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若水
《心有所想》是劉靖林第四部作品集。集子收入了48篇文化隨筆,內容涉及儒學、佛學、易學、歷法、民謠、游記等。大部分篇什立足本土,表達了對本土文化的護理、搶救及修葺的深切人文關懷。
該文集中,每一篇都力求在某一個鮮活的生活場景里展開,以自然、親和、趣味的筆觸,引領讀者進入到那些即將流失,或者已經流失的本土歷史文化中去。看似隨意隨性拈來,卻是將心文眼的簡潔。渾然的,一個文化楔子展現(xiàn),進入到文本中,就走到了文化的橫斷面前,歲月的年輪清晰可見。
雖說逝者如斯,斷面是一個凝固的意象,但是劉靖林卻為讀者提供了一條條回溯時空的線索。人們可以看到,在記憶的儲存器上,那些珍貴的、沿著生命流光自然生成的本土文化,在完成了養(yǎng)育生命的使命后,隨著時代潮流的奔涌,邊緣化了。昔日生動的口口相傳的生活場景,在今天已經消弭,乃至遁跡了。
為此,劉靖林在講述完一個個文化流失的個案后,總會淡然惋惜,舉重若輕,卻蘊藏著深深的文化焦灼。
要講述一種文化,要從汪洋恣意浩瀚無垠的傳統(tǒng)文化中去窺探儒佛道,研習民間的風水、節(jié)日以及兒歌、孝歌、黃歷、隱士乃至一種野菜,抑或與人類休戚相關的鹽……,劉靖林以其深厚的新聞寫作素養(yǎng),實事求是地,將記憶中明明滅滅的美好,貫穿于明晰的思辨考據(jù)中。就這樣,文化的內涵依托著情感和理性的審視,以樸素的語言,展示了出來。一切都與人的生活、生命成長息息相關,與變革中的現(xiàn)時代遙相映稱,豐厚的文化意蘊在自如的斷面講述中極具張力。
該文集行文沉穩(wěn)親和,讓人讀來輕松自在。
那些遠去的童謠、孝歌、山歌、對聯(lián)等,無比親切,呼之即出的公共記憶,讓讀者回到童年成長的鄉(xiāng)間光陰中,樸素的文化關懷,昭示著貼切的生命慰藉,成就了講述的成功。
比如《翻翻老黃歷》就帶給讀者尋常事物的不尋常見識,令人不由得驚訝,原來這日日使用的黃歷,就像呼吸著的空氣一般,被人們忽視了。原來陽歷、陰歷和農歷是三個不同的概念,這本應該是普及的知識,卻鮮為人知。大多數(shù)時候,人們基本將陰歷等同于農歷,然而,并非如此。
文中有這樣的闡述:“農歷是陰陽歷的綜合,它采用陰歷的月為月,陽歷的年為年,也就是以塑望月為月,以回歸年作為一年的平均長度,所以它既有陰歷的成分又有陽歷的成分。”
從大的界面上講,文集首篇《儒學文化的力量》里所講述的,設若是通過論述,就是不好下手的。因之已經不知道有多少儒學研究者洋洋灑灑寫就無數(shù)汗牛充棟的論著。然而,劉靖林卻從在報紙上讀到的一篇文章入手,引入一個叫“丁龍講座”的故事,緩緩道來,從生活層面進行講述,最終推出一個核心問題:實際生活中,丁龍是卡本迪將軍的仆人,而在靈魂的領域,卡本迪將軍實際上成了丁龍的“仆人”。講述的將心在于彪炳儒學文化力量的雄厚,一個不識字的中國仆人,以自己的德行情操影響了一個暴戾的美國將軍。故事完結,文心顯露:一個地區(qū)、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二十年的發(fā)展比經濟,五十年的發(fā)展比制度,一百年的發(fā)展,就要比文化了。從而將問題的核心設問留在文尾:文化的崛起對一個國家和民族意味著什么?不保護和愛惜自己的民族文化、文化落后又會導致什么樣的后果?
文集中,《兒歌時代》《孝歌文化的漸行漸遠》《一種野菜的本土文化》等篇什近來在貴州省文藝副刊評選活動中獲獎。實際上該文集中,像這樣別開生面的篇章還很多,諸如《話說北鎮(zhèn)關》《老水井》《虎踞山》《月光流向?!贰_萬象,紛繁俊逸,流暢間又疏落有致,不論誰,只要拿著這樣的一本書,對于畢節(jié)本土的歷史、文化,便會有深切的了解。
兒歌、孝歌、野菜,三種尋常事物潛藏著的非凡意義,已經被人們忘記了。取而代之的,是震耳欲聾,抑或哼哼唧唧的膚淺的流行音樂,當三歲小孩也跟著音響設備的節(jié)拍扭動屁股,口里嘶吼著現(xiàn)代搖滾的時候,那些漸行漸遠的鄉(xiāng)村歌吟所含藏的樸素與敦厚早就不見了蹤影。這個集子中,大量的對本土文化的修葺與護理的篇什,行文的意圖昭昭然,要保留住人心中的樸素與敦厚,希望人們回到從前的那種原生態(tài)的素凈里去,以期重塑這種本質的素凈的文化品格。
野菜,是渺小的。然而,在《一種野菜的本土文化》里,野菜的小卻可將畢節(jié)歷史翻轉到宋朝時期布依族女子采擷鑼鼓菜的情景中去,以小小的野菜闡釋深邃的本土歷史文化,如話家常一樣的行文中,引出清道光年間黔西州學正余上泗收集整理的《水西竹枝詞一百首》里的詩句,考據(jù)了鑼鼓菜其實在古時畢節(jié)稱“羅鬼菜”,及“羅鬼菜”背后“宋時畢節(jié)一帶曾是羅氏鬼國的統(tǒng)治區(qū)域”的史實。就這樣,讀者了解到鑼鼓菜的演繹過程,一種飲食文化躍然紙上,鑼鼓菜登上大雅之堂,成為招待貴賓的珍饈了。
《月光流向?!芬晃挠兄羁淘⒀?。我們可以想見那些流失了的本土文化、歷史,他們不就都歸于沉寂的時光,這浩瀚光陰的曠絕,不就像海一樣,吞噬著所有的生息寂滅。當一切都演變過去了,人們的生活與原初的模樣完全異質了,這流走了的月光不就像穿過人們生命里的光陰,這大海的廣闊無垠也就含藏了所有的物事。想來,這種蒼茫無垠,是要令人類踉蹌的。此文里仍然一如既往的鑲嵌進去了許多的童謠,將幾十年前人們的文化生活展現(xiàn)在眼前,生動之中也暗含著世事興衰的荒寂。文章來到結尾處,一幅視覺與聽覺交融的圖景浮出書頁:“夜深了,人們各自回家,聽完一天故事的小河恢復了寧靜,剩下白花花的一河碎銀汩汩地流向遠方?!?/p>
這本《心有所想》奉獻給讀者的東西很多。在趣味性、生活性、常識性的基礎上,平實的文筆鋪展開一個個意蘊深厚的文化斷面,讓人驚愕的同時,心里亮堂起來,不由升起與本土的歷史文化相逢逢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