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小簽 鄒樂
摘 要: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有了好的教師,才有好的教育。國家對教師有計劃地進行培訓,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促進區(qū)域教育均衡優(yōu)質發(fā)展的重要保證。
關鍵詞:國培計劃 主要原因 對策思考
自2010年起,國家教育部、財政部聯(lián)合啟動了“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簡稱“國培計劃”),對義務教育階段中西部農村骨干教師進行全免費、有針對性的專業(yè)培訓。盡管如此,但基層學校很多教師并不真正“買賬”,培訓動力不足,培訓怨言不斷,每逢培訓常常出現(xiàn)借故推脫逃避、中途溜號、冒名頂替、虛與委蛇等不正?,F(xiàn)象。為何產(chǎn)生這一問題,如何解決已成為當前培訓機構及教育行政部門亟待解決的一大課題,筆者試就以下幾方面進行探討和思考。
一、“國培計劃”教師動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1.上下協(xié)同不緊,培訓院?!蔼殧鄬P小?/p>
為了提高“國培計劃”效果,2015年教育部明確規(guī)定,培訓院校、機構應與項目縣和中小學幼兒園建立協(xié)同合作機制,“國培計劃”所有投標項目必須聯(lián)合縣級教師進修學校和中小學幼兒園共同申報、協(xié)同實施。但大部分培訓院校和機構認為自身培訓資源充足,實力雄厚、經(jīng)驗豐富,無需項目縣市的過多配合與支持,因而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自以為是,“獨斷專行”,既不主動深入基層調研,又不誠懇傾聽一線建議,更不與項目縣市共同設置培訓課程、選擇培訓方式、加強培訓管理。培訓項目何時實施、培訓什么、怎么培訓、達成什么目標、存在什么問題,全由培訓院校和機構自行決定和解決。項目縣市除為培訓院校和機構提供項目申報材料、選派參訓學員之外,很少與之互動、對接。至于校本研修、返崗實踐、跟蹤問效、總結考核等本應由項目縣市承擔或配合的培訓環(huán)節(jié)也是得過且過,馬虎應對。這樣,致使“國培計劃”難以真正做到組織嚴密、管理到位、落地生根、取得實效。
2.課程設置不實,培訓內容“不接地氣”
受培訓師資的限制與培訓理念的影響,不少培訓院校和機構設置“國培計劃”課程,通常不是“以學員為中心”,學員需要什么培訓什么,學員有什么問題解決什么問題,按需施訓、分層施訓、學以致用;而是以“教師為中心”,有什么教師就設置什么課程,教師專長什么就培訓什么,按師設課、盲目施訓,無的放矢。加上有的培訓院校和機構把“國培計劃”當作任務一樣去完成,調研不夠深入,安排不切實際,因此課程設置理論的知識多,實用的技能少,昨天的故事多,創(chuàng)新的案例少,“拼湊成拼盤”“新瓶裝舊酒”。內容“空虛”,不接地氣,“高不可攀”,缺乏針對性、系統(tǒng)性、實用性、操作性,訓非所需、訓難所用,訓無所得,教師參訓熱情自然不斷降低。
3.一線名師不足,培訓團隊“華而不實”
為了提升“國培計劃”質量,教育部要求培訓團隊一線優(yōu)秀教師所占比例不得少于60%。但在基層學校,乃至省城優(yōu)質學校,優(yōu)秀教師為數(shù)較少,善教能講的優(yōu)秀教師更是鳳毛麟角。這些教師不僅教研任務重,而且社會事務多,很難擠出時間按時按要求參與教師培訓。近幾年來,隨著國培項目的不斷增多,培訓任務的不斷加重,一線優(yōu)秀教師的需求也隨之越來越多,培訓報酬不斷增加,聘請難度日益加大。面對這一現(xiàn)狀,培訓院校和機構不得不多聘請高校教師、教科研人員任教,盡管其中不乏專家、教授、博導、“海歸”等“知名人士”,名聲大、頭銜多、職務高,但由于沒有一線教學實踐經(jīng)驗,對農村基層教學情況不甚了解,所以在培訓時,很多都是大談一套套高深的理論,拋出一串串時髦的名詞,看似現(xiàn)代高端、口若懸河,實則“華而不實”,不知所云。有時即使遇到1~2個一線優(yōu)秀教師,因其長期在城鎮(zhèn)優(yōu)質學校任教,所講內容城市化傾向嚴重,對于農村學校的教師來說難以模仿,學不適用,學難致用。
4.創(chuàng)新意識不強,培訓模式固化單一
近幾年來,教育部多次發(fā)文要求“各培訓院校和機構切實結合培訓對象特點和項目實施目標,創(chuàng)新培訓模式和方法,突出實踐取向、能力本位,綜合應用和設計專題講座、案例分析、參與互動、交流研討、任務驅動、問題解決、跟崗研修、跟蹤指導、訓后回訪、經(jīng)驗分享、成果生成與展示等培訓方式與環(huán)節(jié)”。盡管如此,有些培訓院校和機構因人手有限,經(jīng)費不足,為圖省力、省事、省費,在培訓模式上仍因循守舊、墨守成規(guī)。組織教師培訓時,通常只是找一個場地,請幾個專家,開幾天講座,寫幾篇心得,整幾分簡報就了事,有的再組織參訓教師看幾所學校、聽幾節(jié)課,形式單一,方法陳舊。既沒有互動交流、反思實踐,更沒有訓后指導,結對幫扶。自始至終把學員當作“容器”一樣去灌輸,講者天花亂墜,聽者昏昏欲睡,課堂死氣沉沉。有時聽著激動,寫著感動,回去之后不見行動。
5.組織遴選不嚴,培訓對象參差不齊
受經(jīng)濟下行壓力影響,許多地方財政壓力較大,教師補充不足,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缺編較為嚴重,難以抽出教師參加培訓。即使培訓院校每年都有學生分派下來頂崗支教,因學科不全,人員不夠,教學能力與現(xiàn)任教師無法媲美,中小學幼兒園校(園)長擔心教學質量下滑,常會尋找各種借口改派甚至不派人參加培訓。當然,這當中也有一些教師,或者職稱、職務已無晉升空間,或者家庭、生活負擔過重,或者培訓時間安排、課程設置、任務要求、生活服務存在一些問題,而不愿參加培訓。對此,項目縣市、培訓院校為了完成上級任務,有時只得允許基層學校降低參訓條件,更換培訓對象,以致培訓教師魚龍混雜,參差不齊,頂替、缺勤者有之,而專職培訓者更是甚眾,無法按照既定的培訓目標要求劃分培訓班級、安排培訓內容,達成預設效果。
6.管理舉措不硬,培訓考核流于形式
“國培計劃”實施以來,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制定出臺了一系列管理措施,對項目投標、方案設計、課程開發(fā)、師資選聘、考核評價等作了明確規(guī)定,旨在保證和提升培訓質量。但在具體執(zhí)行中不夠嚴格,有些院校沒有將培訓規(guī)定真正落到實處。有的隨意更改培訓方案、縮短培訓時間、減少培訓環(huán)節(jié)、替換培訓人員、降低培訓要求;有的重投標、輕實施,重學員考勤、輕專家教學,重資料整理、輕培訓實效,重培訓總結、輕過程管理,重訓中教學、輕訓后指導。培訓考核只看看材料、聽聽匯報、問問情況,很少現(xiàn)場察看和抽查,尤其是網(wǎng)絡研修環(huán)節(jié)參訓教師學習與否,學得如何更是難以評估和考核??己私Y果也大多沒有和培訓機構、培訓者、參訓者、組織者工作績效直接掛鉤,造成“國培計劃”雷聲大、響應少,花費高、效果小,教師壓力不大、動力不足。
二、提高教師參訓動力的對策及措施
1.完善協(xié)同培訓機制
培訓院校和機構與市縣教師進修學校、優(yōu)質中小學(幼兒園)不僅在項目申報上要加強聯(lián)系,緊密合作,在項目實施上更要相互配合,協(xié)同創(chuàng)新。無論是培訓方案的制定、培訓課程的設置、培訓師資的選聘,還是培訓時間的安排、培訓方式的確立、培訓績效的評估,培訓院校和機構均應充分聽取市縣教師進修學校、優(yōu)質中小學(幼兒園)的意見、建議,培訓情況要及時反饋,不能主觀決策,獨行其是。市縣教師進修學校、優(yōu)質中小學(幼兒園)也應主動參與項目的規(guī)劃、設計、實施與管理,積極配合培訓院校和機構抓實抓好學員遴選、需求調研、問題診斷、校本研修、跟崗實踐、培訓考核等工作。通過齊抓共管,各負其責,合力推動“國培計劃”的有效實施。
2.嚴格學員遴選管理
為使“國培計劃”學員知學、能學、愿學,確?!皣嘤媱潯比〉脤嵭?,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培訓院校和機構必須在如下三方面加強管理落實:一要在項目實施之前對區(qū)域教師結構、人員情況進行深入調研,根據(jù)教師結構情況,專業(yè)提升實際需求,制訂培訓計劃,下達培訓指標,明確參訓條件,督促各中小學(幼兒園)統(tǒng)籌做好教學安排,按照“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按時按要求遴選參訓學員;二要盡力解決參訓教師的工學矛盾,生活困難,根據(jù)基層學校派出教師培訓情況安排師范院校畢業(yè)生頂崗實習,對頂崗實習學生進行一定的專業(yè)培訓和思想教育,力求做到人員充足、專業(yè)對口、頂崗有力;三要認真制定、執(zhí)行《“國培計劃”學員管理規(guī)定》,建立完善學員參訓電子檔案管理制度,及時記錄和反饋學員學習過程及參訓成效,將參訓教師遴選及教師學習情況與學校年終工作目標考核,教師績效考評、評先晉職、教師資格定期注冊直接掛鉤,堅決杜絕不按規(guī)定選派學員,不按要求參加培訓,隨意派人、換人,請假、缺勤等不良現(xiàn)象發(fā)生。
3.擇優(yōu)選聘培訓師資
充分發(fā)揮一線優(yōu)秀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按照“統(tǒng)一認定、強化激勵、細化考核、動態(tài)調整”的原則,分級分段分科選聘一批一線優(yōu)秀教師組建“國培計劃”專家團隊。利用“國培計劃”示范性培訓項目,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對專家團隊成員進行培養(yǎng)培訓,著力提升專家團隊成員的培訓需求診斷能力、方案設計能力、課程開發(fā)能力、教學實施能力、教師工作室主持能力;同時,通過經(jīng)常組織專家團隊成員深入農村學??疾煺{研,構建考核激勵機制,增強培訓的“引力”和“地氣”,激發(fā)專家團隊的責任意識和培訓熱情。
4.按需設置培訓課程
精心組織專家團隊深入基層、深入課堂,定期、專項、經(jīng)常地深入開展培訓調研,診斷教師教學問題,了解教師培訓需求。以學員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以案例為載體、以課堂為抓手,科學設置培訓課程。做到既有針對性、系統(tǒng)性,又有操作性、實用性,按需施訓、訓以致用,使教師參訓真正能學有所得、學有所用、學能致用,力戒課程的“高大化”“城市化”“拼盤化”“純理論化”。
5.著力創(chuàng)新培訓方式
下大力氣改進“請幾個專家、講幾個專題、寫幾篇心得、編幾份簡報”的傳統(tǒng)培訓方式。把傳統(tǒng)有效的做法與集中培訓、網(wǎng)絡研修、現(xiàn)場實踐有機結合,突出實踐取向、能力本位,學用結合。根據(jù)培訓對象和培訓需求,綜合設計專題講座、案例分析、參與互動、交流研討、任務驅動、問題解決、跟崗研修、跟蹤指導、結對幫扶、送培到校、訓后回訪、經(jīng)驗分享、成果生成與展示等培訓方式與環(huán)節(jié),利用“個人空間—教師工作室—研修社區(qū)”網(wǎng)絡研修體系,建立教師學習共同體。在培訓中,做到分層施訓、以訓帶研、以研促訓、訓研一體,實現(xiàn)教師培訓混合、長效、常態(tài)。
6.健全監(jiān)管評估體系
分項制定國培計劃培訓指南,通過學員網(wǎng)絡匿名評估、專家抽查評估、第三方評估和跟蹤問效、評先評優(yōu)等方式,對“國培計劃”實施過程、培訓績效、經(jīng)費使用進行嚴格監(jiān)控、專項評估、公正考評??己私Y果作為培訓院校、機構和項目縣遴選、調整及經(jīng)費下?lián)艿闹匾罁?jù),藉此保證“國培計劃”有的放矢、有條不紊、有聲有色地順利開展,增強培訓院校、機構和項目縣的競爭意識、責任意識、憂患意識,齊心協(xié)力把“國培計劃”抓好抓實,抓出實效。
(作者單位:江西省豐城市教師進修學校)
□責任編輯:劉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