必再唯作者與讀者之命是從。 斯坦納的闡釋運作理論承認譯者在翻譯轉換過程中的個體應對能力。 從某種意義上說, 這一全新理念堪稱對譯者主體性的一次不小的解放。 我們這里所說的譯者主體性, 是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5]

      三、 闡釋運作四步驟與譯者主體性在《離騷》兩譯本中的不同體現

      (一)“信任”與《離騷》兩譯本中“譯者-文本合作關系”的建立

      根據闡釋運作四步驟劃分, “信任”是整個譯程的起點。 斯坦納認為:“全部的理解和對理解的說明陳述都始于某種信任, 而對理解的說明陳述便是翻譯?!盵6]312譯者既然要翻譯某一作品, 首先便要對其審美與賞讀價值充滿信心。 唯其如此, 他行將為之付出的勞動才有意義。 “信任”步驟顯示著未來某一翻譯活動的可行性與價值指歸, 而在這一活動之先, 譯者對翻譯文本的選擇則正是其主體性的一種體現。

      《離騷》開辟了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 其獨特的“騷體”風格對后世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源遠流長, 是中國古詩的典范之作。 它不僅在中國文學史上熠熠生輝, 也為整個人類的文學發(fā)展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具有卓越的藝術價值和社會歷史意義。 它不僅值得中國學者世代潛心鉆研, 更值得翻譯工作者讓世界分享其無窮的藝術魅力。 許淵沖先生潛心譯學譯事70余年, 尤擅漢語古體詩詞的英文翻譯, 在這方面成就斐然。 他對《離騷》的選擇是其志向所在。 楊憲益先生和戴乃迭女士是譯界著名的“夫妻檔”, 二人對中國古典文學譯介情有獨鐘, 曾合作譯出多部經典, 對踐行“讓古典文學走出去”的使命厥功至偉。 他們對《離騷》的選擇也是自身意愿使然。

      (二)“侵入”與《離騷》兩譯本中背景信息補出的共識

      “信任”過后便是“侵入”。 在翻譯過程中, 譯者不可避免地面臨著兩種不同語言及其承載的文化與思想觀念的碰撞。 譯者在破解原文代碼的過程中, 因受母語語言文化的影響, 往往會在理解原文的過程中有意無意地加入自身見解, 造成對原文本的入侵, 其結果便是在譯文上留下譯者詮釋的印記。 圣·哲羅姆有個著名的比喻: “意義是譯者擒回的俘虜。 我們‘破解’一個密碼, 破譯是解剖性的, 必須擊碎外殼, 層層剝離內核?!盵7]無怪乎斯坦納認為這是一個充滿暴力的過程:“在語際翻譯過程中, 這種理解策略無疑具有侵略性和徹底性?!盵6]314但值得關注的是, 其實它也是一個譯者發(fā)揮主體性的過程。 以下是許譯與楊戴對《離騷》中“乘騏驥以馳騁兮, 來吾導夫先路”一句的不同翻譯:

      Ride your fine steed, gallop along, oh!

      I’ll go before you lest you stray

      (Xu Yuanchong: 20)[8]

      My chariot drawn by steeds of race divine,

      I urged; to guide the king my sole design.

      (Yang Xianyi &Dai Naidie: 11)[9]

      原句的意思是: “騎上駿馬去奔馳吧!來吧!我來為你導引前路!”兩譯本對此句的翻譯都加入了譯者對歷史背景的理解。 許譯加入了“l(fā)est you stray”信息。 這一“侵入”對楚懷王做了一番簡明扼要的性格描寫。 楚懷王對國家大勢認知不清, 且因循守舊。 屈原頭腦清醒, 主張修明法度, 除舊布新。 譯者憑借加入一則簡短信息, 使楚懷王與屈原的形象躍然紙上, 對比鮮明。 譯句一方面暗諷楚懷王行事優(yōu)柔, 難當大業(yè); 另一方面彰顯屈原雄才偉略, 遠見卓識。 楊戴譯加入了“chariot”(戰(zhàn)車)一詞, 構成對原詩背景信息的適度補充。 當時秦國異軍突起, 不斷侵犯周邊六國。 屈原為楚國提出聯(lián)齊抗秦之策。 譯者對“chariot”一詞的選用, 既喻示屈原期盼政治主張可獲采納的渴望, 也表達他愿親乘戰(zhàn)車, 抵御外侮的膽識與決心。

      綜上可見, 許譯與楊戴譯《離騷》雖“侵入”手法各異, 但都體現出譯者主體性的發(fā)揮。 它們均對原文進行深入剖析和拓展, 也都在完整表達原文內容的基礎上加入對原文本生成時代的解讀。 “由于‘譯者無法不對他的時代和背景妥協(xié)’, 因此這種理解是建立在譯者的知識結構和歷史背景構成的一種‘成見’的基礎上?!盵10]然而對于未必熟知中國歷史的異域讀者而言, 背景信息缺乏或可造成理解障礙。 在上述兩版《離騷》譯本中, “侵入”都為目標語讀者補出了相關背景知識, 將可能存在的問題化解于無形之中。

      (三) “吸收”與《離騷》兩譯本對歸化、 異化的差異性選擇

      作為闡釋運作的第三步, “吸收”發(fā)生于表達層面, 涉及對原作“形”與“神”的雙重再現, “吸收”的結果可能會導致歸化或異化在不同程度上的出現。 譯者在轉換原文內容和結構的過程中, 受翻譯目的或其他原因影響, 有時會對原文酌情做出某些改變, 而無論是何種程度上的改變, “都可能造成對整個原文結構的破壞與重置”[6]315。 換言之, 在“吸收”階段, 譯文在譯者主體性的作用下會面臨語言風格喪失的潛在風險。 《離騷》中有這樣兩句:

      帝高陽之苗裔兮, 朕皇考曰伯庸,

      攝提貞于孟陬兮, 惟庚寅吾以降。

      許淵沖先生譯為: (Xu Yuanchong: 19)[8]

      Descendent of High Sunny King, oh!

      My father’s name shed sunny ray.

      The Wooden Star appeared in spring, oh!

      When I was born on Tiger’s Day.

      楊憲益和戴乃迭先生譯為: (Yang Xianyi & Dai Naidie: 5)[9]

      A prince am I of ancestry renowned,

      Illustrious name my royal sire hath found.

      When Sirius did in spring its light display,

      A child was born, and Tiger marked the day.

      許先生在翻譯這段文字時采取了“歸化”策略, 簡短的詩行譯語中蘊含著他對原文本的本體詩意與文化背景等的周密考慮, 也顯示出他在詮釋原文上的巧妙心思。 其一, “帝高陽”是中國古帝顓頊的稱號。 許淵沖先生采用直譯法, 將其譯為“High Sunny King”。 在中國人心目之中, 太陽自古便是偉大、 神圣的象征。 以這一文化背景為前提, “High Sunny King”的表達可以塑造起一個太陽般的偉岸形象, 而這正與華夏民族對古帝顓頊的人格認知相吻合。 其二, 許先生將“皇考”一詞譯為“My father”。 這一譯法看似簡單, 卻頗合中國人的表達習慣, 扼要而切意。 其三, “攝提”是中國古代天文術語, 當木星在丑位時, 太歲在寅位, 是年即稱“攝提格”。 許先生以“Wooden Star”譯之, 是一種十分中國化的表達方式。 許譯對歸化策略的適用及其翻譯效果可從以上分析中管窺一斑。

      就信息補出而言, 楊戴譯與許譯可謂殊途同歸。 其一, 他們將“帝高陽”譯做“ancestry renowned”。 這種籠統(tǒng)而模糊的譯法同許版直譯一樣自成其理。 異域讀者對這位中國古帝未必了解, 譯者是否譯出其真名實姓并非關鍵性問題。 就達成譯文讀者對全文的理解而言, 譯文若能使他們了解古帝顓頊的人格魅力與身份特征遠比告訴他們一個陌生的人名更有意義。 其二, 楊戴將“皇考”譯為“my royal sire”, 符合古代西方人的表達方式; 它與其后使用的“hath found”在遣詞成句與文體風格上表現得和諧統(tǒng)一。 “hath”是古英語用法, “my royal sire”和“hath”為全詩營造了濃厚的年代感, 巧妙引領讀者進入詩歌創(chuàng)作的歷史語境。 其三, 對于“攝提”一詞, 他們采用了替換翻譯的方式, 巧借古希臘文明對西方讀者的親和作用, 用 “Sirius”取而代之。 “Sirius”意指天狼星, 源自古希臘語, 深為西方人所熟知。 綜上可見, 楊戴譯采取“異化”法以盡量貼近譯入語讀者的語言表達、 審美定式和文化語境, 達成為《離騷》傳神達意的旨趣。 這也印證了羅賓遜的觀點: “譯者在原語作者與譯語讀者的對話中起著橋梁作用, 在生成目標語文本的過程中, 譯者滲入了自己的情感、 動機、 態(tài)度和身體體驗, 他們的個人經驗不可避免地在譯作中顯露出來?!盵11]

      上述比較表明, 對于同一文本, 不同的譯者會根據自身翻譯目的與文本解讀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 并由此而使譯文呈現出差異性表達。 譯者主體性的發(fā)揮會使原文信息在翻譯傳遞過程中發(fā)生不同程度的改變, 這一點不難從許版和楊戴版的《離騷》兩譯本中窺得一斑。

      (四) “補償”與《離騷》兩譯本對意象含義空缺問題的解決

      翻譯過程在經過“侵入”與“吸收”步驟后, 或許會出現譯文對原文的失衡現象。 因為原語和譯入語之間畢竟存在著語言、 文化、 審美等各方面的差異, 譯文喪失原語中的某些文化內涵、 美學元素甚至深層含義的情況在所難免。 這種情況使“補償”成為必要。 “通過補償來恢復平衡是翻譯行業(yè)與翻譯道德的關鍵所在?!盵6]316通過履行“補償”步驟, 譯者可以盡力挽回語言轉換造成的原文內容丟失、 風格偏離、 文化缺省等各種文本間的失衡問題。 可見, “補償”是為譯作畫上句號的必要環(huán)節(jié)。 但在“補償”過程中, 譯者往往會因彌補文化差異的努力而在譯文中留下個體的思想痕跡。 “補償”既是譯者責任與道德意識的體現, 更是譯者主體性的用武之地。

      花草樹木是《離騷》中最具代表性的物化意象, 不同植物在文本中蘊含著不同寓意。

      在詩句“扈江離與辟芷兮, 紉秋蘭以為佩”和“朝搴阰之木蘭兮, 夕攬洲之宿莽”中, “江離”“辟芷”“秋蘭”“木蘭”和“宿莽”都是香草名稱, 代表著美好的德行, 是真善美的化身。 許譯將上述物象分別譯為“sweet grass”, “orchids”, “mountain grass”, and “secluded one”; 楊戴則將它們譯為“angelic herbs”, “sweets selineas”, “orchids”, “magnolias”, and “winter-thorn”。 兩個譯本不無共通之處; 他們有時并不以科學名稱來機械地對照翻譯這些植物名稱, 而是根據個人理解與知識儲備來為草類匹配合適的定語, 使其名稱前帶上體現屬性和特點的修飾成分。 例如, “sweet”(香甜的)和“angelic”(天使般的)清楚地表明了這些香草的高潔美麗, 而“winter-thorn”的譯法則生動體現了宿莽堅忍不拔的品質。 屈原品性高潔, 剛正不阿, 志向宏遠; 他素來喜愛這些香草, 并折來佩戴于身, 人與草之間情致天成, 和諧統(tǒng)一。 “此種境界, 香草已然不單是自然界中的植物, 而是冥冥之中的一種心心相通, 而唯有屈原才能受得起這一份禮遇。 此種香草, 遠不只是散發(fā)幽香的植物, 更是屈原千載難逢的‘知音’。”[12]上述翻譯手法精彩地詮釋出了屈原“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格魅力, 將這位勵志革新又壯志難酬的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形象在這些形容詞的烘托下展現得淋漓盡致。

      對于帶有貶義的物象, 兩譯本也同樣在修飾成分方面做文章。 例如在“蘭芷變而不芳兮, 荃蕙化而為茅”和 “何昔日之芳草兮, 今直為此蕭艾也?”兩詩句中, “茅”和“蕭艾”被古人視為賤草, 指代奸佞小人、 污濁之物。 許淵沖將它們譯為“weeds stinking strong” 和 “wormwood”, 楊戴二人則譯為“the weeds angelicas were tossed”和 “mugworts grey”。 “stinking strong”(惡臭的), “wormwood”(苦艾), “tossed”(丟棄的)和 “grey”(灰的)與譯者在翻譯前述各種美好物象時所使用的形容詞構成強烈對比, 奸佞之輩的丑惡之態(tài)躍然紙上, 使譯文讀者對原文作者的憤懣悲苦處境感同身受, 愛憎之情油然而生。

      綜上可見, 兩譯本均選擇了意譯方式來展現植物的名稱。 這些植物多為中國特有, 且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寓意深刻。 于譯者而言, 能否成功傳遞出每種植物背后的“潛臺詞”成為考驗其語言功力、 翻譯技巧、 文本解讀能力和譯者主體性發(fā)揮能力的一個巨大挑戰(zhàn)。 直譯并非翻譯《離騷》意象的可取方式, 因為它無法向不同時空中的讀者們傳達植物背后的引申含義, 《離騷》的藝術魅力會大打折扣。 反觀許譯和楊戴譯的物象翻譯, 兩者均采用了添加修飾成分的方法, 讓植物背后的深層寓意浮出紙面, 閃現在字里行間。 這樣的手法為目標語讀者補充了文化知識空缺, 能夠幫助他們透徹領悟原文精髓, 不失為一種成功的文化“補償”。 可見, 在處理譯文的過程中譯者具有很大的靈活性, 正如譚載喜先生所言: “在具體的翻譯行為中, 譯者不會以一種抽象、 靜態(tài)的身份出現, 而會把抽象、 靜態(tài)的身份因素消融在具體的、 動態(tài)的、 與不同社會因素和環(huán)境密切互動的角色身份之中?!盵13]

      綜上所述, 譯者主體性無論在許淵沖版還是在楊憲益與戴乃迭版的《離騷》英譯本中都留下了明顯的痕跡。 從闡釋運作的四步驟來考察, 這種主體性的發(fā)揮貫穿了對作品的整個翻譯過程, 并在“信任”—“入侵”—“吸收”—“補償”的翻譯流程里經歷了一個從“隱形”到“積極因素”的根本轉變。 譯者在理解文本、 整合意義與形式, 以及補償翻譯損失方面的工作無一不在其主體性的參與下才得以順利完成。 在理解和傳達原作的過程中, 譯者自身主觀能動性的適度應用, 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賦予了原作第二次生命。 “譯者就好比是馳騁在有限疆域的騎士, 主體性的發(fā)揮得法可以讓他游刃有余, 規(guī)矩方圓之中自有其廣闊天地?!盵14]許鈞先生也曾說道: “在我看來, 全面而如實地反映文學翻譯的特征的圖形應該是: 作家—原著—翻譯家—譯本—讀者?!盵15]鑒于此, 譯者主體性理應在翻譯研究中被給予足夠肯定, 更應在翻譯實踐中得到適度發(fā)揮。

      [1] 趙娟.屈騷之美:淺談《離騷》的美學結構[J].美與時代(下),2016(7):27.

      [2] 謝天振.隱身與現身[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178.

      [3] 許鈞.翻譯論[M].修訂本.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66.

      [4] ROBINSON D.Who Translates?:Translator Subjectivities Beyond Reason[M].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1:18.

      [5] VENUTI L.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0:20-25.

      [6] STEINER C.After Babel:Aspect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312.

      [7] 謝天振.當代國外翻譯理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107.

      [8] 許淵沖.Eiegies of the South[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12:20.

      [9] 楚辭[M].楊書案,今譯.楊憲益,戴乃迭,英譯.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11.

      [10] 賀曉旭,李艷.從喬治·斯坦納的翻譯四步驟理論看譯者主體性:以辜鴻銘《論語》譯本為例[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3(2):20.

      [11] ROBINSON D.The Translator’s Turn [M].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1:122-260.

      [12] 邵愛蓮,汪群鋒.屈原《離騷》植物意象解讀[J].文學教育(下),2011(1):25.

      [13] 譚載喜.譯者比喻與譯者身份[J].暨南學報,2011(3):120.

      [14] 仲偉合,周靜.譯者的極限與底線:試論譯者主體性與譯者的天職[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7):45-46.

      [15] 許鈞.“創(chuàng)造性叛逆”和翻譯主體性的確立[J].中國翻譯,2003(1):9.

      [責任編輯李繼峰]

      FourfoldHermeneuticMotionandAnalysisofTranslator’sSubjectivity—ViewedfromXuYuanchongandYangXianyi’sVersionsofLiSao

      LI Yan-wei, WU Qian-ru, FAN Cheng-gong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andLiterature,TianjinUniversity,Tianjin300350,China)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English versions ofLiSaotranslated separately by Xu Yuanchong and Yang Xianyi, Dai Naidie shows that, by adopting different translation skills, they both achieved satisfactory effect in conveying the meaning and style of the original text. Both sides exercised their subjectivity properly, through which Chinese cultural treasure was able to be reborn under the western cultural contexts. In the view of hermeneutic motion of trust, aggression, incorporation and restitution, the three translators saw proper subjectivity as their principles. Nevertheless, they were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in specific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fter establishing the translator-text cooperation, all of them chose to make some supplement towards their translations: adding their own comprehension to the original’s implication,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so on, or adding attributes and modifiers to fill the cultural vacancy. In this process, Xu strictly adhered to the structure of the original by utilizing the rhyme of abab and preferred literal translation plus domestication. In contrast, Yang and Dai preferred foreignization and they broke the original rhyme and adopting that of aabb, aaab, aaaa instead.

      George Steiner; Hermeneutic; the fourfold motion of translation;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ofLiSao; the subjectivity of translators; a comparative study

      I046

      A

      1009-4970(2017)10-0054-05

      2017-05-04

      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項目(TJWWWT16-012)

      李顏偉(1967—), 女, 天津人, 副教授, 博士, 從事美國文學與歷史文化、 翻譯與翻譯史研究; 武千茹(1993—), 女, 山西運城人, 碩士研究生; 范成功(1981—), 男, 天津人, 講師。

      猜你喜歡
      斯坦納離騷許淵沖
      元 日
      詩譯英法唯一人:許淵沖
      歐拉線的逆斯坦納點性質初探
      中等數學(2021年3期)2021-07-22 07:13:54
      “第三屆許淵沖翻譯大賽”英譯漢原文
      外語學刊(2019年2期)2019-11-26 19:50:04
      斯坦納定理的證明及應用
      中等數學(2018年8期)2018-11-10 05:07:20
      《離騷》中的象喻手法及創(chuàng)作范式
      解讀《離騷》中屈原的思想斗爭和心路歷程
      Faster Approximation for Rectilinear Bottleneck Steiner Tree Problem
      《離騷》審美意象分析
      折桂令·客窗清明
      太谷县| 平顶山市| 当阳市| 望谟县| 巴彦淖尔市| 保定市| 哈巴河县| 周至县| 临泉县| 津市市| 兴海县| 潮州市| 卢湾区| 南城县| 买车| 七台河市| 同江市| 灵石县| 东丽区| 漳平市| 怀安县| 新乐市| 孝感市| 阿拉善左旗| 钟祥市| 额敏县| 德格县| 沧州市| 吴桥县| 满洲里市| 东台市| 凌云县| 庆安县| 府谷县| 张家口市| 蒙阴县| 湄潭县| 晋州市| 崇仁县| 怀来县| 安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