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獻忠
福建省武夷山旅游職業(yè)中專學校 354300
清湯的機理
葉獻忠
福建省武夷山旅游職業(yè)中專學校 354300
清湯在烹調中運用較廣,深受食者歡迎。作為烹飪專業(yè)的教學內容,其中原湯的熬制及其分析,茸汁的制作及其分析,清湯的制作及其機理分析,清湯中的營養(yǎng)素損失問題都是需要研究的解決。本文就以上問題結合教學實際進行探討:
原湯;熬制;茸汁;吸附聚結
清湯在烹調中運用較廣,清湯類菜肴也是一類極有特色的川菜菜肴,這類菜肴大都出現在中、高級筵席的燒,燴或湯菜中,它們以其當湯汁清澈見底,味咸鮮清爽而深受食者歡迎。如開水白菜,口蘑肝膏湯等都是清湯的代表菜。下面我們就清湯的機理作膚淺探討。
熬制清湯的原湯需選用新鮮的雞、鴨、排骨等為主要原料,也有一些原料如火腿骨、口蘑等來制成特殊風味的清湯。然后對原料進行焯水,再放入清水中,先用旺火燒沸,撇盡浮沫,再轉小火,慢火熬制約一個小時,撈出雞、鴨等原料,原湯便熬制好了。
分析:熬制原湯選用的原料是雞、鴨、排骨等含蛋白質非常豐富的動物性原料,并且新鮮程度很高。在熬制中,剛加熱時,這些原料中的蛋白質受熱發(fā)生變性,蛋白質的溶解度降低,隨著加熱時間的延長,溶于水的蛋白質也會逐漸增多,另外這些新鮮的動物性原料中還富含一些浸出物,主要是一些鮮味物質,它們一般以氨基酸多肽的形式溶解于水中,是湯鮮味的主要來源。還有就是一些已經變性的蛋白質和一些組織中的細小微粒,由于熱力沸騰作用而逐步沖散到水中。脂肪也要滲透到湯中。在上述微粒中,由于一些微粒(即已變性的蛋白質、組織脫落下的小微粒,脂肪分子以及少數溶于水中的未變性的大分子蛋白質)體積龐大或是不溶于水的沉淀,它們懸浮于水溶液中,影響光線透過,從而降低溶液的透明程度,所以熬好的原湯呈渾濁狀態(tài),要使其變得清澈,達到湯清的目的,酒必須除去上面提到的那些微粒。
清湯還離不開特制的茸汁?,F在飲食行業(yè)中普遍使用的茸汁有紅茸和白茸,也有雞蛋清或只用肉茸水的,方法上雖有差異,其道理是相似的。
紅茸選用豬精瘦肉(最好選后腿的子彈肉),白茸選雞脯肉,加工方法都是用刀背仔細地將肉錘成細茸,再用清水解散即成茸汁。若只用肉茸水出去肉茸即是。
分析:動物的肌肉組織(如雞胸脯肉和豬瘦肉)是由肌細胞組成,都是由大量的肌原纖維所組成,并被肌鞘所包圍,肌原纖維的間隙之中充滿了肌漿。肌漿主要由肌漿蛋白質組成,肌漿蛋白質主要包括肌紅蛋白、肌蛋白、血紅蛋白等等。當外力強烈擠壓肌肉(錘制)時,肌漿會變成液體流出。所以當我們反復錘制豬肉或雞肉之后,其內部的肌漿也會流出,這時用適量的清水解散肉茸,讓這些肌漿充分擴散到水中去,從而制成含蛋白質——即肌漿蛋白質非常豐富的茸汁。
另外,用雞蛋清也可以制成茸汁,方法是提取出雞蛋清即可。雞蛋清含水率達95%,余下的部分主要是蛋白質,所以可以把雞蛋白清看成蛋白質和水的混合溶液,其組成與上面肉制的茸汁相似。
熟悉烹調的人都知道,制作清湯的方法是,先將原湯燒沸,加入精鹽、胡椒粉、料酒、味精等調味品,再沖入制好的茸汁,然后小心地從一方加熱,待沉淀后充分聚結,浮上湯面之后,用漏勺小心撈出。反復二到三次,清湯便制好了。
分析:制作清湯過程中主要有兩種作用機制,即蛋白質的變性和高分子鏈狀物質在溶液中的吸附聚結作用。
1.蛋白質的變性作用
蛋白質在熱力、鹽、紫外線等外界因素作用下,會發(fā)生溶解度下降,產生凝固或沉淀,生理活性減弱或消失的現象,稱為蛋白質變性。制作清湯時,由于加入食鹽(NaCl),并且進行了加熱,所同可使湯中變性的蛋白質和茸汁中的蛋白質發(fā)生變形沉淀。這一作用機制在于,在外界變性因素作用下,使蛋白質分子中的副鍵遭到破壞,這些副鍵(包括氫鍵、鹽鍵、疏水鍵等)是維持蛋白質分子中肽鍵發(fā)生卷曲、折疊等作用的主要因素之一,當它們發(fā)生斷裂時,肽鍵便會從卷曲、折疊等狀態(tài)中擴展開來,呈現出鏈狀。同時蛋白質內部的疏水基因也趨向表面,使蛋白質失去其水化層,繼而失去電荷而沉淀下來(蛋白質存在于水中,有兩個穩(wěn)定因素,其水化層和電荷,去除這兩個因素,蛋白質便會沉淀出來)。
我們在制清湯時,首先必須加入食鹽,它的作用主要是使蛋白質發(fā)生變性,它的作用又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使原湯中溶于水、還未變性的大分子蛋白質變性發(fā)生沉淀,因為這類蛋白質對于熱力作用不敏感,食鹽使其變性更為容易,并且鹽的作用有兩個特點:蛋白質分子體積越大,越容易發(fā)生變性作用,還有加入鹽可以使湯中一些大分子的、影響溶液透明度的蛋白質變性沉淀出來。二是促使茸汁的蛋白質變性沉淀。
茸汁的蛋白質靠熱力和鹽的作用兩個因素可以迅速沉淀下來。若用雞蛋清制清湯,其蛋白質也將迅速沉淀下來。
2.吸附聚結作用
蛋白質屬于高分子物質,它們分子結構中的肽鍵在溶液中容易相互吸引形成網狀結構,特別在濃度增高時,這種作用尤為明顯。在制清湯時,我們沖入的茸汁詩均勻的擴散在湯中的,當鹽或熱力作用使湯和茸汁中的蛋白質發(fā)生變性后,其肽鏈會從卷曲、折疊的狀態(tài)中伸展開來。由于茸汁中富含肌漿蛋白質,它沖入湯后,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溶液中蛋白質的濃度,當濃度提高后,沉淀變性的蛋白質肽鏈之間距離靠近,互相吸引、纏繞形成網狀結構。所以,在制清湯時,都會發(fā)現這樣一個作用過程:當剛沖入茸汁時,其蛋白質未變性,它們均勻迅速地擴散開,并逐漸沉底;當它們變性后,結成了網狀結構,由于肽鏈的擴展,使結構很疏松,這種網狀結構便慢慢上浮,在上浮過程中,它們就像一張網,將湯中的蛋白質沉淀、組織小微粒等都順附、卷裹在一起。當這種網狀結構浮上湯面時,已成為很好撈取的巨大茸團了,這種網狀結構把另一類高分子物質脂肪也吸附凝結在一起,一同被撈出,從而使制清湯得以完成。
在使用茸汁的選擇中,筆者認為選肉茸和水混合的更好。因為我們知道,動物肌肉由緊密排列的、長梭形肌纖維組成,它也由蛋白質構成。當這些蛋白質變性時,肌肉產生強烈收縮力,對肽鏈產生吸附力。加之其本身結構就類似于一張網,具有過濾作用,所以在湯中沖入了肉茸,對加強吸附、聚結和過濾作用有很好的效果。
從上面分析看出:在制清湯時,我們去除的是湯中的大分子蛋白質和不溶性的微粒及脂肪,對于湯中的氨基酸、多肽等這類浸出物未加清除,所以湯的鮮味損失不大。但是,由于清湯茸汁沒有利用,所以也帶一個營養(yǎng)損失問題,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是:可以采取措施對茸汁加以利用,如作餡心原料或炒干作紹子等都是可行的辦法。
R473.5
A
1672-5018(2017)03-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