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科
人生幾乎每一步都面臨抉擇。抉擇是人生的方向盤和制動器。一般抉擇會決定一時一事,關(guān)鍵、重要的抉擇則會決定一個人的前途與命運。因而每個人都力圖牢牢抓住抉擇的權(quán)柄,防止抉擇失控、失誤,爭取抉擇的自主、正確、如愿。
抉擇的權(quán)柄并非都能掌握在自己手中。有時會掌握在父母手中,有時會掌握在君王手中,有時會掌握在上司手中,甚至有時又可能掌握在意想不到的人手中……
賜名與擇校
董仲舒兒時抉擇的權(quán)柄如普通人一樣是掌握在父親手中的。
公元前198年,董仲舒出生在廣川郡董家莊一個富裕的農(nóng)戶家里。出生那天,父親董太公正巧從廣川城里買回一車簡書。董太公放下牛車,看到呱呱墜地的兒子,馬上來了靈感:“俺家雖有良田萬畝,家財萬貫,但祖輩以來從沒有過官運,今天老天爺把兒子和書簡一塊送到俺家,看來‘讀書做官這條路在俺兒子這一輩能走得通!”
于是,董太公做出一個堅定的抉擇:豁出萬貫家財,供兒子讀書做官,光宗耀祖!
于是董太公有了一系列的舉措——
先是到孔圣人家鄉(xiāng)請圣人后代賜名。廣川離曲阜不遠,董太公套上馬車,帶著兒子和家人來到曲阜,先拜了孔廟,又去拜見了孔圣人家族當時最年長的老人,向老人家說明來意。老人家正抱著書簡專心研讀,聽了董太公的自我介紹,閉目思索了一會兒,然后取過一片竹簡,用刀筆在上面刻了“仲舒”二字。董太公呈上禮品,取了竹簡,如獲至寶一般返回董家莊。到家后,董太公指揮家人清掃庭院,請來親朋好友,擺酒唱戲,慶賀了三天。
再是請本村一位老先生為兩歲半的仲舒啟蒙。董仲舒天資聰穎,不愛玩耍,只喜歡讀書寫字,加上老先生精心啟導(dǎo),3歲就能背誦詩文。董太公十分喜歡仲舒,但從不嬌慣,四五歲的小仲舒就懂得了各種禮法和規(guī)矩。
三是在附近村莊選擇學校。董家莊東南十里有個村莊,叫十里長村。該村蘇氏家族世代為官,推崇儒家禮義,設(shè)有供自家子孫上學的私人學堂。董太公求人舍臉,把7歲的董仲舒送到蘇氏學堂念書。7歲的董仲舒每天跑20里路到十里長村上學,從不缺課。
四是幫兒子拜師歸宗。董仲舒在十里長村讀書多年,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礎(chǔ),此后,他讀書的范圍日益廣泛,儒、道、法、陰陽各家書籍,凡能找到的都要讀。雖然各家思想均有涉獵,但他最鐘情的還是儒家思想。廣川地處燕趙與齊魯交界的地方,而齊魯是西漢文化的重心。魯國自春秋以來一直以儒學為正宗,而齊國則設(shè)立稷下學宮,招攬?zhí)煜嘛枌W之士。齊魯濃厚的學術(shù)氛圍吹到廣川,引起青少年時代的董仲舒的向往。在父親幫助下,董仲舒到稷下投師公羊壽,研讀《春秋公羊傳》,真正拜在了儒學門下。
拼命研讀成為“博士”
抉擇與人生目標是一對矛盾,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激勵,又相互制約。抉擇服從于人生目標,抉擇又會修正和調(diào)整人生目標。
真正自主的抉擇依賴于人格的獨立,而明智的抉擇則依賴于人生目標的確定和明了。
董仲舒研讀《公羊傳》得儒學思想真?zhèn)髦?,把父親為他選擇的“讀書做官,光宗耀祖”的人生目標,逐步調(diào)整提升,最終歸結(jié)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這個全新的目標確定之后,董仲舒做出了生來第一次自主的重大抉擇:拼一生之力,繼承改造公羊?qū)W,使儒家思想為大漢朝的一統(tǒng)天下效力。
作為一個生長在民間底層的青年學子,要實現(xiàn)如此宏大的目標,談何容易!董仲舒明知其難,但偏要迎難而上。
為探究春秋公羊?qū)W的奧義,他的學習和鉆研達到了如癡如狂的地步。他常常顧不得吃飯,忘記了休息,身體逐漸消瘦下來,父親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何分散一下他的精力,使他能夠有勞有逸地學習呢?父親冥思苦想,終于有了一個辦法。他請來了能工巧匠,精心設(shè)計施工,要把宅后的空地建成一個大花園。學習之余可以來園中散步、游玩,天氣好的時候也可以在園中擺個桌椅學習?。?/p>
然而,《太平御覽》卷八百四十引《鄒子》載:“董仲舒三年不窺園,嘗乘馬不覺牝牡,志在經(jīng)傳也?!倍偈娌粌H三年不窺自家花園,而且騎馬出行也不理會胯下所騎是雄是雌,而心中只有“經(jīng)傳”二字。
董仲舒認定,實現(xiàn)自己選定的人生目標,修身是前提。學研《春秋》是修身的主課,但平時的言行也要按照春秋大義來規(guī)范,他力求做到“進退容止,非禮不行”,他認為只有這樣才是完整的修身。拼命刻苦精神,加上天資聰穎、躬身實踐,董仲舒在研讀春秋公羊?qū)W上取得了超人的成就。他不僅繼承了公羊?qū)W的學術(shù)成果,而且有了自己的新見解、新領(lǐng)悟、新建樹,漸漸地,在齊魯、廣川、趙國一帶成了知名人物。
漢景帝繼承皇位之后,調(diào)整了趙國的行政區(qū)劃,在趙國屬地又分出兩個小國,一個是河間國,一個是廣川國,任命劉德為河間國王,劉彭祖為廣川國王。劉彭祖到任不久就認識了董仲舒。他認為董仲舒是難得的春秋公羊?qū)W專家,可以推薦給朝廷,為國效力,但遲遲沒有合適的機會。
這一年機會來了,景帝秉承祖訓,讓各個國王、郡主推薦賢良文學之士,廣川國王就把董仲舒推薦給朝廷。董仲舒認定了這個機會,告別父母和家鄉(xiāng),奔向遙遠的京城。景帝把各郡國的推薦人選作一番考察之后,擇優(yōu)任命了一批博士,董仲舒名列其中。景帝對春秋公羊?qū)W了解不多,但也略知道這門學問的深奧,暫且給董仲舒?zhèn)€博士當當,用得著時再委以重任吧。
專為春秋公羊?qū)W設(shè)立博士,在中國歷史上還是第一次,而此次的春秋公羊?qū)W博士,只有兩個人。一個是年紀老邁的公羊?qū)W專家胡母生,另一個就是董仲舒,而董仲舒只有40多歲,正值盛年。
然而,景帝過后就把這一檔子事給忘得一干二凈了。當時的博士是個空頭職銜,以微薄的薪俸維持生活,沒有實際工作可干,只能等待皇帝的再任命。于是董仲舒和胡母生一同待在京城,苦等皇帝的御旨。然而,景帝只重黃老之學,公羊?qū)W及其他學科博士只是當個擺設(shè),做出一副重視天下學人的姿態(tài)而已。
以退為進?;剜l(xiāng)收徒講學
任何重要抉擇都要審時度勢,都要將對情勢的判斷與自己的人生目標相對接。董仲舒看清了這個博士頭銜的實質(zhì),于是做出了新的抉擇:以退為進,蓄勢待機。
那一天,董仲舒離開京城,踏上返回故鄉(xiāng)的道路。他要回故鄉(xiāng)收徒講學、教書育人,傳播儒家思想,擴大儒家學人隊伍?;氐綇V川,董仲舒的地位與原來大不相同了。他是皇帝欽點的公羊?qū)W博士,在一般人看來,這個博士可是象征著學問與權(quán)威啊。董仲舒講學的消息不脛而走,趕來報名求學的年輕人踏破門檻。隨著學生的增加,董仲舒幾次更換更大的房子做教室,后來干脆就把教室搬到露天地里,周圍用粗布圍擋起來,即所謂的“下帷講學”。這樣,董仲舒的弟子就更多了。
為了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弟子隊伍,讓春秋公羊?qū)W繼續(xù)發(fā)揚光大,也為了騰出更多時間拓展自己的學術(shù)研究,董仲舒采取新的教學方法,他讓前邊的學生給后邊的學生授課,讓優(yōu)秀的弟子給一般的弟子講解。經(jīng)過多年的實踐,董仲舒舍下的弟子和賢人雖不能與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相比,但其規(guī)模和數(shù)量也相當可觀了。董仲舒學生中著名的有贏公(漢昭帝時任諫議大夫)、褚大(任梁國相)、呂步舒(任丞相長史),還有司馬遷、段仲等。司馬遷《史記》載:董仲舒“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授業(yè),或莫見其面?!庇矛F(xiàn)在的話說,就是董仲舒在空地里圍起布縵授講,讓學生教學生,高年級給低年級上課,很多學生學業(yè)已經(jīng)結(jié)束,快要離開了,還沒有見過董仲舒的面。
董仲舒除了教學之余繼續(xù)研究春秋公羊?qū)W之外,還游學四方。一是通過學術(shù)交流,促進自己的研究;二是為了傳播春秋公羊?qū)W,進一步擴大它的影響。在河間國,董仲舒就受到獻王劉德的召見。劉德誠懇地向董仲舒求教,二人關(guān)系極洽。這時節(jié),董仲舒聲名鵲起,備受世人推崇。一般人看來,董仲舒已非常風光,但不知深得儒學真諦的董仲舒早已把治國、平天下,作為儒學的政治使命,如不能讓儒學為國家的政治統(tǒng)治服務(wù),那就是根本的失敗。
多少年過去了,董仲舒將近60歲。那等待已久的機遇何時到來呢?董仲舒內(nèi)心非常焦急、非常迫切!
一次機遇來到了,但董仲舒錯過了這次機遇。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劉徹即位,年輕的皇帝認為現(xiàn)在不再需要“無為而治”的黃老之學了,對儒家學說表現(xiàn)出很大的興趣。
董仲舒四方游學,那時他正在河間國與獻王劉德切磋學問?;实鄣脑t令下達之時,董仲舒不在廣川國,而河間國又沒有董仲舒的戶籍,因此兩邊都沒有舉薦董仲舒。
當時武帝雖已登基,但漢朝廷的實權(quán)仍掌握在他的祖母竇太后手里。竇太后深好黃老之學,她對漢武帝的重儒招賢強加干預(yù),不僅使招賢舉措胎死腹中,而且把幫武帝重用儒生的大臣如郎中令王藏、御史大夫趙綰等撤職問罪,逼他們自殺。假如這第一次招賢,董仲舒名列前茅,說不定早就被竇太后一棍子打死了,哪還有后來的“天人三策”?應(yīng)該說,冥冥之中的陰差陽錯,讓董仲舒躲過了一場厄運。
從輔君治國到專心治學
真正的機遇在等待有準備的人。
公元前135年(建元六年)五月,竇太后去世。漢武帝真正開啟了屬于自己的時代。此時的董仲舒真正感到儒學新曙光的照臨。63歲的他胸有成竹地返回長安,以賢良身份等待皇帝的召見。
這次全國被推薦的賢良之士共一百多名,而董仲舒名列第一。漢武帝向董仲舒垂詢了思考已久的王道之說、天命符契、災(zāi)異原因、性命不齊等根本性問題,董仲舒立足于《春秋公羊傳》和陰陽學說,為漢武帝作了特異獨出的解答。第一次策問完畢,漢武帝意猶未盡,又給董仲舒加了兩場策問,讓董仲舒把他多年研究的儒學思想和治國之策完備地闡述出來,董仲舒的策問使這位年輕的皇帝茅塞頓開、龍顏大悅。
董仲舒闡述的思想體系,簡要概括就是兩句話:“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屈民而伸君”就是要國民順從國君,即服從皇帝。這是董仲舒對歷史教訓的概括總結(jié)。這個“民”,董仲舒重點所指就是那些有政治勢力的諸侯國王,因為這些人是國家分裂的主要威脅。董仲舒提倡“大一統(tǒng)”,就是強調(diào)統(tǒng)一,反對分裂,這一重要思想既是遠見卓識,又是針對分裂危險而提出的先進理論。
“屈君而伸天”就是要國君服從上天。因為全民統(tǒng)一于皇帝,防止了分裂,但又產(chǎn)生了另外一個傾向——極權(quán)專制。那么,天是什么?天人如何感應(yīng)?董仲舒繼承過去的天命論,又與當時盛行的陰陽五行學說相結(jié)合,用以說明皇帝的行為如何會感動上天,上天會如何以祥瑞之象表揚皇帝的善政,又會如何以異災(zāi)之象批評皇帝、警告皇帝?;实垡犐咸斓?,而上天是按儒家思想塑造出來的。說白了,就是皇帝要聽儒家的,要用儒家思想統(tǒng)一天下,所以要“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
以“天人三策”撬動中國封建統(tǒng)治的政治思想史,使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兩千年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為奠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精神作出決定性的貢獻,僅憑這一點,董仲舒的人生價值怎么估計也不會過高。
自“天人三策”始,董仲舒就把自己人生抉擇的權(quán)柄交給了皇帝,而漢武帝只看中了董仲舒的學術(shù)和治國方略,并沒有看中董仲舒這個廉直而不善變通的人。漢武帝在給了董仲舒巨大榮耀的同時,又給了董仲舒一個意想不到的尷尬。漢武帝本應(yīng)在朝中給董仲舒安排個重要職位,但卻讓他到諸侯國去當一個國相。
數(shù)年后,董仲舒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在仕途上注定是走不遠的;而從政的真正機遇也不會再眷顧自己這樣一個廉直、僵化、不入流俗的人。于是董仲舒決定調(diào)轉(zhuǎn)方向,暗自回收自己的人生抉擇的權(quán)柄,他要逐步淡出這個不適宜他的王朝政治,轉(zhuǎn)而去做學術(shù)研究的老本行。
董仲舒對付皇帝的這種“漸退”和“淡出”策略,對他的人生的確起到了保護作用。一方面,避免了在政治漩渦中遭遇不測之禍,保護了他的肉體和生命,另一方面,又給自己騰出繼續(xù)研究儒學、著書立說的足夠空間,使他的學術(shù)成果以文章書籍的載體傳之后世,保護了他作為學人的精神和學術(shù)生命。(在竹簡刻字的時代,能留下《天人三策》《春秋繁露》等幾十萬字的著作,應(yīng)該歸功于董仲舒的這一抉擇。)
董仲舒是個懂進退、知行止的人。他一生,歷經(jīng)五代皇帝,以90多歲高齡壽終正寢。
董仲舒一生有完全自主的抉擇,也有身不由己的由他人執(zhí)掌權(quán)柄的抉擇。自主的抉擇自不待言,別人強加的抉擇,董仲舒都以自己的思想智慧經(jīng)驗和方略給以或順或逆或進或退的二次抉擇,使兩類抉擇共同成全了他的人生價值。
人生抉擇的總和約等于命運。
董仲舒讓我們得到了有關(guān)命運的寶貴啟示。