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王陽明合于“道”的文學觀

      2017-03-12 21:22:07
      關鍵詞:龍場功利王陽明

      朱 玉 婷

      (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湖南長沙41000)

      論王陽明合于“道”的文學觀

      朱 玉 婷

      (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湖南長沙41000)

      王陽明龍場悟道之后,對早年溺于詞章之習有所反思,認為圣人之道樸素自然,后世儒者卻從經書的文辭入手,穿鑿附會,斷章取義。王陽明以“道”為中心,提出一系列合于“道”的文學觀。在文道關系上,王陽明主張文以載道,文道一體,重視文與道的內在聯(lián)系和同一性。在文詞寫作上,王陽明一方面主張創(chuàng)作者立“中正平和”之心,祛除“功利心”;另一方面,強調文章敦本尚實,返樸還淳。這種觀點的提出既有其理論淵源,又有其歷史背景。

      王陽明;心學;文學觀;道

      王陽明作為一位具有時代意義的思想大家,人們熱衷于對其哲學思想的研究,而對其文學思想的研究相比之下稍顯冷清?!吨袊膶W理論史》[1]長達5卷,收羅豐富,囊括全面,卻沒有給王陽明設立章節(jié)。郭紹虞所著的《中國文學批評史》[2]為朱熹設立兩處章節(jié),分別放在宋代的詩論和文論中,也未給王陽明設立一章一節(jié),反而對受王陽明心學影響的公安派、竟陵派以及顧炎武和黃宗羲等人都給予了足夠的重視。現(xiàn)行的多數(shù)重要文學理論史中,少有對王陽明的介紹,除蔡鎮(zhèn)楚在《中國文學批評史》[3]中強調王陽明心學對文學的影響外,在其他重要文學理論史中王陽明較少被提及,即便被提及,一般也是粗略帶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王陽明的哲學成就遮蓋了其文學成就;另一方面,王陽明直接論述文學的言論相對較少。實際上,王陽明作為一代儒學大家,創(chuàng)立了與程朱理學分庭抗禮的心學,對儒學的發(fā)展貢獻卓著,其以自己獨特的心學文學思想及詩文創(chuàng)作為后人提供了重要啟示。

      一、龍場悟道

      隨著外界境遇的改變和自身經驗的沉淀,王陽明的思想經歷了較為曲折的發(fā)展過程,其對文學的看法也幾經轉變。在創(chuàng)立心學之前,王陽明曾涉足諸多領域,早年沉溺于文詞寫作,后來又對佛老、神仙之道產生過濃厚的興趣,直到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王陽明因反對宦官劉瑾,被貶謫至偏遠的貴陽龍場當驛丞,在這期間,王陽明才正式歸入儒學。在龍場的3年,王陽明經歷了一生中最重大的轉折點,即龍場悟道。龍場是一個條件十分艱苦卻又安靜的地方,在那里,王陽明日夜反省過去坎坷的求道遭遇,經過長期艱難的思索與探求,一天夜里,他終于頓悟,明白了何為真正的圣人之道。龍場悟道之后,王陽明對文學的看法發(fā)生了轉變,他在《朱子晩年定論序》中寫道:“守仁蚤歲業(yè)舉,溺志辭章之習……其后謫官龍場……然后嘆圣人之道坦如大路,而世之儒者妄開竇徑,蹈荊棘,墮坑塹,究其為說,反出二氏之下?!盵4]240在《朱子晩年定論序》中,王陽明不僅表明了對早年“溺志辭章之習”的悔恨,也對后世儒者學習孔孟之道的錯誤方法提出了反思。王陽明認為真正的圣人之道“坦如大路”,是樸素自然的,并無隱晦曲折之意,而后世儒者卻從經書的詞章之意入手,穿鑿附會,斷章取義。

      王陽明所悟的“道”有何內涵?首先,王陽明之“道”所側重的不是道家所謂的順應自然和天地萬物規(guī)律之道,而是儒家的人倫之道和封建禮教。王陽明的“道”是成圣之道,“在以成圣為終極理想這一點上,王陽明與正統(tǒng)理學并無不同”[5]61。王陽明所追求的“道”與傳統(tǒng)的儒家之道一脈相承,這可從其對圣賢之學的解釋中看出,“古圣賢之學,明倫而已……以言其倫則為父子之親,君臣之義,夫婦之別,長幼之序,朋友之信;而三才之道盡此矣”[6]253。可見,王陽明所推崇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倫理之道,此“道”并沒有脫離儒學的框架,只是在求道的方法上進行了變革。從本質上說,其宗旨和目的是維護封建統(tǒng)治秩序。其次,王陽明的“道”是其心學體系的構建。王陽明“悟道之內容一直強調格物的方向性,即‘只在身心上做’”[7]??梢哉f,王陽明悟道的革命性意義就在于對格物致知之旨的重新詮釋,即拋棄了程朱理學的“心理二分”,將心與理看作統(tǒng)一的一體,即“心即理”。王陽明認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8]9,格物致知的秘訣便是“不假外求”,換言之,天理不必求之于外物,而在于求諸內心。因此,尊經、尊圣,最終都要落到尊心上來,尊心是悟道的根本途徑。

      正是基于這一特殊的“道”的內涵,在文學領域,王陽明以“道”作為其哲學思想的終極追求,提出了一系列合于“道”的文學觀。在文道關系上,王陽明主張文以載道,文道一體,重視文與道的內在聯(lián)系和同一性。在文詞寫作上,同樣以合于“道”為出發(fā)點,一方面主張創(chuàng)作者立“中正平和”之心,祛除“功利心”;另一方面,強調文章敦本尚實,返樸還淳。

      二、“道本文末”“文道一體”

      在文道關系上,王陽明主張文以載道。但是,王陽明與程朱理學的文以載道觀不完全相同,二者同中有異。

      首先,王陽明繼承了程朱理學“道本文末”的觀點。朱子曰:“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理。”[9]139王陽明也有與之相似的言論。一次,王陽明發(fā)現(xiàn)弟子鄭謐雖志在“道”,卻仍然沉溺于詩文,遂批評道:“德,猶根也;言,猶枝葉也。根之不植,而徒以枝葉為者,吾未見其能生也?!盵4]366朱熹與王陽明均將“道”比作根本,文是由根而來的枝葉,文根源于“道”,“道本文末”。王陽明為何會繼承這一觀點?這并非盲目跟隨主流,而是王陽明基于其對“道”的理解所產生的觀點,換言之,文以載道、“道本文末”是其合于“道”的文學觀。王陽明在《送宗伯喬白巖序(辛未)》中解釋說:“道,大路也。外是荊棘之蹊,鮮克達矣……知天地之化育,而況于文詞技能之末乎?”[1]324王陽明認為“道”廣博無邊,文詞之技能只包含在其中,若把最終的追求放在文詞技能上,那將會偏離原旨,與“道”相去甚遠。而“道”是根本,悟道方能“知天地之化育”[10]107,何況是文辭這樣尾隨在“道”之后的技能呢?由此可見王陽明主張“道本文末”之緣由。

      其次,不同于程朱理學的“作文害道”觀點,王陽明強調“文不妨道”。程朱理學認為“學詩防事”,這一觀點較為極端。在明前期,程朱理學的僵化思想對士人產生了不良影響,文與道的關系嚴重僵化,“一涉詞章,便為道病”[11]122,文學創(chuàng)作受到抑制。面對這一局面,王陽明修正了文道之關系,認為文與道的關系理應為一體,卻被錯誤地對立起來,故提出“文不妨道”說,“作文字亦無妨工夫,如‘詩言志’,只看爾意向如何”[4]243。由此可見,王陽明“道本文末”思想并非旨在割裂文與道。在文道的關系上,王陽明力求緩解文與道的對立沖突,注重加強文與道之間的同一性,強調“文道一體”?!巴蹶柮鲗Α膹牡莱觥闹匦玛U發(fā),目的是要重新提示文與道的內在統(tǒng)一性,從而在根本上扭轉‘文以載道’命題下的文道相分趨向,重新實現(xiàn)文道一體”[12]。

      “文道一體”同樣以王陽明的“道”為核心:從“道”的本質上看,王陽明的“文道一體”給士人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以理論支持,緩解了當時文與道的緊張關系,這符合其“道”的本質目的,即維護封建統(tǒng)治秩序。從“道”的心學內涵上看,悟“道”的根本途徑在于求心,即“致良知”,而“文不防道”“文道一體”符合“致良知”的內在要求。何謂良知?王陽明定義為:“良知者,心之本體?!薄睹献印けM心上》中說:“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绷贾侨巳硕紦碛械?、與生俱來的本心,“致”是在行動上下工夫。王陽明認為只有在實踐中實現(xiàn)良知即知行合一才是真正的“悟道”。在王陽明這里,“知”與“行”是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體,悟“道”離不開實踐。王陽明說:“良知不由見聞而有,而見聞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滯于見聞,而亦不離于見聞?!盵4]143既然萬事萬物之見聞都是致良知的功夫,那么文學實踐作為見聞的一種,自然也可致良知。王陽明又說:“則凡多聞多見,莫非致良知之功……除卻見聞酬酢,亦無良知可致矣。故只是一事。若曰致良知而求之見聞,則語意之間未免為二。”[4]148見聞與致良知是一件事,沒有了見聞應酬,便也無良知可致,由此可見,從事文學與致良知不可看作兩件事。在“道”的心學內涵中,文與道之間建立起了內在相關性與同一性,當然,該同一性的前提是以悟“道”和“致良知”為終極目的,只要“正心誠意”,文與道之間便具有同一性。

      看待王陽明的文道關系,需結合王陽明“道”的內涵以及時代背景,歷史地、辯證地去把握?!暗辣疚哪笨此剖菍ξ膶W的否定,實則是王陽明將“道”看作萬事萬物之根本的緣故,其強調文與道的內在相關性和同一性。當時人們作文章常因在文辭上下工夫而蒙蔽“本真”,不得文學之原旨與真諦,故爾,王陽明才提出此“治病之方”。因此,理解王陽明的文道關系,不能停留在孤立片面的層面。王陽明說:“吾焉能以有限精神為無用之虛文也!”[8]7此語被許多學者孤立地看作是王陽明對文學的明確否定與排斥。實際上,這是王陽明在反思早年溺于詞章的特定背景下所說,此言并非旨在否定文學,而是為了闡明“道”作為根本理論的重要性。再如,王陽明認為:“古之教者,教以人倫。后世記誦詞章之習起,而先王之教亡?!盵4]164此言看似在責怪“文害道”,實際上,這是在時弊“虛文相誑”的時代背景下提出的。面對文學風氣上的“虛文相誑”,王陽明分析了其原因,認為是“后儒之沒溺詞章,雕鏤文字以希世盜名”[4]303所致。因此,王陽明強調學古人之文應當領會圣賢智慧,而不應被詞章所障蔽,若溺于詞章之中,則不利于對古文之旨的掌握。由此可知,要理解王陽明的文學觀念,必須結合其所處的時代及其哲學追求,才不至于斷章取義,錯誤地將文與道對立起來看待。

      三、祛“功利心”,返樸還淳

      怎樣才能寫出好的文章?王陽明仍然以“合于道”作為出發(fā)點,主張“有德者必有言”[13]104,文自“道”出,文要符合于“道”。一方面,“道”要通過本心去體悟,是否出自本心是判斷萬事萬物的根本準則,寫作文章同樣要由本心出發(fā),保持內心“中正平和”,而立“平和”心的關鍵是祛除“功利心”。另一方面,“道”是樸素自然的,在文辭寫作上,要做到返樸還淳、刪繁就簡、“辭達”即止。

      王陽明以心正物的哲學觀決定了其為學、為文的根本途徑不在外求,而是求諸心。當論及藝術和心的關系時,王陽明認為:“元聲只在你心上求……古人為治,先養(yǎng)得人心和平,然后作樂?!盵14]301在王陽明看來,對萬事萬物的體認都要求之于心,樂本于心,古人是因為具備了中和的內心后,才去作樂的,人內心的中和是創(chuàng)作至善至美藝術的前提。因此,在為文上,王陽明同樣強調:“勿憂文辭之不富,惟慮此心之未純?!盵15]303心純則天地純,以心正物是其心學最具特色的觀點。王陽明強調:“言不可以偽為。且如不見道之人,一片粗鄙心,安能說出和平話……若養(yǎng)得此心中和,則其言自別?!盵4]243語言不可以作假,須出自本真性情,若不致良知,便是一顆粗鄙心,怎么能說出和平話?因此,心中和平,語言自然就不同了。

      要養(yǎng)心中和平,關鍵在于祛除“功利心”。在王陽明的心學體系中,“夫良知者,即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學而有,不待慮而得者也”[4]279。由于良知本心時常被功利之心所障壁,因此,要祛除“功利心”?!按浜笫?,功利之說日浸以盛,不復知有明德親民之實。士皆巧文博詞以飾詐,相規(guī)以偽,相軋以利,外冠裳而內禽獸,而猶或自以為從事于圣賢之學”[4]269。巧文偽飾,爭功逐利的禍亂現(xiàn)象都因“功利心”而起,可見其毒害之深。王陽明一再強調祛除“功利心”的重要性,“使在我果無功利之心,雖錢谷兵甲,搬柴運水,何往而非實學?何事而非天理?況子、史、詩、文之類乎?使在我尚存功利之心,則雖日談道德仁義,亦只是功利之事,況子、史、詩、文之類乎”[4]269。“功利心”是弊害“實學”與“天理”的主要因素,只要祛除“功利心”,事事皆“實學”和“天理”。值得注意的是,王陽明文學觀中的“功利心”,并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字面上的急功近利之義,它是“和平之心”“正心”“誠心”的相反面,是指那些因不見道、未致良知而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規(guī)律的內心動機,王陽明也將其稱為“私欲”“雜念”。正因為這些“私欲”和“雜念”阻礙良知,所以要致良知。致良知便是真切誠懇地體悟,用本心做真功夫,去除雜念和私欲,方能心氣和平。

      王陽明畢生在追求“道”。一方面,對“道”的追求影響了王陽明對文章的審美理想,即提倡淳樸樸素, 反對過多文飾。另一方面,真正的“道”坦如大路、簡潔明了,其文以載道的思想也決定了文章應以明道為己任,以簡潔的文字傳道方能不讓后人曲解其旨意。因此,王陽明反對虛文,主張去文求實,刪繁就簡。在《與黃勉之乙酉》中,王陽明寫道:“凡刻古人文字,要在發(fā)明此學,惟簡明切實之為貴;若支辭蔓說, 徒亂人耳目者, 不傳可也?!盵16]156當時文盛實衰,文人多溺于文詞修飾以求聞達于世,文章缺乏實際內容。“后世大患,全是士夫以虛文相誑,略不知有誠心實意……今欲救之,惟有返樸還淳是對癥之劑”[4]302。這一不良風氣,都因為后世文章虛文相誑的弊病而起,唯有返樸還淳、敦本尚實是對癥之藥。

      王陽明主張返樸還淳,反對繁文雕飾,這一文論思想與孔子、蘇軾的“辭達”是一脈相承的??鬃犹岢觥稗o達而已”,原因何在?楊慎認為“恐人之溺于修辭而忘躬行也”“正恐人專美言而不信也”[17]149?!肮小睆娬{現(xiàn)實生活的實踐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基礎,“信”強調文學的真實性,不能因追求辭藻華麗而失去內容的真實。蘇軾論文,特別強調“辭達”,其認為辭達并非質木無文,而“是之謂‘辭達’。辭至于能達,則文不可勝用矣”[18]15。王陽明繼承了“辭達”之說,也主張以“辭達為宗”。實際上,王陽明主張返樸還淳、敦本尚實,其出發(fā)點也如楊慎所言。王陽明一生創(chuàng)作了不少詩歌散文,錢謙益評價其詩在悟道之后不再“措意工拙,然其俊爽之氣往往涌出于行墨之間”[19]561。王陽明的文筆不再拘泥于辭藻雕琢,反而展現(xiàn)出一種俊爽的詩文風格。《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對其詩歌的藝術性給予了高度肯定,“守仁勛業(yè)氣節(jié),卓然見諸施行。而為文博大昌達,詩亦秀拔有致,不獨事功可稱,其文章自足傳世也”[20]4463。王陽明勛業(yè)自不必說,其詩文著作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王陽明的文學觀并非意在摒棄文采,實則警示文人莫忘“躬行”,這也是王陽明文學觀的歷史價值所在。

      [1] 成復旺,黃保真,蔡鐘翔.中國文學理論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2]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3] 蔡鎮(zhèn)楚.中國文學批評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5.

      [4] 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1冊[M].北京:線裝書局,2012.

      [5] 楊國榮.心學之思——王陽明哲學的闡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6] 王陽明.王陽明全集:卷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7] 陳立勝.王陽明龍場悟道新詮[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4):91-107.

      [8] 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5冊[M].北京:線裝書局,2012.

      [9] 馮青.朱子語類學歸[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

      [10] 趙華倫.國學經典之四書品讀[M].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08.

      [11] 漆緒邦.中國散文通史:下[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12] 肖鷹.文道同一的陽明美學[J].學術月刊,2001(4):23-29.

      [13] 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

      [14] 王陽明.傳習錄[M].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13.

      [15] 左東嶺.明代文學思想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16] 王陽明.王陽明全集:第3冊[M].北京:線裝書局,2012.

      [17] 何良俊.四友齋叢說[M].李劍雄,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8] 賴力行.中國古代文論史[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19] 左東嶺,趙敏俐,吳思敬.中國詩歌通史:明代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

      [20] 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 閆麗環(huán))

      WANG Yangming′s Literary View of Coordinating With Confucianism

      ZHU Yuting

      (Literal Arts Colleg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00, China)

      After seeking the truth in Longchang (Guizhou Province), WANG Yangming reflected his addicted habits of learning rhetoric and chapters at his young age, and pointed out that sage′s philosophy was simple in its nature, while the later Confucians stepped out of its literal meaning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drew far-fetched analogy, and had their statements sketched out of context. WANG Yangming proposed a set of literature views centered around Confucianism. As to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literature and Confucianism, WANG Yangming asserted that the writing should deliver ethics and integrate with essence, and attached importance to the inner link between literature and ideas as well as their homoousia. When coming to the words of writing, WANG Yangming claimed that the composers, on the one hand, should hold a "restrained and moderate" mind and eradicate "utilitarian concerns", and on the other hand, he emphasized that the article should be basic and practical and bind to simplicity and honesty, the view of whose not only came out of its theoretical origin, but also had its historical background.

      WANG Yangming; philosophy of mind; view of literature; Confucianism

      2017-04-12

      朱玉婷(1989-),女,湖南邵陽人,碩士,主要從事文藝美學研究.

      10.3969/j.issn.1674-5035.2017.04.012

      B248.2

      A

      1674-5035(2017)04-0064-04

      猜你喜歡
      龍場功利王陽明
      貴州水城龍場銳鈦礦礦床地質特征及成因
      礦產勘查(2020年8期)2020-12-25 02:46:36
      新高考改革選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6:44
      《王陰明 教條元龍場諸生》之改過
      中華詩詞(2017年5期)2017-11-08 08:48:01
      陽明學
      晚晴(2016年10期)2016-11-16 22:07:48
      從古典到功利:“公民美德”的立法化拯救
      淺析王陽明“知行合一”說
      人間(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43
      威寧小黃姜帶富一方
      關于王陽明的入仕之道
      王陽明研究的知識進路
      王陽明的著述觀及表現(xiàn)
      无极县| 张家口市| 贵德县| 穆棱市| 临夏市| 余姚市| 万州区| 临夏县| 三原县| 永新县| 宜良县| 嘉义市| 扶余县| 五常市| 滁州市| 平舆县| 海口市| 元谋县| 乳源| 太保市| 宁夏| 邵阳县| 秀山| 海兴县| 大洼县| 双辽市| 昌平区| 桃园县| 鹤庆县| 于都县| 七台河市| 乌兰察布市| 连城县| 克东县| 闻喜县| 连山| 永康市| 和硕县| 金塔县| 济阳县| 永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