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教育扶貧理論研究綜述

      2017-03-14 16:00:40李興旺朱超
      科教導刊 2017年3期
      關鍵詞:教育扶貧綜述理論

      李興旺 朱超

      摘 要 梳理教育扶貧理論相關文獻,發(fā)現國內外學者主要從經濟學、社會學、教育學、系統科學等幾個視角進行了探索,取得了豐富成果。但是,獨立的教育扶貧理論仍未建立,需要從教育扶貧主體、客體、內容、方法、制度環(huán)境等幾個方面加強研究。

      關鍵詞 教育扶貧 理論 綜述

      中圖分類號:G40-05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1.003

      教育扶貧,是指以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學校、社會培訓機構等教育大系統為主體,以貧困人群為客體,以傳播知識技能和提升文化素質為內容,以脫貧致富為目標的一種扶貧方式。上世紀40年代開始,國內外學者從經濟學、社會學、教育學、系統科學等多個視角對教育扶貧理論進行了研究。及時梳理和總結這些研究成果,對促進教育扶貧理論發(fā)展,指導我國當前教育扶貧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1經濟學視野下的教育扶貧理論

      1.1 基于經濟增長視角的研究

      國外教育扶貧思想最先起源于經濟學反貧困理論。經濟學家在研究經濟增長、收入分配與減貧的關系時,注意到教育對促進經濟增長和資源分配的重要作用,進而提出了基于經濟學反貧困理論的教育扶貧思想。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是最早從經濟增長視角關注貧困問題的人,早在18世紀末,他就提出了土地報酬遞減理論,認為人口增長速度大于生活資源的增長速度會使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和土地肥力下降,不利于經濟的增長,最終會導致人口貧困,應當通過限制人口增長和加大資源投入來消除貧困。①1943年,羅森斯坦·羅丹提出了大推進理論,認為只有通過國家主導的方式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投資才能使貧困地區(qū)擺脫貧困。②到1956年,美國經濟學家納爾遜發(fā)表了《不發(fā)達國家的一種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論》,他以馬爾薩斯理論為基礎,研究了發(fā)展中國家人均資本,人口增長,產出增長和人均收入增長的關系,說明發(fā)展中國家存在低水平人均收入反復輪回,難以增長的現象,并認為發(fā)展中國家人口的過快增長是阻礙人均收入迅速提高的“陷阱”,必須進行大規(guī)模的資本投資,使投資和產出的增長超過人口的增長,才能沖出“陷阱”,實現人均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和經濟增長。另外,美籍愛沙尼亞經濟學家納克斯的貧困惡性循環(huán)理論,美國經濟學家萊本斯坦的臨界最小努力理論、赫爾希曼的不平衡發(fā)展理論、劉易斯的二元經濟模型,法國經濟學家佩魯的增長極理論,瑞典經濟學家繆爾達爾的循環(huán)積累因果關系理論等,都闡述了通過增加資本投入可以推動經濟增長,進而擺脫貧困的觀點。

      在國內,教育扶貧思想研究始于對西方反貧困理論的總結比較,或結合中國反貧困實踐進行理論的檢驗、分析和整合。③姜德華等人是較早從經濟學視角研究教育扶貧問題的國內學者。在1980年代末,姜德華通過研究完成了對中國區(qū)域性貧困的分類和描述,認為資源匱乏和基礎設施落后是造成貧困的主要原因。④楊能良、黃鵬也認為,加大基礎設施的建設,特別是加大對教育的政府投入,提高貧困人口的教育水平,有利于改善經濟環(huán)境,提高貧困人口的就業(yè)率。⑤

      1.2 基于人力資本視角的研究

      從經濟學視角研究教育扶貧思想的另一個關注點是人力資本投資與脫貧關系問題。相關研究者認為,貧困的主要原因不在于經濟因素,而在于人的素質和能力,是個人不適應或缺乏生產性行為導致了貧困,強調通過人力資本投資提升勞動力商品化水平。⑥持這一觀點的典型代表是美國學者舒爾茨。1960年,舒爾茨提出了人力資本理論,指出經濟的發(fā)展取決于人的質量,而不是自然資源的豐瘠或資本存量的多寡;貧困地區(qū)之所以落后,不在于物質資源的匱乏,而在于人力資本的缺乏;加強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對人力資本的形成、經濟結構的轉換和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⑦繼舒爾茨之后,丹尼森也研究了教育對經濟的增長作用問題,并在其著作《美國經濟增長趨勢》一書中通過計算分析,對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進行了進一步的發(fā)展。

      在國內,王小強、白南風是較早對人力資本貧困論和素質貧困原因說進行研究的人,他們在《富饒的貧困——中國落后地區(qū)的考察》一書中,把人口素質確定為貧困的原因,并通過“進取心量表”對人的素質量進行測量。⑧到90年代中期,閻文學也分析認為貧困落后的本質在于人的素質差,甚至通婚圈狹小而造成的落后乃至違法的婚姻方式也會導致人口智力素質低下,造成貧困。⑨龔曉寬則運用計量模型對近年來的扶貧效益進行了分析,提出扶貧模式的創(chuàng)新要以提高貧困人口的素質為核心理念。⑩何家理、查芳、陳緒敖等人通過對陜西7地市18個貧困縣教育扶貧效果調查,對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教育扶貧效果進行了實證分析,認為教育扶貧具有推動人口由不發(fā)達地區(qū)向發(fā)達地區(qū)流動減輕當地環(huán)境承載壓力、引起家庭收入來源結構發(fā)生變化、外出務工的工資同受教育程度成正相關關系、農戶由單一的種糧轉向種糧與經濟作物相結合、人們生育觀念發(fā)生變化等方面的功效。

      可見,經濟學視野下的教育扶貧理論研究,國內外學者持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是認為資源的匱乏導致了貧困的發(fā)生,主張通過加大資本投入促進經濟發(fā)展,進而擺脫貧困。另一種觀點認為人力資本的欠缺導致了貧困,主張通過提升人力資本來擺脫貧困。需要指出的是,無論持何種觀點,學者們都是在認同教育對擺脫貧困具有積極功能這一假設基礎上進行的論述。

      2社會學視野下的教育扶貧理論

      2.1 基于文化、觀念視角的研究

      1959年,美國伊利諾伊大學人類學教授奧斯卡·劉易斯在其作品《五個家庭:關于貧困文化的墨西哥人實例研究》中提出貧困文化理論,認為窮人因為貧困而在居住等方面具有獨特性,并形成獨特的生活方式。窮人獨特的居住方式促進了窮人間的集體互動,從而使得與其他人在社會生活中相對隔離,這樣就產生出一種脫離社會主流文化的貧困亞文化。這種亞文化通過“圈內”交往而得到加強,并且被制度化,進而維持著貧困的生活。 同時,他還強調,在這種環(huán)境中長成的下一代會自然地習得貧困文化,使得貧困文化“代代相傳”。 1968年,瑞典經濟學家繆爾達爾在其《亞洲的戲劇——南亞國家貧困問題研究》一書中指出,現代制度和觀念中存在的低效率、教條僵化和不平等,是造成了南亞國家貧困的主要原因,應當通過權力關系、土地關系和教育體制等方面的綜合改革來促進一個正常的、良性因果循環(huán)積累社會的形成。

      劉易斯和繆爾達爾在論述貧困原因時,都強調了共同的貧困文化、觀念會導致貧困的延續(xù)。貧困文化、觀念原因說的提出,給研究者帶來了全新的視角。越來越多的學者對教育扶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問題進行了研究。中國學者吳理財認為,貧困文化是指貧困階層所具有的一種獨特生活方式 ,它主要是指長期生活在貧困之中的一群人的行為方式、習慣、風俗、心理定勢、生活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非物質形式。由于貧困文化具有“自己的結構和機理”,貧困文化可以通過兒童社會化得以傳遞,作為完整生活方式的貧困文化難以通過一時的物質貧困的消除而根除, 因此貧困文化是貧困長期存在的主要根源。 所以,反貧困的關鍵在于改變貧困人口的價值觀及生活方式。 閻文學等認為貧困地區(qū)人們頭腦中的“守貧”思想和落后的觀念是貧困地區(qū)脫貧致富的關鍵制約。 另外,國內學者在研究貧困的文化原因時,也注意到了文化貧困具有代際傳遞現象。正如鄭杭生所論述,在中國,貧困的世代傳遞反映了社會代際之間垂直流動率及流動機制的問題。城鄉(xiāng)二元戶籍體制下,農村貧困將更多受到代際傳遞影響。 李夢鴿從社會文化和經濟的角度分析了貧困代際傳遞的原因,提出了以教治貧,用教育阻止貧困代際傳遞的措施,認為教育作為一種促進社會流動的機制,可以有效阻隔貧困的代際傳遞。

      貧困文化、觀念原因說給了我們一個全新的視角,有利于加深我們對貧困問題的認識,但持這一觀點的研究者們沒有回答“最初的貧困是什么引起的”。他們可以說“是貧困引起了進一步的貧困”,但他們不能說“是貧困引起了最初的貧困”。因此,貧困文化、觀念原因說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2 基于政策、制度視角的研究

      在研究貧困原因時,有的學者認為,在社會化的改革過程中,體制機制不健全、政策的不均衡、制度的缺失、權利分配不公等人為因素會造成貧困的發(fā)生,并由此提出了貧困的政策、制度原因說。印度經濟學家阿瑪蒂亞·森最先系統闡述了這一觀點。他在1981年出版的《貧困與饑荒:論權力與剝奪》一書中提出了基于能力、權利和福利的權利貧困理論,認為貧困是因為貧困人口沒有支配足夠食物的能力,而能力的缺乏來源于權利的貧困。因此,應當重建個人的能力,擴大窮人自由范圍以增加其選擇的機會。教育水平的高低與貧困程度之間具有關聯性,通過教育可以重建個人的能力,提高收入并擺脫貧困。近年來,有學者對米蘭、那不勒斯等意大利城市的研究表明,現代社會化的改革過程中,政策失衡、制度缺失、機會不均、分配不公等原因使一些來自低收入家庭,受教育程度低的年輕人正成為該地區(qū)貧困階層的主力軍。

      我國學者周麗莎根據阿瑪蒂亞·森的理論觀點,對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進行了實證研究。 單麗卿在“教育差距與權利貧困——基于連片特困地區(qū)扶貧開發(fā)實踐困境的討論”一文中也闡釋了以教育差距為代表的公共服務不平等如何導致了貧困的再生產。并強調扶貧政策應該致力于改善農村人口的權利狀況,以消滅權利貧困、實現權利平等為主要政策取向。

      可見,貧困既有個人層次的原因,更有社會層次的原因。政策、制度的失衡會導致貧富差距的擴大,產生新的貧困群體。教育在打破貧困文化和陳舊觀念,優(yōu)化社會結構,促進權利分配均衡,進而推動社會經濟發(fā)展和消除貧困方面具有積極作用。

      3教育學視野下的扶貧理論研究

      教育學視野下的扶貧理論研究,是在教育的扶貧功能得到廣泛認同的基礎上,國內學者試圖建立獨立的教育扶貧理論的努力。目前,這一視角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教育事業(yè)的扶貧研究,即扶教育之貧;二是通過教育對其它事業(yè)的扶貧研究,即依靠教育扶貧。

      對教育事業(yè)的扶貧研究,是建立在認同教育對社會經濟發(fā)展具有促進作用這一假設基礎之上的。它強調加大對教育事業(yè)的投入,發(fā)展和壯大教育事業(yè),促進科技進步和人才培養(yǎng),進而達到經濟社會大發(fā)展和消除貧困的目的。有關這方面的研究成果較多,例如,國外學者關于經濟學視野下的教育扶貧思想研究屬于這一范疇。國內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號召下,對發(fā)展教育與科技進步間的關系進行的廣泛討論也屬于這一視角。

      通過教育實現對其它事業(yè)的扶貧,是反貧困意義上實質性的教育扶貧理論研究。它通過論述教育扶貧的內涵、意義、功能、作用、模式等基本內容,為教育扶貧工作提供理論和方法指導。早在上世紀初,我國職業(yè)教育的先驅黃炎培先生就聯合社會各界力量創(chuàng)建了中華職業(yè)教育社,力圖通過教育解決國民生計問題。現代著名的平民教育家晏陽初,畢生致力于平民教育和鄉(xiāng)村改造運動,其豐富的教育思想對當代中國農村扶貧工作也具有啟示作用。1997年,學者林乘東首次提出了教育扶貧論,認為教育具有反貧困的功能,可以斬斷貧困的惡性循環(huán)鏈;應該把教育納入扶貧的資源配置中,并通過自動分流體制實現教育投資的多元化,使高收入階層“自動”選擇付費教育,從而使公共教育投資能夠向貧困人口傾斜。近年來,國內外眾多學者在強調教育扶貧功能的基礎上,從初等教育、高等教育、職業(yè)教育等不同視角進行了廣泛研究。

      4系統科學視野下的教育扶貧理論研究

      國內學者試圖建立獨立的教育扶貧理論的努力似乎未能取得成功,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認識到,扶貧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每一個學科都能從自身角度發(fā)揮作用,但卻又極其有限。于是,系統扶貧的思想運應而生。

      系統扶貧理論起源對20世紀系統論、協同論和自組織理論的發(fā)展和應用,其觀點是認為造成貧困的原因是復雜的,過分強調某一種因素,將導致單因素決定論,任何一種貧困成因的解釋可能都是片面的、非系統的,因而,貧困是由諸多綜合因素系統運行的結果。根據系統扶貧理論的思想,羅必良認為貧困的根源是由“陷阱-隔離-均衡”所構成的一個低層次的、低效率的、無序的、穩(wěn)定型的區(qū)域經濟社會運轉體系。 康曉光也認為區(qū)域性貧困陷阱是一個反饋回路相互耦合形成的網絡系統,它們共同作用的結果就是使貧困成為區(qū)域的持久性狀態(tài)。 林乘東在提出教育扶貧論中也指出,教育不能獨善其功地反貧困,發(fā)揮教育的反貧困功能必須有其他條件的配合。

      從近年來的發(fā)展趨勢看,系統扶貧論已逐漸成為主流扶貧思想,并在中國政府的扶貧政策中得到體現。

      5總結與評論

      綜上所述,教育扶貧理論最初起源于西方經濟學關于反貧困理論的研究中,眾多經濟學家通過調查分析,論證了教育在促進經濟發(fā)展和消除貧困方面的積極作用,據此提出應當通過加大資本投入和提升人力資本水平來發(fā)揮教育在促進經濟發(fā)展和消除貧困方面的功能。隨后,社會學范疇的反貧困研究興起,極大的擴展了反貧困理論研究的領域。社會學視角的反貧困研究者對經濟學家過分強調物質資本投入對經濟增長和消除貧困的決定作用提出了質疑,認為文化、觀念、社會變革、制度、政策、權利等因素才是造成貧困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貧困文化論和權利貧困論。他們強調教育對貧困文化、觀念的打破作用,認為教育對優(yōu)化社會結構、促進權利分配公平方面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到了上世紀80年代,國內部分學者在引進和本土化國外反貧困理論時注意到,大多數教育反貧困思想都是基于教育的扶貧功能提出的,于是開始嘗試建立獨立的教育扶貧理論體系。其中,林乘東最早提出了教育扶貧論,論述了教育的反貧困功能,魏向赤等其他學者也對教育的扶貧功能進行了有益探索。但在近十年里,教育扶貧論似乎“后繼無人”,后來的研究者將注意力轉向了具體教育扶貧模式的研究,而對教育扶貧論本身“避而不談”。后來,系統扶貧論興起,它是基于系統論、協同論和自組織理論的發(fā)展和應用而產生的扶貧理論,得到了廣大研究者的追捧,并對政府的扶貧政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縱觀整個教育扶貧思想的發(fā)展歷程,經過半個世紀的發(fā)展,教育扶貧理論研究取得了豐富成果,教育的扶貧功能得到了廣泛認可,并引起了政府的重視。但教育扶貧的其他諸多問題仍沒有得到解決,例如,教育扶貧的主體是誰?對象是誰?內容包括哪些方面?開展方式有哪些類別?教育扶貧的機制應當如何運行?如何建立一個良好的教育扶貧制度、政策環(huán)境等?這些問題不加以明確和解決,教育扶貧很難真正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

      作為教育扶貧工作者和研究者,我們仍應立足根本,不斷擴展教育扶貧研究的廣度,加強研究深度,注意理論研究的系統性和全面性,使教育扶貧理論形成體系,為我國的教育扶貧工作發(fā)揮指導借鑒作用。

      【基金項目】本文為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職業(yè)教育發(fā)揮扶貧攻堅作用研究”(項目編號:AD15008)成果之一

      注釋

      ① 馬爾薩斯著,子箕,南宇,惟賢譯.人口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7-14.

      ② 羅森斯坦·羅丹.東歐和東南歐國家的工業(yè)化問題[J].經濟學雜志,1943:6-9.

      ③ 黃承偉,劉欣.“十二五”時期我國反貧困理論研究述評[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

      ④ 姜德華.中國的貧困地區(qū)類型及開發(fā)[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89.

      ⑤ 楊能良,黃鵬.教育扶貧——我國扶貧的財政學思考[J].福建財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1):14.

      ⑥ 李雪萍,王蒙.多維貧困“行動—結構”分析框架下的生計脆弱——基于武陵山區(qū)的實證調查與理論分析[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5).

      ⑦ 劉維忠.新階段新疆農村扶貧開發(fā)模式與對策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農業(yè)大學,2010.

      ⑧ 王小強,白南風.富饒的貧困——中國落后地區(qū)的經濟考察[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⑨ 閻文學.富饒的貧困:掣肘與成因[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4:138-155.

      ⑩ 龔曉寬.中國農村扶貧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D].成都:四川大學,2006.

      何家理,查芳,陳緒敖.人力資本理論教育扶貧效果實證分析——基于陜西7地市18個貧困縣教育扶貧效果調查[J].唐都學刊,2015(3).

      屠國璽.論我國城市貧困人口的權利缺失[J].生產力研究,2006(9).

      陳銀娥,高思.社會福利制度反貧困的新模式——基于生命周期理論的視角[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3).

      繆爾達爾著,金縮編,方福前譯.亞洲的戲劇——南亞國家貧困問題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吳理財.論貧困文化[J].社會,2001(8).

      胡聯,孫永生,王娜,倪國華. 貧困的形成機理:一個分析框架的探討[J].經濟問題探索,2012(2).

      閻文學.富饒的貧困:掣肘與成因[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4.

      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34.

      李夢鴿.淺析貧困的代際傳遞與教育扶貧[J].新西部(理論版),2016(12).

      曹扶生,武前波.國外城市反貧困理論研究綜述[J].城市問題,2008(10).

      周麗莎.基于阿瑪蒂亞·森理論下的少數民族地區(qū)教育扶貧模式研究——以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1(2).

      單麗卿.教育差距與權利貧困——基于連片特困地區(qū)扶貧開發(fā)實踐困境的討論[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5(3).

      林乘東.教育扶貧論[J].民族研究,1997(3).

      羅必良.從貧困走向富饒[M]重慶出版社,1991.

      康曉光.90年代我國的貧困與反貧困戰(zhàn)略[J].中國國情國力,1995(7).

      (下轉第10頁)(上接第8頁)

      參考文獻

      [1] 魏向赤.關于教育扶貧若干問題的思考[J].教育研究,1997(9).

      [2] 丁忠蘭.云南民族地區(qū)扶貧模式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yè)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3] 馬建富.社會轉型與中國農村職業(yè)教育發(fā)展道路的選擇[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4.

      [4] 羅遐.19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貧困問題研究綜述[J].學術界,2007(6).

      [5] 謝君君.教育扶貧研究述評[J].復旦教育論壇,2012(3).

      [6] 劉軍豪,許鋒華.教育扶貧:從“扶教育之貧”到“依靠教育扶貧”[J].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2016(2).

      猜你喜歡
      教育扶貧綜述理論
      堅持理論創(chuàng)新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論
      理論創(chuàng)新 引領百年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SEBS改性瀝青綜述
      石油瀝青(2018年6期)2018-12-29 12:07:04
      NBA新賽季綜述
      NBA特刊(2018年21期)2018-11-24 02:47:52
      教育扶貧,助力精準扶貧
      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教育扶貧工作研究
      新時期特困地區(qū)農村學校體育發(fā)展機遇探析
      求知導刊(2016年23期)2016-09-29 11:23:53
      教育貧困與教育扶貧現狀調查
      逊克县| 衡阳市| 宿迁市| 玛沁县| 日照市| 桃源县| 科技| 通城县| 从化市| 梁山县| 中超| 深州市| 丰镇市| 大宁县| 平泉县| 阳曲县| 时尚| 西宁市| 太谷县| 新余市| 扶余县| 台中市| 忻州市| 天水市| 洮南市| 巨野县| 濮阳市| 桐乡市| 株洲县| 响水县| 招远市| 高淳县| 读书| 洪洞县| 赤水市| 长海县| 宜川县| 林甸县| 商河县| 兴化市| 五常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