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栩輝
摘要:廣闊的中國有著炫麗的音樂文化,其中西部的新疆,有塔吉克族鼓舞、哈薩克族的冬不拉彈唱等,其中維吾爾族木卡姆音樂形式以它特有的音樂文化背景從而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音樂風格。而我也被這種音樂風格深深的吸引。研究生期間,在學習聲樂演唱技巧的同時,我便經常接觸木卡姆音樂,慢慢的對維吾爾族音樂的體裁、調式、和聲織體有了一些體會。結合自己對器樂編曲的一些了解,嘗試著對維吾爾族木卡姆中某些音樂片段進行挖掘、改編、豐富配器形式,用西洋樂器和現(xiàn)代樂器對其進行改編,希望能夠以一個后輩的審美角度,結合當下比較主流的配器規(guī)則對這些音樂片段進行融合和再編排。
關鍵詞:維吾爾族木卡姆;配器;編排
新疆地處于歐亞大陸的腹地,遠離海洋。由于地處古代絲綢之路要沖,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文化、經濟的薈萃之地,這里曾是中國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臘文化、古羅馬文化的交匯地,其獨特的音樂文化也吸引了世人的關注。“木卡姆”一詞是由阿拉伯語吸收到波斯語的,除了它的本意以外還有“曲調”、“曲子”等。波斯人對古典曲子做了系統(tǒng)化的整理之后,“木卡姆”一詞的意思除了“曲調”、“曲子”之外,還具有“古典”、“傳統(tǒng)音樂”等,即古典傳統(tǒng)音樂—曲子也被稱之為“木卡姆”。 木卡姆作為全球性的音樂文化現(xiàn)象,在國際上吸引了諸多音樂界和社會科學界人士的注意。木卡姆的研究范圍不僅涉及西亞、北非各國,而且擴大到南亞和中亞。隨著20世紀七、八十年代民族音樂學研究的深入發(fā)展,越來越多的音樂學家從迷戀木卡姆轉向從事木卡姆研究,全球范圍的“木卡姆熱”正越演越烈。木卡姆音樂主要以拉弦樂器哈密艾捷克(又稱哈密胡琴)和撥弦樂器哈密熱瓦甫伴奏多面形制較大的達普擊節(jié)相伴。哈密木卡姆是流傳在新疆東部哈密地區(qū)的一種歷史悠久、篇幅宏大、結構完整的大型維吾爾音樂套曲,共有12套,其中7套包括兩個樂章(即兩套曲目),共有258首曲目、數(shù)千行歌詞。每套木卡姆的名稱一直到現(xiàn)在都保留著維吾爾族的名稱,如“烏魯克都爾木卡姆”、“海海約蘭木卡姆”、“加尼凱姆木卡姆”等,在新疆各地木卡姆中顯得十分獨特。哈密木卡姆在其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在西域“伊州樂”的基礎上,不同程度地吸收了來自漢族、中亞及西亞的音樂藝術營養(yǎng),在歌詞、風格、結構等方面體現(xiàn)了文化多元性的特點。特別是哈密木卡姆在歷史上經過了從民間到王宮、最后又回到民間的流傳整合過程,經由民間藝人的不斷演唱和整理規(guī)范,形成了結構完整的套曲形態(tài),十分難得。每套木卡姆均由散板的序唱和4/4、7/8、5/8節(jié)奏的多首歌曲及2/4節(jié)奏的多首歌舞曲的結構序列組成,體現(xiàn)了典型的完整性特征。
一、序曲部分
我選取了木卡姆中運用于婚慶中比較多的舞曲風格音樂片段進行改編。原曲多用弦樂器艾捷克、彈撥樂器熱瓦普開頭??紤]到艾捷克、熱瓦普的的樂器特點,開頭部分我序曲我使用鋼琴c3以上的高音來彈奏主旋律,左手配有以Ⅴ級到Ⅰ級到Ⅳ級的常規(guī)級進,用來模仿出少數(shù)民族樂器所表達的空靈,悠揚的感覺。序曲共有8個小節(jié),反復兩遍。第二遍反復的時候,鋼琴的主旋律部分改為手風琴演奏,演奏音域降低到c2一下,同時鋼琴給柱式和弦伴奏。序曲結尾處,鋼琴和手風琴做減慢處理,緩緩結束。
二、主體部分
原曲的主歌部分有類似于舞曲的風格,和聲走向相同與序曲,依然采用Ⅴ級到Ⅰ級到Ⅳ級的常規(guī)級進,但是風格上完全不同于序曲的空靈,而是以歡快熱烈、熱情飽滿的音樂情緒來烘托婚禮時熱鬧的氣氛。所以在我的編排中,主歌部分以手鼓先進入,2/4拍子下熱情的新疆鼓點,包含著大小切分節(jié)奏型作為鋪墊。8小節(jié)之后,吉他、手風琴在和弦走向中配合著手鼓進行和弦分解(吉他掃弦為主),再走8小節(jié)。之后鋼琴加入,右手八度音程加大三和弦,左手根音配合彈奏主旋律,手鼓與手風琴伴奏。16小節(jié)主旋律結束后進入各樂器分別獨奏solo,由鋼琴先開始,手鼓配合。一段16小節(jié),富有技巧性和難度的獨奏之后,手風琴加入獨奏,鋼琴與手鼓伴奏。手風琴精彩的solo同樣持續(xù)16小節(jié),之后所有樂器齊奏,分別以三度、六度音程模進的方式齊奏主旋律,達到最熱烈的和聲效果。
三、過渡段和再現(xiàn)段
熱鬧的齊奏之后,手鼓漸漸的慢弱下來,鋼琴和手風琴休息,同時吉他模仿熱瓦普的彈撥,根音不變,冠音緩慢變換來模仿大漠黃昏下蕭條的場景,節(jié)奏緩慢自由,2/4,3/8,9/8拍子自由轉換。大約八個小節(jié)的演奏后,手風琴和手鼓再次進入。手鼓先只給重音,手風琴在和弦走向中緩慢的進行分解單音。隨后慢慢加快,手鼓也由只給重音轉變?yōu)闊崃业木S吾爾族節(jié)奏型。8小節(jié)之后,鋼琴和吉他同時進入,鋼琴反復主旋律,同樣以八度為主,吉他進行掃弦伴奏,整體進入再現(xiàn)段。再現(xiàn)段結束后,手鼓進入一段16小節(jié)的單獨solo,其他樂器休息。鼓手solo結束后,歌手演唱主旋律,配有原曲的歌詞(維吾爾語),所有樂器進行伴奏。當?shù)接幸痪洹皊i ga naxi ga”(大意為熱鬧、歡樂)這句歌詞時不斷反復、加快,體現(xiàn)出越來越熱鬧的音樂效果。大約反復7、8遍后,演唱最后一句歌詞,并在最后一個音上做了一個小三和弦的人聲分部,減弱減慢,全曲結束。
“木卡姆”是維吾爾族文化的結晶,更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里的一塊瑰寶。受現(xiàn)代化進程的影響,當代維吾爾族人民的審美情趣不斷發(fā)生變化,尤其是年輕一代對哈密木卡姆的文化價值知之甚少,因此必須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對其進行保護和傳承。我認為將古老的唱段拿出來進行再加工,“翻新”也是一種推廣木卡姆音樂的形式,用一種現(xiàn)代人更能夠接受的配器手法對木卡姆進行傳承,讓更多的人能夠知道、了解到這種音樂形式的魅力和發(fā)展價值,這是我們能夠做到的。當然,在探索的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與誤區(qū),但是我相信會有很多抱有和我一樣想法的年輕音樂人愿意去做民族古典音樂的“翻新”,在探索中進步,在探索中產生跟多好的作品。這有利于人們走進木卡姆的音樂世界,利于木卡姆藝術的傳承和發(fā)展,更有利于加深我們對于維吾爾民族文化背景的認識。這種走入民族音樂本身進行對比求證的形式不僅科學具體,符合世界多元文化融合發(fā)展的需要,也能夠給這些寶貴的中國古典藝術注入新鮮的血液以及全新的生命力,并且也更有利于幫助維吾爾族文化走出國門,與現(xiàn)代世界接軌。
【參考文獻】
[1]編書名寫組.民族知識手冊[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
[2]劉學杰.樂舞新疆[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3]西仁·庫爾班,伊明江·木拉提.塔吉克族民俗文化[M].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2001.
[4]何星亮.中華文化通志,第4卷.民族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5]王震亞等編.中華民族故事大系,第14卷[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
[6]田聯(lián)韜改編.塔吉克舞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0.
[7]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編.鋼琴曲選(1949-1979)[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